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主長安

再說李傕、郭汜這幫人率軍西歸,抵達陝縣時,才得知牛輔已經死了,頓時失去了主心骨,沒了方向。

李傕派人前往長安朝廷請求赦免,王允卻以「一年之內不可再次下達大赦令」為由拒絕了,李傕等人更加恐懼,頓時覺得自己已經窮途末路。畢竟在當時,甚至四處流傳著謠言說:王允要誅殺掉所有的涼州人。

范書《董卓傳》:牛輔既敗,眾無所依,欲各散去。(李)傕等恐,乃先遣使詣長安,求乞赦免。王允以為一歲不可再赦,不許之。傕等益懷憂懼,不知所為。

范書《王允傳》:時百姓訛言,當悉誅涼州人,遂轉相恐動。

正當李傕等人準備各奔前程時,同在軍中的賈詡開了口:「諸位若單騎逃亡,那麼到時候一個亭長就能將你們逮捕。不如我們率軍攻打長安,宣稱為董公報仇。如果成功,就可以掌控朝廷,如果不克,我們再逃亡也不遲。」於是李傕等人歃血為盟,西進長安。

王允得知李傕進軍的消息,仍不以為然,派胡軫、楊定(均為涼州人)去找李傕溝通,又不給他們好臉色看,怒責道:「關東這幫鼠輩(李傕等人從關東返回)到底想幹什麼?!你們去問個究竟。」胡、楊二人到底也不是王允的人,他們前往陝縣見到李傕後,更勸李傕進兵。

朝廷(王允)隨即派徐榮、胡軫領兵討伐李傕,雙方在新豐縣展開激戰,結果是徐榮戰死,胡軫率眾歸於李傕。

約在五月二十四日,李傕已經集合了郭汜、賈詡、樊稠、李蒙、王方、胡軫等各路涼州人馬,達到十餘萬之多,將長安城包圍。

范書《王允傳》:王允聞之,乃遣(董)卓故將胡軫、徐榮擊之於新豐。榮戰死,軫以眾降。(李)傕隨道收兵,比至長安,已十餘萬,與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等合,圍長安。

王允令呂布負責守城。郭汜屯在長安城北,呂布領兵開門,直奔郭汜,說道:「你敢不敢將兵後撤,我們單挑決勝負!」郭汜也是膽色過人,一口應允,於是兩人單槍匹馬戰到一塊。終究還是呂布技高一籌,以矛刺傷郭汜,郭汜的隨從騎兵立即上前救下郭汜,於是雙方罷兵。

陳志《呂布傳》裴注引《英雄記》:郭汜在城北。(呂)布開城門,將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

長安城牆高峻,涼州軍一時無法攻克。就在六月一日(圍城第八天),呂布軍中的蜀兵部隊叛變,打開城門,引李傕等人攻入城內。呂布率軍倉皇迎戰,終不敵蜂擁而入的涼州軍。

范書《董卓傳》:(長安)城峻不可攻,守之八日,呂布軍有叟兵內反,引(李)傕眾得入。

長安朝廷官員也參與戰鬥。太常種拂揮劍而出:「身為國家大臣,不能止戈除暴,致使逆賊攻打皇宮,我還能往哪去呢?!」

最終,他與太僕魯旭、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一同戰死,長安城內官民遇難達萬餘人。

范書《種拂傳》:李傕、郭汜之亂,長安城潰,百官多避兵沖。(種)拂揮劍而出曰:「為國大臣,不能止戈除暴,致使凶賊兵刃向宮,去欲何之!」遂戰而死。

范書《獻帝紀》:六月戊午陷長安城,太常種拂、太僕魯旭、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並戰歿,吏民死者萬餘人。

呂布敗逃之時,停駐在長安皇宮青瑣門外,招呼王允說:「王司徒可以跟我一起走嗎?」而王允拒絕了呂布的請求,表示寧可身死也不忍拋棄皇帝。

時不待人,呂布率領數百騎兵,連妻子家眷也顧不得帶上,倒是記得把董卓的人頭系在馬鞍之上,從武關逃出,直奔荊州南陽郡,投奔袁術去了。

范書《呂布傳》:城陷,呂布奔走。布駐馬青瑣門外,招(王)允曰:「公可以去乎?」允曰:「若蒙社稷之靈,上安國家,吾之願也。如其不獲,則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臨難苟免,吾不忍也。努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為念。」

——范書《王允傳》中的這段話與王允之前的所作所為反差極大,我以為,即使不是後人附會所做,那就當做是王允死到臨頭前的良心發現吧。

范書《呂布傳》:(呂)布與(李)傕戰,敗,乃將數百騎,以(董)卓頭系馬鞍,走出武關,奔(荊州)南陽(郡)。

再說,李傕、郭汜等人攻入長安城內,得知王允帶著皇帝劉協躲入宣平城門的城樓上,於是親自前往宣平門,將城樓團團圍住。李傕等人下馬,伏地叩頭,要求司徒王允出來解釋:「董太師到底犯了什麼罪,以至於身死族滅?!」

王允沒有辦法,只好走下樓來,反問李傕等人:「我可沒有作威作福,而將軍你卻如此放縱大膽,攻打皇城,你們到底想幹什麼呢?!」

李傕回答:「董太師忠於陛下,卻無故被呂布所殺,我們是為了董太師而報復呂布,本不敢做叛逆之事。等董太師的冤案了結,我們自然會去廷尉那裡接受懲罰。」

如此得體的說辭,我以為應不是出自李傕本意和能力,應該是賈詡這等人物早就安排好的說辭吧。大家都知道:此時的長安朝廷之中哪還有什麼法律可講?法律只掌握在有兵權的人手中。

六月二日,朝廷(李傕)宣布大赦。對比王允之前威風凜凜的說「一年之內不能兩次大赦」是多麼諷刺!。

在李傕的授意下,胡軫接替黃琬擔任司隸校尉,與朝廷的法律部門(廷尉)合力查辦「董太師冤案」。黃琬先被定罪滅族。

當時的左馮翊宋翼、右扶風王宏均為王允同鄉(并州太原郡),李傕擔心先殺害王允會引發他們叛亂,於是以朝廷詔令徵召此二人返回長安。

王宏知道此去長安凶多吉少,便去找宋翼商量一同起兵反李傕,而宋翼根本就是個軟蛋,不敢違抗朝廷(李傕)詔令,拒絕了提議。於是二人返回長安,果然李傕將他們押至廷尉受審。

最終,參與刺董的「主犯」原司徒王允被定罪,判滅族。

「刺董元兇」呂布在逃,長安朝廷向全國發布捉拿呂布歸案的懸賞令。

「從犯」魯旭,在城破之時已經戰死。

「從犯」士孫瑞(右扶風世家),因為不受王允待見,刺董案後未獲得絲毫封賞,因此朝廷(李傕)也對其不予追究。

「從犯」楊瓚,史書沒有記錄後文。

六月七日,朝廷(李傕)將王允及其族人、同黨在長安集市上斬首示眾。

王宏、宋翼也被壓至刑場,死到臨頭時,王宏痛罵宋翼是「豎儒,不足議大計!」。

同時,還有左馮翊的郡功曹游殷,他應該是隨宋翼一同前往長安復命。他本來和王允並無瓜葛,然而他與胡軫有讎隙,胡軫一不做二不休,把游殷順帶給辦成了死罪。

游殷死後一個多月,胡軫也病逝,關中人都傳說胡軫重病之時見到游殷的鬼魂前來索命,於是當地流傳著游殷「生有知人之明,死有貴神之靈。」的神話故事【這裡的「知人之明」是說游殷生前曾看重張既事,與本文無關。】。

在范書《王允傳》中,這個故事被嫁接到王宏的身上,按成書先後來看,《三輔決錄注》作者趙岐本來就是事件經歷者(同時期人物),且是關中三輔人(籍貫為司隸京兆尹),游殷的故事應該是當時確實存在流傳的,而《後漢書》作者范曄畢竟是兩百多年後的人,誤將此事附會到王宏身上去了,而且范書《王允傳》原文還把「胡軫」寫成了「胡種」。

六月十九日,前將軍趙謙擔任司徒。關於此人,史書上並未寫出明文,我以為,趙謙(益州蜀郡成都縣人),以前將軍身份官拜司徒,想必六月一日開城門放李傕進城的蜀兵就是得到趙謙的部隊吧?這個話題可以留到最後發揮。

n自此,李傕、郭汜等人的涼州集團進入朝廷高層,掌控朝政,他們是打著董卓餘黨的旗號完成這項艱巨任務的,在他們身上或多或少能看到董卓的影子。李傕這個人還非常迷信鬼神,還特意為董卓設置靈位供奉。如前文所說,畢竟這是涼州集團第二次掌握東漢朝廷大權,我們不妨將李、郭掌控長安朝廷的這段時期稱之為「後涼州時期」,這是一種新的歷史視角。


推薦閱讀:

相國董卓
斂財賣官
利益與智慧
任人唯親

TAG:三国志书籍 | 后汉书 | 三国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