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巴塔耶的備註

參考書目:

《巴塔耶:消盡》

《現代性的哲學話語》

1.禁忌的違反

儘管馬克思主義深刻影響了19世紀末期法國的工人運動,馬克思主義的文本對法國的影響在20世紀初的時候才初步顯露出來。巴塔耶本人的哲學思考就在這一時期和馬克思發生了緊密糾纏。

巴塔耶引用了馬克思的實踐哲學構造了涵蓋前-資本主義時期的人類起源神話。勞動規定了人的屬性,人開始將自然對象化並加以改造,以否定的方式擺脫了獸性,創造了屬人的自然。人不再單純地服從自然衝動,否定死亡本能,樹立主體的地位,以籌劃的形式構造了世俗世界。(參考黑格爾主奴辯證法)人通過否定性的能力,諸如勞動/理性化的活動以及操作拒斥了作為自然部分的自己,成為主體的人類,同時拒絕依存於自然的條件。同時人將自然物對象化加以捕捉,使動物/植物等從自分隔,成為人的所有物。世俗世界就這樣誕生了,人通過現實籌劃來進行勞動生產,謀劃主導了人的理性勞作。勞動不單單為了滿足人的直接欲求,更是為了滿足人在預見到的未來能夠獲取的回報。交換的行為不止是基於商品的交換價值,更是為了延續物本身的使用價值,物的邏輯反過來支配了人的勞動。勞動世界得到了合理化,主體的勞動最大程度服從於理性籌劃本身的目的,為了維持物的交換,不斷勞動。馬克思的勞動可以實現主體自身的超越在巴塔耶看來有極大的威脅,勞動本身可能轉變為一種必然,約束人自身的行動,使人成為物的奴隸,而非主人。在巴塔耶這裡,人的自主和物化的工具理性原則存在著深刻的對立,勞動並不導向馬克思所強調的自由王國,並根本上決定了人的異化。於是要想將人從理性的壓制中解放出來,就需要將主體從勞動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轉向消耗。即把生產的剩餘轉向無用的/非生產性的消費,只有在這樣的儀式中,主體才能獲得解脫。

這就需要轉向巴塔耶本人的人類學研究,來進一步理解聖性事物的意義。

人通過拒斥自然的運動遠離自然,來不斷實現人化,故而對人的動物成分會加以拒斥。諸如進食要求必須加以烹制,使食物脫離本來的形態,逐步形成了人們常見的道德禁忌。道德禁忌催生了人的自我意識(對於死亡的恐懼/對於性的羞恥)而與性相關的部分,被人們視為最為粗蠻/狂暴的部分,而加以遠離。性在文化象徵中極易被貶斥為骯髒/下流的部分:諸如性與生殖之間的關聯;諸如性器官和排泄器官的接近。按照弗洛伊德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性作為一種動物性的經驗,帶有強烈的快感。動物層面的快感是完全順從自然,不自主的行為。動物只能遵循自然的性衝動。而原始人類通過性禁忌建立了對性的隔絕,性行為/排泄/生產/月經與噁心與羞恥/嫌惡發生連接。為了避免過度地對集體的刺激,抑制了追求快樂的衝動,將其保留並延遲。性慾在這樣的程度上產生了,即僭越性禁忌的情感。「性慾式的慾望,理所當然包含了恐懼,嫌惡這樣一些情緒。儘管不能靠近,不能接觸,這種忌避的情感在作著強有力的抵抗,但又敢於超越禁忌而侵犯之。這是慾望才真正高漲起來,變得極為強烈,從而打開了「為由人類才懂得」的通往喜悅與不安的通道。」按照塗爾干所指出的,規範的有效性不能直接化約為傳統道德的制裁行為,相反,規範的效力來自於更高層級的神聖的權威。我們懷著恐懼而激動心情去把握神聖之物,但我們永遠無法把握這種神聖之物。僭越越是遭到禁止,就越是受到誘惑。這是一種褻瀆神聖的經驗,一種越界體驗:先是噁心,然後是對噁心的克服,最後是陶醉。

2.消盡

正如巴塔耶在《耗費的觀念》當中所提及的,人的消費活動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基於生命保存的本能維持生命最低限度的生產-消費;一部分是超出個體所需的必要的濫費,諸如藝術/放縱/遊戲本身都是不服從功利原則的,巴塔耶稱之為缺失原則。在他看來,這一原則才從背後展現了原始宗教的邏輯。

巴塔耶考察了印第安人的誇富宴。在印第安人的社交行為當中,經常會在節日舉辦誇富宴,通過集中展示自己的財富,來對對手進行羞辱,並要求對手提出要求。在這樣的社交行為中,物品的排除了商品交易,並不追求直接的物質回報,造成了財富極大的濫費。還有更極端的方式,會通過毀滅自己的財富,比如屠殺奴隸/狗群,把禮物拋棄進大海來盡相展示自己的慷慨。在這裡物品不服從於絕對的功利性,不再是以單純的功利性法為鵠的。物和主體的主權只有通過絕對的耗費才能實現全然的自由:在這一情境中,主體在這樣的戲劇中不再是奴隸,盡情地滿足自身的需要;而物也是在這種狀態下恢復了其自身的本真,破壞了物品所有物的特性,復歸於永恆。這種獻牲儀式通過死亡的演出讓觀眾真切地在自己的極限中走向了死亡,人被從日常生活當中分隔出來,打破了主體與他者的分裂。主體在只是享受這一時刻,而不再考慮這一時刻以外的一切,這就是巴塔耶對主權的定義。

這種耗盡並非是可持續的,這種交換依然會體現出相對的功利性原則:儘管印第安人的誇富不以直接的回報為目的,但是在這種社交行為背後默認存在著報償。物的使用價值會以其他的方式重新納入功利性的迴路中,比如榮耀/地位等非直接的經濟價值。誇富宴的人不會退出對財富的炫耀,主動放棄的價值依然會被計算得到的權力所彌補,這種消費的循環所以這種自主權依然會日益墮落為用於剝削勞動力。

3.文學/藝術(備註的備註)

對聖性事物的愛。

僭越的體驗。

打破禁忌回歸統一的衝動。

對愛和死亡的渴求。

推薦閱讀:

喬治.巴塔耶的神聖世界的現實意義是什麼呢?還有,如何評價巴塔耶?
(編譯)麥克沃特:如何閱讀福柯?│城與邦
為什麼有人認為薩特拖了法國哲學的後腿?
孫向晨:從」愛欲"到政治——論萊維納斯"愛欲現象學"的多重意涵
法國哲學和德國哲學有什麼風格差異?

TAG:法国哲学 | 文艺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