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行業今後五年(2013-2018)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是會繼續像上五年那樣以拼硬體為主,還是別的方面?
硬體的發展是不是沒有繼續提高的必要了?
1,加入更多的感測器,讓手機成為物聯網和互聯網積聚一體的智能終端。
2,手機支付功能更加完善,手機成為跟多的識別認證工具,現有的NFC標準和內容應該擴充;
3,未來sim卡也應該取消,應該採用燒錄的方式;還有應該支持點對點的通訊功能,部分4G網路的功能的實現;
4,webAPP會越來越多,但是只會慢慢取代功能單一,實現簡單的app,本地app和webAPP長期共存。webAPP將會以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出現,系統不再以第三方app為核心;
5,雲服務更加強大,更多的系統集成的服務,整合社交網路等等個人賬號;
——————————————形態不會有巨大改變,行業的技術積累還不夠,只會慢慢提升硬體,不覺得現在硬體飽和,應該還要提升硬體。純屬私貨:
手機的形態簡單分析:手機是一款屏幕基本不超過6寸,具有屏幕,有通話功能,非同步消息(簡訊)功能移動設備。限制手機使用定位的最大制約,在於屏幕大小和電池技術。我猜想,這幾個方向很有可能成為手機的發展增長點
1.投影應用
2.更精確的導航應用(比如目前不成熟的室內導航)
3.人工智慧交互革命(類似於鋼鐵俠裡面的Jarvis)4.穿戴式技術(例如利用可彎曲屏幕,將手機做成護腕狀,戴在手上)(或者類似於google glass)從重要性講,人們最需要的,是第三個:人工智慧交互革命。有了這個東西,才能將我們從不同的操作界面,操作方式,操作系統中解脫出來,真正做到內容至上。
如果回到題主的題目中,手機的正確發展道路還是:科技以人為本。硬體跟應用同步發展。單從硬體,或者軟體發展,都不會出現像iPhone那樣給手機產業帶來的革命個人拙見~和筆記本的發展類似,硬體還是會逐步提升的,但是越來越不能作為賣點了。我比較期待在新的應用場景和電池上面更加給力一些。現在是個人信息終端,我覺得在物聯上面能有所突破,其實技術上沒什麼瓶頸了,主要是標準的問題。
人機結合。從軟體到硬體到理念。細節和內涵太大太多,不展開了
電池
近日,青蜜旗下的科幻資訊欄目《科幻內參》發起了一次話題討論,眾多科幻作家、科幻作者及IT互聯網人士紛紛做了科幻式的遠眺,不少科幻作家和專家認為未來手機將是無形的,功能上未來的手機還將更聰明,使用場景智能化,信息服務也將不再是首要的,極有可能成為人體的一部分,是人體機能的升級介面,甚至是基因轉錄的人體器官。
顧名思義,手機就是拿在手裡的電話,但未來的手機呢?網易傳媒副總編章豐認為,未來的手機,應該不需要拿在手上,而是成為更自然的延伸,比如眼鏡、手錶等等。
四川大學科幻協會成員陳潤澤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未來可能通過全息投影來提高手機的使用體驗,拓展功能,並且通過手機與現實景物的交互會更加方便。中國地質大學科幻協會成員滕野則表示,未來的手機應當不僅限於「手持」,可能會成為一切智能式穿戴設備的統稱,就像如今的馬路,雖然並不跑馬。
著名科幻作家江波則概括為「手中無機,眼中有機」,他還描述了兩個人坐在地鐵里使用手機的場景:一個人彷彿在對著空氣打鍵盤,他的眼前有一個大屏幕,然而只有他自己能看見,另一個人,則安然地玩自己的遊戲;只要空間夠大,兩人互不干擾。江波表示,這種情景藉助增強現實技術,在不久的將來就有可能實現。
人機融合還是人體的延伸
基於更為便捷的交互和使用為出發點,一些科幻作家及愛好者做了更為大膽的想像,他們提出未來手機必將是人機融合,真正無形。
科幻作家、諾亦騰副總裁陳楸帆就認為未來的手機會擺脫現有手機的形態,甚至植入人體內,成為人工智慧系統的終端部分,將超越現有交流信息的功能界限。建築師、科幻作家王寬也認為人身邊的輔助物品,正在慢慢合併成一件更加綜合的單品。這個單品越來越小,目前的大小適合手掌,更小的極限則變成晶元植入大腦,與腦電波連接,直接發送接受訊息。
對於這種未來人機融合的手機,還有一部分科幻作者通過小小說的形式展開了暢想。在科幻作者丁宇飛的故事《就這樣了,再見》里,他筆下的手機則是變成了和脊髓神經一樣在體內遊走的電信號,每個嬰兒出生伊始,就會被植入。另一位科幻作者封龍的《切除》里,則通過未來一名手機用戶去除植入體內手機的小片斷,反映了未來手機的人機融合形態。
RFID晶元植入,針頭會刺穿皮膚有輕微刺痛感
在現實世界,植入晶元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美國西雅圖的業餘生物黑客Amal Graafstra就已經在自己的皮下植入了RFID (射頻識別)晶元,他只要揮揮手就能進入房間、登錄電腦、啟動摩托。美國奇點大學教授雷蒙德·麥考利在2014年底也做過類似的晶元植入嘗試。只不過要實現真正的手機功能或許還有一段路要走。
無論手機未來是否與人融合,可以肯定的是未來手機更像是人類器官的延伸,這也是著名科幻作家王晉康的觀點。他認為未來人類將走向人機(人造智能)合一,而手機就是二者最方便的中介。
前獵豹移動副總裁金磊在自己的微博中也提到:「手機已經是新人類的一個器官,在外觀等設計上會越來越趨同。但會在『看不見』的地方有越來越多的革新,比如越來越強大的無線連接功能,比如越來越豐富的信息採集功能……可能會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人類器官。」
北京科技大學博士、青年科幻作家周敬之解釋說,現在手機的作用已開始不僅是通訊,而是接入高度組織化社會化的人類社會的介面,未來手機很可能是一種植入細胞,植入人體後吸取一定的營養,增殖為一種人體器官。如果手機需要升級,只需要把這個器官的細胞DNA進行更改,由此幾天後,該器官便進化為新款,增加新功能等。該器官與人體的通信直接採用神經網路,聲音、畫面等直接接入大腦。
新的功能:不僅僅是通信
從1983年的「大哥大」,到1992年簡訊功能的出現,從2003年諾基亞1100面世,賣出2.5億部,成為通信手機的巔峰,到2007年蘋果iPhone的推出及2008年安卓手機的問世。手機的功能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人們的使用習慣也在發生改變。手機從簡單的溝通工具,發展為娛樂、購物、社交等信息助手,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必備。下一代手機又將出現怎樣新功能?
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曹三省表示,如果仍然定義「手機」為人們用手來操作的個人便攜裝置,未來的「手機」將仍然存在並可能成為一種與通信和信息服務功能不甚相關、但與人的健康、社交和思維關係更為密切的裝置。
他進一步闡述道:智能技術的進步會把今天手機所承載的信息服務功能交由可穿戴設備、植入式設備、虛擬現實和腦波媒體設備實現,而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的進化是不可能放棄人的雙
手這樣重要的感知與操作器官的,因此手部設備仍將存在。他認為,由於通過手部可以感知人的許多生理狀態數據,對於健康監測與服務意義重大,通過人的手部動作可以實現很多人際交流功能,以及將人的思維向外界表達的功能,因此未來手機將與健康、社交和思維有關。
科幻作家蕭星寒則憧憬了更為聰明的手機。他認為現在的手機還是不夠聰明,缺乏「場景智能化」,未來或許在電影院里,即使通話,屏幕也不會點亮,在駕車時,手機能夠自動外放聲音,並有安全提示,告訴對方,某某正在駕車。
「未來的手機將不僅僅是『生活輔助工具』的角色,有可能會承載人類更多的情感需求。」科幻作家、編劇吳霜這樣描繪未來的手機功能。科幻愛好者陳柚子甚至認為,智能手機與人類產生特殊的感情,默默地引導或者干涉人類做決定。
青年科幻導演喬飛說,未來手機肯定將成為人體機能的升級介面,有了這個介面,人類可以實現的事情具有無比的想像空間,唯一要設定的就是——我們探討的未來,究竟有多未來。
從宏觀,非專業來講
手機從通信,到移動網路終端,這次功能性的改變是革命性的。當前手機,是繼續開發高速運行,是柔性屏幕,是全息投影?對於用戶而言,雖然體驗可能不同,但實現的功能不會發生革命性的改變。從功能上來講,手機作為電子設備,難以作為生產性工具,但是適合作為監測性工具。電子手環的推廣也恰好證明了這點。另外一個行業,汽車行業的無人駕駛技術向著人工智慧的方向發展。從客觀上來講,機器的知識儲備和推理能力是值得肯定的。縱觀社會的各行各業,醫生的工作技術含量高,專業性強,知識儲備要求高。在門診上醫生的工作主要以收集信息,配合儀器檢測,最後推理做出判斷。雖然存在法律責任上的糾紛,但是和自動駕駛一樣,遲早會解決的。基於以上分析,我在幾年前申請了《具有身體評估功能的手機》這項發明專利。希望了解一下,各位大V有什麼見解?
短期硬體趨同,軟體互動性更強。智能手機儘管智能,但仍然處於手機的範疇之內。未來發展手機的通訊功能將會成為附屬功能(現在就差不多了),再以後電視,手錶,項鏈,耳環可能任何一款(而不是智能款)都會具備通訊功能,都能作為移動終端使用,而手機獨立作為移動終端的歷史將會結束,人們不再需要使用一個相對於衣服,鞋子等來說更不必須的物品(獨立於人體性強)就可以完成與世界的溝通。手機將會被取代,從大屏幕變成無屏幕,掛在鑰匙上。
個人認為未來5年智能手機的發展還是離不開硬體的。
屏幕:2K解析度的屏幕正在普及,4K的已經在路上了,不管你需不需要,它還是會發展下去。
CPU:個人感覺8核心數到了8核已經是瓶頸了,未來的發展還是主要在低功耗上。GPU:GPU在手機廠商的宣傳中一直不是太受重視,當CPU發展到了瓶頸以後,GPU便會開始受重視。電池:電池的技術突破個人認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很難的,在手機行業的話,主要還是以在相同體積內增大電池容量為主。攝像頭:手機攝像頭的發展潛力非常大,向更小體積,更多的像素,5年以內的話,我還是認為大體上不會有什麼革命性的進步,就是增加像素,像素的感光面積,以及手機攝像頭感光元件的大小上做文章。音頻晶元:現在手機廠商把這個當成一個賣點,估計也會普及的。手機材質:手機機身的構成,金屬,塑料,有很多種可能。感測器:更多的感測器,達到更多的用途。
生物識別:指紋識別大體會成為未來5年的一個主流。至於虹膜識別等其他的,還要看發展情況。硬體的發展一直都很有必要。如果說把手機的的體驗當做一桶水的話,軟體給你帶來的感覺就像是你在這個桶里裝了多少水,硬體就是你這個桶能裝多少水。也許,現在的手機使用體驗和手機的硬體的發展不成正比,但是硬體上的飛躍一定會帶動一切。手機作為 移動信息處理設備 (MID)存在,傳統通訊功能(語音/簡訊息)將被分離到可穿戴設備中,手持端將承載更多 的複雜應用。
手腕上的手錶,耳機 將完成基本通訊功能,語音輸入成為主流,之後也許語音信息+STT識別文字的混合消息將會出現。 穿戴設備充電的方式將逐步實現無線充電的方式完成。手機的造型將更加多樣。基於安卓的強制規範操作系統會出現。64位 操作系統普及 我覺得比較靠譜的更高更快更強,應該是不用說了。1.一些基本的每年的變化提升應該是肯定的。
2.設計,這幾年設計又開始朝一個方向發展了,所以下來一個讓人感覺驚艷的設計必定會出現。
3.不切實際的一個設計,總有人希望能把一些其實根本生活上用不到的功能應用到生活中來,例如我一向不看好的透明屏幕,例如無線投影鍵盤(最近Techmessenger已經證明那個產品真的很難用了)4.除以上以外,彎曲屏幕我想是一個亮點,但是就目前材料科學的發展,應該還是會停留在附件產品,例如智能手錶等等。5.產品互聯,說到這點,還真心發覺ios是和科技發展背道而馳啊,什麼都要自家的產品兼容,別家的拿進來也一大堆局限,我想未來他會相同的吧。6.雲+個人雲,這是談了多年的應用,目前停留在雲存儲上面,雲計算還是難以推廣,加上國內的大環境影響,估計都會發展的很累。但是雲存儲是解決個人應用的第一步,也是最有效的一步,所以手機絕對是第一個享用平台。7.差點忘了,還有就是長久不變的話題,網路速度的提升了,就目前而言,LTE很快了(美國體驗無限!),可惜CMCC從兩方面來講都很難在短時間之內完成——設備+內容。不過體制問題,這種問題,只能嘆息,沒辦法去解決,除非通信業務能真的走出泥潭。諾基亞、HTC、摩托羅拉、三星等在內的各個知名品牌以「平價」甚至是「超低價」銷售的機型已經不下五六十款,再加上幾大運營商的定製機型、合約機型等,高性價比的智能手機已經越來越多。以摩托羅拉為例,多款配置雙核處理器、大尺寸觸摸屏、高像素攝像頭的智能手機,售價基本都在2500元以下,部分機型甚至僅售1800多元。知名市場調查機構中怡康的數據也表明,今年1500元以下的機型將佔據整個智能手機市場銷售的60%以上。
高價機型遭遇危機
與此同時,堅持高價策略的機型在低價熱潮中受到了不小的衝擊。以備受市場關注的蘋果iPhone4S為例,儘管目前仍然人氣十足,但高企的價格已經讓不少潛在消費者甚至是「果粉」們猶豫不決。據悉,目前iPhone4S裸機最低配置價格為4988元,基本上相當於市場上配置相仿的手機價格的兩倍,比很多主流筆記本電腦的售價還高。不少消費者接受採訪時表示,儘管蘋果手機除了配置和功能外,還具有時尚和個性的附加值,但是從價格角度與其他品牌相比,確實顯得「不厚道」。據了解,即使是5000元以上的高價手機,其硬體配置和功能也並沒有十分突出,甚至與3000元以下的機型相差無幾。
消費者期待更多利好
手機市場激烈的競爭,為消費者帶來了更多實惠。業內人士表示,不斷走低的價格確實為越來越多的智能手機打開了銷路,同時也給消費者帶來實質性的利好。不過這種利好不應該僅限於價格方面,如軟體應用服務、售後維修服務等方面也應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便利和更理想的體驗。例如目前一些手機廠商提供的所謂「雲服務」、「在線軟體商店」有名無實,使用起來很不方便甚至內容也十分匱乏。還有些手機一味模仿暢銷機型,打出仿造擦邊球,甚至在手機質量和保修服務上誠信缺失,從而無法得到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同。
參考:2012年智能手機行業面臨的危機
智能手機DIY,CPU,屏幕,系統,攝像頭,模具等都可以自由組合。和現在PC組裝機類似。
推薦閱讀:
※蘋果在軟體和硬體方面在中國有哪些合作廠商?
※蘋果故意設定iPhone升級變慢定律?不存在的 | DigiApple
※蘋果 iPhone X 的動話表情(Animoji)是如何實現的?
※打開airpods充電盒,旁邊好幾台iphone,當時的場景會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