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甲午大海戰》這部電影?

總覺得裡面有一些歷史小錯誤,還有感覺電影很像PPT。


雜亂的電影評價

由於自己是個拖延症,又比較懶,就只看看能夠從電影里發現些什麼了,拖到最後一個星期才寫,多虧自己看電影時有留下些許的筆記,不知道就憑藉這點東西能否寫出點好的東西。

拍攝這種愛國主義題材的電影是很有難度的,如何能夠真實的還原歷史而又不失故事的情節性,看了片子,劇情的走向大概是現代的一個「子孫」通過一張福建船政學堂的老照片聯想到先輩的故事,劇情從少年有志的鄧世昌進入船政學堂開始(雖然片子看到後面好久才想起他是鄧世昌)。這種由鄧世昌的經歷為微弱主線的劇情推進方式,從看的體驗上是和「建國大業」那種多點劇情開始是有很大不同的,最明顯的一點大概在於增加了觀看者對於這段歷史的代入感,無疑的,也增加了對於這段歷史描寫的故事性。從我的觀點看,電影所塑造的鄧世昌這個人物,所凸顯的應該是每個中國人的感受,今天的人們看這段歷史基本上我們都與鄧世昌的視角差不多吧,清楚的了解到清朝的現狀和對於那段歷史的理解。這大概就是當時那些能人志士所經歷的無奈感吧,真的,看這種電影的感受就是急,多想提醒當時的人們看懂國情,挽救中國啊,這是中國歷史的特色。

談談自己覺得很喜歡的幾個細節。

中國領導團體與日本領導的對比。這電影有哪些地方讓人急,看到明治天皇在下屬面前身先士卒,一件件令人欽佩的舉動,和他長遠的目光:再和光緒的作為一對比,那叫一個急啊。

也許是經費有限,海戰看起來很粗糙,但慶幸是海戰的感覺被拍出來了,也許真的是這種電影看少了,不可質疑的是,在觀看的時候大家都進入了悲壯的氛圍吧,還有就是電影的配樂,在發生海戰時的確給電影增添了不少色彩。

太陽這隻狗,大概沒有什麼必須存在的意義,無非是渲染世昌的情感和去世時的悲壯與勾起觀眾情緒高潮的一個彩蛋,但以我喜歡狗的一方面來說太陽就不簡單了。不知電影編劇有沒有這樣想,「太陽」這隻狗所代表的無疑就是士昌的命運,「太陽」之於世昌,就如同士昌之於清庭,士昌是只狗,是只忠誠於他一直生長的大清國的狗,而太陽這個名字也如同我們對於他的期待,本來是光芒的,而最終的結果士昌還是如同「太陽」對於他的忠誠,悲劇是不可避免的,卻是讓人感慨的,這種時候觀眾所看的應該不僅僅是這部電影了,而是真正對於這段歷史的思考。

不少人談及這部電影,都以一種批評的態度,但在我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有不少人直接看哭的情況下,說明這部電影的確還是有可取之處,雖然也許他們是急哭的。之前在一本書上看到一段關於歷史意義的觀點,我們了解歷史的意義在哪兒?最重要的是想了解歷史時的目的,這個目的就好像一顆種子一樣,種到土壤里會長出枝葉,有了更多的作用,而這時正是我們容易迷失它的意義的時候,所以在談及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不想知道什麼它把流言當成事實去拍,什麼拍攝手法看起來像放ppt一樣啦,回到導演拍這部電影的初衷(當然為了賺錢就不提了哈),他無非是想讓我們了解這段歷史,如何以電影的手法還原這段歷史,所以產生感觸的還是我們對於這段歷史的理解,簡單來說以我國歷史教科書標準答案,濃縮六個字,「落後就要挨打」。


人物臉譜化,劇情舞台化,當成話劇看還不錯。當成電影看就太假了。

首先,史實問題。這個去看看陳悅的幾本書就知道了,炮口涼衣、炮彈里裝沙……一堆謠言這部電影里竟然還在提。簡直誤認子弟。而且北洋海軍的訓練水平在當時可是很高的,比日本海軍素質要高。

其次,說我最不能忍的細節問題,我看戰爭片一大半在看細節。1.軍服:北洋海軍軍服一直是深藍色的,就是電影最後出現的那種,而且電影里那套藍軍服幾乎還沒錯誤,不明白明明有靠譜的道具幹嘛前面非用怪異的白色軍服。2.戰艦塗裝:北洋海軍的維多利亞塗裝除了鎮定二艦,其他的都是錯的。北洋海軍軍艦的塗裝大體是黑色的,加上白色建築和黃色桅杆與煙囪。3.戰鬥過程,最假的部分,一群士兵到處瞎跑,軍官們也不進裝甲指揮室,在甲板上瞎吼。當時的作戰是非常有序的,指揮官進裝甲指揮室,下達命令由外面的傳令兵傳到相關部門,開炮過程更複雜,先是有專人測距,報告距離,通過多個傳令兵傳至各個炮位,炮術軍官根據距離測算仰俯角,士兵調整到位,然後軍官下令開炮。之後在嗆人的煙霧中裝填彈藥。準備下一次發射。這些電影里都沒表現。4.小細節,很多軍艦場景直接用「鞍山」驅逐艦代替;北洋海軍普遍的210毫米主炮炮彈在電影里看就100毫米,而且還抱著到處瞎跑;定遠鎮遠的主炮罩開戰是是拆除狀態……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期待《鐵甲艦上的的男人們》,那個看預告片做的細節很到位。希望有一部真實反映北洋海軍的影視作品出現。


這部電影沒有直接描寫甲午戰爭的殘酷,而是從鄧世昌這一代洋務運動中外國留學學習先進海戰的艦員們的角度來看待甲午海戰,記錄了他們從少年到壯年的成長,也通過他們記錄了一個逐漸沒落的清王朝。電影給我映像最深的是它融入了太多人的情感,鄧對大清王朝崛起的報國決心和對朝廷腐敗的痛心,(確實具有愛國教育的作用),兩個民族的民族情感上升的高潮,日本聚全國之力發展海軍,想掙脫甚至推倒對中土近千年的稱臣,極力想調換主客關係。中國也不想被獵國壓迫,也發展了自己的北洋水師。無賴,請政府統治腐敗,裝備精講北洋水師被聯合艦隊掉打。歸其原因,輸在人和上,影片也在著重描繪這一點。請政府的官員貪腐成性,只顧個人利益,放民族大義不顧。

許多時候,起決定作用不是客觀條件,而是制度下的人,為什麼要強調製度,清朝就是一個例子。

影片女主那句話很有影響:請王朝的失敗不是復滅,也許是新的開始!


無非是經費有限但又要體現主流意識的電影,其實對於大多數非軍迷來說,是不會像層主那樣在意那些海戰的細節的。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歷史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