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胡小明:對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頂層設計的思考

我今天給大家講的就是「新型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因為我發覺我們做智慧城市頂層設計這裡頭有很多概念不清晰,這個不清晰的概念對我們影響很大。我先把我的意見跟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智慧城市的定義。

  智慧城市咱們大家老是這麼去說,但是並不是很精確。從不同角度去定義會引導你的思想。比如說從技術角度去定義,因為大家談到什麼是智慧城市,於是有人說了,用了互聯網、雲計算等等東西,這就形成了智慧城市。但是你這種定義方式就使執行的人自然的就變成了技術導向。那麼我們要以可持續發展,以這些方面來定義就會影響到另外一個方向。實際上做一個定義,它到底能夠適用多長時間是有問題的。

  第二個,我們所使用的技術會被更新掉,當技術被更新掉之後,你是不是就從智慧城市落入到不智慧城市了?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概念適應歷史的過去、今天和未來。我認為能夠貫穿一切的是組織化程度,各方面配合、分工合作的精細化程度,我們從這裡認識它就發現它和信息化的概念是一致的。信息化的概念也是組織化,在大師們的腦子裡,信息化和組織化是一致的,我們的城市將組織的越來越精細、配合的越來越好、越來越完善,我們從這個角度認識它的時候,我們對智慧城市的定義就會更廣闊。你不會老盯著IT,你會怎麼從組織效率這方面來認識。這是我們應該考慮的。

  第二,大家都做了智慧城市,我們一直都這麼想著,那麼現在又來了一個新型智慧城市。這個「新型」到底怎麼回事兒?楊部長今天說了,新和舊是連續的過程。是的。但是如果我們不考慮這個問題就會出現一點,我天天都可以說是新,也可以天天說不新,那我應該怎麼樣說呢?我自己覺得,什麼時候需要換一個新名詞了,那它是歷史的環境。不是說大家用的好好的,你突然說「從明天開始一律換新名詞」,這是不行的。之所以要換新名詞,是歷史環境的轉折點。我們過去早期的智慧城市,大家討論的問題基本上是什麼呢?這些人思想背景是從電子政務過來的,把電子政務的思想延續到智慧城市上來。現在這個特點是什麼呢?電子政務的考慮是政府的一項改革,當它變成了智慧城市的時候,其實這個背景已經變了,但是我們的思維還是把它放在一項政府任務來做,我覺得這裡存在問題了。那我們也發現環境也發生變化了。這個環境變化是什麼原因?主要是由於信息技術的改變使全社會出現了重組。那麼這種信息技術大發展,衝破了原來一切的障礙。所以我們會發覺政府也受衝擊。我們知道很多社會企業都在大改組,電子政務出現,很多公司都不行了。滴滴打車出現之後,計程車也受到衝擊了,那麼政府工作不會受到衝擊?改革不會影響到政府嗎?如果我們把智慧城市的思維僅僅限在政府提供的服務里去,可以說你肯定是不靈的,因為我們會發現社會的重大變化並不是政府做的。比如說大家都說信息共享,說了半天信息共享,十年還在信息共享。其實我們社會已經大大的信息共享了,是由誰做的呢?是由Google、百度他們做的。我們說電子商務建設,是由阿里他們來做的。我們會發現企業和全社會他們的衝擊是大的,因此政府的工作也同樣存在這個問題。所以你就會發現企業和社會的信息服務能力正在超越政府。這時候怎麼辦?我們如果是封閉的智慧城市,我們也會被邊緣化,於是我們需要一種新的智慧城市思維,那就是把政府的智慧城市的考慮、把和企業和公眾他們創造性思維結合成一個整體作為一個大的平台、一個大的開放系統,共同來建設,這才能解決問題。因此所謂新型智慧城市,就是大開放、大共建、大共享,共同把政府的系統和企業創新的系統融為一體,這樣的推進才能叫「推進智慧城市」,否則你只會推進政府的那點局部性的工作。而政府的工作會不會受到衝擊?我覺得很有可能。他們也可能會被淘汰。那麼多的機構、組織都在一點點被淘汰、更新,難道政府就可以千年萬年的下去嗎?也不是,也需要創新。這就是新型智慧城市我們要以更新的觀點,全面的考慮這個問題。這樣才有利。

  第三,大家都說頂層設計,頂層設計到底有什麼作用?其實到現在為止,我沒有看到一篇文章可以很好的講清楚頂層設計。大家老用頂層設計目的是什麼呢?就是「頂層」這個詞太好了,會給人一種誤解,一說頂層了,就好像什麼東西都是正確了。其實純粹是自我欺騙,沒什麼作用。那麼我們分析一下到底頂層設計有什麼樣的作用對我們有幫助?

  頂層設計有兩種:一種頂層設計我們把它叫做工程性的頂層設計;第二種頂層設計是決策性的頂層設計。兩個不一樣。工程性的頂層設計保證的是操作層面的,但是決策性的頂層設計是選擇我們選擇什麼樣的方向和內容。是選擇性的。他們面臨的問題不一樣,一個是確定性問題、一個是不確定性問題。在執行領域的頂層設計我們面對的都是確定性問題,他這是有明確解決辦法的,所以他所謂的頂層設計都是一個邏輯分析,不符合邏輯、不符合推理接不上了,那他就是錯誤的。而決策性頂層設計沒有對錯概念,只有好和更好。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我們需要設計一種能夠自動達到目標的東西。

  比如計劃經濟,當我們在考慮計劃經濟開始時,我們都認為整個經濟是個計劃的,只要一計劃就可以避免所有資本主義的矛盾。但我們做起來之後發現不是那麼回事兒,一大堆問題,為什麼?因為計劃經濟腦子裡想的都是確定性問題,他認為一切問題都是確定的。但是做起來發現很多問題不可預測,是不確定性問題。不確定性的問題解決不了,只是在現場反映,這個時候要有一種機制,讓每個在現場的人有積極性去解決。這個東西就變成市場機制了。當我們解決不確定性問題的時候,不是說我要設計個方案如何解決未來,這是不可能的,而是設計一個機制,這個機制讓未來的人碰到這個問題會激勵他努力。因此你要設計一個能夠解決未來問題有積極性有辦法的人,這就是不確定性問題的解決辦法。

  這是不從層次的設計。下面我們再講怎麼看待智慧城市?首先我們要看看效率來源。大家老說效率來源是來自充分利用信息資源,我覺得這個東西很不全面。你老考慮信息資源,我們仔細研究後就發現,信息資源就那點數據源解決不了多大問題。我以前做IT領域時就發現大家老說信息資源重要,為什麼買信息的錢總是不如買軟體的錢!社會上買軟體的錢比買信息的錢多了不知道多少倍,為什麼大家不認識這個?這都存在著一個問題,我們要研究一下什麼東西對我們最有幫助。我們怎麼理解信息能夠推動社會的發展?信息為什麼能夠推動社會發展,我們從亞當斯密觀點開始說,他說生產力的來源來自於分工。分工做什麼?從信息化角度理解分工,我們發現所謂的分工合作是一個組織化的改造,也就是說一切效率來自於有效的組織。比如說人打不過老虎、也打不過犀牛、打不過大象,但是所有這些動物變成你的保護對象,為什麼?因為人能配合。人為什麼能配合?人有語言。配合把分散的人變成一個組織,任何一個人打不過一個組織,因為1+1大於2。那麼1+1會不會小於2?會小於2。1+1小於2我們就不理它了。1+1大於2這個組織就保留了。於是不斷的發展,我們就會發現,一個組織更嚴密的社會就有更強的生產力、更強的競爭力。我們要用組織的優化來看待。這個問題大家都知道的,從生物的發展,單細胞、多細胞,逐漸發展越來越複雜。他們得益於什麼?得益於他們的組織化,就比無組織化的更有資源爭奪能力。那麼城市也是這樣。我們有時候到國外,人家就說你什麼都不用管,就專門做研究。而我們這邊需要收集這個資料、那個資料。這個組織嚴密分工就差距很大。

  什麼問題影響了組織?最核心的就是組織是靠什麼連接?通信連接。於是維納有句話說「通信是連接社會的混凝土」。那我們今天來看這句話,也就是說,信息通信的技術是組織全社會、全世界,包括技術連接的黏合劑。現在最基本的黏合劑變了,於是全部被重組了。城市都可以重組。任何一個城市不僅是內部互相的連接和組織,它還處於更大的範圍組織之中,所以每一個城市的智慧城市化不能獨善其身,必須要考慮到大格局的定位,只有大格局正確了才能很好的發展。我們要用組織化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我認為這種視角是很重要的。你從這個視角看待的話,對問題的理解就會提高一步。你會發現為什麼有些事情,光是技術還解決不了呢?那麼把大家組織起來,你所做的工作也是一個信息化的工作,是建立人和人合作的秩序,秩序的建立都是信息化的任務,你會發覺什麼容易做、什麼不容易做,你就會清楚了。

  在我們頂層設計的時候經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規劃新系統要有什麼樣的功能。為什麼我們喜歡規劃功能?因為我們從技術的角度來看,他認為我要做規劃功能。但是從效益角度來看,就發現問題差遠了,因為所有功能在這裡擺著,功能永遠不會自動變成效益。它要變成效益還要再集成一次。要把共集成一次、組裝一次,每項功能就好像編程序的指令一樣,程序員要用你就必須編一套程序、編一個軟體。一個功能擺在那裡,也需要有人把它編輯起來,如果沒有人編,你的功能永遠是無效的。但是我們可以規劃服務,比如說給居民解決一下到政府辦事不用帶原件,這個時候你要規劃服務,規劃服務就不一樣了,它本身就是一個追求效益的過程,於是這時候就更有效。規劃服務和規劃功能不一樣,功能是死的,但是每一項服務必須是活的、必須是有生命的,至少要完成它的生命期。那麼新型智慧城市要規劃的是什麼?服務。而這個服務和過去的靜態化確定性的規劃是不一樣,我們要設計活的,它要能夠自我解決問題、自我發展、追求目標。

  我們的每項業務必須要考慮它的生命力。因為每項業務必須活下來,怎麼樣活下來?必須要有不斷的資源供應。當你從業務角度考慮的時候,你從服務角度考慮時就會發覺,這項業務有沒有錢、社會能不能支持、錢從政府撥款里來還是公眾這裡來、這項業務做得到底好還是壞、如何改進。其實改進也是一種機制,如果服務的好就會激勵我努力,你的價值就提高了。如果說服務的好壞沒有激勵機制那沒有多長時間你所有的服務都會離你的目標越來越遠。所以要有一個有效的激勵機制來保證它有生命力。這些事情都要和我們的生態環境配合。你要改進不僅要改進系統升級,還要研究哪些地方需要在環境上要改進,這樣才能設計一個有生命的服務系統。

  創新城市,一個城市不是靜態的完美,不是完美的城市。完美有什麼用呢?因為環境是在變化的,你今天完美,明天又發展了,你又不適應了,或者大格局變了,整個東西都不一樣。這個時候你就必須把城市設計的充滿活力,有創新能力。而這種創新能力不是來自於一個聰明人在那做領導,他做不到,因為任何的聰明都是有限的。那麼你這個組織如何能做得好,必須得讓它自己發展起來。而自己發展起來,自組織是非常重要的。所謂自組織就是他一定要能夠自己追求目標、自我改進。我們大家都知道,一個政府辦的系統和市場辦的系統,這兩個系統它們的生命力是不一樣的,市場形成的系統會更有生命力,而政府辦的系統如果沒有補貼就做不下去了。原因在哪?因為市場系統沒有行政壓力參與者是自願的,這就是一種選擇,這種選擇起什麼效果?每個參與者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一面才決定參與不參與,當他做選擇時就會把自己的智慧放進去,因此你的系統至少是有利的。完全是大家的選擇,每個參與者都把他的智慧放進去了,於是你就會有更多的智慧。而政府的系統強制要求你參與,對我不利的我也得參與,要不然處分我或者從另外方面補貼,這樣就沒有辦法把智慧凝聚在系統之中,這樣它就喪失了生命力。

  一個政府要辦很多系統,我們要做的時候有很多分系統,這些分系統也要讓它們有更多的選擇性,當部門有更多的選擇性之後,那麼合成的系統才會更加有智慧。如果沒有選擇性,沒有加入自己智慧的機會,那麼它的生命力就特別薄弱。計劃經濟不懂得不確定性,他認為靠我自己的智慧可以計劃一切,實際上的結果證明,無數的問題、不確定的問題是不可預見的,你沒有那種處理不確定性的分權機制,你就解決不了。

  那麼我們要做的是去政府中心論的頂層設計。我寫過一篇文章,要三點:第一要去IT中心論。我們的智慧城市不要以IT為中心。第二,不要以決定性思維為中心,要考慮自組織。第三,去政府中心論,不要把所有事情都局限在政府的思維的框框里去。但我們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政府的目的也是創造全社會的服務,如果我們以服務為中心,不管是政府做的還是企業做的,我們要組織一個很好的為社會服務的系統,不見得就追究你的出身。另外從創造性角度來講,我認為企業的創造性強。馬化騰也有一個例子,以前和360打的不可開交,人們說他這是最困難的時候,後來他想通了,我不要把東西都包在我自己,我成全別人,我幫助別人發揮作用,因此我的平台開放。當他把立場轉變為幫助別人、支持別人服務的時候,他就上來了。那麼我們政府做系統也不要把東西包起來,我們政府要幫助企業、給企業找機會、幫助企業發揮作用,最終全社會都有一個更好的服務機會出現。政府的目的也達到了。現在企業也大舉向公共服務進軍。政府將面對的企業這麼樣的發展趨勢,所以政府與企業系統的融合是大趨勢。

  新型智慧城市的靈魂。我覺得新型智慧城市的靈魂是開放、共建、共享,這是新型智慧城市的靈魂。我們到了今天為什麼要講新型智慧城市?目的是什麼?過去的智慧城市,我們做了很多,但是太局限於政府思維,我們對企業和社會的創造力,他們公共服務的東西我們沒有把聚集起來。我們需要跳出政府服務的小圈子,建設合作大服務。以深圳為例,全國的交通,深圳有一點非常好。一條路如果有行人,車就停下來讓人先過。他有這麼個系統,第一,他允許司機的行車記錄儀把違規的錄像直接發到交管部門。第二,允許居民拍照直接上傳。這樣就變成全社會共同監督的系統。群眾監督比政府監督來的更有效。於是社會風氣就改了。因此我們要說秩序的建立,我們腦子裡不要老想著政府一套,我為了監管要加攝像頭,加一大堆東西,但是這並不解決問題。我認為第一種方法就是我們全民監督。還有一種就是把你行為記錄下來以後要讓他們本人看到,讓他自己知道,這樣他就會自律。自律是很有效的。如果你讓他看,我違章這麼多,下次我就注意點。另外還有一個信用系統。現在真正有效的信用系統他並不是政府在那裡建的信用系統。另外,要讓自己看到自己的信用狀況,你看我這次行為不好,以後碰到這事就要注意了。因此自律的力量也是非常強大的。自律、共管和政府監管要相互配合。

  未來智慧城市是什麼?人民更自律的城市。大家共管,共同維護秩序,做到更好的城市。而不是只有政府監管的城市。政府要購買和集成社會的成果促成能力大整合。政府要重新定位一下,比如能否變成社會公共服務的集成者,一塊都集成起來,加上政府,大家取償補短。頂層設計不要完全聚焦於怎麼實現監管,他覺得只有監管才有成績。而且很多監管是不幹好事的,我認為這都是定位不當。那我們把定位調整,調整成社會公共服務的集成者,頂層設計要聚焦於創造社會合作的新模式,這樣頂層設計就提高到新的水平上去了,他就對我們的社會的貢獻,就不是說小貢獻了,要做就做大貢獻。這就是我講的新型智慧城市和頂層設計的一些考慮。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深度|2018年增量配電改革路在何方?
什麼是智慧城市?感覺現在的解釋非常混亂,各種解釋和想像,誰可以具體描述一下智慧城市嗎?
目前中國有多少個城市在發展智慧城市?

TAG:智慧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