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來老師的寫作方法論筆記(第二課)

寫作的目的

寫作的目的是溝通。

第一次課程提到,寫作的過程是:輸入->處理->輸出。

輸出是最終的產物,用產生出來的文字來實現溝通,如果非常清楚寫作的目的是溝通的話,就需要考慮以下問題:

  • 你表達的東西是否已經處理好了?
  • 處理好的東西是否表達正確?
  • 表達正確的東西對方有理解的基礎嗎?
  • 對方真的能理解,但他會接受嗎?
  • 對方表示理解並接受,但他真的會重視嗎?
  • 對方有疑問的地方你準備好進一步解釋了嗎?
  • 對方產生誤解的時候你有對應的解決方案嗎?
  • 對方駁斥你的時候你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嗎?

比如我寫的這篇筆記來源於李笑來老師的語音分享,我需要思考如何處理加工老師的分享內容,如何正確表達這些內容,潛在的讀者是否能讀的懂?讀懂後能接受這個觀點嗎?接受觀點後能夠重視嗎?讀者可能會有什麼疑問,會產生什麼誤解,如何應對?

為什麼很多人無法學會寫作?

李老師給出的原因是:

沒!有!反!饋!

「沒有反饋」不止可以解釋無法學會寫作的原因,「及時」、「準確」、「真實」的反饋對學任何東西都是最最重要的,沒有反饋是進步的最大障礙。

可多數人沒有獲得反饋的機會。

老師給的例子是:他的博客從來不刪除任何一條評論,甚至是無理的謾罵。好的或壞的評價都是真實世界的反饋,他希望從這些反饋中思考背後的出發點、價值觀,以便了解每一類人。

新生大學APP有個「奇怪」的設計,首頁可以看到所有用戶最近發布的文章,內容良莠不齊,於是很多人抱怨,但老師堅持這麼做的原因就是希望給普通人製造獲得有效反饋的機會。(用心良苦啊)

刻意分享傳播自己的文章,獲得真實反饋後不斷學習優化調整是提升寫作能力的必經之路。

兩個寫作小練習

標出自己文章的所有名詞

  • 實物名詞
  • 抽象名詞

對於多數人來說,文章中的抽象名詞不會特別多,因為多數人沒有那麼強的抽象思維能力。

可文章中使用過多抽象名詞的人有可能是精神病。

標出別人文章里的所有形容詞

這種練習多了以後,你彷彿可以跳到作者腦子裡,感知別人腦海中的事物。

寫作為什麼要有結構順序?

上學時作文課上,老師經常會提到順敘、倒敘、插敘、補敘等寫作順序,為什麼呢?

事物發展不是按人們理解的順序發生的,所以寫作需要調整順序,照顧讀者習慣。

常見的寫作結構順序:

  • 已知和未知
  • 簡單和複雜
  • 次要和重要

倒過來其實也可以,比如從未知到已知的文章,其實就是希望讀者能「恍然大悟」。

重新定義幾個名詞

溝通

能讓對方明白之前不明白的道理和事實。

如果寫作的目的是溝通的話,那就需要靠你的文字讓別人明白之前不明白的道理和事實。

修辭

讓對方感受到他們原本感受不到的東西。

李老師常用的兩種修辭方法是:類比和排比。

  • 類比
    • 未知和已知的橋樑
  • 排比
    • 重複讓人產生足夠深刻的印象

當然,修辭的方法還有很多,但要時刻記得使用修辭的目的,不是為了炫技和刷存在感。

如果對方可以感受到東西,你用了大量的修辭就顯得啰嗦,甚至有炫技之嫌。

如果你用的修辭讓對方感受不到那個場景,那也不算及格。

其實老師在分享中還重新定義了「分享」、「法定節假日」等名詞。只要名詞的定義變了,整個世界就變了。打磨你的定義,每一個定義都要認真思考,從而改變你的行為。

說到這裡突然想到劉瑜老師的一篇文章:語言的貧困

文章中提到一部叫做《狗牙》的電影,一個家庭被父母封閉起來,家長為了控制子女去世界闖蕩的冒險想法,重新定義了很多辭彙:大海指的是皮質沙發,高速公路指一陣強烈的風,遠足旅行則是一種堅硬的材料..

名詞的正確定義對人的思想影響極大,李笑來老師在《七年就是一輩子》也寫過「朋友」、「複利」等辭彙的定義,這種思考和寫作方式非常非常值得學習。

李笑來老師的寫作學習建議

為了能寫文章輸出,大量持續的輸入和思考必不可少,老師給出了幾個建議:

  • 多讀心理學書籍。
  • 多讀經濟學通俗讀物。(經濟學是研究和解釋人們如何做出選擇的學科)
  • 觀察分析揣摩公眾人物如何化解危機。
  • 思考每個真實反饋背後的出發點、價值觀。

自己本身很喜歡讀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決定以後要多買些經濟學方面的書補充提升下。

於是今天就在微信閱讀上買了本《牛奶可樂經濟學》,粗略讀了開頭,確實很有意思,原本很抽象的「機會成本」、「成本收益原則」等概念都轉化為一個個生動的例子,讀起來津津有味。

一步步踐行老師的方法,學習一輩子是件快樂的事情。


推薦閱讀:

怎麼寫?十七種方式解決敘述性卡文<上>
為什麼有些人好像輕鬆就能取得成功,而有些人要費很大的力氣?
你怎麼靠寫作賺的第一個1000塊?
如何讓語言表達更精鍊?
2015年中國普通國民語文水平究竟在什麼層次?

TAG:写作能力 | 方法论 | 学习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