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西方相比,中國的應試教育真的輸了嗎?

在良好的三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與紮實的人脈中,你希望擁有哪一個?A. 三觀更重要B. 人脈更重要C. 兩個都重要

當兩個人的觀念不同時,相互之間則沒法商量、合作。若你剛才將人脈看得更重,試想如果自身沒法做到三觀的完善與清晰,那些優秀的人如何會與之共事?在人脈的基礎上,往往是優秀的三觀帶給我們真正的機會。在獲得友誼的同時,這些優秀的人往往具有對個人發展有極大作用的優勢,比如理解不同文化、知察前沿風潮、評判事物優劣、確立人生目標等。

正確的三觀從何而來

孩子三觀的初期形成一定是從學校教育和父母影響而來。國內「填鴨式」的應試教育,就像在給動物園的動物餵食,逐漸磨滅了同學們自主思考的能力和深度思考的習慣。並且如果表現不好,生活里將會多出一個或者好多個「別人家的孩子」。

英國BBC出過一部紀錄片--《中國老師來了》。這個項目邀請了5名中國老師,去到英國頂尖的博航特中學給一個50人的班級代課一個月,全部採用中國式教學方法。

幾堂課下來,中國老師反映:這些英國學生缺乏進取心,懶散無紀律,非常難管教。

英國學生反應:老師太過嚴肅,課業太重。

記錄片里有個鏡頭,是一位中國老師在課堂上用英文對學生們說:「現在不要講話,不要問問題,聽我講。」

很明顯,與歐美國家的因材施教和實踐性教學相比,在中國現行的教育制度下,學校都過於看重老師的「教」,而並不是學生的「學」。

記錄片的最後,即便背負著捍衛中式教學榮譽的巨大壓力,五位中國老師也同樣認為中式教育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和思考的自由。

歐美等國則更注重培養同學們的思考能力。比如一節課上老師通常不會給出一個標準性的答案,而是拋出一個問題,讓同學們激烈的探討,自由地表達各自的觀點。表達形式則是脫口而出,既不用舉手,也不用起立,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先進的教育制度和方法給他們提供了思維養成的基礎,而這種環境在國內的一般課堂上是完全沒有的。如果教育就是填鴨和考試,那中國早就把持了各種科學獎項和科學發明。

相反,恰恰這種應試教育磨滅了大部分的好奇心和發明創造,也造就了絕大多數學生去讀大學、混大學、讀完大學什麼都不會。

當然,每一種教育體制都不可能盡善盡美,中國的應試教育也不至於如此妖魔化。畢竟在那次中式教學與英式教學的比較中,從成績上講,中式贏了。

93%的學生出國後表示對國外的課堂完全不適應,無法融入,除了一本正經地聽教授和外國同學精彩的辯論外,他們只能把思維聚焦在認真記筆記上。他們或許很擅長死記硬背地考試,但對於開放式的作業則束手無策。

比如課堂演講,他們偏愛朗讀事先準備好的筆記,若從思維上來講,他們的大腦只在事先準備筆記時使用過,當在課堂上朗讀,他們的大腦幾乎沒有運作,更別談什麼思維了。相比之下,大部分國外學生都是脫稿演講,因為他們更享受瞬間迸發的靈感,以及和老師互動的樂趣。

我也曾親眼觀察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語法基礎課上,98%的中國學生都能順利地通過測試,甚至期末考試登台領獎的前5名中4個都是中國人。而老外們在做語法題時,補考率非常高。所以在國外完成作業時,中國留學生頭疼的是觀點和思路。

寫論文時,常常在圖書館憋了一天,也就寫了200字,以至於國外代寫和抄襲現象非常嚴重。相比之下,國外的學生不僅能寫出非常合乎邏輯的觀點,還能表達許多獨具創新的想法,甚至被教授納入課綱,作為下一個學期的授課內容。

正是因為教育方式的不同,導致國內學生太注重標準答案,在正確和錯誤的道路上反覆糾結,而忽視了更為重要的思維養成,所以在寫作業才出現了缺乏觀點和沒有思路的現象。


推薦閱讀:

4個適合你去學英語的高性價比小眾國家
SIA情報局No.1|精華集錦(上)「剝皮抽筋」探索自我
如何看待澳洲取消457簽證???
IB如何選課?
為什麼我對國內的人說加拿大其實不好沒有人相信?

TAG:留学 | 教育 | 应试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