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巧」的傑作:一個藝術故事珍寶櫥

作者:紀宇彪

《碰巧的傑作:論人生的藝術和藝術的人生》

邁克爾 · 基默爾曼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理想國(2015.04)

45.00 元

也是機緣巧合,1983 年的一天,畫家皮埃爾 · 博納爾走在巴黎的一條街上(起碼傳說是這樣開始的),看到一位年輕嬌小的女子走下一輛電車。

《碰巧的傑作》這本書是從這一段引言開始的,之後那位幾乎沒有過去的神經質女子成為了畫家創作上的繆斯。當然,沒有任何一種藝術,可以歸因於僅僅一種因素,但畫家和女子的相遇卻被作者看得如同宿命一樣,把他們相遇的結果看成是一件碰巧的傑作。

這本書浪漫色彩濃重,故事性強烈,與其說是藝術評論,不如把它看成是一件收納了形形色色的作品、觀念和事件的 16 世紀珍寶櫥,只是「碰巧」在一個主題的統籌下。

無名的藝術實踐者,和業餘愛好運動

作者幾年前在巴黎看到這張照片,便被照片中主人公那股法國人特有的酷勁擊中——當年,飛行員萊瑟姆駕駛著「安托瓦內特」號單翼機,試圖從法國的加萊飛越英吉利海峽。但是在距英國多佛爾的懸崖峭壁只差一英里左右路程的時候,飛機引擎突然熄火了。萊瑟姆孤獨地站在墜毀在水上的飛機,默默點煙並思量著他剛剛遭遇的失敗。

Latham

心高膽大的英雄氣概和動人的脆弱之感「碰巧」並置在一起,這些要素還將引導觀者聯想飛行員隨後的神態和行為。這張照片拍攝於 1909 年 7 月,出自一位不知名的業餘攝影愛好者,很顯然,這位無名的藝術實踐者並沒有絲毫端起架子搞藝術的想法。像這樣的有藝術性的照片更可能被選中,也許先進街角的雜貨店,被封存在家庭相冊里,或者從跳蚤市場落入了商人或收藏家手裡,由此成為藝術品市場上的一件作品,甚至輾轉進入這個國家最重要的藝術博物館。

業餘愛好者也許沒有專業人士的技巧,但他們「不會濫用悲觀和反諷、沉浸在某些圈內所謂的深沉中」,他們往往目標單純,只想為自己在大千世界裡留下一份紀念,雖然很多時候的創造來得有些過於草率。不過這些業餘人士預設的觀者範圍很窄(他們可能只指望親友欣賞),所以圖片對於更多人來說可能是全然陌生的,也就更有想像和揣測的空間。

非專業人士規模的擴大推動了業餘愛好運動。1888 年的夏天,一款叫「柯達」的上好膠捲的簡易盒式相機上市,它告訴人們「只要你一按,其餘我來辦」。但一些專業攝影人士卻頗有微詞,比如有人發表評論稱「將這樣一種不花工夫、更不費腦子的拍照手法交到一般大眾手中,也難怪如今產出的照片數不勝數。正是因為這種致命的嫻熟,攝影作為作畫方式的聲望才會一落千丈」。

Bob Ross 的節目廣告

業餘愛好運動中「輕鬆學藝術」一派的現代楷模是留著大鬍子和濃密頭髮的鮑勃 · 羅斯,他主持了 403 集美國電視節目《繪畫之樂》——循循善誘地引導電視機前的「沙發土豆」們在 26 分鐘內完成一幅風景油畫。多年之後,鮑勃 · 羅斯趁著風潮向人們販賣一種便利和哲學——他在電視機里像人們展示如何用「濕壓濕」技法快速畫出雲朵、山巒、樹和水……不需要任何經驗。那時的人們把藝術當成廉價的「治療」,在畫布面前人們可以掌握絕對而完全的力量。

柯達和鮑勃 · 羅斯就好像提供了這樣一個空間:「人們縱容『本我』,安撫『自我』,同時讓你擁有一項專長」,如果再加上時間和運氣,業餘者的某一件隨機的、碰巧的作品甚至可能成為供人瞻仰的傑作。

創造秩序的珍寶櫥,和一個死亡設計方案

博物館,不管它們收藏的是藝術品還是其他什麼,都來源於古老的「Kunst-und Wunderkammern」,也就是「藝術和珍寶櫥」,它們至今也都保留了給觀眾帶來神奇,讓他們驚嘆的初衷。「藝術和珍寶櫥」大約是在 16 世紀開始流行。它們得以流行的土壤是當時人文主義的求知慾、在光學和工程學等方面的技術進步,以及人們對偏重描寫神奇事情的遠古文獻重新燃起的興趣。

藝術和珍寶櫥

珍寶櫥就像一個展現神奇事物的劇場和癖好收集器,藝術品、星盤、盔甲、猴子的牙齒可能就和人腦上長的角一類的畸形病理標本摩肩接踵地擺在一起。人們建造珍寶櫥的原因除了獵奇、彰顯品味,還是為了在混亂中找到一種獨特的秩序。那種邏輯可能關乎人們的職業、興趣和生命階段(比如童年),比如,有醫生收集一些有意思的身體局部(比如肢端肥大症男子的骨骼,中國的纏足小腳或者從美國總統的下頜取出的腫瘤)。也許你能在一個內向者的珍寶櫥里看到沒有開口、手插不進去的手套,假的水果,只有用特殊的鏡子看才不會模糊不清的圖畫。

秩序可能也存在於自己製造的「碰巧」中,藝術家雷 · 約翰遜甚至設計了自己的死亡。在 1995 年 1 月的一個天寒地凍的早晨,有人在長島附近的水域里發現了雷 · 約翰遜漂浮著的屍體,一向神秘的藝術家的死亡更多地被解讀為一種激進的行為藝術。他活了 67 歲(6+7=13),他的朋友指出他熱衷數字命理的傾向。他謎一樣的住所就像一個中國套盒,有條不紊地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架子、盒子還有一些隱藏的線索——比如關於他自殺遺言的線索,通過顯眼的海報的指引找到下面的綠色盒子,盒子里藏著可供來者解讀的拼貼畫。

Ray Johnson 的拼貼畫製作

讓我們找出貓王、貝克特、蒙娜麗莎和作者的臉

雷 · 約翰遜的拼接藝術立足點在於將零碎的東西拼接在一起,它們的意義在於積少成多,它們不受限制,可能變得臃腫無序,也可能搭建了新的聯繫,變得更迷人。在平日里,約翰遜熱衷於找各種雙關語、同韻詞、變換字母順序構成的換音詞、順讀和倒讀都一樣的迴文語句、無心的口誤以及視覺和口頭上的玩笑。在他看來,世界是由各種驚人的巧合、意外的發現和輪迴的因果報應組成的。

對抗單一審美,和單一視角

1917 年,馬塞爾 · 杜尚付了一小筆費用以獲獨立藝術家協會展的參展資格,他在水暖設備生產商那裡買了一個現成的瓷製小便池,署上化名「R.馬特」並寄送了過去。這件叫《泉》的作品以一種奇崛的角度挑戰了當時的審美觀念,杜尚想表達的就是「一個小便池就只是一個小便池」,它不代表其它任何東西,他想抵制藝術對美學的過度依賴——雕塑也不僅僅意味著使用材料再現一個人或物件,材料也可以不涉及精神淬鍊。

南希 · 霍爾特在 1973 年的作品《太陽隧道》也想改變觀看者對空間尺度的感知。這件作品由四根 18 英尺長的水泥管組成,水泥管的內部直徑可容納任何一個張開雙臂的人。它們擺放的角度經過藝術家的特意調整,每到夏至和冬至,管道口正好對準日出和日落;管道壁上也鑿出了顯示摩羯、天龍、天鴿、英仙四個星座圖案的小洞。在美國西部的大盆地沙漠中它們顯得渺小,但當人們走進隧道並往外看時,風景就會特別不一樣了。

Nancy Holt, Sun Tunnel

回到 18 世紀,法國畫家讓-巴蒂斯特-西梅翁 · 夏爾丹沒有將他的注意力放在恢弘的神話和英雄畫上,他給自己設下了極其狹窄的創作範圍——只描繪市民階層生活和普通物品。「他將注意力幾乎完全集中在眼前比三四英尺遠不了多少的地方,反覆畫著同樣的褐色陶器、水果、雞蛋和死兔子。」他尊重卑微的事物並坦誠地描繪它們,以至於人們會這樣覺得,「不知為什麼,夏爾丹的畫,即便畫的是食物,也讓人想起上帝」。

這些藝術家提出審美上的對抗、角度的切換和對日常的注重,他們通過這些來衝擊當時的主流,為自己留下的立名的機會,也為世界留下了更多元的注釋。

那些「碰巧」被納入此書的故事

總之,這本書也只是『碰巧』以藝術為話題,但不管你對藝術是否感興趣,你都可以讀。

所以我們才能在這本書里看到更多可能「無關」主題的奇妙故事。

那些「碰巧的傑作」可能是神來一筆,不費吹灰之力,但也可能需要創作者投注一生的時間和氣力。1969 年,女畫家傑伊 · 德費奧終於將她日復一日畫了 11 年的巨大《玫瑰》展出,跨時之久竟久到文化界已經換代了——《玫瑰》成形於「垮掉的一代」時代,展出已是波普和迷幻藥的時代了。這幅畫從一個類似橘子切面的圖案開始,德費奧日復一日地往畫板上堆積顏料(顏料累計的重量超過 1 噸),又將其颳去,再堆上去。那幅作品就像是圖案從中心輻散開來的地質生成物——類似繪畫和雕塑的結合體。後來,由於顏料過重,一片一片的顏料開始脫落,擔心需要花巨資修復作品的博物館紛紛拒絕了這幅畫。《玫瑰》被埋在了一座學校的牆後幾十年後,在 1990 年,紐約的惠特尼博物館籌集了 25 萬美元將這幅畫挖掘、修復並組織展覽。「重量、規模、實驗性材料、柔和的色彩、從中心點向外輻射的形狀和她的神秘主義思想」都屬於這幅裝修起來達到 3 050 磅的《玫瑰》。

Jay DeFeo, the rose

燈泡博物館

收藏了七萬五千隻燈泡的「弗農山熾明博物館」由巴爾的摩市中心的一名牙醫建立,休 · 弗蘭西斯 · 希克斯用了他一生的時間收集他館藏的燈泡。尋常的燈泡並不稀奇,但如果是附上歷史意義的燈泡呢?比如愛迪生早期的實驗性燈泡,最早的自由女神像上的燈泡,納粹黨衛軍首腦的汽車車頭燈,還有在廣島投擲原子彈的轟炸機上的三盞燈等等。藝術創造的形勢可以是創造新的事物,也可以是收集、擁有一系列的物品。這座博物館之所以被稱為藝術,是因為它同樣來自創作者的激情。

薦書

「誤讀」本質上是一個書評欄目,考慮到讀者們有天然的「擁抱書單」需求,我們將在每篇書評後面加上薦書板塊。高考剛過去不久,我們試著來做做下面的數學和語文閱讀試卷?假期這麼快就結束,我心情當然不好。

本周推薦:

《X 的奇幻之旅》斯蒂夫 · 斯托加茲 著

一本關於如何認識到數學之美的書。其實不算太好看,看到一半的時候就進入千篇一律的套路。但我挺喜歡這個作者,一個數學教師(不是大牌教授)在《紐約時報》洋洋洒洒,旁徵博引,有一種老白做冰的微妙感。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推薦數學科普書的時候,不要再推薦《質數的孤獨》了!

推薦人: Cris

《故事開始了》阿摩司 · 奧茲 著

一本小說的開頭可能是誇張的,可能是晦澀的,但不會是隨便的。既然這樣,結合全書內容來解讀意味深長的開篇部分就顯得格外有趣,更何況寫出這些「開頭觀」的是以色列文學大家阿摩司 · 奧茲。故事的開頭是作者和讀者訂立的合同,你希望和卡佛、馬爾克斯、卡夫卡坐下來看看合同?奧茲差不多就是那個顧問。

推薦人:紀宇彪

《我已經結婚了 我心情還不好》阿瀾 · 盧 著

前傳是《我是個年輕人 我心情不太好》,不幸的是結婚也沒有改變他。結婚之後還有天天看火車頭托馬斯和天線寶寶的兒子,和強迫自己記住精靈語名字的女兒。說到底,我們不高興是因為我們不喜歡人類,我們不喜歡人。

推薦人:林沁

誤讀:一切閱讀,都是誤讀。

您正在閱讀 OFFLINEIssue 14 的「誤讀」欄目。

成為離線會員,您將收到每周一期電子雜誌,享受會員專屬權益。

推薦閱讀:

就龍應台而言,大家最喜歡她的哪一本書呢?為什麼他在內地沒有想像的那麼受關注?
《瓦爾登湖》中的閱讀觀 | 章魚讀書群出品
2017年,對我影響最大的三本書
[每周讀書 九十二] Daniel Keyes——《24個比利》
PHP學習MVC架構看些什麼書籍?

TAG:当代艺术 | 书籍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