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那些每年能看完數百甚至上千本書又不是看小說過流水帳的人,到底怎麼吸收、內化的?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正合適,今天是每天一本書369天。


簡單的說就是把閱讀當成一種連續的體驗,通過建立系統框架並持續完善,把每次閱讀學到的東西不斷整合進去,成為一個整體。


單純的閱讀,效果很差,不管你再怎麼樣精讀,過上幾個月、一年,你只能記住書中很少一部分內容,更不用說很多書還不是精讀。


摸索出來的方法,(有些沒有做到,正在努力):


1、有目的閱讀,除了小說之外,盡量根據自己的目標,把閱讀的主要方向,集中在幾方面


2、研究一門學問,如果是正規學問,最好去從大學的教科書開始看,教科書是最系統成體系的東西。如果你連術語都是一知半解還學什麼。或者去考這方面的最高級別的認證

3、如果條件不具備就從同類的經典讀起,精讀10本以上做筆記,思維導圖,寫心得,


3、閱讀完一本書之後必須做筆記,記錄一下這本書的心得體會。


4、建立這門學問的體系框架,記錄由本方向的所有相關信息。筆記、思維導圖


5、每年做2-4次的主題閱讀,用思維導圖和筆記做為結果,最終匯總到體系框架中。每次10本書籍以上


6、去實踐自己學到的知識,記錄所遇到的問題,定期總結分析。

7、通過博客、微博來分享你學到的東西,有條件的話出本書來系統整理和分享自己的知識


8、利用以前學到的東西去和業內人士做些交流,多參加一些行業聚會,多跟專家海聊,是個很好的辦法。


9、不斷精減自己框架,提取核心內容,反思自己學到的東西,學會有效的表達。教別人就是最好的學習


10、大多數技能,如果能花上一段時間,閱讀100+,基本能有個清楚了解,以後就可以快速翻閱了。


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我的二個Blog和豆瓣


首先,贊同讀書的純粹性,不過在日益浮躁的當下,讀書似乎是一件耗時耗力又絲毫不能嘩眾取寵的活,其給大多數人的滿足感遠遠不及發一條噱頭十足的微博,所以欣賞純粹的閱讀,無關速度,無關用途,而只在乎閱讀本身帶來的快感。其次,肯定讀書的實用性。舉例來說,閱讀的純粹性在國外校園裡存在局限,因為老師會指定大批的閱讀書籍,且與考試掛鉤,這是閱讀的實用性,無可厚非,也至關重要。第三,閱讀也有天分和技巧之分。比如我自己就有輕度的閱讀障礙,閱讀速度明顯比別人要慢半拍,不過上帝從來都是公平的,我的閱讀效率反而要高很多,另外講究實用性更多的要注意閱讀的技巧,這樣能做到事半功倍。


讀書並不是什麼高尚的活動,理論上講它和看電視劇聽流行歌曲是一樣的。數量什麼也不能說明。第一名的回答沒勁,那讀書的態度也不好玩。

吸收內化?有沒有搞錯!我覺得讀書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從無比艱辛的嚴肅讀物中讀到難以言表的巨大樂趣。」


你自己去找書看,規定自己每天看多久(而不是看多少頁),每天讀書時間2小時以上堅持幾年,你就知道那些「快速閱讀技巧」都是扯淡的了。

人腦的可塑性是很強的,你要是長期給它灌入大量信息的話自然而然就能訓練出大量閱讀並且保證消化吸收的能力。


現在越來越多人趨向都是好慕所謂豆瓣、噹噹網、微博的高分評價才去看書,從心態上已經少了些閱讀的純粹性 ,其實每本書的都是它的立意所在,在閱讀時需要記下筆記,甚至寫下微讀感,每本書的印象在你腦海中最多不過4個月的保存期,若是你的閱讀量大增的話,更加難會記得,最後只演變成我看完這本書的任務而已。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讀書應該有個中心。比如一段時間在讀金庸,就盡量不要讀其他人的小說;金庸讀完之後就以下一個作家為中心。讀完之後總結一下,這個小說家大概的風格等,就是消化了,這樣就可以讀很快了。


一段時間內集中讀一類書籍,生活中遇到的事件,和自己讀書的感想或印證,或加深自己的認識等。


做一點摘抄還是必要的。我個人認為自己的想法不一定要寫下來,但是你一定要對你所看的這本書有個自己的理解吧。


其實讀書讀多了,內化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時間而已


不用問太多為什麼,只要讀,保證每個時期在讀一本書的狀態,慢慢就讀得多了。我也沒有追求數量。的確保持這種在讀書的狀態,讀書速度就會慢慢快上去。


看書其實不用想著吸收內化吧。自然而然的一個沉澱過程。


首先明確你想要吸收哪方面的知識,然後在閱讀中形成思考的習慣,定期整理思路


其實看那麼多個人感覺也就是一個選擇的過程,真正的好書是需要多讀幾遍的。


人1分鐘閱讀1000字不算很快,厚一點的書一冊也不過30萬字,也就是說300分鐘,即五小時可以看完一冊稍微有點厚的書。假設每天堅持閱讀兩小時,一年至少150冊。這數量不算多啊。


推薦閱讀:

TAG: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