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耍猴」

自從雷軍、羅永浩等人做手機以後,「耍猴」成了一個流行詞——形容他們說話華而不實,嘩眾取寵。可我總覺得以「耍猴」這個詞調侃雷軍,羅永浩等人,太瞧不起傳統耍猴藝人。真到一窮二白地步,雷軍、羅永浩怕是趕不上耍猴人的市井智慧。

我第一次看耍猴,是在七八歲時。冬天早晨,一個中年人用鐵鏈牽著一對猴兒,在一戶人家門口,口裡不停嚷嚷著,要猴子敬禮,磕頭,好向主人討要些東西。

中年人四五十歲,頭髮蓬亂,穿著皺巴巴的厚棉襖,臉凍得通紅,顯得有些潦倒。無論他怎麼喝斥,那猴子總也不聽話,只是用爪子扯住鐵鏈,懶懶站著不想動。耍猴人發了急,便用皮鞭抽猴子——其實也不捨得真著力打。一鞭子下去,剛及猴子身上,便迅疾揚回。

猴子極聰明,曉得主人真發惱了,才無精打采地敷衍磕兩個頭。

我後來看書才知道,天氣太冷猴子是不愛動的。一般過冷,耍猴人不出來賣藝。這位耍猴人想是接近年關,生活窘迫得沒有法子,才帶猴子出來討生活。

這場猴戲並不精彩,可我不介意,因為我第一次見了真正的猴子,看它們直立走路的情形,淘氣又可愛,十分歡喜。

這些耍猴人主要來自河南新野,那裡猴戲歷史悠久。據說新野縣出土的漢代古墓里,已經出現了描繪耍猴場面的磚刻。

明代新野縣誌還記載,曾有一任知縣名叫吳承恩。此人究竟是與明代大作家吳承恩同名,還是實為一人,現在已經難考證。有人認為,兩個吳承恩是同一人,新野縣的猴戲文化,很可能為作家吳承恩寫作《西遊記》提供了大量靈感和素材——新野的耍猴人每回出門耍猴,也確實必要先去拜當地的猴王廟,祈求外出平安順遂。

耍猴人出外賣藝,猴子是不能上火車的,除非花很多錢辦理野生動物運輸許可證,可是耍猴能賺幾個錢呢?沒有法子,路途遙遠,耍猴人們只好三五成群,帶著猴子逃票扒貨運車廂,抵達目的地。

外出耍猴也不是總被政府允許。例如在文革期間,要去國內各地耍猴,便是不行的,政府認為這種活動是「傳播封建糟粕,資本主義尾巴」。但是如果香港,東南亞等地團體邀請,只要有本事開到介紹信又可以出境。因為當時偉大舵手天天在考慮要解放全世界人民,於是耍猴人只要開到介紹信,就能不時變身對外「文藝工作者。」

文革結束,為搞活經濟,外出耍猴才逐漸放開,但是依舊要介紹信。上面往往這樣寫:現有我某某大隊社員某某某同志,前往貴地進行猴戲群眾文化演出,望予以接待。

到了九十年代,河南新野一帶仍十分貧窮,又盛行早婚。當地有一位耍猴青年名叫張雲堯,因為家裡貧窮,二十七八歲還沒有娶老婆。好不容易有一回媒人說親,結果姑娘看他一臉滄桑,家裡又窮,受不了他死纏亂打,便逃到廣東打工。

這位窮苦大齡青年好不容易逮到一次機會,哪裡肯放過。於是一路耍猴到了廣東,通過同鄉找到姑娘工廠地址,天天在姑娘工廠門口耍猴。久而久之,廠里都大致知道了兩人關係,姑娘同事都說:」哎呀,你看你對象今天又在咱廠門口耍猴呢。「

姑娘又羞又窘,趕他走,讓他別在廠門口耍猴,張雲堯不走。沒有辦法,時長日久,這位姑娘拗不過,只好不情願地和他成了親。

這種智慧,我看雷軍羅永浩就沒有。

————————————————————————

首發於個人公眾號: 熊群

歡迎關注。在這裡,用閱讀照亮未來。


推薦閱讀:

皇太極答讀者問
生活如此艱難,為什麼我們還要活著?
如果沒有來生和鬼魂,人生有什麼意義?又有什麼壞事不可以做?
你文身之後感覺有什麼變化?
現在生意成功是靠謹慎還是靠勇敢?

TAG:故事 | 文学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