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寫作法則

【轉載來自『電影周末「豆瓣小站,知乎·劇匠專欄重新整理標註、分析、評論】

大衛· 馬梅曾經說過:「戲劇家的作用並不是製造衝突或者混亂,而是建立秩序,牢牢記住這一點很重要。」

被動語氣會導致平淡蹩腳的寫作。 你想要創造出可信的行動和自然的對話, 可是被動語氣聽起來卻很不自然, 雕琢痕迹過重。 它使得人們很難讀懂動作描述, 而且使得對話磕磕絆絆。

寫作不僅應該含意豐富, 而且應該簡潔實用。 盡量縮短動作段落, 將無法拍攝的細節去掉。比如:「她站在那兒,思考著。」攝影機無法顯示一個人正在思考,思考是內心動作, 感覺和記憶也是一樣。 內心動作只屬於小說。 在戲劇中, 如果觀眾不能看到或者聽到某個細節,那麼這個細節就不存在。因此,你只能寫演員能表演出的和攝影機能拍攝下來的行動。

你的方式是戲劇動作和視覺形象。 堅決地將形容詞和副詞都刪掉,這會迫使你去寫人物在做什麼,而不是解釋他們在怎麼做。少量描述性的辭彙當然沒問題,但是要儘可能少用。

在戲劇中, 故事開場時,一個兩難處境或者危機發生, 擾亂了人物的生活,它導致問題發生, 而角色們必須試圖解決——一些資料上將這稱之為「 開場」或「激勵事件」。目前有好幾種描述它的辭彙,這使得初學者頗為困擾。在《導演功課》一書中,大衛· 馬梅使用了「 干擾事件」這個詞,據我所知, 目前沒有任何與它衝突的定義存在,它是唯一的,清晰而且準確。

無論我們為之編劇的媒介是什麼, 對戲劇最基礎的評判標準意味著舞台和劇本的需要:

☉至少有兩個人物

☉對話

☉使得故事通過衝突向前推進的戲劇動作。

在電影中,主角必須做的事:

☉面臨戲劇問題並決定解決它。

☉促使其他人做出反應,特別是對手。

☉最終解決戲劇問題並恢復秩序。

對手只是這樣的一種主要人物:

☉接受主角的行動。

☉領導對抗力量。

☉阻礙主角解決戲劇問題的努力

主角引導動作, 對手引導反動作。

人物必須能打動觀眾。 他們的行為必須能在觀眾那裡引發一種認同感, 一種內心的關注以及能有所獲的一種願望。這種情感上的感受,觀眾會認為是合情合理的。

選擇一個與你的主題(情感)有合理聯繫的基本動作(行為) 。比方說,「母愛」導致了「保護」是合情合理的。一些特殊的組合,例如「 母愛」與「殺害」,也許是一個新穎的創意,但它們卻可以形成一個明顯的鴻溝來破壞你的故事。對觀眾來說你的作品必須有意義。如果你選擇了一個不合邏輯的基本動作, 你就需要用高超的技術, 創作出一個讓你的觀眾能深信不疑的劇本。

1、寫下你的主角的目的, 這是構建主旨陳述的下一步, 也是最後一步。 這個簡明扼要的句子,從屬於你的主題/基本動作的等式,它闡述出你的主角要幹什麼,並且指出對手接受並反抗主角的動作。 目的句必須能解決你的主題和基本動作之間的關聯的合理性問題。 這一點至關重要, 因為它設定了你的故事的核心衝突, 但常常正是這並起眼卻必不可少的元素羈絆了許多作者, 他們分不清自己的主人公及其對手。

嚴格按照下面提供的方法, 寫下你的答案,來保持你劇中人物的一貫性:

寫下主人公的名字,即動作的實施者(哈姆雷特……)

用很少的詞語,說明他想做些什麼(哈姆雷特想要復仇……)

寫下其對手的名字, 即接收並對抗主角動作的一方 (哈姆雷特想要向克勞德修斯國王復仇。 )

2、主旨陳述會幫助你建立起你的核心衝突, 因為它可以使你在動筆之前就明了主人公的目標。 當你在國外旅遊是, 難道不會先找到一張當地的地圖?而你的主旨陳述, 就是你的劇本的地圖。在開始你的旅程之前,一定要好好利用它。

現在, 考慮一下……你的主角將會採取什麼行動來獲得他 (她) 所需要的東西?如果他 (她)成功了, 將會怎麼樣?如果他 (她) 不成功呢?這些問題將會引導你深入了解你劇本中其他人物的反應。

一個主旨陳述是由一下元素組成的:主題 → 基本動作

3、尋找主題。要確定你的主題,你只需要對自己說:「促使__________(主角的名字)行動的情感(欲求,需求)是____________(你的主題) 。」記住,要使用一個詞語:一個名詞。它可以是一種簡明、直接的情感,例如愛,也可以是一種與情感相聯繫的需求和慾望,比如成功。例如,在《公民凱恩》中,促使記者行動的情感(慾望、需求)是成功。

4、戲劇性動作。讓我們再次引用弗朗西斯霍奇的話:「戲劇性動作就是劇中不同力量的衝撞,即角色之間持續的相互衝突。 」 他強調了戲劇性的動作永遠發生在現在時態, 「參與者應該總是處於『我現在做了什麼』而不是『 我曾經做過什麼』的狀態之中」。 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事實, 不論場景、地點或時代如何轉變, 從亞瑟王到柯克船長, 所有角色的行為都發生在當下, 一切都發生在觀眾面前。 戲劇性動作應該是相互作用的。 它由兩個方面組成: 動作和反應。 一個角色的行動促使另一個角色做出反應。當一個角色反對另一個的時候,他們就處於衝突之中。

你的每一次行動都促使我做出反應, 並且加以對抗,而不是尋求一種「解決」方法,衝突就此不斷升級。 這種行為的「多米諾效應」迫使角色之間相互碰撞, 同時推動著劇情不斷向前發展。

一定要時刻堅持使用「畫面檢驗」的方法。一個畫面真的比千言萬,你要學會問問自己:我能用畫面來表達我劇本中的一切嗎?

結構:亞里士多德那裡, 我們就已經知道, 每一齣戲都要具備一個開端、 一個中間階段和一個結局。

那些投資人想要在一份劇本說明中看到的東西無非是:

☉一個開端,一個中間階段和一個結局。

☉一個能展開整個故事的干擾事件(一個引起觀眾興趣的鉤子或是戲劇性的事件) 。

☉一個處於主人公及其對手之間的核心衝突。

☉詩歌通常喜歡用比喻的方式來表達意思, 而戲劇——尤其是劇本——則是用可見的畫

面來傳遞含義。事實上,正如我們已經知道的,戲劇其實是源於詩歌的。在具體的概念上,

戲劇更接近於詩歌,而不是小說(在詩人、小說家和劇作家舍曼· 亞歷克看來,劇本就是一首長達 120 頁的長詩) 。

推薦閱讀:

討論故事中的人物的行為邏輯合適嗎?
如何構思出一個好的校園微電影劇本?
為什麼有部分藝術家不願意討論自己的創作?
如何只用一個小男孩和小女孩寫一個反腐的小故事?

TAG:剧本创作 | 电影剧本 | 编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