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怎麼補鈣?
「不喝牛奶?那怎麼補鈣呢?」
這背後也許是人類商業史上最成功的洗腦之一——首先,每個人都缺鈣;其次,要補鈣只有牛奶(除了補劑)。
但我們已經知道,農業之前的採獵者,有現代西方人剛剛才追上的平均身高,和更健康的骨骼……是的是的,他們一定是每天都能喝上至少750克的牛奶……
鈣
鈣是人體內量最多的礦物質,占體內礦物質總量的40%,人體總重量中也能佔到1.5~2%;這麼多的鈣,絕大部分(99%)都在骨骼內,只有極少量在血液、組織液和細胞液中。
這麼多的鈣在骨骼里,其目的眾所周知:參與骨骼的建設和維護,賦予並維持骨骼硬度(通過在骨膠原蛋白上形成晶體——羥基磷灰石)。
因此組織液和血液中的鈣水平,是人體內環境平衡與否的重要指標。
事實上,鈣的作用是如此基礎,以至於血液和組織液中的鈣水平總能維持平衡——除非鈣的調節功能(與維生素D3——其實是骨化三醇——和維生素K2有關)發生紊亂——無論我們每天攝入的鈣是否充足,也總能維持平衡——因為我們有一個巨大的鈣倉庫——骨骼。
每當血液中的鈣水平過低:
身體就會從骨骼中調撥一部分鈣出來;另外,腎臟也會提高鈣的回收率,使更少的鈣會隨尿液流失;最後,腸道也會更積極地從食物中吸收鈣(又與維生素D3有關)。
如果血液中的鈣水平過高:
身體會把多餘的鈣儲存在骨骼里以備不時之需;腎臟也會多打發一些鈣出走,腸道也不那麼歡迎鈣的入境了;如果維生素K2不足,那麼過多的鈣還會沉積到各種軟組織中(各種硬化或結石)。
而不管血液中的鈣水平是過高還是過低,都容易讓肌肉的收縮功能失控,從而會發生所謂的「抽筋」。很明顯:抽筋與飲食中的鈣水平沒有直接的關係,由於骨骼這個大倉庫,人體可以非常安逸地調節血液鈣水平——哪怕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的鈣攝入都不足,血液里也不會發生「鈣荒」。如果抽筋的話,更可能的原因是血鈣調節功能紊亂——維生素D3、維生素K2不足(也可能有鎂的因素)。長期鈣攝入不足,只會慢慢影響骨骼里鈣的存量——在多年後最終會導致骨質疏鬆。
鈣的RDA
那麼要怎麼避免「攝入不足」呢?
RDA的推薦量是:成年人每天1000mg,老年人則是1200mg。
要達到這個量,每天需要喝750g的牛奶……不好實現?那麼就每天吃1500g的油菜,或者2000g的西蘭花……或者50個雞蛋黃也行……
還是你寧可吃5000g的羊肉?
這就是為什麼「每個人都缺鈣」了——除非每天喝一斤半的牛奶,否則好像無解的樣子……
狂吃一輩子奶,這難道是人類的宿命?
但是作為牛奶消費大國,美國是世界上骨質疏鬆症最高發的國家之一……
何況美國人不僅吃奶厲害,吃各種鈣片、鈣液的能力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
1mg鈣可大可小
攝入的鈣有多少,說明不了什麼。
首先,不同食物間,鈣的吸收率千差萬別。
牛奶中的鈣,大概只有30%能被我們吸收。而深綠色蔬菜里,除了一些草酸含量高的(比如菠菜,吸收率只有5%),大多數的鈣吸收率都很高,甚至能達到牛奶的2倍;各種十字花科(除了油菜和西蘭花,還有花椰菜、大白菜、捲心菜、芥菜)的蔬菜(即使不是深綠色蔬菜)的吸收率也都很高。所以吃蔬菜的話,RDA的目標可以大略改為500mg,這相當於750g的油菜或者1000g的西蘭花……(比750g牛奶要便宜多了,但還是有些多……)
其次,不同的人,「採礦能力」也不同。除了年齡因素(小孩和孕婦吸收多,老人吸收少),影響采鈣能力的還有:
食物中的總鈣量。比如說,牛奶喝得越多,我們能從中吸收的鈣就越少;
維生素D3的水平。沒法好好曬太陽,也不敢好好補充「太多」D3的人,終不能好好地吸收食物中的鈣;
攝入的蛋白質量。蛋白質攝入不足也影響腸道吸收鈣的能力——所以,雖然據說高蛋白飲食會促進腎臟排鈣,但因為也會促進腸道采鈣(還促進骨骼用鈣),所以整體上對鈣水平沒有實際(試驗中能觀察出)的影響。
食物中的植酸水平。主要是各種穀物、豆類、堅果里的植酸,影響我們吸收鈣。
(還有大腸內的某些細菌,可以釋放蔬菜中可發酵纖維中的一些鈣供人體吸收——雖然量不多吧——但如果腸道菌群不夠平衡、多樣,很可能會少了這點小驚喜……)
最後,同樣的鈣,在每人體內的作用也不同。
只是吃下去、吸收了,還不夠;還需要有本事,真的把鈣用到該用的地方去——骨骼里,而非軟組織里——否則一邊「缺鈣」,一邊又硬化、結石……現代人真會玩——這個本事主要與維生素D3、K2,還有蛋白質的水平有關。
另外,因為D3和K2都是脂溶性的維生素,所以:
低脂飲食的人,註定不能好好用鈣。
還有,血糖水平經常玩「過山車」的話(農工業飲食者最愛的遊戲),也會促進骨骼中的鈣分解,從而慢慢地減小骨密度;牛奶中的乳清蛋白會引起胰島素過度反應,也有類似的「刮骨」奇效;慢性炎症也一樣。
也許這就是現代人「缺鈣」的真相,也是那1000mg的RDA的良苦用心所在……
有幾人「缺鈣」,是因為真的缺鈣呢?
需要多少?
如果我們補足了D3和K2,吃足了蛋白質,也沒有碰種子,還注意了多嚼深綠色蔬菜(尤其是其中的十字花科類),那麼我們需要食物中有多少鈣呢?
不知道。
不過想一下:在世界上的很多落後地區,有很多不吃奶製品,每天鈣攝入不足400mg的人、卻有著健康的骨密度。
另外,其實在補鈣方面,我們還有三件「秘密武器」:
海藻。西方人貌似很少吃,比如海帶、紫菜、裙帶菜、龍鬚菜、髮菜、石花菜……每30g干海藻就可以有大約1000~2000mg的鈣;鮮海藻的話,也大約只用500g就能達到1000mg的量。海藻中鈣的吸收率未知,但估計至少和牛奶中的相當(30%)。
骨頭。是啊,既然動物(包括人)把99%的鈣都放到骨頭裡了,那骨頭當然就是最好的鈣的來源了——只要區區3g就能有1000mg的鈣(吸收率也和牛奶中的一樣,30%)!
但是怎麼吃呢……?骨頭分為骨密質和骨松質,前者是我們的牙口無能為力的;但是在骨頭的邊緣,尤其是關節的兩端(軟骨下面——軟骨本身的鈣含量不高),其實是有一些可以啃的東西的(骨松質)。好吧,好久沒啃過骨頭了?那還有很多動物的某些骨頭是可以直接吃掉的,甚至整個動物都可以直接吃下——想起秋刀魚、多春魚、小黃魚了?(魚鱗,還有無脊椎動物的外骨骼,比如蝦殼裡也有很多鈣,但可吸收性未知。)還有,還有骨頭湯。湯里能有多少鈣呢?是的,即使加蘋果醋慢燉了24小時的骨頭湯,其中的鈣也不算多(具體數值未知),但一定比水多……水?差點忘了,未過濾的水裡也有很多鈣(讓我們頭疼的水垢……)。每天喝兩升水的話,大概也能喝下至少100mg(如果是富含礦物質的水,甚至能接近400mg)的鈣——吸收率?反正比牛奶中的高一點。
還有……我們的主食是肉啊——每天500g的肉,也有大約100mg的鈣了。
(再來5個蛋黃,又是100mg的鈣……)
這樣就夠了
所以:每天把肉和蔬菜吃夠,可以來點蛋黃調劑,如果有可能多喝點未過濾的水;間或吃些海藻;偶爾吃點可以嚼碎的小骨頭,啃點略大的骨頭(邊緣的疏鬆部分);每周喝點骨頭湯。
而最關鍵的:注意補足維生素D3和K2(多吃內臟、軟骨和動物脂肪)。
這樣,相比於農工業飲食的人,我們攝入的每一毫克鈣,都要有用得多,得多。
最好的補鈣,是讓身體能好好用鈣。(擔心缺鈣,不如擔心血管硬化……)
那麼是以400mg還是1000mg為準呢?
別在這地方計較數字了——用那心思,多享受人類原本的食物吧。
那麼鈣的補劑呢?各種片、囊、液?在五花八門的產品里,鈣的化學形式有很多,在可吸收率上千差萬別,其有效性(和危險性……比如會影響鎂、鐵、磷甚至脂肪酸的吸收)仍少有確知。
其實,如果你是真心在乎你的骨密度的,那麼不妨知道:能最直接地影響它的,是我們定期給予骨骼的壓力——即身體鍛煉。少貪沙發吧,再好的補鈣也擋不住我們給骨骼帶來的「冷落」傷害。
要不,去太空里飄幾個月試試?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PaleoLifen
推薦閱讀:
※男生股骨大轉子向兩側突出,顯得屁股很寬,有矯正的辦法嗎?
※骨骺閉合的條件?
※人類頭上如果長「角」會是什麼體驗?
※怎麼治駝背?
※膝蓋骨刺有辦法根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