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日報Vol.25]甘肅寧縣西頭村石家墓群發現春秋秦墓
01-31
石家墓群位於甘肅省寧縣早勝鎮西頭村一組石家溝畔以西,該墓地曾遭到盜掘。為了使該墓群免遭進一步盜掘破壞,以便科學保護和有效提取文物信息,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16 年初開始發掘,截至目前,共發掘東周時期墓葬8座、祭祀坑1 座、車馬坑1 座。 8 座墓葬均為南北向豎穴土坑墓,墓壙方向介於348°~20°之間。墓葬平面大致呈長方形,四壁斜直,或口小底大,或口大底小。
依墓室底部面積、列鼎數量、棺槨數量等標準暫分A、B、C 三型。
其中A、B 兩型即貴族墓,墓室底部多設棺槨,其中槨室構建上,在預先挖好的長方形墓壙底部置橫向薄板鋪墊,四壁置木板,上下疊壓堆砌而成,側板與前後擋板間套結方式多已不清。槨蓋以木板橫向搭建於東西側壁或東西二層台上。隨葬品分布組合上,喪葬儀器——銅翣成對出現,多置於槨蓋之上墓壙東西兩側;車馬器——銅馬銜鑣、銅車轄軎、銅橫末飾、銅節約組成的絡飾、銅帶扣等分布無一定規律,多置於槨蓋之上墓壙填土內;個別墓葬槨蓋之上墓壙填土內發現殉車現象,以拆裝的形式僅隨葬車輿部分;青銅禮器——銅鼎、銅敦,漆器——漆盒、漆耳杯、漆盤等置於槨室北壁側;以陶(石)磬為主,輔以石(泥)貝、陶珠、銅鈴、(銅魚)等棺飾遺存分布於木棺周圍,且棺飾器物表面多附著髤紅漆跡象,推測是其懸掛於髤漆棺罩所遺留之痕迹。個別墓葬槨室南壁側置青銅兵器——銅戈、銅矛、髤漆木盾、銅(骨)鏃等;棺蓋板之上多發現石(陶)圭,棺內人骨頸部、腰部位置多發現玉器殘件、綠松石玦等。殉狗習俗也僅出在貴族墓葬中。 C 型墓即平民階層,未構建棺槨,不曾出現棺飾遺存、銅翣、車馬器、青銅禮(容)器等。人骨周圍或身上僅隨葬青銅戈、石圭等。A 型墓葬「一槨重棺」棺槨數量,符合《禮記·檀弓下》鄭玄註:「……大夫一重」、《荀子·禮記》:「……大夫(棺槨)三重」大夫之身份;列鼎7~6,基本合乎諸侯「七鼎六簋」之禮制,但超出了大夫級別,有所僭越;用翣數量為6,符合《三禮通論》所載:「天子八翣,諸侯六,大夫四,士二」中諸侯身份。棺飾組合北壁、東壁、南壁三面有,合乎《禮記·喪大記》中「君三池(孔穎達註:『三池者,諸侯禮也。天子生有四注屋,四面承霤,柳亦四池象之。諸侯屋亦四注,而柳降一池,闕於後一,故三池也』),三面有;大夫二池,兩面有;士一池,一面有。」中的諸侯身份。綜合考慮相應墓葬形制及其它隨葬品組合,顯然都是大夫級別僭越了諸侯身份。
B 型墓葬「一槨一棺及單棺」 棺槨數量,大致符合《禮記·檀弓下》鄭玄註:「……士不重」、《荀子·禮記》:「……士(棺槨)再重」元士之身份;隨葬列鼎數量有3,亦符合元士「三鼎兩簋」之禮制;用翣數量6,棺飾組合東壁、西壁兩面有,顯然都僭越了諸侯級別。 C 型墓葬無棺槨,無銅禮(容)器隨葬,無隨葬喪葬儀器——銅翣,無棺飾組合等,應屬於平民階層。 祭祀坑1 座,東西向分布。平面呈長方形,四壁斜直,口大於底。坑東南角發現2 腳窩,上下分布,似是人為臨時踩踏所致。坑底未構建棺槨,未見人骨。僅在西南側發現一截動物骨骼,可能是盟誓或祭祀用牲之骨骼。 袱葬車馬坑1 座,東西向分布,土壙方向92°。車馬坑平面大致呈梯形,東窄西寬,四壁斜直,口略大於底。車馬同坑,殉車五輛,均為單轅,車與車東西向縱列,轅朝東。由東至西,第1 輛車無馬。第2、3、4、5 輛車均為一車二馬,馬骨部分置於車轅兩側東西向坑內,其中第2、3 輛車,第4、5 輛車間距較小,馬骨多壓於前車車輿下。馬頭向東,呈一線排列,且馬的雙前腿、雙後腿並在一起。另外,第4 輛車南側馬匹前腿填土內側發現裹布痕迹,綜合跡象表明馬是被捆綁殺死後隨葬的。馬坑底部最西端由北至南挖東西向兩小坑,內各設一棺罩,腐朽嚴重,南北兩側板緊貼墓兩壁,未發現底板。棺內各殉一人。其中北側殉人側身屈肢葬,頭朝東,面向北,下肢彎曲,雙手綁縛於頭端前側。南側殉人仰身屈肢,下肢大腿與小腿骨折成一線。此外,車馬坑內有殉狗現象,置於車輿之下。目前發掘的8 座墓葬,墓葬形制上南北向豎穴土坑墓,墓壙周圍流行設二層台。隨葬品組合上以車馬器、銅禮(容)器、喪葬儀器——翣、棺飾組合等為主。隨葬器物特徵上,如銅禮器——鼎腹部由深變淺,由圜底趨向平底,紋飾流行重環紋、蟠螭紋;車馬器如車軎、衡末飾均為圓筒形,紋飾均為蟠螭紋;青銅兵器如銅戈直內中胡三穿,圭形鋒,內與援基本等寬。銅矛銎口處以釘孔的固柲方式;喪葬儀器中翣、棺飾的流行時間等,均符合春秋時期墓葬特點。袱葬車馬坑車馬同坑,整車隨葬,車與車東西向縱列等埋葬特點;隨葬器物如車軎、衡末飾均作圓筒形,紋飾均為蟠螭紋等,亦體現出春秋時期車馬坑時代特徵。
族屬上,墓葬呈南北向,隨葬品的組合特點等,有周人墓葬之特點。不過,中小型貴族墓葬殉狗比例較高;葬式上流行側身屈肢葬;車馬坑內有殉人、殉狗現象,整車隨葬,車馬作駕乘狀等特點均與周人埋葬習俗相差甚遠,大致符合春秋秦墓特徵。(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王永安 鄭國穆 張俊民)(原文刊於:《中國文物報》2016年8月26日8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