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分析師的思維是如何練出來的?| HackLife #10

  • 介紹你和你的工作

我是 杜七,2010年研究生畢業後進入阿里,擔任數據分析師,主要負責阿里媽媽產品/業務運營的分析等工作,一待就是5年。

2015年11月從阿里離職,加入創業公司空格,目前在數據平台部門,做「跟數據相關的」任何工作。

額,沒有照片,應杜七同學要求:蝸牛代表我的心!

  • 一名數據分析師的日常工作流是怎樣的?

「數據分析師」這個職位,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行業,對於它的理解,以及它覆蓋的工作範圍不太一樣。在有些傳統行業,數據分析師工作重點是「做行業報告」等;在阿里巴巴等大型互聯網公司,職位區分比較明確,數據分析師大部分時間只做產品和運營的分析工作,至於「基礎數據處理」、「搭建數據產品」等等不涉及;在創業公司等相對小型公司,「數據分析師」要乾的活可能要不僅僅是「產品和運營分析」,「基礎數據採集和處理」,「數據產品搭建」都屬於「數據分析師」的工作範圍。

明確了數據分析師的工作範圍,大概也就清楚了每天要做些什麼,比如:

    • 產品和運營的數據提供(正常分析師工作)

    • 基礎數據採集和處理(類似ETL工作)

    • 數據產品的思考和搭建(類似數據產品經理工作)

    • 數據價值的挖掘(類似數據挖掘工程師工作)

每日的工作流大概如下:

    • 上午:日常項目的跟進,包括跟產品,運營,開發同學的溝通,這部分主要通過 Tower 和項目 PM 每天的郵件來互相協作和周知進度,當然,每個項目會有5-10分鐘晨會;

    • 每天不定時:日常運營需求的溝通比較多,這個主要是面對面,固化需求以後,郵件周知和記錄;

    • 下午晚點和晚上:數據平台自己的活,包括基礎數據開發、數據產品搭建等等,就需要我們自己去安排時間完成。創業公司的一個優點就是人員相對少,大家互相協作都是面對面。

  • 如何進行時間和日程管理?

數據分析師工作因為涉及內容比較多,所以經常會被產品/運營叫過去討論某些項目,營銷活動,等等,或者,被不同業務線主管召喚,討論如何對某個業務線效果進行深入分析,所以,很多時候自己計劃的「什麼時間幹什麼事情」,基本得不到保障。就算得不到保障,每天早上過來以後,也要大概列清楚今天要乾的幾件事情,提醒自己去抽時間做完。每做完一件事情,就劃掉。儘管有很多工具使用,比如,Trello,但是我還是喜歡一個筆記本,一支筆的方式。

時間是一個很奇怪的東西,只要你想要,它就來到你身邊。比如,我想晚飯後來寫採訪的內容,就會拒絕同事邀請去做其他事情。我看過很多時間管理方面的書,也嘗試過「番茄」等各種方法,最後發現,任何想基於「時間安排」去做「時間管理」的方法都很難有很好的效果,反而,基於「待做工作」來做時間管理,更合適。

比如,今天需要做三件事情,按照輕重緩急排序,1)2)3),然後就開始做,不想需要多少時間做完,盡量自己控制時間把它做完。很多人可能覺得這樣很糟糕,萬一做不完怎麼辦啊。其實,你自己嘗試一下就行了,為什麼自己會不得不、不情願也要做、非要做完。因為,第二天工作又來了,今天做不完,明天這些工作還是你的。除了一浪一浪每天工作的累加的壓迫,它更需要一個人的「自律」。如果有點時間就刷微信,微博,或者找同事閑扯幾句,很容易打斷工作流,所以最好是一氣呵成。不管計劃如何完美,如果沒有「自律」,也沒有結果。

  • 數據分析師的思維是如何練出來的?

可能提到數據分析師這個職業,「思維」是被提到最多的一個詞。或許這個跟數據分析師思考比較多,溝通過程中更理性,讓大家得到的錯覺。個人覺得,任何一個職業,任何一個人都應該有一套自己的思維體系和一個好的思維方式。數據分析師的思維僅僅是其中的一個不同的看世界的方式。比如,每個人的思維是一條道路,條條大道通羅馬,雖然每個人看世界的方式不一樣,但是可能得到的結果一樣。

想知道數據分析師思維,首先要了解「思維」是什麼,bing一下,得到「思維」的定義:

①思維與「感性認識」相對。指理性認識,即思想;或指理性認識的過程,即思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包括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通常指邏輯思維。②與「存在」相對。指意識、精神。

顯然,定義①是我們這裡想討論的思維。這個定義也清楚的說明了思維是每個人看世界的方式。

數據分析師通過數據來認識產品/業務,所以,它確實有一套跟別人不一樣的思維,即「類統計學的邏輯思維」。除了這個之外,其他基本跟其他同學一樣。

從我打籃球、乒乓球的經歷,加上5年數據分析師的體驗來說,很難通過一些簡單的訓練就學會某種思維方式,主要還是要自己在工作過程中通過實際的案例多踏幾個坑,多開拓眼界來學習。所謂「九折臂而成醫」,大概如此。

在這裡分享給大家我平時常用的方法:

  • 看書,看別人的總結。學習大牛是如何認識世界,分析案例,比如《窮查理寶典》——查理芒格,《把時間當做朋友》——李笑來,《系統思維》——德內拉?梅多斯 ,等等,分析為什麼這些作者的思維如此的獨特?我和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為什麼不一樣?我們彼此的認識事物的方式哪個更好,哪個更接近真相?為什麼他們看到的世界是這樣,而我是這樣?多問問為什麼,多找差異,然後再去找其他的書看,一步步豐富自己。這些作者可能也沒得到真相,而是他們可能距離真相近一點。

  • 學會舉一反三。做分析師,非常需要「舉一反三」的能力。去食堂吃飯,看到排隊的效率如此低,分析一下為啥效率這麼低?我們的產品上某個地方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效率問題?滴滴打車這種叫車模式,我們的產品可以用么?為什麼不能用?反正,多問幾個為什麼,多舉一反三,思考,思考。「對或者錯」有些時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感知世界的能力在變化。

  • 研究別人家的產品和別人家的數據。比如,我非常推薦新的分析師看各個公司的財報。為什麼呢?一個大公司的財報如果能看懂了,基本就了解了一個公司的運作模式和重要產品,也明白了如何寫一份報告。再者,研究別人家的產品,不管是工具類還是用戶類,看看他們的交互,設計,體驗上怎麼會不一樣,別人的用戶數為什麼是這個,而我們的是多少?

  • 注「經濟」和「社會」新聞,多串聯起來看新聞。北京大雨了,河北大雨了,南方乾旱,南北方需要什麼?我們的產品是否能提供這些東西?長征7號上天了,哪些東西可能會不一樣?多把不同事物串聯起來想,思考,分析。

    總結一下,數據分析師要有一個「系統、整體和部分的思維」,也要有一個「事物類比思維」,更要對「事物敏感」,可以很迅速的把不同的事物串聯起來(敏感),很快的抓到事物的本質特徵(類似思維),然後局部整體的來分析和研究(系統思維)。

  • 如何進行跨領域學習?

其實,數據分析師經常面臨「跨領域」,只不過跨的大和小的區別。比如,我之前在阿里媽媽研究廣告的競價,來到空格研究共享經濟、服務,也算是一個很大的跨領域。從「分析方法」和「研究產品」的角度來說,兩者沒有差別,但是研究的領域確實不一樣了。「跨領域學習和交流」對於分析師來說還是比較重要的,畢竟,我們不能保證自己所做的東西都是拿手或者了解過的,很多業務和產品都是新產品,新業務,自己要保證快速的跟上。

跨領域學習其實沒有那麼難。很多事物都是相似的,比如,足球和桌上足球相似,足球和籃球在某些方面也相似,乒乓球和籃球,其實在練習方法上,技巧上也有一些共同的地方。分析師研究產品和業務也一樣。如果學會了分析事物背後變化發展規律,也就不存在「跨不跨」領域學習的問題,比如,一個用戶留存模型,即適合 Facebook 的研究,也適合 Uber 的研究,為什麼呢?因為用戶使用產品過程中,行為和體驗過程是類似的。

大家可能都被教育過,「看事情要看本質,不要浮於表面」。這個對於分析師來說更重要。如果看懂了一個商業模式,比如「共享經濟」的模式,不管它是滴滴,還是Airbnb,還是空格,基於「大眾參與的閑置資源的使用權的讓渡」特徵是不會變的,唯一不同的是三種產品運營和用戶體驗上的差異。所以,推薦大家建立一套自己認識事物的思維模式。

就像一個 VC ,或者巴菲特,為什麼他們可以投資不同的行業的公司和買不同的股票,為什麼他們能看懂看準呢?因為他們各自都有一套認識世界和事物運作的思維模式,這套通用的模式會讓他們在跨領域的投資中都能受益。

所以,大家不要局限於「怎麼樣跨領域學習,怎麼樣學習,學習些什麼」,以為學了這麼多肯定就無所不知,通行天下,但你看到的「星星」還是星星,「太陽」還是太陽,從沒發現「太陽出來了,星星不見了;太陽下山了,月亮出來了」的天體運行規律。

歸根結底,跨領域學習,要學一套「認識事物的思維模式」,而不是一點點具體的知識。推薦大家學習一下投資公司評估公司價值的一些原則和方法。還有,可以看看《易經》等從系統和整體上看待事物相關的書籍,鍛煉自己系統思維和「凡事看本質的」能力。

  • 數據分析的本質是什麼?

查理芒格說過一句話:「不要做一個股票分析家,而是做一個商業分析家。」

對於數據分析來說,不管我們通過何種「分析方法」,「挖掘演算法」,還是「數據可視化」,都是為了「分析和研究產品,以及使用產品的人」,而「產品和人」會給我們帶來商業上的利益。做產品的目的是為了讓別人使用,成立公司是為了獲得商業的最大化利潤。所以歸根結底,數據分析的目的是「更好的了解使用產品的人的行為,體驗和想法」,基於這些了解,「再做產品上的改變,獲得商業的利益最大化」。

比如,很多互聯網公司都要分析「用戶行為路徑」,為什麼要分析這個呢?如果我們非常清楚的知道「用戶怎麼進來,去了哪裡,哪裡看的多,哪裡看的少,從什麼地方跳失」,我們就可以優化「產品的交互和設計」,讓用戶的體驗更好,讓用戶點擊「我們想讓他們點擊的東西」,從而實現我們產品上的某些成功。

為什麼亞馬遜會通過分析用戶購買的東西,做「推薦演算法」?如果可以找到每個人購買的東西,然後根據「概率」計算出TA可能潛在購買的商品,然後在用戶經過的頁面上放上「概率大」的這些商品,用戶購買的概率就會高很多。 一切都為了更好的了解用戶,服務用戶,最終讓用戶買更多的東西(或者留存率高,可以賣更多廣告)。

所以,一個好的「數據分析師」是一個好的「商業分析家」。

  • 額外的努力有多重要?

之前在其他文章中提到「數據建模」的影響,這個「額外的努力」對於當時的我來說,就是一個愛好和興趣,沒想到會通過它得到什麼。最後因為喜歡「數據建模」而做了「數據分析師」,只能用看似偶然其實必然來解釋了。大家可能都聽過一句話:「從來沒有白費的努力」。我也非常認同。

不說努力,就談工作之外的看似額外的事情吧,比如,看書,運動,聽公開課,業餘時間學學某種語言,跟有趣的人交流一下,做自己喜歡的晚飯,研究一下一年的節氣變化,跟朋友出遊自己計劃路線,等等,這些很生活,很情趣,看似跟工作不相關的事情,真的不相關么?

工作是什麼?工作需要具備什麼技能?工作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工作需要面對什麼?這些問題都是生活的一個側面,什麼側面?工作需要面對「人」,工作要解決「人喜歡不喜歡你的產品」的問題,工作需要具備「規劃、思考、溝通、觀察」等技能。

「跟有趣的人交流」是不是會更好的了解「人」?「研究一下一年的節氣變化」是不是需要一個「研究和思考的」過程?「跟朋友出遊自己計劃路線」是不是需要一個更好的「規劃的能力」?這些看似不相關的東西都在讓「我們」潛移默化中的某些技能得到提高。

因為大學裡面沒有「數據分析師」這個專業,所以,公司招聘「數據分析師」從來不是按照「專業」來招聘,而是通過面試考察候選者是否有「獨立思考、善於觀察、有研究精神」等特質。只要一個人具備了某種技能,TA一定能幹好所有的事情。所以,沒有什麼額外的,只有你不去觀察、體會和思考。

我的習慣是這樣的:

    • 微信上,我自己會固化一些「我認為不錯的公眾號」,每天會抽零碎時間看它們推送的文章;

    • 微博上,在吃飯排隊過程中,刷完自己「曬選過」的賬號發送的信息,跟「數據」相關的會 @ 我的印象筆記

    • 看到跟商業和「數據」方面相關的書,比如《證析》,《為數據而生:大數據創新實踐》,《商業的本質》等等,都會買,然後晚上抽時間看完。作為一個數據分析師,除了要看必要的數據和統計相關的書之外,更推薦大家看看經濟學、社會學等開拓眼界,比如「預知社會:群體行為的內在法則」,「消費者行為」等看似跟數據分析師無關的書,看似無用其實很有用,任何的產品和分析,最後都會回歸到「用戶」、「用戶行為」的分析上。其他書不再推薦,等有了一定的積累之後,你會發現,一本《易經》或許就夠了。

    • 上述過程中,如果有看到很契合工作的內容,自己會找時間在公司的實際產品上「寫代碼/做分析」等研究。

時間花在哪裡,收穫就在哪裡(就算是天天吃東西,也一樣會有收穫)。喜歡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從來沒有感覺我竟然在花時間。

  • 推薦幾本書給大家吧

開智100本經典書單

這100本書,還是不錯的,可能國外的書居多。先不要問哪些書好,哪些書沒用,自己看多了,比照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進行反思,自己會有判斷的。當你有了判斷,也就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

讀完100本,可能自己喜歡讀的會越來越少,把書讀薄了;也有可能自己喜歡反覆讀一本書,然後不時有新的感悟和解讀,把書讀厚了。

#彩蛋時間#

屬於數據分析師的浪漫,奉上杜七同學用 Python 語言為大家畫的禮物,七夕快樂!

【關於BangWork】

BangWork 正在為年輕一代的團隊打造一套「專業」的項目管理工具,我們關注「交互體驗」、「定製能力」、「開放數據」。我們將幫助管理者和所有成員制定「目標」,推進項目完成。

從現在開始訂閱 BangWork:

郵件訂閱:www.BangWork.com

微信訂閱:BangWorkHQ

知乎專欄:zhuanlan.zhihu.com/Bang

簡書訂閱:>>>

推薦閱讀:

TAG:数据分析 | 思维 | 时间管理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