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秘動物專欄 】近代海怪遺體為什麼這麼多?
◎ 撰文 / 火旺教授。
其它內容細節—《 近代海怪遺體為什麼這麼多 》
挪威大海蛇一直是北方民族動物研究中的一個首要關注物,其中以十六世紀瑞典傳教士、制圖員,同時也是歷史學者的「 Olaus Magnus 」所描繪的海怪圖繪最為著名( 附註一 )此一將中世紀的想像力引往現代動物學、具有標誌性的文化地圖,成為近期歷史研究的熱議項目。 荷蘭動物學家 —Anthonie Cornelis 於其著作《 The Great Sea-Serpent: An Historical and Critical Treatise 》(1892 ) ,即曾列出在他那年代超過三百多個掛上海怪惡名的分析研究( 附註二 )。這種延伸海洋研究與幻想的蛇型海怪圖繪已經流行五百年之久,並大量出現於十六世紀( 被稱為『 Olaus Magnuss Sea Serpent 』)。直到一八八六年在慕尼黑國家圖書館發現此地圖的其他相關印製版前, Olaus Magnus 的 《 Carta Marina 》一直被視為是此類海怪形象的源頭。這幕被重新發現、稱為現今對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Scandinavia )描繪最詳細、準確的大型地圖( 長:一點五公尺,寬: 六公尺 ),是流亡的烏普薩拉大主教 —Johannes 原本所企圖編制的歐洲宗教改革地圖,內容具備波蘭民族主義並囊括歐洲北方的自然奇觀。但此地圖卻在十二年後才在威尼斯被印製成功。
中世紀地圖上的怪獸描繪,部分是被用來「 填補空間 」所用,但 Olaus Magnus 的 《 Carta Marina 》則被視為是北歐水手的生態描述而存在,一種結合拉丁傳說的漁民文化描述( 簡單說就是圖繪上所畫之海洋生物並不一定是呈現一種固態模式,而甚至是包涵這些生物在海平面上下浮竄的身影之描繪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出版了一本名為《 取之不盡的海洋 》的書( 附註三 )在這本著作中,作者宣稱:「 擁擠的海洋水域中 ….. 事實上都是尚未開發的食物來源。」 這句驚聳的描述,顯示人類有多沈醉在豐富的「 海洋資產 」中。由於基教禁止在某些日子食用四足動物,也因此增加了「 魚類 」的需求。本篤教甚至認為「 魚比起其它動物的肉,比較不具血氣,也較不易引起情慾 」。許多十七世紀的寫作者所曾提到的「 動物 」,其實都是如今在灣區很少見到的,領航鯨或殺人鯨和其它更大鯨目在當時都是海灣的常客。甚至在早期「 新世界 」的一項污染防治法( 一六九八年 )便指出:「 因為腐爛的遺骸所造成的污染會毒死魚,並且把河水變得又臭又有害健康。」殖民地時期的美洲因而公告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原因在維吉尼亞州的切薩皮克灣( Chesapeake Bay )裡攻擊或殺害鯨魚。
捕鯨業能夠持久,僅是因為捕鯨人不斷尋找尚未被屠殺的「 新漁場 」,當理想的品種數量減少時,捕鯨人就逐步將目標轉換到其他品種。早期的捕鯨業是在沿岸發現鯨魚後,派出小船前往捕獵。法國和巴斯克( Basque )的捕鯨人用連接繩索的魚叉來捕鯨,而斯堪地那維亞( Skandinavien )和冰島人則是用矛和長矛。南方的技術較具優勢,後來被全球廣泛使用。十八世紀使用鯨油作為燃油更為普遍,以「 鯨 」作為工業核心製造出的「 商品 」隨處可見。十九世紀初,捕鯨成為第一個全球性的貿易,鯨魚偶而會被「 不具甲板 」的船隻所獵殺( 附註四 )。十九世紀後半,捕鯨業引進蒸氣動力的船隻,和魚叉的出現也對鯨魚造成沖擊,因為它可以讓捕鯨業者能夠「 獵殺 」及「 固定 」被捕的鯨魚。也由於配備了蒸氣和柴油動力,捕鯨人後來才可以追到藍鯨、塞鯨、和小鬚鯨,這類原本無法單靠船員划船追到的鯨類。在具有船尾平臺的蒸氣船於一九二五年出現後,鯨魚遺體不再被隨意分塊棄置、人們開始對沖上岸的海洋生物局部遺體「 感到意外 」,這或許能用來重新看待、為什麼那麼多鯨魚遺體局部被沖上岸後成為了海怪。
而近代被沖上岸的「 海怪 」幾乎多是大型海洋哺乳動物的遺軀。一九六二年、由知名神祕動物研究者— Ivan T. Sanderson 根據塔斯馬尼亞所發現的屍體創建了專有辭匯:「 Globster 」。這類擱淺物通常呈現:沒有眼睛、或明確頭部與明顯骨骼結構的樣貌。多數的「 Globster 」都會在初步被判定為「 巨型魷魚 」( 和當時人們所熱衷的怪物形態論述有關,例如著名的挪威海怪—克拉肯 ),但後多被證實是腐爛的鯨魚或鯊魚、甚至是從鯨魚屍體上脫離的鯨魚脂肪。承前列幾段資料所述,這條因為各種迫害因素( 天災、颶風、人類捕獵 )、起自十七世紀的「 海怪形態學 」,甚至到了九零年代末期( 二十世紀 ),出現一種叫「 蛇頸龍偽態 」( Pseudo Plesiosaur )的描述。研究者們開始對這類、因為各種擱淺與腐化因素所產生的「 怪物 」——將這些「 被人類想像為某種古生物 」的目擊事件,特別提出來另外做研究分類。這類目擊事件的實體,最多為姥鯊遺軀( http://tieba.baidu.com/p/1800936977 )。也曾有這麼一說,尼斯湖水怪與「 蛇頸龍樣態 」之間的生物情結亦與其發現地有顯著關聯。
英國古生物學家 —Mary Anning,因其在英國多塞特郡( Dorset )的萊姆裏吉斯( Lyme Regis )發現蛇頸龍類化石而著名。Mary Anning 在發現第一個蛇頸龍類化石( Plesiosaurus dolichodeirus )後並成為屬完模標本,這個地區因為侏羅紀海岸而聞名,現在列為世界遺產。這樣的地緣關聯,讓蛇頸龍目生物成為大眾想像中的尼斯湖水怪。而推助「 海怪 」與古生物存留論連結的關鍵事件,正是「 瑞洋丸海怪 」被發現的時期。當時整個日本陷入蛇頸龍熱潮中、其中最著名的是一部一九七七年,由大白鯊啟發的電影《 恐竜?怪鳥の伝說 》。值得留意的是 ——瑞洋丸號的海怪發現( 1977 / 4 / 25 )與《 恐竜?怪鳥の伝說 》上映日( 1977 / 4 / 29 )僅差四天。很可能是流行文化影響了漁船對撈獲海洋生物遺體的判斷。日本對於古獸與其相關巨型生物的科學詮釋,在當代除了二戰遺憾、民族情結、與流行文化之外,是一種別於地球西面、獨到的自然論述。這類的生物觀點並不只體現在日本怪獸形態的呈現,其實我覺得也是少數可以用來理解銜襲科學與創造之間曖昧境地的失落環節。
附註:
①《 近代圖繪中消失的鯨魚性器 》/ 火旺教授,撰文( http://tieba.baidu.com/p/3199430523 )。
②《 The Great Sea-Serpent:An Historical and Critical Treatise 》(1892 )( https://archive.org/details/greatseaserpenth00oude )。③ 資料引述自《 獵殺海洋 》一書 / Callum Roberts,著 / 第十二章,取之不盡的海洋。④ 已知最早的捕鯨活動記錄是韓國盤龜台( Bangu-dae )於西元前六千到一千年新石器時代的精細岩石雕刻。上頭記錄著太平灰鯨、北露脊鯨、抹香鯨、殺人鯨和小鬚鯨,岩刻畫中也呈現人類乘坐小船,利用繫著充氣囊的魚叉跟繩子追捕鯨魚的畫面。⑤《 海岸邊的謎樣腐肉組織 》 / 火旺教授,撰文( http://tieba.baidu.com/p/1241131535 )。
推薦閱讀:
※黑海玫瑰·湖和海
※黑海玫瑰·引子
※黑海玫瑰·泥沼
※為什麼說曬太陽有助於長高,但熱帶的人普遍比寒帶的矮小?
※誰能解釋一下此圖來源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