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Live 內容回顧 —— 誰動了我們的公益捐款

-

感謝大家給我的第一場 Live 捧場,這次我們從一些公益的基礎概念開始,聊了公益捐款的使用、公益人是否應該拿工資、基金會能否為富豪避稅、以及如何監督和挑選靠譜的公益機構等話題。時間有限,語音的形式可能也不太方便大家回放,所以在這篇後記中對這次 Live 的內容做一個簡單的回顧和總結。

初次開 Live,由於我剛從台灣回來,台灣國語的習慣還修改不了,深受語音混淆的影響,經常舌頭打結,對有些辭彙的發音也是在海峽兩岸間穿梭不停,有時我自己都想笑,但願大家聽得還算開心。

另外,有一個小預告,下一場 Live 的時間初步定在下周三,這次準備和大家聊聊我們身邊的 LGBT 群體、多元性別教育以及多元性別立法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

也歡迎通過私信、評論等等方式為我的 Live 提出改進的建議。

  • 非營利組織(第三部門)和政府(第一部門)、企業(第二部門)有什麼關係?

一般來說我們把2008年的汶川地震視為中國民間公益騰飛的開始,巨大的災難牽動了整個社會的心,各種自發的捐款、救災行動讓普通人開始走進這個原本只有政府和解放軍關心的領域。為了更好的組織、發揮這些自發性的公民力量,公益機構們也就應運而生了。

我們一般把社會上的組織分成第一部門、第二部門和第三部門,也就是政府、工商企業和社會組織,他們都是社會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結合起來才是一套完整的社會系統。政府只能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社會福利,通過一些公共服務手段來讓社會更加公平。各個國家輸送社會福利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最終的目的是一樣的。可是世界這麼大,政府總有些顧及不到的地方,這時就需要第三部門協助。

另外,社會企業也是近年的新趨向,可以看這個圖,他是一種第二和第三部門的融合,我個人非常看好這個模式,在知乎上也有一系列答案。

  • NGO、NPO 和 CSO

「公益組織」是個很中國的詞,印象中在其他地方很少如此強調這個詞,一般來說NPO、NGO、福利機構等等稱呼比較常見。因為公益其實是個比較泛泛的概念,並不能準確表達這些概念的差異和聯繫。

有意思的是,一般來說政府強而有力的地區的公益機構喜歡自稱 NGO(非政府組織),而資本力量強的地方則喜歡自稱 NPO(非營利組織),怕是想和那些有權有勢的劃清界限。但其實大家都屬於 CSO,這個概念比較新,我們稱之為公民社會組織。

我現在對公益有個比較個人的解讀,就是所謂的公益是不用行政或資本的力量去驅動,而是使用公民社會的精神,讓公民們一起攜手互利,試圖從公民社會內部發掘力量去解決問題的思路。傳統慈善和現代公益的差別之一,就是大量的公共參與,而非單純的金錢資助。公益組織並未施救的聖人,而是陪伴社區、個人一起成長的夥伴。這就又回到了剛才說的CSO,公益組織和政府、企業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同,才有必要被獨立出來成為第三部門,冠上「公益」之名。

  • NGO 的組織架構

中國大陸的 NGO 按規模大概可以分成三種,一種是鬆散的草根組織,一種是註冊的小型機構,還有一種就是成建制的大型機構,比如壹基金這類的大型基金會。在中國,公益機構一般在民政部門註冊,法律身份叫做「民辦非企業組織」。

但中國紅十字會比較特殊,注意是中國紅十字會,不是紅十字基金會之類的,紅十字會不屬於民非,法律地位很曖昧,直接由紅十字會法產生,不在民政註冊,受國務院領導,所以監督方法也很不同。最近提請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也提到了對這些問題的修正,可以預期紅十字會的管理會越來越透明。

成熟運行的機構來說和日常認知的公司沒什麼差別,外國就像外企,國內的就像民企。有財務、人力、公關這些職能部門,也有直接的業務部門。接受主管部門的監督,要按法律規定進行信息報送和公開,接受審計等等。

草根組織就比較像法外之地,管理一般比較鬆散,每個機構的情況都比較複雜,大家也要格外小心。

  • 公益人員到底拿不拿工資

在開 Live 之後我收到過一個私信,問我為什麼一個講公益捐款的 Live 還要收費,這個問題挺有意思。如果分享其他知識的 Live 可以收費,那為什麼分享公益知識的不能,是這不算知識,還是說公益就不能收費?這樣的問題也困擾著公益從業者們,做公益到底該不該拿錢,這可能是社會對公益界最大的誤解。

這圖片里有一些發展層級的簡介,是美國的,指的是專業的工作人員的成長序列。社工專業是一個專門研究助人的專業,可以說是為了社會福利機構培養人才的,在國內也有一些發展,這些人員在公益機構服務,一定是有工資拿的。

機構行政人員也一樣,除去一些幫忙處理行政工作的義工和志願者,沒有不要錢的行政人員,他們也是要拿工資,要賺錢養家的,只是公益機構要依法控制自己行政開支的比率。新的《慈善法》規定了慈善組織年度管理費用不得超過當年總支出的百分之十,特殊情況下,年度管理費用難以符合前述規定的,應當報告其登記的民政部門並向社會公開說明情況。

但是,具體到每個個人究竟拿多少錢就不能一概而論了。按慣例,一般按政府補貼生存的機構,以及一些收入比較低的機構一般是參考公務員標準支薪,可能還會略低一些。大型國際機構基本可以參照外企的收入,對人員的要求也比較高,要會外語什麼的,所以價格也高一些,但一般也會低於同級別職位在企業中的收入。大型國內機構的收入基本和民企類似,不高不低的水平,略高於草根,但是會低於國際機構。

這是國內著名的上海真愛夢想基金會,大家可以看到薪酬最高的五名員工,總監和總經理的收入水平,大家心裡也就有個數了。

這個收入水平是否合理,是否足夠第三部門吸引到優秀的人才?據我的觀察,其實NGO界是不乏優秀的人才的,但是他們也一定有犧牲薪水的覺悟,工作創造的社會價值也會給他們帶來成就感,用來彌補經濟價值的損失。但作為一個商科出身的公益人,我也很希望NGO的薪水待遇能夠提升到足夠吸引其他對公益不太感興趣的人才的水平,把公益真的變成一個職業。

總的來說,一個人如果在公益行業拿到一定的薪水,他跳去其他領域多半能拿到更理想的收入。

當然,高薪和公益機構的本心是有違背的,拿著捐贈人的錢去發高薪,除非獲得捐贈人的許可,和專業倫理有所違背。這時社會企業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他有自由的定價權,自己創造經濟收入,不依靠捐贈,擁有更多的財務自由,可以開出更高的薪水吸引人才,這也是我看好未來社會企業發展的原因之一。即便是做公益,也應該讓人的付出得到合理的回報。

  • 一筆捐款,基金會是怎麼支配的?

前一段有個質疑,說壹基金在地震的捐款中只投入了一小部分,懷疑是公益基金貪污了善款。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基金會管理條例》,我們可以看到公募基金會的支出是按總收入算的,而非單項基金的募款數額,而非公募基金則是按上一年基金餘額計算,也不被當期的募款收入影響。如果某個單筆的募款專案,當年只支出了10%,放在一個大基金會中,是完全有可能合法的。

此外,地震捐款這類的大額款項,很難一次性投入受災地區,並沒有那麼多需要花錢的地方。震後救災是一個系統的過程,並不是把錢分給災民就結束了,要有規劃的進行人、事、物的安排。前期保證生命安全,進行一些心理上的危機介入,中期的家園重建,社區重建工程,後期還有安排自立就業,讓社區生態重新循環起來。這一筆錢,可能要用很多年,而募款的好機會只有一次,不能一次花完。

更何況,2008 年的壹基金還不是公募基金會,只是紅十字會下屬的一個專項基金,他在法律上也不受基金會管理條例節制。用現行的基金會管理條例,去質疑2008年的壹基金也是沒道理的。

公益機構、基金會因為錢是從捐款人處得來的,就更需要對捐款人負責,需要嚴謹科學的財務規劃。但捐款人的願望往往是希望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機構方一方面要照顧捐款人的感受,一方面也要安排自己的服務計劃,雙方可能會產生矛盾。但現在有些機構的問題是,他花錢的方式沒錯,但是卻忽略了和捐款人的溝通,導致產生了非常多的誤會,這是很令人遺憾的事情。埋頭做事,卻沒讓人看到自己做了什麼。

  • 基金會是不是富人避稅的工具?

我們不能否認投入慈善捐款確實達到了避稅的效果,但這不一定是捐贈的目的。當財富到達一定數額之後,慈善捐款避稅未必就是最高效的避稅方式,這些富人有許多其他的選擇,完全不一定走公益基金會這條路。而且,對公益基金會的繼承也是繼承基金會,一個有董事會、監事會的基金會,後代未必能獲得完全的控制權,而且將公益基金會的錢私有化要經歷非常繁瑣的過程,完全是吃力不討好。

在我看來,富豪選擇捐款,本源還是他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對他們自己後代的關懷。我們習慣了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後,這種捐贈行為和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對資本家的認知不太一樣,固然就顯得有點反直覺。但其實仔細想想,除非是完全沉醉於自我中的人,否則我們關心的事情絕不僅限於自己的生活,還會關心父母和孩子,兄弟姐妹親戚朋友,甚至是過路看到的陌生人,人們的移情能力、責任感、忠誠等等因素已經遠遠超出了所謂理性人假設的認識。

扎克伯格的信里說了兩句話,一句是「為了讓你們這一代生活在更好的世界,我們這一代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另一句是「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樣,我們希望你成長的世界,好過我們今天的世界」。我想這也是一種投資,是一種對社會的投資,投資這個社會的未來。任何人都不可能在一個不好的社會裡獨善其身,環境破壞,人與人之間沒有信任,貧富差距過於巨大,這些不穩定的社會危機一樣會傷害這些富豪的後代。從這個角度看,這種捐贈同樣也有他的自利性的。

每一個平凡公益人和這些富豪捐款的動機其實是一樣的,關心弱勢群體和社會公平,試圖推動哪怕只是一點點的社會進步,透過公民社會組織的力量,讓社會制度、政策、分配結果更符合貼近不同社會群體的需求。往大了說,可持續發展、公平正義、機會平等這些「詩和遠方」的追求,其實和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息息相關。儘管能力有高低,能做的事情有不同,但我們都有對未來以及下一代的責任,這也是我們有必要關注公益事業的原因。

  • 普通人有資格監督公益基金會嗎?

網上有的時候有些聲音,有些還是NGO方面發出來的,大概意思是說你既然沒有捐款,也不了解公益行業,又不做志願者,一個吃瓜群眾,就沒資格對公益機構說三道四。我想這種觀點用三個字形容的話,就是「耍流氓」。

回到我們一開始說的,如果2008年是中國公益的起點,那現在8年過去,你可能向志願者問過路,在公司、單位捐過款,在大學裡做過志願者,也可能看到過公益機構的新聞,或者在網路上轉發過消息,以及參加我的這場知乎 Live。這都是參與公益的行為。

公益機構離不開公民,公民也就享有對公益機構的監督資格,某種方面來說也有監督的責任,所以不用擔心自己和公益機構沒關係,恰恰事實是你很難和公益機構撇開關係,而且未來這種聯繫可能會越來越多。

所以說要開放監督,歡迎監督,就算是看起來「外行」或者「呆萌」的質疑,對公益機構也是一種督促

  • 普通人對公益機構的監督和挑選

這個話題可以參考閱讀我寫的這個答案:zhihu.com/question/2453

  • 推薦拓展閱讀

Live 中有位知友希望我能推薦幾本書,正好前不久做過一個推薦,我的朋友煙神幫忙做了一個輕單,大家可以從這裡看到我推薦的書。

何為公益與如何公益(書單):qdan.me/list/Vuj7WEGOd8

另外要特別推薦知乎出版組辛勤的勞動結果,我的「鹽」精選集《明明白白做公益》,歡迎點擊鏈接進入購買頁面:zhihu.com/publications/

感謝閱讀,期待下次 Live 再相逢。

愛你們的老徐

2016.7.29

-


推薦閱讀:

理想的 NGO 辦公場所/環境長什麼樣子?
那些在非洲反盜獵的中國人
中國都有哪些活躍在公益與社會創新領域的青年Change Maker?
推行兒童救助保護的主要困難是什麼?
艾滋病的民間救助相對於官方組織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有哪些有效的救助模式?

TAG:公益 | 知乎L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