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暗戀、戀父和知識分子的民國幻覺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有一篇有名的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主要故事是某作家收到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信中記述了這個女人對他的愛慕之情,以及她是怎麼從小時候開始就單戀著他,而後在長大的過程中和他有了露水姻緣,但因為直至最後,這個作家都沒有認出她,所以她只好絕望地離開並孤獨死去。
在2005年的時候,徐靜蕾既做導演又做演員,把這個故事翻拍成電影並搬上了大銀幕,背景也被改成了民國時期的北平,故事和原著基本如出一轍,我這幾天看了這部電影,感觸很深,下面從幾個角度,談談徐靜蕾扮演的女主人公展現出的內涵。
第一個是純粹的暗戀。
電影里,徐靜蕾的童年生活並不幸福,甚至說相當不幸,沒有父親,母親一個人養家,家境貧寒,住在北平一間普通的四合院里,還要忍受鄰居夫妻無休止的爭吵,這樣的環境是不能給她愛與溫暖的,甚至可能剝奪她對幸福生活的幻想,這對一個未經世事的小女孩非常殘忍。
然而有一天,搬來了一個作家,藏書豐富,打扮新潮,像一道陽光照進黑暗的屋子,讓小女孩感受到了不一樣的世界,吸引著她,讓她忍不住想接近和探究,又自卑於自己樸素的打扮、市儈的母親,配不上仰慕的作家。
在這樣的矛盾中,她徒勞而無力地打扮著自己,不肯穿破舊的衣服,在母親的催促下也不願意送水餃給作家,以免顯得諂媚討好,破壞在作家心目中的形象,雖然其實根本就不存在。
然而終究有一天,母親要嫁人,帶著她搬離北平,委屈又傷心之下,她決定回去見作家最後一眼。那個晚上,她一個人躲在漆黑的走廊里,等來的只是花心的作家帶著情婦回來調笑,她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然後哭泣,這也為她成年後,和作家繼續發生的情感糾結埋下了伏筆。
暗戀作為一種感情是純粹而不求回報的,尤其當它出現在孩子身上時,更是寶貴。徐靜蕾飾演的女主人公,其實從頭到尾,面對作家的時候,內心都只是一個孩子,無論她對提供給她豐富物質生活的軍官多麼老練無情,對自己和作家的兒子多麼富有母愛,一旦遇上作家,都會土崩瓦解,變回小時候的那個孩子,仰慕並卑微,敏感又衝動。這是她一生幸福的來源,同時也是悲劇的根源。
電影里徐靜蕾的童年是缺少父愛的,寡居而市儈的母親,也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只是想著吃穿用度能滿足,母女兩個過上物質不匱乏的生活就好,而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造成了小女孩的早熟和內向。
她喜歡讀書,但家裡只有十幾本,看到作家搬來時堆成山的書就仰慕地在夜裡幻想著他的樣子,本以為是個老頭子,但見面時才發現是個英俊的中年大叔,和她母親是同齡人,是個生活富裕悠遊,學識淵博的讀書人。
無論是外形、內在,這些都構成了一個處於她這樣階段的小女孩最應該有的父親形象,於是她對作家的感情日趨複雜,既渴望接近,渴望得到關愛,又不敢和作家講話,看到作家和別的女人來往,嫉妒又傷心。這裡隱約流露的戀父情結,也讓她在成年後,極度渴望得到作家的認可和親近,是愛情混合著親情的複雜感情。
第三就是對知識分子的嘲諷。
姜文飾演的作家,是一個接受過良好教育,讀書識字,有才情但又花心涼薄的男人,睡過了徐靜蕾扮演的女學生,轉眼就忘記,又在合適的時候,把她當做歡場認識的交際花發生了一夜情,轉瞬又忘記,幾乎就是民國時代的典型男性形象。
比如《邊城》的作者沈從文,做教師時瘋狂追求自己的女學生張兆和,甚至鬧到校長鬍適那裡,被胡適認為是文人雅事,也勸說張兆和接受,而成婚之後,就流出了和別的女人的緋聞。這件事裡面的兩個典型人物,胡適和沈從文,都具有這樣的特性,將情事作為浪漫而無傷大雅的小節,追求時的情話都只是紳士風度的體現,當真就惹人嗤笑了。
徐靜蕾在電影里塑造的女主人公,則是赤裸裸打了這些男人的臉。她純粹地活著,至死都保持著對童年時愛上的作家的愛情,簡單純粹,就算最後淪為交際花,也都能在作家召喚的時候,放棄一切,離開能給她提供豐富物質生活條件的軍官,和風流濫情的作家對比鮮明。
而在最後,連地位不高、文化水平也不高的管家都認出了她,喊了一聲她熟悉的『小姐』,就更是一記沉重的耳光了。當她把作家塞給她的『嫖資』,塞到管家手裡的時候,是兩個普通又高尚的人的無聲交流。
其實還有一層嘲諷,就是對知識分子們自私自利的嘲諷。當女主人公和孩子走在大街上的時候,身邊都是乞討的乞丐,她面對孩子要不要給錢的疑問,回答到『給不過來的』。這是在暗示當時衰敗的國家情況,這樣的情況下,以作家為代表的知識分子還是成天沉迷劇院舞廳打發時間,實在是諷刺。
現在經常能在網上看到一些懷念民國的文章,有些人長篇大論民國范兒的,這是在居心叵測地塑造民國幻覺。要知道,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文盲率就達90%以上,民國就更不用說了,絕大部分普通民眾不識字,而極少部分知識精英,識字就意味著能把持資源和權利。現代的某些知識分子懷念民國,其實是在懷念權力,懷念剝削普羅大眾,懷念知識分子等同於社會精英的階級固化,造出一個『民國范兒』這樣的詞,用民國幻覺麻痹公眾。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求思林潘」,服務於中產階級的閱讀與投資自媒體品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