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0期]絲綢之路?天山道樞紐路網綜合考察」收穫認識
01-31
——「絲綢之路·天山道樞紐路網綜合考察」第七天
推薦閱讀:
出處:中國考古網 作者:巫新華
1、亞歐大陸是人類早期文明的主要發生地
就像我們現在正在經受人類文明有史以來的經濟文化全球化大發展過程那樣,早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幼年期,亞歐大陸古代文明就已經形成一個類似於現代文明成果的世界傳播體系。早期亞歐大陸各區域主要文明的發展在於相互之間的文化交流、影響、互動,世界性的跨地區交流與合作也就形成了。只不過這個世界性區域基本上以亞歐大陸為主而已。以文明發展形態的早期階段來看,陶器製作、五穀種植、家畜馴化、冶金術等等,也並非孤立地起源於亞歐大陸某一特定地點,而是多區域多地點起源,亞歐大陸全區域廣泛傳播,各文明地區廣泛互相借鑒學習,是以區域文明自身文化特質為基礎融匯其他不同文明區域多種文化成果各自發展的結果。 可以說,早期古代人類文明的發展並不是以某一個文明中心區域為主獨自發展成一種核心文明,進而再影響外圍區域連帶影響其他文明發生與發展的模式。而是一種亞歐大陸多區域、多樣化的文明起源與發展體系。亞歐大陸這樣多區域起源交互影響吸收又各自獨立發展的狀態不局限於經濟和政治關係,還包括科學技術和意識形態方面的聯繫。東亞(中國)、南亞(印度)、中亞(昆崙山、帕米爾高原、天山、阿爾泰山;塔里木河流域、錫爾河流域、阿姆河流域、伊犁河流域、額爾齊斯河流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費爾干納盆地等)西亞(底格里斯河流域、幼發拉底河流域與伊朗高原等)、地中海(希臘、羅馬)、北非(古埃及)既是遠隔萬里的獨立地理單元,也是文明發展的不同中心區域以及不可或缺的參與區域。人類所有早期古代文明各自的發展傳承都是依託亞歐大陸這個廣闊地理板塊陸路交通路線和區域展開和實現的。上述人類各大古代文明在亞歐大陸發生、發展、成長壯大的實現,有一個無法迴避的文明交流關鍵地帶,那就是古代中國西域即現在的新疆與鄰近的其他中亞地區。這裡就是我們常說的絲綢之路關鍵路段與區域。
2、絲綢之路的定義 「絲綢之路」指在古代人類各大文明的孕育、發展和形成過程中發揮了決定性交流、互動、導致各自成長發展,進而推動人類現代文明奠基的亞歐大陸東西方古代交通路線和相關地理文化區域。絲綢之路,其實是亞歐大陸東西方文化交流之路的約定俗成之說。它首先是作為亞歐大陸古代陸路連接東亞、南亞、西亞、歐洲和東非各古代文明的路線與道路,而古代新疆恰恰是地理上溝通或完成亞歐大陸東西方文化與政治、經濟交流的唯一橋樑性地域。也就是說上述區域古代文化陸路溝通渠道必經以新疆為代表的中亞地區,而且是唯一通道。 3、新疆的絲綢之路唯一性地位 新疆的唯一性地位是由亞歐大陸自然地理環境決定的。打開亞歐大陸地形圖可以清晰地看見,帕米爾高原以南計有連續不斷的自然天險:喀喇崑崙-青藏高原、雲貴高原、瀾滄江-湄公河河谷、亞熱帶叢林等高山雪峰、峽谷激流、叢林險灘等,天然險阻完全制約了亞歐大陸古代較大規模的陸路東西方向人類遷移。只有帕米爾高原通道和昆崙山北緣通道成為亞歐大陸中部最南端的唯一大通道。由帕米爾、昆崙山向北,天山、阿爾泰山這兩個東西走向的大山脈自然成為第二、第三大通道地區。阿爾泰山以北則是酷寒的西伯利亞寒區落葉林分布帶,完全不適宜亞歐大陸古代人類大規模東西向往來。如此一來,亞歐大陸中部地理區域,只有古代西域(新疆)是唯一能夠東西方向溝通東西方各古代文明區域的地帶。這樣一種獨一無二的古代交通形勢和文明交流橋樑性作用,完全取決於地理環境是否便於交通的自然環境條件。圖17、絲綢之路相關區域形勢一覽 現今新疆仍然擁有古代西域在亞歐大陸東西交通的所有獨特優勢。是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東連中國內地與東亞各國、西通亞歐乃至非洲最便捷的區域。這樣的形勢與地位其實仍然是亞歐大陸人類文明發展一脈相承的一種歷史必然,也就是說今天的新疆仍然具有自古以來曾經擁有的優勢,也必將發揮自己獨有的作用。4、天命觀與天山名稱的出現
筆者認為「天山」名稱是受到古代中國早期天命觀思想的深刻影響而出現,原因在絲綢之路這樣的文明區域之間文化交流之路必經西域。 中國古代哲學中把天當作神,天能致命於人,決定人類命數。「天命」說早在商代已流行,少說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流傳歷史。《小戴禮?表記篇》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從古器物、發掘中所見到的甲骨卜辭、彝器銘文,「受命於天」刻辭的不只一次出現。如大盂鼎銘文:「……,王若曰:盂!丕顯文王,受天有大命,在武王嗣,文王作邦」。這件鼎是西周早期的,推斷是康王時期。明確表達了天命觀。 與天命觀直接關聯的是天子,「天子」概念與名稱出現也很早。西周早期青銅器銘文中就已經出現天子名稱,如《靜鼎》「靜揚天子休」。西周中期青銅器銘文中多有天子名稱出現,如《師酉鼎》、《師望鼎》等,已經是常見名稱。說明天命觀很早就是古代中國文化核心的文化思想內容。 文明互鑒與交流具有本源的屬性,中國古代文明自其誕生之日起便具有外向輻射、傳播和內向吸收、借鑒的能力與衝動。絲綢之路所代表的亞歐大陸古代文明區域之間彼此頻繁且持續不斷進行文化交流的歷史內涵表明交流吸收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動力。 產生於古代中國的天命思想,在絲綢之路這樣的亞歐大陸全區域文化傳播交流吸收的歷史過程中,很早就影響到了西域。天命觀念的影響下,西域和北方草原地帶很早就出現了「天」崇拜觀念,《史記》、《漢書》等歷史文獻中記載的諸如「孤塗撐犁單于」(大天子)一類的名稱數量極多。天命觀思想深遠地影響了西域,並導致天山名稱的出現。 天山這個名稱,最早見於文字記載,是在《史記》卷110《匈奴列傳》:其明年,漢使貳師將軍廣利以三萬騎出酒泉,擊右賢王於天山,得胡首虜萬餘級而返。《漢書》卷六《武帝紀》,把這一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定於天寒二年(公元前99年)夏五月。《後漢書》卷二《明帝紀》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條目記載「固、忠至天山,擊呼衍王,斬首千餘級。呼衍王走,追至蒲類海。留吏士屯伊吾盧城」。 上述將天山位置定於伊州、近蒲類或蒲類海,所說都是現在的巴里坤、伊吾地界,也就是天山山脈的最東端。此外,魏王泰《括地誌》記載:「天山一名白山,今名初羅曼山,在伊吾縣北百二十里。伊州在京西北四千四百一十六里」。也就是說,天山還叫白山,當時唐代習慣的稱呼則是初羅曼山。同樣的記載在《舊唐書》卷四是《地理志》、《新唐書》卷四是《地理志》伊州伊吾縣條目中也有:「天山,在州北一百二十里,一名白山,胡人呼析羅曼山」。《隋書》卷84《西突厥傳》記載「(處羅可汗)棄妻子,將左右數千騎東走。在路又被劫掠,遁於高昌東,保時羅曼山」。唐代戰將姜行本所遺《姜行本碑》碑文記載:「貞觀十四年五月十日,師次伊吾時羅曼山北」。英籍探險家斯坦因所獲敦煌文書《沙洲伊州地誌殘卷》伊州柔遠縣條目記載:「時羅曼山縣北四十里。按《西域傳》,即天山。綿亘數千里。其上有漢將竇固破呼衍王,刻石紀德之碑。姜行本磨去舊文,更刻新文,以贊唐德。其山高六十里。置壇場祈禱。其州下立廟。神名阿覽」。 天山一名唐代使用最多,地名之外還用于軍政名稱。比如設立「天山軍、天山縣」。唐代天山、祁連山時常混用,《舊唐書?地理志》記載該縣「取祁連山為名」。此外,還有「貪漢山」一名用指天山。天山以高遠得名,諸如「析羅曼山、折羅曼山、時羅曼山、祁連山、貪漢山、汗騰格里山」等則是天山意音譯名。均是古代阿爾泰語系諸語言「天」之詞「Tangri」,即天命觀中受命於天之天,是古代中國精髓文化在西域發生影響的具體表現與象徵。 5、天山的歷史意義天山是亞歐大陸最大的山系之一,橫亘在亞洲腹地,東西向綿延於準噶爾盆地與塔里木盆地之間,是溝通亞洲大陸東西方向天然的一道地理橋樑。東西長約2500公里,南北寬度在250—350公里之間。天山在我國新疆境內部分長達1700公里。天山的存在以及它涵養的水源、滋養的植被是亞歐大陸東西方古代交通得以大規模進行的基本保證,並成為絲綢之路最重要的幹線通道。
圖18、絲綢之路新疆天山通道景觀6、天山大商道 長龍一般的天山向東西兩個方向延伸,與天山南北的綠洲群分別相連的兩條大商路,前不久在西部與帕米爾以西的古代商業網路連結了起來,溝通著印度、伊朗、西亞、歐洲和東北非洲(埃及)。向東,則從東天山喀爾里克雪峰兩側天山東端直接向東經過馬鬃山進入蒙古高原東部;折轉向東南則進入河西走廊,進而到達中原和蒙古高原南部。 來自亞歐各文明區域最好的物流貿易所提供的商業利潤推動了天山大商道的出現。古代中國控制天山大商道開始於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那時,排列在天山山脈山麓的諸多荒漠綠洲大都已經發展成為綠洲商業都市,並分別出現了自己的土王,號稱西域三十六國。這些綠洲小國的通商活動非常活躍,隨著西漢王朝強力介入西域天山南北兩麓,商道大通。過去各方勢力各自控制一段,亞歐大陸大商道由各個自然單元轉手貿易的歷史全面改變,西域大商道進入有史以來最為暢通時期。圖19、天山的亞高原草場與河流天山山脈橫亘在亞歐大陸腹心地帶,以其2500多公里東西向的延伸成為古代商隊、行旅仰望的永恆路標。這一點極其偉大,人類文明史上確實是無與倫比的。亞歐大陸東西兩端各地千里跋涉而來的商隊一旦進入亞洲腹地,大多數時間都身處茫茫戈壁沙漠之中。只有那些分散排列在天山山麓的綠洲群,是商旅們修養身體、補充駝隊給養的生命之島。荒漠沙海中一個個綠洲有如大洋中連續的孤島,形成鏈條,保證了亞歐大陸東西方最佳交通線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天山山脈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亞歐大陸古代交通的生命線。
7、文化與天山 文化方面可以看到。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乃至其後歷史時期,亞歐大陸各文明區域的不同文化成果幾乎都是通過天山完成交流的。以宗教為例,產生中亞的祆教(拜火教)、產生於南亞印度的佛教、產生於歐洲從遙遠的西亞安納托利亞流傳過來的的基督教(景教),還有產生於阿拉伯半島的伊斯蘭教(回教)等,大多數時候也都是與商隊一起進入並影響到這一地區。同樣,來自東方中國的文化和絲綢等諸多珍貴時尚高檔物品也源源不絕地向西運送到亞歐大陸其他文明區域。 唐代高僧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記》序言中記述:「贍部洲地有四主焉。南象主。則暑濕宜象。西寶主。乃臨海盈寶。北馬主。寒勁宜馬。東人主。和暢多人。故象主之國。躁烈篤學特閑異術。服則橫巾右袒。首則中髻四垂。族類邑居室宇重閣。寶主之鄉。無禮義重財賄。短制左衽斷髮長髭。有城郭之居。務殖貨之利。馬主之俗。天資獷暴情忍殺戮。毳帳穹廬鳥居逐牧。人主之地。風俗機惠仁義照明。冠帶右衽車服有序。安土重遷務資有類。三主之俗東方為上。其居室則東辟其戶。旦日則東向以拜。人主之地南面為尊。方俗殊風。斯其大概。玄奘所表現才出來的唐朝中國人的世界觀,極為精彩。把亞洲分為象主、人主、馬主和寶主四國。象主之國為南亞次大陸印度,人主之國為東亞中國,馬主之國為天山北部游牧地帶,而寶國之地則指天山南北兩麓的綠洲區域。玄奘如此解釋寶主,「有城郭之居,務殖貨之利」,清清楚楚地表現出西域天山綠洲的亞歐大陸區域性中介特性。 此外,天山山脈,還有一個不能等閑視之的作用。那就是引導草原游牧人群流入綠洲,並使之轉變為綠洲農業居民的作用。從天山北部遷入綠洲地帶的游牧人群會轉入定居的農耕生活,而隔著這座山脈游牧的人群卻鮮有改變。天山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段里都是綠洲與游牧兩種社會生活形態的分界。 在天山山脈的庇護下,數千年來亞歐大陸東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天山南北農耕、游牧兩種社會生活形態的交互影響得以持續。實際上,亞歐大陸東西交往以及中亞南北往來都依賴於天山,它是古代亞歐大陸所有交通通道中最大也是重要的樞紐型「十字路口」。8、爭奪天山 天山作為亞歐大陸中部最大和最重要的商貿物流通道,從人類文明東西方交流開始便成為各方勢力的爭奪目標。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控制了天山,其實就等於控制了絲綢之路這條亞歐貿易的最大商道。爭奪者主要是亞洲中部草原地帶的游牧人群與東亞文明核心區域-中國的中原人群。圖20、天山河谷通道
中國經營西域主要就是依靠文化影響力和武力,把天山北部的游牧部族勢力從天山以北驅逐出去,把中亞綠洲諸國天然形成的東西貿易道路控制起來。實際效果就是通過商貿大通道已核實的價格獲取亞歐大陸其他文明所在區域最精華的物質、精神產品,也以我方最合適的價格把自己的優勢產品銷售出去,從而不言而喻地直接得到經濟、文化、政治利益。同樣中亞商貿大通道也是游牧人群最大的財力、物力、人力來源地,誰控制了這裡誰就會取得優勢。漢朝的西域都護府,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等都是這種活動的結果。 9、伊犁河谷與巴音布魯克山地是天山古代交通的關鍵區域 廣袤天山中東西方向延伸且水草最為豐美、地理環境最適宜古代人畜大規模遷移的地帶是伊犁河谷和巴音布魯克山地。這裡西通中亞、西亞各地;東到吐魯番-哈密盆地;南向焉耆盆地和所有天山南部綠洲;北抵準噶爾盆地,是天山山脈最大的交通樞紐。這裡還是西域歷史所有文化的分布與影響區,也是亞歐所有重大歷史事件關聯地區和古代大規模人群遷移活動必經之地。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