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食材之美成就廚房的花樣年華(二)
上篇寫了各種食材的選擇和儲存,那是下廚的最基本準備。一個備滿各種食材的廚房會讓人心裡很溫暖------拉開冰箱,裡面是乾乾淨淨的雞鴨魚肉蛋,菜籃里有紫的茄子、綠的菠菜、紅的番茄、黃的南瓜.........只要烹飪得當,無論是蒸、煮、煎、炸,還是烤、烹、烤、燉,食物就會把它們最靚麗的一面表現出來,把最美妙的味道奉獻出來,廚房的花樣年華是美的,且可以不斷變化不斷翻新。
說正題前我想說幾句廢話。經常有姐妹們和我說起她們下廚失敗的「悲慘」經歷,然後斷言烹飪太複雜了,學不會了。這種情況下我若堅持說烹飪是件很簡單的事,只要是心智正常的女人就能學會,似乎有影射人家弱智之嫌。以我個人的經驗,我覺得,烹飪既簡單又不簡單。
說它簡單,是因為烹飪就是一件最家常的事。我們外婆、媽媽那代人,都沒有受過什麼刀工、火候、營養等專業培訓,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她們用最有限的食材,為我們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再往前追溯,南北朝時期,就很強調婦女在操持家庭飲食生活上所起的作用。《顏氏家訓 治家》有云:「婦女主中饋,惟事酒食衣服之禮耳。」到了唐代,新嫁娘三日後就要親自下廚,展示自己的持家本事。有詩為證:「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在古代,女子習廚不過是女人必須遵守的家訓,完全不需要特殊學習。這世間很多美味,都是來自民間。烹飪雖然是技術,卻未必要十分嚴謹嚴格。一百個廚娘可能做出一百種口味的紅燒肉,吃上去都可能不錯。生活中的主婦不必修鍊成大師,只要做出家人喜歡的飯菜就是最好的。
說它不簡單,是因為烹飪首先是門技術,廚房裡的操作至少應該包括物理學、化學、營養學等專業學科。我曾讀過一篇文章,是講為什麼燒菜最後粘稠的湯汁味道會很鮮美,作者說那是因為食物中的還原糖(碳水化合物)與氨基酸加熱後產生的反應,這種反應叫美拉德反應,美拉德反應會產生大分子的黑素,還有好多中間體分子,包括還原酮、醛、雜環化合物等,這些物質為食品提供了宜人的風味和誘人的色澤。讀到這些我當時就暈了,覺得自己就是個「文盲」。烹飪還是藝術和文化,尤其是中國烹飪,既講究生理味覺的美,也注重心理味覺的美,從而使人們在飲食之中得到物質與精神交融的滿足。中國的老話說:民以食為天。想想,一件如天大的事,肯定是複雜的不簡單的。當今最好的廚師多是學校培養出來的----法國有藍帶,中國有藍翔 !
說了這麼多廢話,那烹飪到底是簡單還是複雜?做起來是難還是不難呢?借用毛澤東主席的話就是:在戰略上要藐視它,在戰術上要重視它。接下來咱就講講「戰術」問題吧。
一、了解食材特性,確定烹飪方法
咱普通家庭的廚房經常備的也就是些雞魚肉蛋及各類乾菜、青菜等,烹飪方式不外是蒸、煮、炒、燉、煎、炸、烤。不同的食材有著自己的特性,合適的烹飪方式才能做到好吃、營養。
先說各種肉類,除了回族家庭,一般家庭日常吃得最多的是豬肉。豬肉:性微寒,除了不能生吃外,幾乎所有的烹飪方式都適用。東北的豬肉燉粉條、鍋包肉、溜肉段,上海紅燒肉,四川水煮肉片,湖北粉蒸肉、山東酥肉,好吃得難分伯仲。這一種食材,橫跨東西南北,口味隨你喜歡,方式隨你調理。儘管太多的營養大師說吃豬肉不利於健康,但無疑,它有一個相對親民的價格,讓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還消費得起。只要冰箱里還有幾塊豬肉,咱心裡就踏實了,就算沒有別的東西,搭上點蔥姜,用肉也能變出好多個菜來。豬的裡脊用來滑炒、梅肉適合紅燒、前槽切碎做肉丸..........豬肉應該是最好「駕馭」的一種肉類。牛羊肉、雞肉的烹制方式與豬肉稍有差別,卻也是同理。
其次是各類水產品,一般家庭吃得比較多的就是魚了。新鮮的河魚適合整條清蒸,如果有耐心和時間也可以做水煮魚片、魚丸。冰鮮的魚適合紅燒或油煎。貝類、螃蟹等如果新鮮,原味清蒸清煮是最好的選擇。至於鮑魚、海參等高大上的東西一般家庭不會常備,學上諸如蒜蓉蒸鮑魚、蔥燒海參等一兩道經典的做法,關鍵時刻就能「唬」人了。我覺得家庭里最能變出花樣最上得了檯面的水產品是蝦,可以帶皮白灼,可以開邊蒸,可以去皮炒蝦仁,煎蝦排。
再說乾菜,任是什麼木耳、銀耳、黃花、香菇、竹筍、梅乾菜,泡發完都能夠「青春重現」,可以充分發揮你的想像力,燒、炒、燉、拌。一般來說乾菜最好配肉燒,就算沒有肉也最好有些肉湯來煮。不過也有例外,像木耳、銀耳等泡發後用水煮了也是可以涼拌或素炒的。
然後是各種豆製品,尤其是豆腐,簡直就是萬能食材,可涼拌、可紅燒、可炒、可炸、可蒸,可以和差不多任何菜搭配在一起。豆腐能做出的菜數不勝數:鯽魚燉豆腐、小蔥拌豆腐、皮蛋豆腐、鍋塌豆腐、雞刨豆腐、麻婆豆腐、豆腐丸子等等。
最後是各種蔬菜,廚房裡的「主力軍」,有適合生吃的,如黃瓜、青椒、西紅柿、生菜。生食的青菜因為未經烹炒,不僅營養豐富,還保證了其原有的色澤和味道,是餐桌上最美麗的一道風景線。有適合清炒的,如茼蒿、韭菜、苦瓜、豆芽、百合。有適合各種烹飪方式的,如土豆、茄子、大白菜、蘿蔔。各種蔬菜中我愛死土豆了,可以發揮人無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烹制可炒、燒、煎、蒸、烤、炸、拌,形狀可是片、絲、塊、條、泥。想簡單就來個熗拌土豆絲,想複雜來個焗芝士土豆泥,想下酒來個孜然煎土豆.......
二、巧用食材搭配,調出相合妙味
食材的搭配是一件很奇妙的事,關乎一道菜品的口味、營養、美感等。清人袁枚把配菜比喻為「相女配夫」,說是要「清者配清,濃者配濃,方有相合之妙。」大才子金聖嘆被處斬立決,死前給兒子留下遺書:「鹽菜與黃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傳,我死而無憾也。」如此絕筆,在中國歷史上堪稱首創。足見食物的搭配是多麼的重要。
我總結做菜的搭配原則:
第一,傳統繼承:家常菜就一代一代人傳承下來的,大多數人搭配做菜都是跟媽媽學會的。葷如牛肉燉土豆、牛肉燉西紅柿、牛肉燉蘿蔔、小雞燉蘑菇、酸菜白肉血腸、鯽魚燉豆腐,素如尖椒干豆腐、雞蛋西紅柿、地三鮮等。這些就是老輩留下的經典搭配方法,用現代科學方法分析也自有科學道理,要麼互相提味,要麼互相補充。祖祖輩輩是「吃它千遍也不厭倦」。
第二,學習借鑒:如果忽略食品安全的問題,現代人在飲食上要比過去的人幸福好多倍,我們有太多的機會外出品嘗各種美食,旅行的一個最要內容就是去吃當地特色菜和小吃,邊走邊吃已經是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最開心的事情。即使不去遠行,咱家門口也有各種風味,天南地北,N多菜系,任你吃喝啊。有心的人就不能白吃啊,邊吃邊品邊琢磨,回來就可以變成咱家的一道「家常菜」了。有一年我去海南玩,就學會了做「木瓜排骨湯」,這樣的搭配原來是從來沒有去想過的。相信很多人都吃過那道「豆豉鯪魚油麥菜」,倒退三十年回去,豆豉、鯪魚罐頭、油麥菜這三種東西我都沒吃過,現在隨便一個成規模的超市,這三種東西都可以買到。同理,我們就可以把飯店裡的好多菜品的搭配方法都複製到咱家的餐桌上。
第三、敢於創新:中餐的好處就是可以隨意搭配,大膽創新。在我的姥姥家營口鮁魚圈,就有一種很奇妙的吃法,海蟹燉茄子,同樣還是遼南,盤錦的大窪有好吃的河蟹燉南瓜。我不知道這些菜是不是某位廚師(或主婦)一時興起的搭配,然後就創造出了一道美味。我幾次去上海都吃到一道菜「四喜烤麩」,是用木耳、黃花、香菇加烤麩烹制而成,那是一道可熱吃可涼吃的菜,我很喜歡。在北方烤麩比較難買到,就是買到我也沒學過如何處理它。我就試著自己炸了豆腐泡代替烤麩,同樣配上木耳、黃花、香菇烹制。吃過的朋友都「點贊」,成了我家宴的一道保留菜品。更多的時候,我們真的不必拘泥於什麼框框,廚房裡隨便找些菜,切了,有香味的散味,沒香味的借味,配上點肉片,加上蔥姜,一頓胡炒,然後給它起一個好吃的名字,沒準就自創出一道好吃的菜了。比如咱東北的亂燉,說是「亂」,但其實也很有章法,好比散文,形亂而神不散哈。
這是我兒子用手機傳給我的照片。照片中的菜是他自創的「請君三思(絲)」,用雞湯煮豆腐絲、火腿絲、金針菇。
現在電視、網路上的美食節目、美食專欄多到「泛濫」,那裡才是「高手雲集」呢。關於烹飪的知識講得很透徹、具體、生動。熱愛烹飪的朋友們都可以看一看。我就很喜歡看各類美食節目和美食專欄,然後嘗試著做。看了日本電視劇《深夜食堂》學會了做「厚蛋燒」,看中央台「舌尖二」,學會了做「洋芋擦擦」。
我從日本電視劇中學做的厚蛋燒(也叫玉子燒)
關於如何做出好吃的菜,我覺得還得借用毛澤東主席的一句話,要在游泳中學習游泳。我們也要在烹飪中學習烹飪。要敢想敢做。我家廚房開始也不是「花樣年華」,各種美麗的食材經常被我「摧殘」得慘不忍睹。經過些實踐、經過些失敗,把食材當成有生命的東西,了解它們的習性,與它們交朋友,慢慢就可以在廚房裡得心應手了。認真想想,人生也是積少成多,厚積才能薄發。廚房哲學原也是人生哲學啊。咱又不想修鍊成烹飪大師,就是想做個快樂的煮婦,好好的「喂人民服務」。我能!你也能!一切皆有可能!!
推薦閱讀:
TAG:学烹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