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撫關東
【前言:我之所以整理出這樣一篇文章來,是因為這段的歷史真相在史書中被分解、抹殺,以至於後人評價李傕、郭汜,統統一句話概括:「李郭殘暴統治三年,之後長安人口銳減。」——這樣的評價是籠統的、極不公道的,根本沒有看到李郭入主長安之後,對關東聯軍的和解姿態。】
涼州集團完成了之前替「董卓之死」翻案的願望,李傕等人是不會傻到兌現當初對王允的承諾:因攻打長安,造成官民死傷萬餘人的慘案負責。長安朝廷已經成為涼州集團再次弄權的地方。
李傕對董卓家族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派樊稠前往郿縣,將董卓的屍體殘骸灰燼搜集來,放入棺木中將其風光大葬。不料,下葬後不久,天降暴雨,引發洪水將董卓墳塋沖毀,乃至將棺木沖走。
若說上天不讓董卓入土為安是一件奇事,還有兩件政治奇蹟也可以說說。
首先是率軍將董卓滅族的皇甫嵩,竟然在這場政治清洗中活了下來,反而官居車騎將軍(或是王允時提拔)。不論如何,皇甫嵩在李郭掌權能身居要職,並一直活躍在朝廷高層,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其次,參與「呂布刺董案」的士孫瑞不與王允爭功,也因此在這次政治清洗中安然度過。
范書《王允傳》:(士孫)瑞以(王)允自專討董卓之勞,故歸功不侯,所以獲免於難。
這也就是本節的重點:李傕、郭汜等將領為首的涼州集團掌控長安朝廷的初期(初平三年六月至初平四年末),對關西、關中、關東的政治決策、態度是值得探討的。
七月,太尉馬日磾任太傅,輔佐皇帝劉協。
八月,朝廷派太傅馬日磾和太僕趙岐,持節出使關東,安撫諸將。
車騎將軍皇甫嵩任太尉,司徒趙謙因病免職,後來又出任尚書令,約在本年末,病逝。
九月,朝廷(李傕)才開始封賞一同攻打長安的涼州將領。
李傕任車騎將軍,郭汜任後將軍,樊稠任右將軍,張濟任鎮東將軍【陳志《董卓傳》作「驃騎將軍」,誤。本文從范書《董卓傳》。】。
由此可見,雖然後世以「李郭」並稱,其實在掌權這方面,李傕還是有老大地位的,只不過是後來郭汜與李傕反目,以至於涼州集團分化為兩撥人,所以史書以李傕、郭汜並稱,也是為了突出興平二年(195年)「李郭之亂」這件事而已。實際上從史料看,在這個時間段里主要還是李傕一個人說了算的。
李傕、郭汜、樊稠這三人都有實力干涉朝政的時間應該是從興平元年(194年)五月開始。像張濟這樣級別稍低的「功臣」,就被派出屯兵於弘農郡,牽制盤踞在荊州南陽郡的袁術和屯兵於中牟縣的朱儁。
我們再來看主導「第二次反董同盟」的朱儁,雖然陶謙表其為車騎將軍,但是畢竟是虛的,李傕拿的車騎將軍官印才是官方認可的。
就在董卓被刺,李傕等人率軍西返長安之時,朱儁則率軍再次進駐中牟縣【朱儁對中牟縣念念不忘,估計當時雒陽周邊就這座縣城保存完好吧。】。王允掌控朝廷之時,就曾派出使者張種前往關東各地宣告董卓死亡的消息,那時候也沒有電話、電視,誰也沒料到,不到兩個月時間,長安朝廷就換成了李傕掌權。
當徐州刺史陶謙得知李傕這幫涼州人又重新掌權之後,於是倡導發起了討伐李傕的聯盟,他這回請了一大幫周圍的盟友聯名上書,表奏朱儁為「太師」,期望朱儁能領兵擊敗李傕,迎接回皇帝。
范書《朱儁傳》:及董卓被誅,(李)傕、(郭)汜作亂,(朱)儁時猶在中牟。陶謙以儁名臣,數有戰功,可委以大事,乃與諸豪傑共推儁為太師,因移檄牧伯,同討李傕等,奉迎天子。
陶謙組織的這幫人有:前揚州刺史周干、琅邪相陰德、東海相劉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應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鄭玄。
這十人中,陰德、劉馗、汲廉本是陶謙治下太守,周干、服虔、鄭玄則是到徐州避難的名士,(青州)孔融、(兗州)應劭、(豫州)袁忠、(豫州)徐璆是比鄰徐州的太守,他們也是名士。
之前反董最積極的二袁,此時都在忙自己的事。袁紹在打黑山軍和公孫瓚,袁術在打劉表和曹操。什麼國讎家恨統統都可以丟一邊去了。
初平三年(192年)十二月,因為發生流星,太尉皇甫嵩被免為光祿大夫,光祿大夫周忠(周忠為揚州廬江郡舒縣人,周瑜堂叔)接任太尉,錄尚書事。
李傕採用周忠和尚書賈詡的建議,以朝廷的名義征朱儁為太僕。朱儁兩相權衡(選陶謙還是李傕),最終選擇了李傕。
為什麼王宏、宋翼被征入朝廷後就被殺害,而朱儁則安然無恙?道理很簡單,因為王、宋二人是王允的親信,朝廷(李傕)督辦「王允案」時,自然要對其親信斬草除根,這是為了避免新的一輪報復。而對「從犯」,如皇甫嵩、士孫瑞這類人物,李傕是採取寬大的政策對待。正是有皇甫嵩、士孫瑞的榜樣力量,朱儁知道自己去長安,沒有生命之憂。
朱儁的選擇潑了陶謙一頭冷水,他一看,李傕是反不成了,怎麼辦?陶謙可是個見風使舵的好手,他立刻派人去長安朝廷進貢。李傕這邊也不計前嫌,大大方方的賞賜並提拔陶謙。
初平四年(193年)二月,陶謙任徐州牧(之前是徐州刺史),加安東將軍,封溧陽侯。政、軍、侯三權齊備!
最後說一個案例。參與「伍孚刺董案」的荀攸,本來選擇棄官歸家避禍,可是家鄉(豫州潁川郡)已然被戰火摧殘,家族的人大都去冀州避難。這時,朝廷(李傕)的公府徵辟令又送到荀攸手中,荀攸權衡再三,又選擇了返回長安。
初平二年(191年)時,荀氏家族的人本來是投奔韓馥,等到了冀州之後,袁紹成了冀州的新主人,荀彧、荀諶成了袁紹的座上賓。荀攸不去冀州,可見他對袁紹一點興趣都沒有。
我們又知道,荀彧在這個時間段選擇了東郡太守曹操,然後隨曹操入兗州,討伐侵擾兗州的黃巾軍。朝廷(李傕)可能考慮到荀彧在兗州(曹操)的因素,於是任命荀攸為任城相(任城國屬兗州,原任城相鄭遂被黃巾所殺),荀攸卻不願意投奔荀彧(曹操)。
荀攸為求自保,便申請擔任轄地比較安定的蜀郡太守,朝廷准許。但是由於張魯佔據漢中,阻擾長安朝廷的緣故,荀攸只能選擇從荊州入蜀,最終他乾脆停駐在荊州不走了。
陳志《荀攸傳》:(荀攸)棄官歸,復辟公府,舉高第,遷任城相,不行。(荀)攸以蜀漢險固,人民殷盛,乃求為蜀郡太守,道絕不得至,駐荊州。
安撫關東
前文也提到,在本年(192年)四月,王允掌控朝政之後,也曾派使者張種前往關東安撫。到了涼州集團掌權後,八月,長安朝廷(李傕)又派出以太傅馬日磾為首,太僕趙岐為副的使者團,前往關東安撫。
此行的目的在於:第一,消除王允在關東的影響力,第二,展示出涼州集團願與關東和解的政治態度。
使者團的第一站是進駐雒陽,然後馬日磾派趙岐到周圍郡縣宣傳長安朝廷的政策,當地百姓十分欣喜。而後,馬日磾和趙岐分道揚鑣,趙岐北上,去找袁紹和公孫瓚,馬日磾南下荊州,去找劉表和袁術。
荊州刺史劉表也許是近水樓台的緣故,加上也具備靈活的政治眼光,立刻派人去長安納貢,向朝廷(李傕)表示效忠。
初平三年(192年)十月,劉表任荊州牧(原為荊州刺史),加鎮南將軍、封成武侯,並假節。李傕把劉表當成盟友看待。
此時,劉表與袁術已經反目,袁術佔據南陽郡成了劉表的心病,次年(193年)春,劉表截斷袁術的糧道,聯合兗州刺史(袁紹置)曹操將其趕出南陽郡。
袁術引軍進入陳留郡,要與曹操爭奪兗州,結果被曹操數次擊敗,只好被迫南下揚州。三月,袁術佔據了揚州九江郡一帶。
此前,身在雒陽的馬日磾應該沒有去造訪袁術,而是等袁術在九江郡安定之後,他才前往拜訪袁術。當初出發時,李傕也是想與袁術結盟,馬日磾帶去的封賞是以袁術為左將軍、封陽翟侯,假節。大家可以注意,李傕並沒有給袁術以轄地官職(如揚州牧之類,倒是任命了劉繇為揚州刺史),可能更希望袁術能返回長安朝廷,但是袁術又豈是甘居人下的人物?
袁術當時佔據揚州,欲與佔據北方的袁紹一爭高下。面對馬日磾的造訪,袁術陽奉陰違,騙來馬日磾的符節用於給自己的下屬封官,又將馬日磾軟禁,最終馬日磾被羞辱氣死了。
再看趙岐這邊,他前往冀州造訪袁紹,袁紹和曹操親自出來百里之外迎接,表示願意接受長安朝廷的調解。趙岐住在袁紹的軍營里,寫信給公孫瓚,公孫瓚也回信表示願意和解。於是,袁紹和公孫瓚暫時停戰。
袁紹還約定時間,到雒陽迎接皇帝。趙岐再去陳留郡拜訪張邈,在這期間因為生病,留滯了一年多時間,袁紹也未派人前來聯絡。
范書《趙岐傳》:是時袁紹、曹操與公孫瓚爭冀州,紹及操聞岐至,皆自將兵數百里奉迎,岐深陳天子恩德,宜罷兵安人之道,又移書公孫瓚,為言利害。紹等各引兵去,皆與岐期會洛陽,奉迎車駕。岐南到陳留,得篤疾,經涉二年,期者遂不至。
興平元年(194年)四月,張邈迎呂布入兗州,趙岐則被朝廷征回長安。
至此,於初平三年(192年)八月由長安朝廷(李傕)派出去的兩路安撫關東的使者團任務結束。
我們來統計一下長安朝廷(李傕)安撫關東的成績單。
① n初平三年(192年)十月,劉表納貢,封荊州牧。
② n初平四年(193年)二月,陶謙納貢,封徐州牧。朝廷封趙昱為廣陵郡太守,王朗為會稽郡太守。
③ n初平四年(193年)六月,東海王劉祗與琅琊王劉容納貢,朝廷封劉祗之子劉琬為平原相,封汶陽侯;劉容之弟劉邈為九江郡太守。
④ n初平四年(193年),袁術受左將軍,但心懷二意。朝廷後以劉繇為揚州刺史,華歆為豫章太守【前任豫章郡太守為朱皓,朱儁之子。】,與袁術對抗。
⑤ n約初平四年(193年),廬江郡太守陸康納貢,封忠義將軍。
⑥ n約興平元年(194年),潁川郡太守(姓名不詳)派上計掾劉翊納貢,朝廷封劉翊為陳留郡太守,劉翊在返回的途中因救人而餓死。
⑦ n約興平元年(194年)夏,朝廷派使者段訓前往幽州增封大司馬兼幽州牧劉虞封邑,並督六州,公孫瓚為前將軍,封易侯。但是公孫瓚已經於去年(193年)十月奪權成功,隨後將劉虞殺害,並表段訓接任幽州刺史。
⑧ n興平二年(195年)正月,朝廷拜袁紹為冀州牧、後將軍【按《袁紀》作「後將軍」,其他史料為「右將軍」,誤,因樊稠封右將軍,袁紹不可能居此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