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輪迴挺好,有生老病死高興悲傷才算有意義,脫離輪迴有何意義?

輪迴並不好,以及佛陀也沒打擾你「享受」輪迴,佛陀只是提供了一種「終止輪迴」的可能性。

悉達多太子證悟四聖諦,成為佛陀後,最初的念頭是,「此法過於深奧晦澀難懂,恐怕世人難以理解」,於是緊接著,就準備要直接入滅,讓自身的「名色法」瓦解掉而歸於涅槃了。當時,梵天界的大梵天洞悉到佛陀的念頭後,立刻出現在佛陀面前,並恭敬的三次邀請佛陀不要即刻入滅,而是將「解脫輪迴之方法」教導給世人。

大梵天請求佛陀留下並傳法時,使用的理由是,「尊者,請觀察這個世間。您了悟之法雖然深奧難懂,但是世間人之智也有高下,有很多人可以理解您的教導」。佛陀於是以心智之眼觀察世間的生命,發現確實如此。經文中給的譬喻是,如蓮花生長的不同階段,有的人其心智優越,猶如出於水面的蓮花,只沾染少許塵土,只需以清水澆灌,便可使之清凈無垢;亦有人,其心智如淤泥中的根,其智甚為低劣,難以理解教法。

佛陀從羅伽婆陀南樹,來到鎔樹下,深入寂靜禪定之中,如是思惟:「我所悟之法實是博大精深,寂然高尚。超越邏輯。不易領悟、理解,唯聖人知。眾生貪著物慾,實難理會此與緣起相關之法。有為法之滅--涅槃。情慾的斷絕,貪愛的消滅,無著寂滅等都是甚深難解之法。我若對眾生教說此法,他們將無法理解,這對我來說將是一件疲倦、勞累之事。」

於此,下面這些不可思議,聞所未聞之偈躍入他的慧心:「甚深不易法,無須宣於眾,貪嗔束縛人,實難了此法。貪婪愚昧者,不見此正法,此法逆世法,深奧妙難識。」佛陀如是省思,無意宣講佛法。

大梵天王又明白了佛陀的想法,擔心世界因不聞佛法而隨之消亡,立即來到佛前,請佛說法。「世尊,唯願世尊宣說正法!唯願一切成就者宣說正法。有些眾生眼裡只有一點點塵染,如果聽聞不到正法,他們將會墮落。有人會理解佛法。」 他又進一步說道:「在遙遠的過去,邪惡者的不凈之法曾在摩揭陀生起。開啟不死之門,但願有緣人能聽到清凈者解悟的正法。惟願智者,一切見者升座法殿,如登山頂,觀望一切眾生。惟願無憂者觀見沉淪痛苦,被生死吞沒的有情眾生。」「懇請!大雄大力者,沉淪之旅的主人,無債者教化世間。唯願世尊廣開法筳。大有理解佛法之人存在。」

世尊見如此請,說道:「大梵天王,我有如下意念:我所悟之法.實是博大精深,寂然高尚,超越邏輯。不易領悟、理解,唯聖人知。眾生貪著物慾,實難理會此與緣起相關之法,有為法之滅——涅槃。情慾的斷絕,貪愛的消滅,無著寂滅等都是難以理解之法。如此想已,我心向無為,無意啟教正法。」

大梵天王二請佛陀,世尊亦如是回答。當大梵天王第三次懇請佛陀時,世尊出於對世間的悲憫,以佛眼觀世間,見一些眾生眼裡,或有染,或無染,或鈍或利,或具善性或具惡性,或易教或難教,或有眾生害怕邪惡和後世。

「猶如長滿藍蓮、白蓮和紅蓮的池塘,有些蓮花生在水中,長在水中,淹沒在水中,但在水下茁壯生長;有些蓮花生在水中,長在水中,浮在水面上;有些蓮花生在水中,長在水中,伸出水面,而不被水染污。」

同樣地,當世尊以佛眼觀世間時,他看到有些眾生眼裡只有少許的不凈,有的卻染污深厚,有的智慧敏銳,有的愚鈍,有的善良,有的邪惡,有的易教,有的難教,另外一些眾生忐忑不安地看著邪惡和來生的輪迴,隨即以偈答梵天:「開啟不死門,聽聞與信者。意念疲倦故,不授善妙法。」

大梵天王歡喜雀躍,心想,他已成功地請佛說法,恭恭敬敬地禮佛後,繞到佛陀的右邊,隨即隱身而去。

簡言之,佛陀並非如題主所說,非要把「解脫之法」強塞給人們,好似故意斷絕了不智之人享受輪迴一般。實際上,佛陀老人家觀察「因緣」的能力,人中至上。他並不以個人喜好而教化世人,而是預先觀察,「何人可於當下被教導,以此證悟涅槃,從輪迴中解脫」,基於這個觀察,佛陀會發現符合條件的生命。然後,佛陀會前往這些生命所在之處,提供教導。

然而縱然如此,看似佛陀是教導的提供者,但是,是否依照這份教導而去實踐,則是各人的選擇。所以,在佛陀在世時,有在家人詢問佛陀,「尊者,您的弟子,是否全部都如您一般,斷盡了所有煩惱,不再有來世?」佛陀回答,「並不是所有人。」在家人又問,「為什麼您不讓他們都成為如您一般斷盡煩惱的人呢?」佛陀回答,「因為如來(佛陀的自稱用詞)只是教導法,至於是否接受法,並實踐它,則是人們自己的選擇。」

這就好比,我們不能責怪早晨太陽出來,因此而侵擾了我們的睡眠一樣。其給予光明,有人拉開窗帘接受它的恩惠,而有些人則拉上窗帘表示拒絕,錯不在太陽。

以上解釋了「佛陀只是解脫知識的分享者,而非強制要求世人實踐之人」。

再來,「輪迴是快樂的」?不,並不是。當誤以為「輪迴是快樂的」,其問題出在,將體驗到的「感受」當成了「輪迴的本質」。輪迴的本質,是「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的循環往複。在這個過程中,你或可體驗到很多感官之樂,譬如悅目之色帶來的快樂感受,動聽之音帶來的快樂感受,香氣帶來的快樂感受,品嘗美味帶來的快樂感受,肌膚之親帶來的快樂感受,或是思維之趣帶來的快樂感受。可是,這些「感受」本身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無常」,即一種感受不會恆常地存在,它會生起,並逝去。我們總是感嘆「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痛苦的時光真是漫長」,其實說不定兩者發生的時間都是兩小時,但是人的主觀感受卻截然不同。

「感受」是無常(impermanent)的,所有客觀存在之物,有何是「恆常」的嗎?沒有的。所有的物質現象,和心理現象(如感受),都是無常的。這種無常的特性,是客觀規律。因為微觀的無常,才有了宏觀的「輪迴」。倘若生命出生後,就「恆常存在」,那麼就不會衰老(因為身體恆常地保持在青春),不會死亡(因為恆常存在)。可是這和事實不符。

不能因為人所體驗到的「感受」中有一部分「快樂」的成分,就以偏概全,誤以為整個輪迴也還不錯。我們所見的那些困苦之人,那些被虐殺的動物,以及更多更多肉眼不可見的生命,他們的生命狀態,或許有著少的可憐的「快樂感受」,乃至是「全然的痛苦」。可是別忘了,因為輪迴的存在,他們當下經歷著的,也可能是你未來要經歷的。當你的一生,從出生時,便在受苦,沒有絲毫的快樂感受可言時,你還認為,這樣不斷的生老病死,是可喜之事否?

輪迴,實為可厭。錯不在生命,所以不要不智地認為,自殺就能解決問題。因為,當一個人自殺身亡的那一刻,其下一期的生命又會同時開始。這種被迫的出生,被迫的老去死掉,這種「被迫生滅」之苦,才是輪迴「可厭」之處的根源。意義啊,都是人類主觀賦予的。從客觀的現象看來,輪迴,就是出生衰老死去,出生衰老死去。真的已經不必再主觀地給予什麼意義了。

基於這漫長的輪迴,實為可厭,才有了「想要從輪迴中解脫出來」的人。而萬幸,佛陀分享了「實現終止輪迴」的正確知識,以供有志者按圖索驥。

問,我有權拒絕佛陀的教導嘛?

答,你有權拒絕的。只是,我不鼓勵這麼做,因為錯過這些珍貴的知識以及其能夠帶來的可能性,很可惜。
推薦閱讀:

TAG:轮回 | 涅槃 | 上座部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