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為孩子「計劃」人生?(深度好文)

為女兒設計一生的計劃

一位自己曾在高考中與清華大學失之交臂的年輕爸爸告訴我,他為2歲8個月的女兒設計了這樣一份遠大教育計劃:小學6年讓孩子跳兩次級,用4年完成。而初中、高中6年正常進行。大學一定要上北大、清華之類的學校。考不上,再考。畢業後,到美國讀書。他認為,現在的社會競爭非常激烈,要想取得好成績,就得吃苦讀書,不會有快樂的教育的。認為孩子小時候吃的苦,是為了將來更大的幸福、快樂。

我們的教育目標不可避免地與人生目標密切相關,父母為孩子設計的教育計劃,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孩子的人生計劃。許多中國父母會把為孩子設計人生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設計的多是讓孩子接受什麼層次的教育,讀哪所學校,從事什麼工作,找個什麼樣的愛人,在哪裡安家,等等。可是,人生中總有許多我們計劃不了的事件發生,往往那些不在計劃之中的事情才最有可能改變我們的人生。

在為孩子設計教育計劃之前,這位父親認真思考過自己的人生,他說:「正是我對自己20多年受教育的反思,才會有現在的計劃。這個計劃並不是憑空想像的,都是有根據的。」

他的根據主要是自己的教訓:與清華大學失之交臂;考上大學後就失去了人生目標;畢業後選擇去做海員是個「錯誤」。沒有考上清華大學是讓他深為遺憾的事情,在某種程度上他認為這是導致他後來的人生失去目標、做出「錯誤」職業選擇的重要原因。

所以,他希望女兒不要重蹈覆轍,能夠獲得人生的幸福和成功,為此他要盡百分百的努力。他說:我所做的只不過把平時休息的時間拿出一些用來學習,這對於家長來說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因為要持之以恆。其實,好多家長說得冠冕堂皇,只不過把自己的責任推給了學校罷了。在你該承擔教育責任的時候卻自己玩樂,這樣在孩子長大後就會有苦果子吃了。

教育的成功是一種概率

這位爸爸說的話不無道理,願意為孩子的成長如此用心的父親並不多見,放棄或濫用教育責任的父母也大有人在。我認為,如果這位爸爸充分考慮到了自己教育計劃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失敗,並且有積極應對和坦然接受的思想準備,如果他發自內心疼愛和尊重自己的女兒,能夠站在女兒的角度考慮問題,根據女兒的發展狀況和承受能力及時調整自己的計劃,我們就沒有理由反對他。

而且,如果他為女兒定下高遠的教育目標,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明確的努力方向,一個積極進取的人生基調,而並不是為了滿足作為父親的虛榮和了卻自己的遺憾,我們就更沒有理由指責他為女兒做出的人生計劃。

如果他能認識到,教育不是萬能的,結果不是唯一的,孩子並不是一張白紙或一個容器,教育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好的教育成功的概率更大,那麼,他當然有權利和女兒一起做出嘗試。

不過,教育不是萬能的,不是只要設定明確目標、付出足夠努力就一定可以實現,因為我們的教育對象和生活背景都是極其複雜的,因此註定了生活中的教育現象也是複雜的。

我曾困惑於為什麼有的父母看上去從不為孩子學業操心,自己也隨遇而安,而孩子的學業卻格外優秀;為什麼有的父母自己擁有很好的學歷、很好的人品,可就是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為什麼許多優秀人才出自貧寒的家庭,父母都沒有多少文化,也不懂得什麼教育規律;為什麼看上去似乎都是寵愛孩子的家庭,有的孩子長大後獨立自強,有的孩子卻成了「寄生蟲」?

我的導師北師大陳建翔博士的「量子教育學」理論給了我很大啟發,他認為:「人所受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人的發展所涉及的因果聯繫複雜到無法測定, 教育對於一個人的發展永遠是不完全的。同時, 人並不是完全可以被教育的, 總有教育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

教育的成功是一種概率。好的教育成功的概率高些,差的教育成功的概率低些,如此而已。」追求唯一確定的結果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是很可能要失望的,因為總是會有一些例外發生。我們不可能洞悉所有教育現象背後的因果,只有對生命保持一份敬畏與謙卑,做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接納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情。

現實中,目標過於僵化,期待過高,往往正是一些教育失敗的根源;而目標靈活寬鬆、心態平和積極,卻有可能造就兒女的健康成長。教育的成功不在於孩子最終能夠獲得什麼成績,而在於教會孩子無論得失都可以從容面對,不斷成長。

為孩子的人生定向和定調

所有父母都期待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我們為孩子做出的安排是否正確並沒有絕對標準,任何目標計劃都是有所取捨,所有的結果也是有得有失,而得失本身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萬事萬物都是相對而生,有好必有壞,有善必有惡,有得必有失,這才是永恆不變的真相。

只是因為我們有太多的「分別心」和「貪心」,才會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因為我們只想得不想舍,什麼也不願意錯過,或者根本沒有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所以才會糾結難安。信念堅定的人一定不會汲汲於得失取捨,他們知道在自己選擇某些可能性的同時,必定也放棄了另外一些可能,並且願意坦然接受和承擔所有後果,相信自己做出了最好的選擇。

只是人們的價值觀、世界觀不同,對得與失的取捨不同,結果自然也大相徑庭。所以,父母自身的人生信念是在制定教育目標時最重要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教育成敗的機率。

那麼,我們為人父母者到底能做些什麼?又該做些什麼呢?

無論父母有沒有為孩子設定教育目標和計劃,生命中的確有一些事情是我們無法預料的,我們能確定的事情十分有限,但是在這些有限的事情中,我以為父母可以做的便是為孩子的人生定向和定調。

所謂定向,並非給孩子指明一條具體的發展道路,而是要引導孩子探索和發現屬於他自己的美好人生,鼓勵他們強健體魄、充實頭腦、完善心靈,努力做更好的自己,這是人生的大方向。不必過於擔心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走彎路,會受打擊,這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

所謂定調,就是要注重保護孩子善良快樂的天性,培養孩子平和積極的心態,在生命的任何境遇里都能把握住自己的心靈和腳步的方向,這樣就可以在春風得意時少些膨脹驕躁,遭遇困境時少些怨天尤人。生命本身就是一份禮物,它帶著幫助我們成長的使命而來,無論在生命中經歷怎樣的時刻,不妨深懷一份珍惜和感恩,因為所有的得失成敗,幸與不幸總會帶給我們學習成長的機會,相信愛,相信美好,我們的人生才會有更多享受愛和美好的可能。

如果有了這樣的定向、定調,我們儘管為孩子計劃,儘管為孩子憧憬,因為一切皆有可能,我們應該向更積極的方向努力;有了這樣的人生方向和基調,所有的得失成敗才可能成為最好的安排。

(原文刊載於《媽媽寶寶》2012年第8期)

推薦閱讀:

本科生寫的論文在老師眼裡是怎樣的?
16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燕隼與10年牢獄是否相當?
The 6Th Asia Oceania Camping Congress第六屆亞太營地大會分享

TAG:计划 | 孩子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