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促銷是一種儀式感

文 | 麥青Mandy

品牌對促銷的感受,大多是又愛又恨。

愛促銷,是因為銷售數量有短期爆發的可能性——注意,是銷售數量,不是銷售金額,而且還只是一種可能性。

恨促銷,是因為促銷往往影響利潤,而且會讓老顧客形成一種「促銷依賴症」,非要等到打折時才購買。

品牌對促銷的態度,大多是自由戀愛與包辦婚姻的結合。

自由戀愛,是指品牌也許有一定自主權決定,是否要通過促銷來拉動銷量。品牌運營中,促銷是一種最常用、最不用動腦子的法子。

包辦婚姻,是指品牌往往是受渠道、受老顧客、受銷售增長率等數據的脅迫,不得不做。你不做,就是造反,就等著挨批,誰也扛不起這個罪名對吧?

工作越久,就越發體會韓寒的一句話「知道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當然,更多時候,我們是卡在「還不知道很多道理……」比如,我們真的了解促銷么?真的親自操作過促銷、並因此而總結出若干實際結論么?對促銷有過深入思考、並經過實踐驗證么?

反正我當時剛參加工作,說實話吧,很多營銷知識,都是通過公司前輩口口相傳、以及公司培訓中心的PPT材料上,囫圇吞棗的學了個一知半解。講起促銷的零星理論,我還能照貓畫虎的說出來,但內心深處還是很虛,因為太年輕,理論懂得再多,若沒有充分的實踐檢驗,就算是瞎掰——充滿了偶然性與僥倖性。

應該,很多同行和我差不多吧?困擾大家的問題都一樣:到底要不要做促銷啊?怎麼做最科學?

我前公司老闆,大家可能都知道是一位有名的民企營企業家,我叫他「教授」,因為他喜歡把開會當上課(有興趣的人,可以看我瞎寫的連載小說《我的老闆是教授》)。

他經常會挑戰渠道營銷部門若干連環炮問題:你們為什麼要做這個促銷?能產生多大價值?不做這個促銷,能損失多少價值?到底促銷力度要不要這麼大?

好吧,誰能回答?

有人弱弱回復:「因為渠道要求所有品牌必須參加三免一促銷……而且根據過往數據顯示,XX促銷機制的轉化率確實很高……」

好吧,又是一輪狂轟亂炸的批評與上課。

當今時代,促銷不得不做。

不僅僅是因為渠道要求,而且是因為,消費者也已經被培養起來了「優惠購買」意識。這裡面,電商渠道「功不可沒」,直接創造了無數促銷狂歡節日。

而某些線下渠道例如屈臣氏,也基本已經等同於「促銷渠道」,消費者只要進入店鋪,就會期待促銷。品牌在主動或被動的情況下,都要參與進來做促銷。

現在的O2O消費,群眾第一反應就是「有優惠券嗎?」大家對優惠券都已經習以為常、甚至都麻木的懶於轉發了……但是,你敢取消優惠試試?懶人們都會跳起腳來罵你的哈哈。

那麼,促銷到底多少力度合適?

可以去觀察一下,雙十一各個品牌的銷量結果與促銷力度的關係——不是正比關係。 促銷越大、銷量不一定越大。這就跟價格高低與銷量大小無本質聯繫一樣。

營銷經理們也許會納悶:怎麼回事?難道不是促銷力度越大、消費者越買賬、購買越多嗎?

對忠誠老顧客而言,興許有可能。而對於廣大的、偶爾購買品牌的輕度顧客而言,促銷力度並不那麼敏感,他們還是挑挑揀揀自己喜歡的品牌,而不是純粹低價優惠的品牌。這就是雙十一,為什麼有些品牌打折力度不大,反而銷量與利潤更好的原因。

促銷在當今社會,越來越成為一種門檻,而且,只是一種門檻。當消費者一腳跨入這個門檻後,就會又變成平常的購買行為——忽略掉促銷因素,而集中精力選擇自己喜歡的品牌。

換言之,促銷就是一種儀式感。消費者需要這種儀式去感覺「自己佔便宜了」、渠道需要這種儀式來招攬顧客、品牌也需要這種儀式去讓消費者不要否定自己。但這種儀式感僅僅是基礎,最後還是拼品牌力、拼產品力。

所以,我們更要重視品牌建設與產品力的提升,而非僅僅將眼光放在促銷之上。當然促銷還得做,只是做的時候,可以不要那麼用力過猛。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號【麥青雜文鋪】(ID:mqzwp2015)——只分享最真實的職場管理、營銷經驗與美妝真相,偶爾心血來潮,也會碼點情感雜文。如要轉載,請聯繫mqzwp2015@126.com. 麥青Mandy, 北大才女,資深的品牌營銷專家,歷經世界500強外企與私企,現SEED UNIED互聯網營銷公司合伙人。)
推薦閱讀:

TAG:品牌营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