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中國紙幣收藏的特點
當然中國的銀元愛好者也是一個很大的群體,但是如果只考慮建國後發行的錢幣,那麼你可以發現只收藏人民幣流通硬幣的泉友是鳳毛麟角。而在美國,美鈔收藏相比於美元硬幣收藏來說,人數比例正好相當於人民幣硬幣愛好者與紙幣愛好者的比例,式微。
美國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所以對比兩國的錢幣收藏界還是比較有意義的。為什麼美國的錢幣愛好者不收集美鈔呢?或者說為什麼中國人喜歡收集人民幣紙鈔呢?
總結起來,首先有三個「鮮明」:人民幣反映的時代特點鮮明,圖案顏色鮮明,套與套之間區別鮮明。
第一套人民幣的圖案除了一部分風景名勝,集中體現了工業和農業生產的情景,如火車、輪船、採礦、工廠、鍊鋼、收割機、拖拉機、壓路機、起重機、耕田、伐木、水牛、牧羊、牧馬,等等。第二套人民幣是三個主題:工農業生產、革命聖地、人民團結。第三套人民幣的主題是社會主義建設;第四套人民幣主題是人民團結和風景名勝;第五套人民幣正面採用統一的毛主席肖像,背面是風景名勝。
在顏色方面,各個面值都盡量做到顏色不重複,而且套與套之間基本保證同一面值票券顏色類似,易於民眾辨認。這一點上二、三、四套做得尤其好。我們可以看一下:
一角券,二三四套都是棕色的主色調;
二角券,二三四套都是綠色的主色調;
五角券,二三四套都是紫色的主色調;
一元券,二三四套都是紅色的主色調(二版後期有黑一元,是因為紅一元的油墨不穩定,改版了);
二元券,二版是藍色,三四版都是綠色的主色調;
五元券,二三四版都是黃色的主色調(二版早期的紅五元是淺紫紅色,但後來被限時回收了);
十元券,二三四版都是黑色的主色調(四版的泛深藍色)。五版的十元同樣繼承了四版十元的顏色。
反觀美元,首先各個面值顏色一樣,其次沒有非常確定的套數分野,第三各個面值的主景圖案幾乎一百年不變,正面都是總統、偉人頭像,背面都是美國的政治地標。這樣的設計對收藏者來說本身就很無聊。
(美元舊版與新版100美元,這次改版可謂美元面世以來步子邁得最大的一次,從黑白變彩色了。)另外因為中國長期以來城市化水平較低、人民文化水平有限,對紙幣的使用頻率遠高於歐美等發達國家。在發達國家首先借記卡和信用卡流行較早,其次在使用卡片之前,很多交易是通過付賬單、寫支票的方式進行的,而在中國很多時候幾乎只有現金一途。
因此,從九十年代開始,將紙幣或者硬幣裝幀成套,作為禮品銷售,成為中國錢幣收藏界的一大特色。(實際上這種做法在中國還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起的,從1979年開始裝幀每年的流通硬幣,然後八十年代初裝幀了當時的流通紙幣,可以看我的這一篇文章介紹:八十年代人民銀行出品二三版紙幣裝幀冊 - 徐馳的雜貨鋪 - 知乎專欄。)美國和歐洲的造幣廠自然每年也有針對收藏者發行的流通幣或者樣幣套裝,但僅限於收藏者圈子裡。像中國這樣大規模地私人裝幀銷售幾乎見不到。
北京的馬甸,上海的盧工、雲洲,廣州的天河(現在可能有改名挪地方的),這幾個大型的郵幣卡市場,每個裡面都有上百的錢幣攤位,保守估計百分之七十的攤位都在經營這種錢幣配套的生意。我在北京讀大學期間經常跑去馬甸郵幣卡市場買東西,一來二去也和不少的老闆有了交情,這裡就簡單說一說他們的故事,估計有些亮點我不說大家是沒機會知道的。
(熱火朝天的馬甸市場內部景象)我熟識的幣商大多以配冊子為主業。所謂配冊子,就是將從民間回收來的散幣,經過清洗、優化,配成尾號三同號的一整套。在四版幣價格沒有起來之前,大家配的最多的是三版幣小全套,也就是三版幣各面值各一張,有些根據定位冊的特點,一角紙幣配兩張或四張,再加上三張無號紙分幣。
這些幣商的盈利方法就是做流水,雖然是低買高賣,但盈利空間也並不是特別大。他們在郵幣卡市場的攤位一般只有幾個平方米大,裡面有一個保險柜,此外牆壁四周、櫃檯內、櫃檯下全是各種錢幣,琳琅滿目。除此之外,很多人都有親戚或者下線在「下邊」也就是民間(尤其是偏遠鄉村)刮地皮收貨。民間的信息較為閉塞,有時候還是能撿到漏的。
三版幣按面值來說,二元券發行最少,因此它就成了配小全套的瓶頸或者「筋幣」,只要二元車工到位了,其他的面值都不是問題。因此各個幣商在配小全套的時候都是以二元為提綱,有多少張車工,就配多少套小全套。
配小全套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所有面值都有整刀甚至整捆貨,而且後三位甚至後四位對號的。但這樣的情況太奢侈了,很不常見。比較多見的情況還是用散幣來配。散幣的處理流程是這樣的:下線送來新收的紙幣--根據版別和新舊進行區分是否需要下水--將需要下水的紙幣通過某種化學流程清洗晾乾壓平--將洗水後的紙幣進行進一步的美化--將完工的紙幣根據流水號塞進已有的「紙幣倉庫」。需要配冊時,先將車工二元根據流水號後三位的順序排開,然後從各面值的「紙幣倉庫」中找後三位號碼與車工二元一致,同時品相也一致的票券,進行配套。不同的品相有不同的價格,在三版小全套兩千多元的今天,各等級之間最細微的差別是100元,假如說絕品一套是2500元,那你還能買到2400元、2300元、2200元一直到一千元左右的小全套,每種品相如何(尤其是車工的品相如何)、經過何種處理,全都明白告訴你,童叟無欺。
洗水這個活計分為下清水與下藥水。一般來說下清水對紙幣的品相沒有危害,如果手法得當能夠壓平票面,讓錢幣看上去更舒服,所以並不需要特別抵制。而下藥水需要用不同化學藥劑浸泡(我所知道的有高錳酸鉀和草酸),對錢幣的紙質、底紋、油墨都有或多或少的傷害,有些下藥水洗過的紙幣紙張會隨著時間慢慢發黃,而且很多紙幣聞上去都有一股藥水的味道。如非不得已,我不建議購買下過藥水的紙幣。此外,下藥水的紙幣,很多時候還會存在其他的處理痕迹。
(下藥水處理過的三版古幣一元。注意看幾道縱向的白色痕迹,都是用刮刀刮除積灰的時候造成的。)所謂「優化」或者「處理」大概有這幾種情況:刮灰、補色、裁切、補缺。刮灰顧名思義就是將錢幣上的灰塵或污跡刮除。雖然經過氧化劑還原劑等藥品的一通折騰,有些紙幣上的污跡還是難以去掉,就得利用物理手段了。錢幣背面正中自上而下的大摺痕是最容易髒的地方,也是最經常被刮的地方。很多時候刮灰會破壞底紋甚至油墨,錢幣用藥水泡太狠了也會損傷顏色,因此幣商會根據需要進行補色。他們手裡都有幾十種顏色的彩色圓珠筆或鉛筆,根據需要進行填塗,如果底紋傷了,就仔細地一點一點描上去。對紙幣進行裁切的原因是,舊紙幣會隨著品相降低,先後出現圓角、毛邊、邊緣缺損的現象,將邊緣一小條切除,就又得到「四角尖尖」的紙幣了,外行人看不出來,價格能賣高一點。補缺就是在有些紙幣的缺損無法用裁切來修正的時候,使用另一張同版或類似紙幣(一般是殘幣,用起來不心疼)同一位置的一小塊來補上。這是講究的。不講究的就直接拿吸水性好的白紙補上,再畫上同樣的底紋和圖案。
北上廣專業配小全套的幣商,每家每個月少說也要配出來、賣出去幾百套,多了說不定得有幾千套,單看流水是很驚人的,但卻不是暴利。即使是自己親弟弟從農村收到的第一手貨源,也不能保證每次都是大漏,這還得考慮人力的成本。這種模式賺錢可以分成三塊來分析:第一塊是撿漏的部分,比如說一張車工舊品,市場里平均價格六百塊,幣商的弟弟在農村花二百塊拿到手了,不算交通住宿吃喝的費用算賺了四百;然後拿回來洗水壓平,能賣七百塊了,這又賺一百。如果配成三版尾三同的小全套,因為有「尾三同」和「成套」這些噱頭在,車工這一張的實際賣出價格可能相當於七百五十塊,這就又賺五十。我們雖然看起來第一塊撿漏的利潤最大,實際上是最不穩定的。有時候因為其他面值都準備好了就缺車工,還要高價從市場內其他商家處補貨,因為需要限制尾號是特定的某幾個號碼,可能還會微虧一點。
需要注意的是,配小全套使用的紙幣,本身是沉澱在民間的。在配好、賣出去之後,就進入了下一次沉澱過程。這些賣出去的小全套短時間內再回到錢幣市場的機會非常渺茫。因此我們可以理解,各面值的紙幣都是配一張少一張,因此隨著配冊行為的延續,它們的可用存世量並不是以等比例的速度下降的。下面以三版車工二元和鍊鋼五元作為例子進行分析。涉及到的存量和消耗量數字基本都是假設,真實數字誰都沒有,不要較真。
三版二元是發行最少的面值,共發行約50億張;三版五元發行稍多,共發行約125億張。二者在社會上的總留存率應該相近,那麼可以假設在民間的留存率是千分之一,在1994年,配冊子還沒有流行起來的時候,車工二元的可用存量是500萬張,鍊鋼五元的可用存量是1250萬張。二者的比例是1:2.5 。
然後經過十年時間,經歷了97郵市大潮,到了2004年,假設十年配了二百萬套,賣出去了。那麼車工的可用存量變成了300萬張,鍊鋼五元的可用存量是1050萬張。二者的比例變成了1:3.5,也就是說二元相對更少了。
再經過十年時間,到了2014年,假設這十年又配了二百萬套賣出去了,那麼車工的可用存量變成了100萬張,鍊鋼五元是850萬張。這樣二者的比例就變成了1:8.5 。
總結一下就是:因為發行量不同,但配套的時候每個面值都得要,所以發行量最小的面值總是最搶手,同時相對稀缺度不斷上升,造成價格不斷升高。車工二元一直到九十年代初還在市面上流通,當時全新品才三塊一張,現在已經漲到一千多元一張了。
對於人民幣來說,一個粗略的估計是兩種錢幣的價格比,大致等於其存世量之比的倒數。也就是說A的存世量是B的十倍,那麼市價就是B的十分之一。
1985年以前出生的人,都對三版幣有很深的記憶。這一批人是中國的人口主力軍,因此三版幣的群眾基礎非常好,在將來幾十年的時間內,三版幣收藏始終會是一個熱門話題。
推薦閱讀:
※橄欖石、輝石和長石的主要元素化學成分是什麼?
※動漫迷收藏手辦的文化有什麼淵源嗎?它是如何流行起來的?
※老家的一分錢紙幣,黃色的有卡車,那種值多少錢?
※有哪些舊書網站值得推薦?
※男生為什麼會收藏女朋友的智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