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深度)一窺究竟——從FX Alliance的發展歷程帶大家了解銀行間外匯市場
成立之初——2000年
這家公司成立於2000年的美國紐約,創始人之前供職於華爾街某銀行的外匯交易部,那時候技術相對今天還比較落後,零售外匯市場都還沒出現(FXCM與嘉盛才在當年成立),銀行之間做交易要麼用電話、Dealing機的聊天室(例如彭博機)之類的相互聯繫直接交易;要麼找貨幣經紀商做撮合交易。FXall的創始人想著要是能做個電子平台,上面顯示所有大銀行的外彙報價,顯示最好的價格給客戶(是不是非常像現在外匯網站里的BestQuote功能?這個其實就是外匯ECN交易商的雛形)通過電子平台來撮合交易,那不是比傳統貨幣經紀商屌太多了?
那時候恰逢美帝互聯網泡沫第一波浪潮,互聯網+金融也是VC熱捧的項目,在拿了第一輪融資後公司就風風火火的開張了。
(當時公司的官網)初露鋒芒——2006年
(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們)
當時的銀行間外匯交易一般是這麼做的:
A銀行:我要賣一千萬歐元,問問經紀商吧。
打開Dealing機器,詢問價格(當時Dealing機的聯繫頁面大概如下,其實就是一個網頁版QQ)
A銀行交易員:經紀商啊,EUR/USD報個價吧。
B經紀商交易員:行啊,買 12(點位) 賣 25 。(心裡想著我們手上有C銀行和D銀行的價,分別是買10賣30,穩賺點差啊~)
A銀行交易員:妥吧,Spot EUR/USD 1千萬美元,按你的價格賣 。(點差還行吧)
B經紀商交易員:成交 (立馬去找D)
總體而言,貨幣經紀商擁有不同銀行的報價與渠道,流動性與價格都有一定的優勢,小機構於小銀行找經紀商撮合交易要比只找一家大銀行交易好;可是傳統電話撮合或者Dealing機聯繫撮合方式落後,導致外匯交易價格非常不透明(完全看不到Market Depth),小銀行與對沖基金往往會被貨幣經紀商的Dealing忽悠而拿不到最好的交易價格。在電子貨幣交易平台出現之前,銀行交易員無法知道市場所有參與者的報價,只能接受貨幣經紀商的報價,經紀商利用信息不對稱可以獲得更大的點差利潤。
但是因為FXall等電子外匯交易平台的出現市場報價變得透明化,傳統的貨幣經紀商不得不在撮合方式與交易軟體上做出變化與應對。
(FXall撮合交易的流程圖)外匯交易員們打開軟體就能獲得所有大銀行的現有報價,不再被經紀商忽悠,銀行交易員開始青睞新型ECN平台而逐漸拋棄電話與Dealing機詢價,FXall創始五年後,2006年日均交易額達到驚人的375億美元。(提一句,另一家老牌經紀商ICAP開發的EBS系統當年的日均交易額是1320億美元),同年 FXall獲得私募股權投資公司Technology Crossover Ventures7750萬美元的投資。
風風火火——2011、2012年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全球外匯市場也在不斷增長,「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到2011年上半年, FXall平台上平均日交易額達到814億美元,占同一時期全球外匯平均日交易額的2%。2011年7月, FXall平台上日交易額曾創紀錄達到1400億美元(這個是完全不帶槓桿的交易量,給大家提供一個直觀的數據,福匯提供最高1:400倍的槓桿,但是到今天日均交易量只有150億美元,槓桿前外匯交易量大概只有1億美元左右)。
2011年9月20日,FXall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IPO申請,美銀美林、高盛、花旗集團和摩根大通證券將擔任此這次發行的聯合承銷商,2012年2月9日FXAlliance登陸紐交所,發行價12美元,融資6240萬美元,值得一提的是紐交所給的股票代碼是最代表外匯的FX,之前的外匯行業公司都沒有能拿到這個頂級簡稱的。
(2006-2010年的機構客戶增長數量)五個月後的07月10日,湯森路透集團出人意料的宣布收購FX Alliance為其全資子公司,以每股22美元現金收購,比起當時FXall的股價溢價40%。
(現在的FXall交易界面,鎊美還是有1.1的點差,可以看到巴克萊,德銀,高盛,大摩,RBS,瑞銀,JEFFERIES的實時報價並且自動選擇最優價格成交。吐槽一下,零售外匯交易商提供的交易軟體界面友善多了。)時至今日,FXall憑藉路透的平台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外匯電子交易平台,而且市場仍然在增長中,全球外匯市場的日交易額也已經達到了5兆億美元。當然銀行間仍然保留著電話交易,比如交易軟體崩潰了,或者突發事件(比如瑞郎黑天鵝事件發生時,EBS的瑞郎交易五分鐘沒有T1銀行的報價)那怎麼辦?趕緊打電話或者用Dealing機直接聯繫別家銀行的交易室啊。順便提一句,要是你的MT4交易不了了怎麼辦,跟銀行間交易一樣,直接給你交易平台的Dealing Room打電話,正規交易商都還是提供電話交易服務的。
推薦閱讀:
※交易怎麼做?
※想賺錢,先管住手:系統化交易中的風險管理
※國際併購交易中的重大不利事件 (MAC) 條款是什麼?應當如何在商務談判中進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