三招讓錢越花越多!
有人在付費語音提問軟體上問我「怎麼才能有錢?」這個問題60秒鐘我實在是說不清楚,所以我決定寫個長文,期間因為生孩子耽誤了很長時間,今天終於有機會把這篇文章寫完。
我個人覺得脫離慾望和賺錢能力談理財、財務自由,是個偽命題,都是治標不治本的瞎掰。這兩點也是很多人有幸福的願望,卻沒有幸福能力的原因。我接下來的大部分內容會涉及這兩點,而這兩點都需要你行動起來的。
跟錢有關的常識
對於理財而言,跟錢有關的常識包含很多金融學、統計學、經濟學,如果都懂我們就去學校做教授了,可是不懂肯定不行,跟錢有關的基礎常識有那些?有多重要呢!我們先來看看日本最暢銷的理財類書,野口真人的《學會花錢》(原名《お金はサルを進化させたか よき人生のための日常経済學》)的目錄:
第一章 一流投資家的判斷和主婦相同——價值和價格
第二章 不懂房地產,也能三分鐘估算房子的價值——價值和現金流量
第三章 工齡資歷是新社員的希望——時間及其影響
第四章 錢包里的「歪曲硬幣」——概率的錯覺
第五章 明知不可能還一直買彩票的理由——判斷的習慣
第六章 拉麵館和法國餐館,哪一個價值更高——風險和回報
第七章 螞蟻和蟋蟀,誰的生活更好——繞道的價值
因為這本書是從故事出發講解理財,我從常識術語方面總結了一下每一章的重點:
第一章 價值、價格、消費、投資、投機
第二章 現金流、市場價、成本價、現值
第三章 折現率
第四章 概率
第五章 現金流平均值
第六章 標準差、風險、預期收益率
第七章 保險、期權
很難想像,在金融界摸爬滾多年,經歷了從日本上升到經濟飛速發展再到泡沫破裂急劇下滑的整個過程,卻始終能被瑞穗銀行、摩根大通、高盛等公司倚重的野口真人先生寫出的理財書籍,竟然專門寫故事解釋這些基礎常識。可讀完《學會花錢》我才發現,這些經濟學常識,並不是說懂了就能立刻讓我們有錢,他的目的是讓我們做出「升值」的選擇。知道了這些基礎知識,當你打算進行購買鑽石、房子、彩票、名家畫作、打折毛衣等等消費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能一眼看出商家的目的,控制住自己的慾望。不光在花錢上,這些常識也能幫我們在生活中做個明白人。《獵鹿人》中的俘虜如果能懂簡單的概率知識,也不至於在俄羅斯轉盤遊戲中發瘋。
思維方式
現代金融理論顛覆了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出了12版還在全世界暢銷,就是因為這個時代,要求我們必須以全新的思維方式和視角去生活。在《學會花錢》中,作者將用故事教會你日常必備的金融學、行為經濟學和統計學的知識。比如比較法系車和日系車耗油率實際上是講解平均數這個常識、用一杯價格偏高的咖啡講解現金流量、賭徒聚會遊戲是講概率。
通過這些金融類的分析型故事不光是為了學到跟錢有關的常識,更是為了養成思維方式,從現金流量與地價的關係角度來思考一下生意方面的事情:小酒館雲集的地方,自身就擁有了攬客能力,店家即便不去招攬,也有客人會來。但是在偏僻的地方開一家酒館,要想招攬客人,酒館自身就必須有很強的攬客能力。
錢不是攢出來的,錢在到你手裡的時候,就開始貶值,當然這不是說不讓你儲蓄。而是提醒你如果你不停的為晚年生活儲蓄,埋頭攢錢,最後死在儲蓄的路上,那就像是螞蟻窩裡的工蟻,成為「財富的奴隸」了。明智花錢不是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而是讓花出去的每一分錢變成你未來的財富。
花錢肯定是為了讓自己快樂,在商業社會,錢就是用來「喜歡就買」的。所謂的效用,是指情感的滿足程度。具有很高的個人主觀性。能給我們帶來效用,花錢就有意義。花錢的決策機制非常簡單,決定因素就是我們得到的價值是否大於支出的金錢(價格)。例如保險作為期權的目的,是無論最糟糕的事情發生與否,都要規避現金流量損失的不確定性。如果可以使現金流量穩定,購買保險的目的就達到了。人們實際獲得的收益大於預想收益時,感受到的效用會更大。
野口真人建議為了更明智地花錢將錢包「分成」「消費、投機、投資」三部分。我們必須意識到消費、投資與投機之間的差別,深入挖掘各自的含義,思考與三者相匹配的花錢方法。養成好的思維方式,每次動用錢包前都想想自己的花費屬於何種。我們把錢拿出來是否能夠得到相應的價值,一條不合身的裙子、一件不知道放在什麼地方的擺設、一塊吃不了的麵包是否能給自己帶來價值。
同樣也要學會看到隱藏的價值,有一次,跟前領導吃飯,他讓我幫忙下單三本《認識商業》我說這麼貴的書,為什麼要買三本?他說辦公室一本、家裡一本、送給孩子一本,隨便那本發揮作用都會帶來幾千本書的收益。見我不解,他解釋到管理決策遇到問題看看,就算賺不到錢,虧損少了也好。給孩子那本,孩子那怕只讀了開頭,對職業規劃和自我認知也是極大提高,這就決定了半輩子的事。何況這種經典書,買了就算放著也是升值。
在投資和生活中客觀的看待問題,是思維方式中非常重要一點。日本的普通主婦正在以FX投資者的身份擁有推動市場的影響力。中國也不例外,從06年牛市開始,越來越多的人投入證券市場,大多數人身邊開始出現「股神」的賺錢神話。但是倖存者是被神選中之人,是極少數。倖存者偏見Survivor Bias,是個著名而有趣的邏輯錯誤,在投資學中它尤其重要。即人們傾向於只看到少數案例,而忽略大量相反的案例。匈牙利數學家Abraham Wald在二戰中統計轟炸機損失時指出,與直覺相反,轟炸機身上中彈最少的、而不是最多的部位,是最致命的部位,因為回不來的飛機不會說話。我們分析這個現象時,如果只看結果,只接受對自己有利的數據,就會犯錯誤。我們想儘可能地提前知道概率,或是提前知道未來現金流量的期望值(均值),這是明智使用金錢必不可缺的要素。
投資自己
在經濟世界中,投資是指「為了增加將來的資本(生產能力),而投入現有的資本活動」。「人、物、錢」經常作為企業經營的三要素被提出來。人能夠創造現金流量的重要資產,所以對人的「投資」,回報率很高。投資自己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賺錢能力。當我們的知識儲備和思維方式通過學習發生了改變,幾年後的我們就會成為另外一個人。
投資自己,不僅限於金錢上的投資,在時間上、精力上提高自己的投資都是投資。我們可以浪費時間,不能浪費生活,在任何事情上的投資只要是能提高自己,都是值得的。我在剛畢業成為小職員的時候,每天都花大量時間閱讀。同事覺得我花這麼多錢買書,讀書浪費了很多時間。就是這些「浪費」,讓我在公司減薪時,從容的辭職換了更好的工作,而不是忍受薪水降低的同時更多的工作量。支付給員工的工資,取決於該員工創造的現金流量的大小。在一般的企業里,工資與掙錢能力的關係是:新人入職的時候,工資高於賺錢能力;成為中堅職員之後,情況就發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賺錢能力高於工資;接近退休時,工資再一次高於賺錢能力。
野口真人認為三十多歲的時候可能是效用的峰值。人超過三十歲,可能會更重視現在。在最好的時候,投資自己,把自己擅長的技能強化,發揮到極致。羅曼·羅蘭說過「人們常覺得準備的階段是在浪費時間,只有當真正的機會來臨,而自己沒有能力把握的時候,才能覺悟到自己平時沒有準備才是浪費了時間。」就像本文在開頭強調的那樣,務必學習那些基礎的知識,把基礎做好之前,追求更高的收益是徒勞的。《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如何看到不可見,做到不可能》講如何預測未來,強調「周期性變化告訴我們許多種不同的確定性。人類已經找出300個顯著的周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精確的預測未來。莎士比亞說:世間事,也有漲潮時節,及時把握,終可功成名就。」
必要的是我們要提升自己——保持身體健康,努力提升個人能力,盡量使自己創造現金流量的能力和享受經歷的能力維持更長時間。通俗點說要讓自己活的更久,這樣才能有更大的價值。
這種投資自己的理念,在教育中同樣重要,越來越多的財商教育資源,可多好的書、培訓班,都不如父母親身示範的效果。父母給孩子零花錢,並不是希望他們把錢存起來,而是希望他們可以有效利用這些錢。家長是為了讓孩子們可以用這些錢給自己帶來更好的經歷或是對自己進行投資。人生也是一樣。我們所有人能夠活在當下,都是多虧了曾經各種各樣的人對他們自己進行了投資。
安貧樂道是「貧」不是沒有,眾議院議員克萊爾·布思·盧斯說「錢不能買到幸福。但是,錢可以讓你在不幸時衣食無憂。」
在生活中合理的利用錢,不是做守財奴,凡事適可而止。金融理論中提到「風險」,指的是不確定性。不確定性的含義是「不確定預想的事件是否會發生」,而並不是「危險的事情、不喜歡的事情會發生的可能性」。風險和危險不同。所以,風險不應該是令人厭惡的事物。有些時候,風險是遊戲變得更加有趣的精髓。完全沒有風險的世界,也就不會存在投資和遊戲,顯然非常無趣。
人們的習慣之一,就是「滿足程度受金錢變化的影響,而不是受總額的影響。」錢的多少對於滿足程度的影響不大,影響我們滿足程度的是錢的變化。人們從原始社會開始,對於變化的反應就很敏感。人們的動態視力非常強,卻注意不到逐漸發生變化的風景。我們對於金錢的變化也很敏感。我們會根據變化的狀態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反應。反應的強弱程度,取決於變化參照的時間點,而不是地點。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追求賺錢的樂趣,看著賬戶里的錢增長是快樂的。我們可以浪費時間、浪費錢但不能被困在不喜歡的生活方式里。
推薦閱讀:
TAG:理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