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小組演講中的「豬隊友」
文 / 肖楷
【問題提出】
我們常玩笑道:「寧要神一樣的對手,不要豬一樣的隊友。」考試周臨近,小組演講可謂家常便飯。我們希望小組齊心協力,但現實卻可能是遇到偷懶的隊友、高分成為泡影。
調查顯示,經管同學有90%曾遇到「豬隊友」,65%坦言自己的成績曾因此受到影響。面對「豬隊友」,我們常抱怨運氣不佳,卻忘記了從制度設計的高度來思考解決方案。
【分析問題】
問卷顯示,剔除選課學生整體水平差異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後,不同的演講評分制度下出現「豬隊友」的幾率有很大不同。老師的評分制度何以擁有如此的魔力?下面引入簡單的博弈論模型進行分析。
假設老師為增進同學間的交流和相互學習,將期末演講的形式定為小組演講。我們的分析基於以下假設:
①每個小組包括兩名同學。其中一名口才卓越、準備演講的效率極高,稱為「演講學霸」;另一名同學缺乏演講經驗、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背稿,稱為「演講學弱」。將準備一場成功的演講所耗費的精力定義為成本,設學霸的成本為X1,學弱的成本為X2,且X1<X2。
②同學參與演講的收益僅由課程成績帶來。如果兩人均努力準備,則成績為A,收益為a;如果僅有一人努力準備,則成績為B,收益為b;如果無人努力準備,則成績為C,收益為c。設a>b>c,且X1<(a-b)=(b-c)<X2(演講通常只佔課程總成績的一部分,且評分的分差不大,故這一不等式是可能成立的)。
老師有以下兩種評分制度可供選擇:
(一)小組共同分制度
在此制度下,老師僅對小組演講的整體效果評分,小組成員的評分相同。這種情況的博弈模型如下:
可以看到,(學霸努力,學弱不努力)是優勢策略,學弱成為 「豬隊友」。這種制度降低了努力者的成績(b-X1<a-X1),調高了偷懶者的成績(b>c),失於公正。更嚴重的是,如果組隊是自由的,學霸傾向於與學霸組隊(此時兩人均努力是優勢策略),學弱只能找到學弱隊友(此時兩人均不努力是優勢策略),學霸組分高且由於頻繁練習X1越來越低,學弱組分低且由於不努力X2居高不下,班級分化,陷入「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局面。
(二)「小組分+個人分」制度
老師考慮在小組分的基礎上,增加對個人表現的評分。具體規則為:如果努力準備,則個人分為A,反之則為C。個人分和小組分佔比分別為p和q(p+q=1)。新情況的博弈模型如下:
計算可知,當
時,兩人均努力會成為優勢策略,即個人得分佔比p與「豬隊友」的幾率成反比。這是心理學上的「社會促進」效應:自己的行為將單獨得到評價時,人會產生評價焦慮,工作會更加努力。當然,p不應該過大,否則小組演講將退化為個人演講,出現各自為政的情況(極端地,考慮p=1)。
【結論】
老師可以採取「小組分+個人分」的評分制度,既加強團隊合作,又激勵個人努力。由此可見,針對面臨的問題,建立合理的制度更能使現實進入良性循環!
(Picture Source: Pixabay(Public Domain))
>返回專欄目錄<
推薦閱讀:
※西方經濟學是否不符合現實?
※為什麼香港和日本樓市崩盤過,現在房價還這麼高?
※毛時代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改造及計劃經濟政策是必須的嗎?
※有哪些關於定價的經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