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陽北部尉

熹平三年(174年),曹嵩想給兒子曹操弄個「雒陽令」的顯職,四處活動,打通關節,但沒有達到目標;選部尚書梁鵠與尚書右丞司馬防(司馬懿之父)最終給曹操定了一個「雒陽北部尉」,官秩四百石。

陳志《武帝紀》裴注引《曹瞞傳》:(曹操)為尚書右丞司馬建公所舉。

裴注引注引《四體書勢》序:梁鵠以公(曹操)為北部尉。

《百官志》劉昭注引《漢官》:雒陽孝廉左尉,四百石;孝廉右尉,四百石。

曹操也不含糊,到任後就製作了二十餘枚五色棒,分別列放在縣門左右。有人膽敢觸犯夜禁,不論地位高低,都用亂棒伺候。

——小黃門蹇碩的叔父就栽在曹操手裡,被打死了。

當時雒陽的權貴豪強們都不敢從北門進出,他們對曹操非常厭惡,到處散播曹操的壞話,但是因為曹嵩的緣故,曹操並未有任何影響。後來,權貴們乾脆向朝廷稱讚曹操,這樣曹操就被提拔為頓丘令(屬兗州東郡),離開了雒陽,雒陽的權貴們總算能鬆了一口氣。

陳志《武帝紀》裴注引《曹瞞傳》:太祖(曹操)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後數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跡,莫敢犯者。近習寵臣咸疾之,然不能傷,於是共稱薦之,故遷為頓丘令。

很多寫手解讀《曹瞞傳》這段文字時,都習慣解讀成「曹操被排擠出雒陽」,其實不然,如果是把曹操任命到邊遠窮困的縣城去才說得過去,例如涼、交、幽、並、益、揚州等地。

而頓丘這地方可是中原一帶,而且我們知道「大縣為令,小縣為長」,曹操當縣令,說明頓丘縣妥妥的是大縣!曹操這次出任地方官是正常升遷流程!

要知道,袁紹還當過濮陽令呢,濮陽縣也是在兗州東郡,當然比起曹操還是要高那麼一點點,因為濮陽縣是郡治所在。

光和元年(178年),宋皇后因涉巫蠱案被廢,宋皇后之父宋酆,之兄宋奇也被誅殺。因為宋奇是曹操的從妹夫(很可能是曹洪的親妹或堂妹,因為曹洪的伯父曹鼎可能參與冊立宋皇后),曹氏家族因為與宋氏家族聯姻,所以也被牽連進來,曹操被罷免了(估計老爹曹嵩也一樣被免官)。

在這段隱居的生活里,光和三年(180年)曹操又娶了卞氏。

當然,曹氏家族可絕不會因此一蹶不振,後來,曹嵩、曹操父子又重返朝廷,曹操官拜議郎。

光和五年(182年),皇帝劉宏下詔讓三公九卿以謠言傳聞去舉報危害百姓的刺史、太守等官員。當時的太尉許戫、司空張濟不敢舉報宦官子弟,反而將二十六名在邊緣小郡的清官給查辦了。

這些人的下屬不服,就到雒陽告「御狀」,前司徒陳耽和曹操一同上書造勢,彈劾許戫、張濟。劉宏最終聽從了陳耽和曹操的意見,下詔警告許戫、張濟,並將這些被冤枉的清官提拔為議郎。

范書《劉陶傳》:光和五年(182年),詔公卿以謠言舉刺史、二千石為民蠹害者。時太尉許戫、司空張濟承望內官,受取貨賂,其宦者子弟賓客,雖貪污穢濁,皆不敢問,而虛糾邊遠小郡清修有惠化者二十六人。吏人詣闕陳訴,(陳)耽與議郎曹操上言:「公卿所舉,率黨其私,所謂放鴟梟而囚鸞鳳。」其言忠切,帝(劉宏)以讓戫、濟,由是諸坐謠言征者悉拜議郎。

事雖如此,曹操也仍然看出劉宏寵信宦官的弊端,於是對朝廷失望,便辭官回家隱居。這可以解讀成曹操在仕途初期的政治理念是主動放棄了家族原始屬性(宦官子弟),傾向於士人集團的。就在曹操隱居的這段時間裡,他也注重養名,這在當時,也是年輕士人們渴望得到認同的普遍行為方式。

曹操早年在雒陽時期,就認識了橋玄(豫州梁國睢陽縣人),橋玄人品好,名望高,在漢末就被譽為名臣。

陳志《武帝紀》裴注引張璠《漢紀》:(橋玄)卒,家貧乏產業,柩無所殯,當世以此稱為名臣。

橋玄很看重曹操,並對他說出「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這樣的話來。《魏書》(陳志《武帝紀》裴注引)甚至寫出橋玄對曹操託付妻子兒女的事來!

——不論這些記載真偽如何,橋玄與曹操的私交還是非常深厚的。

多年後(建安七年,202年),曹操率軍在橋玄故鄉修建睢陽渠時,就派人前往橋玄墓舉辦祭祀儀式。曹操親自寫文章懷念橋玄,其中還回憶到:橋玄曾經笑著對曹操說:「我百年過世之後,他日你若是路過我的墳墓,不給我送酒送雞來供奉我的話,你坐車過去後,肚子痛起來可就別怪我啊!」

陳志《武帝紀》裴注引《褒賞令》:(橋玄與曹操)又承從容約誓之言:『殂逝之後,路有經由,不以斗酒只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雖臨時戲笑之言,非至親之篤好,胡肯為此辭乎?匪謂靈忿,能詒己疾,懷舊惟顧,念之凄愴。

——曹操寫的這段故事讓千百年後的人讀起來,仍然能夠感受出這對忘年交之間深深的情誼。

按照陳志《武帝紀》的記載,陳壽說只有橋玄和何顒看重曹操(惟梁國橋玄、南陽何顒異焉)。何顒誇讚曹操的話,陳壽未寫,而是范曄記錄在《後漢書·黨錮列傳·何顒傳》中:

初,(何)顒見曹操,嘆曰:「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曹)操以是嘉之。

——何顒也是認為曹操將是亂世中的「能安天下者」,與橋玄的觀點「驚人一致」。

更有甚者,《魏晉世語》(陳志《武帝紀》裴注引)說橋玄建議曹操去拜會汝南名士許劭,曹操聽從,於是名氣大增。

孫盛《異同雜語》(陳志《武帝紀》裴注引)中詳細描寫了曹操拜見許劭的故事:

(曹操)嘗問許子將(許劭):「我何如人?」子將不答。固問之,子將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太祖(曹操)大笑。

這個故事又被范曄採納,收入《許劭傳》中,改寫成:

曹操微時,常卑辭厚禮,求為己目。(許)劭鄙其人而不肯對,操乃伺隙脅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操大悅而去。

因為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採錄的是孫盛《異同雜語》的內容,所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條評價流傳最廣。而且范書《許劭傳》的「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與前者相悖,且與曹操歷史上的行為評價不符。

除了橋玄、何顒、許劭這三人外,對年輕時的曹操做出評價的人還有:李瓚,王儁。

李瓚是名臣李膺之子,李膺死於第二次黨錮,李瓚與張邈交好,還與袁紹結親。據說李瓚臨終前(約初平年間)囑咐兒子李宣等人不要去歸附張邈、袁紹,改投曹操。

范書《李膺傳》:(李瓚)將沒,謂子(李)宣等曰:「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張孟卓(張邈)與吾善,袁本初(袁紹)汝外親,雖爾勿依,必歸曹氏。」諸子從之,並免於亂世。

王儁是汝南名士,年齡比曹操大十歲左右,曹操和他的關係非常好。

上述這些人都曾看重曹操,甚至誇讚他有平定天下的能力,但在我看來,也有可能是後世附會之言。

因為曹操固然能在年輕時就表現出不錯的個人能力,所以「治世之能臣」這個評價言之有據,尚可接受;而此時東漢帝國並未出現滅亡的跡象,「安天下者」及「亂世之奸雄」這些評價顯得為時過早。

我覺得,年輕的曹操應該是個積極向上、樂觀激情的人。


推薦閱讀:

如果沒有揮師伐吳,火燒連營,而是北出祁山伐魏,蜀國會不會一統天下?
三國時期有什麼令人動容的故事?
司馬家族的淵源?
陳壽記載劉備的死用了殂,是將劉備比作聖人么?
為什麼史上對曹操爭議極多?

TAG:三国志书籍 | 曹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