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青年並不都是知識青年

上周日,忘了是受什麼刺激,一下子將全套的《單讀》買了回來。一本本的堆在桌上,確實好看。《單讀》原來叫《單向街》,從06期開始改名為《單讀》,在06期的序言里,寫到:

「在以往的幾期中,我們過分沉湎於捕捉時代精神、批評體制與社會,因為描述與批評的對象過分顯著,在最初的語言快感過後發現自己陷入了失語。重複性視角與態度令人厭倦,更重要的是,你發現因為缺乏自身的角度與內在價值,你無法進入所描述與批評的事物的內核。只不這內在秩序的建立,才可能真正對抗外在價值,才能夠展開真正的懷疑與判斷。」

真宗知識青年的調。

那天中午,為了慶祝身份證上的生日,頂著烈日去吃烤魚,知道要等很久,於是就拿了《旁觀者之痛》,一隻手剛好緊緊的握住,書很輕,除了有股新書紙張的酸味道,手感簡直完美,想來最適合《單讀》的,便是乘坐地鐵的背包族了:一手拉著吊環,一手用拇指分開書頁。 忘了是在許知遠的哪本書里,他寫到多麼希望看到有年輕人在大街上行走時手裡拿著一本書,他覺得那樣的畫面很美。回到那天,我手裡拿著那本書,在百聯又一城下行的電梯里,我確實看到了旁邊人略帶異樣的眼神:逛街帶本書,這是什麼病?

《單讀》這種嚴重知識青年的書籍自己越來越有點讀不懂了,那些長長的段落夾雜著一個個冒著後現代主義氣息的辭彙:觀念,轉型,迷惘的一代,反叛,無限接近,身份認知,抽離,歷史敘事。

我在想:這樣的書,真的會有人認真讀下去嗎?那些適於強行裝逼的文字似乎只停留在我大學的時候,那時覺得讀不懂的書才有逼格,於是硬逼著自己去啃尼采什麼的,除了記住幾句金句學會幾個概念外,好像也沒有多大的收穫。或許真的是自己的閱讀變得越來越功利,一本書不能讓自己的見識有所增益,便很容易得出不值的結論。

原來我,真的只是偽文青。所以我不推薦你買《單讀》,除非你確實想拿起它,十八摸。

題圖:2015.04攝於上海天平路


推薦閱讀:

有哪些描寫年少輕狂意氣風發的詩句?
為什麼會有人覺得在星巴克里就覺得很牛掰?
有哪些大氣磅礴的句子?
什麼是真正的人間煙火?
有什麼書名看起來就高大上,你不懂,但會覺得懂得人很厲害,很博學?

TAG:上海 | 装文艺 |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