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眼的茶梗,也值得一說。
大家都知道茶葉在製作後期(精製階段),茶梗是最不值錢且不起眼的,茶工們將茶梗挑揀出來後多數都是直接扔地下,再統一掃起來倒掉。也有人會到茶廠、茶店來討要做茶枕頭,或者放到剛裝修的新房裡吸味。但在早年,茶梗一樣會是拿來沖泡飲用的。
經常有朋友跟我打趣說 「 你生在茶鄉,肯定從小就開始喝茶了吧 」,事實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確實是從小喝茶,但喝的是用茶梗泡的「茶水」,以前哪捨得喝精茶,村裡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是喝大壺茶,就是用類似下面這種大茶壺泡的,抓一把茶梗進去,開水泡開,渴了就倒入大碗里直接幹了,雖然比不上現在茶具泡的精茶,但茶味還留有。農民上山下地,會用1.25L的可樂瓶裝滿帶去幹活,茶水涼了後喝起來很清甜,尤其是幹活累了之後,在山上坐下來大口大口的喝,別提有多爽口。記得小時候夏天還喜歡用茶水泡乾飯,名副其實的「茶泡飯」,跟喝粥一樣,滋溜幾下就解決了。
其實對我來說,聊起茶梗,給我的回憶是小時候讀書那會兒,學校讓學生假期勤工儉學到茶廠挑揀茶梗,那時候還不像現在這樣有專門的機器去梗,不管好的還是便宜的茶,都是純手工挑揀,一大盆茶挑揀完的工錢是一塊錢,印象里那一盆少說也有兩三斤。現在不同了,工錢按時間算是五元一小時,也有最後挑出的梗過秤按斤算價錢的。挑揀茶梗是個很枯燥的活,將茶葉和茶梗分離,這個過程很需要耐心和速度,在茶廠裡面幾個人圍坐埋頭苦幹,嘴上可以偶爾閑聊話家常,手上卻沒個停。從早開始,到了中午回家吃個飯再繼續,傍晚才算一天收工,還是挺辛苦的。
市場開放後,農戶們開始自己做精茶自己找銷路,茶鄉的喝茶習慣也逐漸在改變。過去是茶葉產地「吃茶梗」、喝大壺茶,銷售地品工夫茶,隨著茶葉的行情越來越好,這種品茶的形式也在出產地傳開,發展到現今,每家茶廠和茶店都有茶具供客人坐下來認真泡茶品評茶,就連普通家庭也會備上茶具,親朋好友到訪隨時可以泡茶招待。雖說現在多數邀請客人喝茶時會用喝或品,這樣顯得風雅,但在茶鄉本地之間,依然還是沿用「吃茶」的叫法。
我曾在公眾號里講過武夷岩茶不存在老茶的概念,有也是偽概念,除了商家為了讓消費者多掏幾個錢,故意製造出「一年是茶,三年是葯,十年變寶」的噱頭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前面說的在早期,茶鄉的做茶人喝的都是茶梗、茶碎末等粗茶,沒幾個人會有意識刻意存老茶,品老茶,茶農們都希望當年製作出來的茶葉當年賣完,第二年還有。而市面上現有所謂的老岩茶,與其說是私藏、珍藏,不如說更多是賣不完的剩茶存放下來。真正的老岩茶當然也是有的,但陳岩茶對存儲條件要求高,茶葉品質為基礎,火候焙足焙透之後存放,隨著時間發生氧化作用,若品質差的茶拿去陳放做老茶依然是差的茶,老岩茶概念無非是近些年才有的事,希望大家理性看待。當然了,還有一些老岩茶是消費者買去自己留存的,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以上是一家之言,供參考
完。
推薦閱讀:
※武夷山三坑兩澗正岩核心產區的岩茶,產量有多少?
※如何提高自己對茶葉的苦澀的辨識度?
※關於武夷茶重的「山場味」
※為什麼那麼多喜歡喝有焦糊味的岩茶,喝沒有焦糊的岩茶反而覺得這個茶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