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門這件事:「哎呀你也是回族!我也是,我主麻日從來不吃豬肉的!」
文 / Fatima
研究生畢業後我去了南方一座海濱城市教書,所在的學校有一個新疆內高班,意味著這裡有清真食堂,而且工作了自己也可以做飯吃,而且因為想融入集體,聚餐也時常參加,飲食問題並未成為什麼工作的牽絆。在離那座城市一個小時車程外的另外一個小城,坐落著一座始建於十一世紀的清真寺。以前只在電視或者雜誌中看到過,是非常典型的波斯風格,雖然歷經戰亂毀壞,遺迹依然十分精美雄壯,所以新崗位報道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坐車去看那座清真寺。因為知道清真寺對穆斯林是免收門票的,進門的時候掏出身份證給看門的寺師傅瞧了一眼,那寺師傅非常熱情地說:「 哎呀你也是回族!我也是,我主麻日從來不吃豬肉的!」登時我就沒有反應過來,問了句:「主麻日不吃豬肉是什麼意思?」那看門人又很熱情地說:「就是平時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主麻日比較重要,當然就不吃豬肉啦。」我以為我理解錯了,又問他是不是平時吃豬肉,他說是,神情坦然自若。
我遭遇了人生中第二次因為教門的內心崩潰。豬肉大概是中國穆斯林最大的禁忌了,如果這個禁忌從小養成,我估計很多人一生也不會放棄。一個看守清真寺的寺師傅,竟然把星期五不吃豬肉當作一件值得炫耀的好事說給一個同教中人,這樣的事情委實無法接受。參觀完清真寺後,我懷著非常震驚的心情給我爸爸打電話,他聽完後說,老百姓要生活,而且在南方牛羊肉少,難免做不到,這也不算什麼。其實我爸爸是一個非常「教門」的人,他每次出差生怕找不到清真館子,都是背著回回人家自製的炒油麵子出門的,但對他人如此有同理心,令我非常感動。
開始工作後的一周,學校分配了宿舍,大概是領導也知道我是回族,就把我和另外一個回族姑娘分在一個宿舍。這個回族姑娘和我一個大學,我驚訝於從來沒有在那間狹小的清真食堂里遇到過她,聊了聊發現她既不去清真食堂吃飯,還特別愛吃豬肉。她補充說:「我每年開齋節和古爾邦節都去的,學校有餐券,我倒是從來沒有碰到過你。」——我在這兩個節日一般都去清真寺或者親戚家,自然也是碰不到她。我忍不住問她,你平日里從來不去,只有兩個節日拿了免費餐券去,不會不好意思么?她理直氣壯地回答:「那有什麼不好意思的?」同時還對我只吃清真食堂大為震驚。
我不知如何作答,心想真是天下之大無奇不有。此後她每次買回豬肉回宿舍用電磁爐烹煮的時候,我就找個借口出門。學校挨著大海,在海邊走走倒是也無妨。後來她媽媽來探望她,得知我是回族倒是非常親切,還仔細講述了當地郭氏回族的起源,但也坦陳除了知道祖先是波斯人外,其他關於回族的習俗均已丟失,甚至不知道「穆斯林」是什麼意思。
同屋這位姑娘後來成了新疆內高班的代課老師,新疆來的那五十幾個小孩子們知道她是回族後對她很是熱情,因為是寄宿學校,時不時還有學生登門拜訪,送她一些新疆特產。我在從驚訝到不解到最後淡然處之的心態中與這姑娘分享了一間宿舍。期間我發現她除了「沒有教門」外,其他方面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的人:對工作認真負責,常常一個教案寫十幾頁寫到深夜,對學生也特別有禮貌有耐心,而且能看出她對學生是發自內心地關心而不僅僅是流於表面。
我們甚至相處得非常不錯,除了不談宗教信仰話題外,其他話題均相談甚歡。後來我出去租了房子,再後來我決定回到北京重新開始讀書工作。但那個星期五不吃豬肉的清真寺師傅和這位同屋吃豬肉的回族女孩,估計是永遠也忘不了。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白菜說書會」(bookteller),以上為節選,全文請移步這個鏈接。
我的朋友白菜哥說:
Fatima 是一個混跡科研圈九年後決絕離開,當了一名自由職業者的穆斯林女性,自幼不喜歡被管教,熱愛讀書,音樂與一切藝術形式,熱愛蘇菲主義,關心女性權益,支持同性戀合法婚姻。有著一個虎媽和一個慈父。在四世同堂的大家族裡目睹了穆斯林生活的種種側面,沉默多年後決定一點點寫出來,不僅是通過傾訴解決自身的困惑,更希望自身的經歷為生活在當下的穆斯林提供一些思考的契機。
強烈建議閱讀全文,約五千字,點此閱讀。
推薦閱讀:
※你好呀,我的民考漢朋友
※美帝留學生在交談時口語化的辭彙匱乏怎麼辦?
※說說你認識的俄羅斯人是什麼樣的?
TAG:跨文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