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是引人向善嗎?----這是對宗教最大的誤解!第二章 <闡明宗旨>第三節 善惡/共十三節

第三節 善惡(善惡和慾望)

上一節談到宗教是要人類回歸真本。人類的真本到底是什麼呢?歷史上哲學家就有「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爭論,宗教與善惡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3.1 宗教與善的關係

3.1.1宗教是教導人要做善事么?

來看看宗教和哲學家的說法:

路加福音 18.18~18.19 有一個官問耶穌說:良善的夫子,我該作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你為甚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

《壇經》 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金剛經》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道德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什麼?耶穌說自己不是良善的,釋迦說非善法就是善法。而慧能也同樣說佛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不善的。這和普通人對基督教和佛教的看法完全不一樣么,佛教和基督教不是都教人做善事么?

《壇經》 神秀思惟: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論語》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神秀(註:神秀是佛教禪宗五祖弘忍的大徒弟)心中有善惡之別,他認為呈偈的目的,是求佛法就是善的,是求五祖傳人的位置就是惡的。所以五祖弘忍說神秀「未入門內」,而我們也能理解孔子說「善人之道,不入於室」的含義了。

人們認為基督教和佛教是教人做善事,這種想法是不入門的想法。

3.1.2 宗教反對善

實際上,不僅「不入門」,宗教和哲學家甚至是反對善的。

路加福音 12.01 這時、有幾萬人聚集、甚至彼此踐踏、耶穌開講、先對門徒說、你們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就是假冒為善。

馬太福音 23.13 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正當人前、把天國的門關了。自己不進去、正要進去的人、你們也不容他們進去。/23.15 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走遍洋海陸地、勾引一個人入教。既入了教、卻使他作地獄之子、比你們還加倍。/23.23 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

《壇經》 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

《道德經》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康德 在這個世界上乃至世界外,沒有任何東西能有資格被稱作善,除了善良意志。因為表面的善更多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要求。

叔本華 很多表面上的道德行為都是出於利己的目的而做出的, 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原因是個人名譽和法律規範。出於個人名譽的道德行為其目的隱含著滿足自己的意欲,希望自己獲得他人的敬意從而產生心理上的滿足。而迫於法律規範的道德行為則是為了規避法律懲罰,免於自己受到損失而做出的。這些行為是沒有真正道德意義的。

尼采 重估一切道德。現代人稱做善的根本不是美德,他們所謂的真理是披上了偽裝的自私和贏弱。

黑格爾 什麼是悲劇?悲劇就是善的衝突。

《聖經》四福音書中多次出現「假冒為善」,耶穌一再強調「不要假冒為善」。而佛教則教導人不染善惡,不染惡這是當然的,令人驚訝的是,善也要人們不染。康德,叔本華和尼采則都對善提出了異議,認為一般意義的善並不具有真正的道德意義。

所以宗教要人「不假冒為善」(基督教)或者「不染善惡」(佛教)

中西方哲學家對人性生來是善是惡的問題,向來也是爭論已久:孟子和盧梭認為人性本善,荀子和霍布斯認為人性本惡。這兩派各自都有各自的理由,誰也說服不了誰。孟子側重修身養性,認為人應該將心中本有的善發揮出來;而荀子則側重後天教化,主張用後天的教育來抑制心中的惡。盧梭嚮往野蠻人,認為自然狀態下的原始人是高貴的;而霍布斯則認為自然狀態下的人會自相鬥爭來爭奪權力,所以需要極權政府來控制人類社會。而另一些哲學家則傾向於認為人性本來並無善惡,善惡都來自後天影響。

王陽明 <天泉論道>: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約翰-洛克:心靈最初就如同一張白紙,等待著經驗世界的書寫。

王陽明認為人的內心本身是無善無惡的,洛克也認為內心最初是一張白紙。善惡的本質是什麼呢?下面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善惡。

3.2n善

先來分析善,人們追求善的目的是什麼?我們舉兩個事例來說明:

第一個例子「施捨」。我在街上看到一個乞丐,我給了他錢。我是為了他而給他錢,還是為了滿足自己「善的榮耀」而給他錢呢?叔本華認為這種施捨並不是真正的道德,而是「希望自己獲得他人的敬意從而產生心理上的滿足」。這就是道家說的知道善而去做善事,已經不是善了。而佛教則提出了「不住相布施」的說法:

《金剛經》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不住相」的意思就是不以外相為目的,即不因表面上「獲得敬意」的目的而去施捨。

第二個例子「節儉」:貧民階層總以節儉為美德。中國近年來房價遠超居民購買力,但老百姓寧願降低所有其他消費,省吃儉用,也一定要買房。所以錢還是用掉了,只不過你買了房子而已。這根本不是節儉,這是你為了擁有房屋在其他方面的自我犧牲。所以「節儉」是一個很奇怪的道德:人們貸款買房子時一點也不節儉。

為什麼我們要善?有兩種動機,第一種是在道德上使自己心理滿足;第二種不能滿足慾望,比如買了房,其他消費就要降低,只好用善來說服自己,以彌補物質上的缺失。這兩種動機實際上都帶有一種功利色彩,只不過這種功利不是物質上的,而是心理上的。也即善的目的是滿足心裡「獲得道德榮耀「的慾望,或者自我安慰以平衡物質慾望的不滿足。

《聖經》中有一段著名的「馬太效應」:

馬太福音 13.11~13.12 耶穌回答說:因為天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人們一般把它用於解釋財富的累積效應,即窮人愈窮,富人愈富。我們結合幾段其他的經文一起來看:

路加福音 7.34~7.35 人子來、也吃也喝。你們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都以智慧為是。/12.16~12.21 就用比喻對他們說、有一個財主、田產豐盛。自己心裡思想說、我的出產沒有地方收藏、怎麼辦呢。又說、我要這麼辦,要把我的倉房拆了、另蓋更大的,在那裡好收藏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然後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的吃喝快樂吧。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

馬太福音 6.19~6.21 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

耶穌的意思實際上是這樣的:你以為你善良,耶穌把它奪走,告訴你不要假冒為善;你以為你節儉,省吃儉用買房,耶穌把它奪走,告訴你不要積攢財寶在地上,要積攢財寶在心裡,因為死亡會使你離開地上的財寶。你以為別人貪食好酒,耶穌還要加給他,說他有智慧,因為人生本來就應該享受自然慾望。

3.3 真正的道德

3.3.1 憐憫和慈悲是道德

如果善不是真正的道德,那什麼才是真正的道德呢?

我們看看宗教和哲學家的說法:

馬太福音 6.01~6.04 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所以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論語》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注釋:不踐跡的意思就是,不露痕迹)

康德 善良意志之所以是善的,是出於動機。

叔本華 真正的道德是非常稀有的,真正道德的人也是萬中無一。人們會對那些道德行為產生敬意正說明了那些道德行為與眾不同,是不可思議的。

耶穌讓人暗中為善,釋迦讓人不住相布施,孔子讓人為善而不露痕迹,正是為了避免善的功利性。不為功利的善,這才是真正的道德。實際上這是發自內心的憐憫,而不是善。憐憫也就是佛教的慈悲,孟子的不忍之心:

路加福音 10.36~10.37 你想這三個人、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

《孟子》 <公孫丑章句上>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觀無量壽經》n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宗教和哲學家們都提倡出於真心的憐憫而非為了表面的道德榮耀而行善,這才是真正的道德。

3.3.2 公義是道德

《呂氏春秋》里記載了一個孔子的故事:

子貢魯人於諸侯而讓其金。孔子曰:「失之矣!夫聖人之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多,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魯人必多拯溺者矣。」

(注釋:子貢把魯國人從諸侯處贖回來,並且沒有接受獎金。孔子說:賜(子貢)的錯誤啊!聖人做事,不為獨使自己舒適,而是要使教導可以施予百姓。今天魯國富人少而窮人多,領取獎金並不使其行為受損;但不領取獎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的同胞了。/子路救了一個落水的人,他送了一頭牛給子路子路接受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必然會多多地拯救落水的人了。)

孔子清楚地知道,做好事的目的不是 「適己」,使自己因得到道德的榮耀而感到舒適,而是為了改變風氣,讓更多的人做好事。做好事有回報,非常公義,並不「損於行」。而唯有這樣才有更多人做好事。做好事而不要回報,這樣會造成願意做好事的人減少。

同樣看看《聖經》里「五餅二魚」的故事:

約翰福音 6.05~6.13 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從那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他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腓力回答說、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有一個門徒、就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對耶穌說、在這裡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耶穌說、你們叫眾人坐下。原來那地方的草多、眾人就坐下、數目約有五千。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分給那坐著的人。分魚也是這樣、都隨著他們所要的。他們吃飽了、耶穌對門徒說、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有糟蹋的。他們便將那五個大麥餅的零碎、就是眾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

耶穌在各地傳神的福音,他食物的來源是什麼呢?

約翰福音 4.32~4.34 耶穌說、我有食物吃、是你們不知道的。門徒就彼此對問說、莫非有人拿甚麼給他吃么。耶穌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你們豈不說、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么。我告訴你們、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收割的人得工價、積蓄五穀到永生,叫撒種的和收割的一同快樂。

耶穌的意思非常清楚:我向人們傳神的福音,人們供給我食物。再聯想孔子的事迹,我們就知道這樣做才會有更多人傳神的福音。約翰福音中的這句話非常重要:他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

我請問大家,你們出去旅遊,身上帶錢嗎?你到戶外去探險,會自己帶食物和睡袋嗎?當然會準備,所以這五千個「正常」的人到荒野去跟著耶穌,是會自己帶著食物的。所以正確的方法是讓這五千人發揮出自己本有的能力,而不是假冒為善要買食物給這五千人,因為二十兩銀子(大約當時半年的工資)也不夠給這五千人吃。而最後耶穌還得了十二籃子的食物,是人們自願供給給他的。五餅二魚的故事四個福音書都有記載,但四福音的作者都將合理的事實,寫成了耶穌把五個餅兩條魚分給了五千人,還得了十二籃子零碎的「奇蹟」。

所以真正的道德是基督教的「憐憫」,佛教的「慈悲」,儒家的「仁義」,而不是為了道德的榮耀去行善。

3.4 惡

3.4.1 惡的第一個原因:無知

我們再來看一下惡,人為什麼會做惡呢?

路加福音 23.33~23.34 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就在那裡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又釘了兩個犯人、一個在左邊、一個在右邊。當下耶穌說、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兵丁就拈鬮分他的衣服。

蘇格拉底 知識就是美德,惡乃是缺乏知識,當人們做壞事時,他們總是以為這些事在某種意義上是好事。

斯賓諾莎 無知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耶穌請求神赦免他們,為什麼?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你作惡的主要原因是:你無知,你不知道,你以為你在做善事。

蘇格拉底在善惡方面可謂是專家,我們看看他助產婦式的提問:

歐提德謨斯(後簡稱歐):蘇格拉底,請問什麼是善行?

蘇格拉底(後簡稱蘇):盜竊、欺騙、把人當奴隸販賣,這幾種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歐:是惡行。

蘇:欺騙敵人是惡行嗎?把俘虜來的敵人賣作奴隸是惡行嗎?歐:這是善行。不過,我說的是朋友而不是敵人。

蘇:照你說,盜竊對朋友是惡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殺,你盜竊了他準備用來自殺的工具,這是惡行嗎?歐:是善行。

蘇:你說對朋友行騙是惡行,可是,在戰爭中,軍隊的統帥為了鼓舞士氣,對士兵說,援軍就要到了。但實際上並無援軍,這種欺騙是惡行嗎?歐:這是善行。

蘇:如果一個孩子生病需要吃藥而又嫌葯太苦不肯吃,他父親欺騙他說葯很好吃,哄他吃了,孩子很快恢復了健康。父親這種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歐:是善行。

蘇:如果有人發現他的朋友絕望得想自殺,就偷走了朋友藏在忱頭下的刀,這是善行還是惡行?歐:是善行。

蘇格拉底:你剛才說對敵人的行為,即便是欺騙、奴役、偷盜也不是惡行,這種行為也只能對敵人,對自己人的話是惡行。那現在這幾種情況都是對自己人,你怎麼認為它們都是善行呢?

歐提德謨斯:哎呀,我已經不知道什麼是善行、什麼是惡行了。

以上的對話展示的是惡行如何變成善行,這位歐提德謨斯最後承認自己並不懂得善惡。我們再舉幾個例子來看看善行如何變惡行。

種族大滅絕:二戰時期,希特勒提出要改良人種。在這種看似善的改良之下,被認為是劣等民族的猶太人,幾乎慘遭滅絕。

極端的嚴刑峻法:叛賣小孩的人販子應該判處死刑。方法看似善,實際並不能解決問題,並且會造成很多的惡果。法律的判處如果不分輕重,會造成犯罪者傾向於更重的犯罪。人販在感覺有被抓獲的風險時,可能會將小孩殺死或遺棄。因為反正兩者的判罰都一樣,殺死或遺棄小孩可以降低被查到證據的幾率。

提高最低工資/增長婦女產假:看似增加了底層人民的收入,但實際上過高的最低工資可能導致老闆不招工,使得失業人口上升。而底層勞動人民連工資都沒有,生活就更加困難了。而增長婦女產假會得到同樣的結果,企業因招聘女性會背負更多的責任,這樣導致女性員工收入進一步降低,或者企業根本不再願意招收女性員工。

這三個例子都是因希望行善而導致的惡。

3.4.2 惡的第二個原因:慾望不滿足

馬克思的《資本論》是這麼說的: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了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絞首的危險。

犯罪經濟學則認為:罪犯除了非常極特別的情況外,他們在犯罪時並沒有失去理智,大部分情況是理智和理性的。他們將犯罪的後果作為成本,犯罪得到的利益作為收益,考量之後才會犯罪。

為了滿足慾望,人們作惡和犯罪。《犯罪經濟學》的觀點非常令人驚訝,它指出:人們決定是否犯罪,是在非常冷靜地比較成本與收益。為了滿足物質的慾望犯罪,這非常容易理解;但有時候,人們會為了滿足一些心理要求而犯罪。比如約翰·欣克利刺殺美國總統里根的目的只是為了贏得女演員朱迪-福斯特的注意。而一言不合就打架,更多是為了不丟「面子」,人們為了「尊嚴」而鬥毆。

無論是為了物質慾望還是精神慾望,人們作惡的目的都是滿足慾望。在人們看似衝動,不理智的行為背後,是犯罪成本和犯罪利益的冷靜對比。

3.5 善惡可歸結為慾望

總結一下以上討論的結論:人們因為精神的不滿足或物質的不滿足而行善或作惡,因為無知而混淆善惡,經常出於善心而辦了惡事。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善惡的本質呢?

(1)善惡可歸結為慾望

伊壁鳩魯 最大的善來自快樂,沒有快樂,就不可能有善。

邊沁 快樂就是善,痛苦就是惡。

大衛-休謨 善惡的終極原因是慾望,道德評價涉及情感而本身不是理性判斷。

羅素 善惡觀念不是和事實相聯繫,而是和慾望有關。

作惡是因為慾望不滿足,而行善也是因為慾望不滿足。「快樂主義」的伊壁鳩魯說善來自快樂, 「功利主義」的邊沁則直接說快樂就是善。人類的快樂來自慾望的滿足,休謨和羅素都認為善惡的最終原因是慾望。

(2)善是上帝的特性

路加福音 18.18~18.19 有一個官問耶穌說、良善的夫子、我該作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你為甚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

斯賓諾莎 至善是絕對的善,而不是相對的善。一般意義上的善惡只有相對的意義。

培根 善的意義就是造福於人的意願,愛人的習性我們稱之為善,其天然的傾向則叫做性善。這在人類一切德性及精神中是最偉大的,因為它是上帝的特性。

笛卡爾 真正自由的人是沒有善與惡的界限的。

《壇經》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

弗洛伊德 被稱為「欲力」的原始的生命本能,按「享樂原則」行動,無道德是非和時空限制,無所顧忌地尋求「本能需要的最大限度的滿足」和「心理刺激的徹底消除」。

耶穌,培根與斯賓諾莎都把至善認為是神的特性,也即只有神擁有絕對的善。人類所認為的善惡,其實都是慾望造成的。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神創造了自然循環使得每個生物都有食物可吃,能夠滿足食慾,這就是至善。而人類所認為的善只是為了使自己獲得道德的榮耀而已。

慧能認為善和惡看起來不同,實際上是一樣的。普通人看到的是善和惡兩種東西,但智者看到的是一種東西,即慾望。人類因為慾望作惡或者為善,人類真正要解決的是慾望的問題。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說:對於人類來說,根本沒有善惡,一切都是慾望。

3.6 本節結論

總結一下本節的結論:

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宗教並不教導人們要行善,真正的道德是公義,仁愛,憐憫和慈悲。人類行善和作惡的原因都可以歸結於慾望,而人類真正需要解決的是慾望的問題。

上一篇:什麼是佛----大智慧到彼岸 第二章 闡明宗旨 第二節 佛/共十三節- 知乎專欄

下一篇:慾望----人類真正面臨的問題 第二章 闡明宗旨 第四節/共十三節 - 知乎專欄

回到目錄:《基督教,佛教和哲學的統一》書籍和專欄介紹--永久置頂 - 知乎專欄

《基督教,佛教和哲學的統一》上半冊(宗旨和基督教部分)已完成,下半冊(佛教與哲學部分)脈絡已完成,正在寫作中。全書約100萬字,售價100元;僅有電子圖片版,通過郵箱發送,沒有紙質實體書。僅購上半冊57萬字,售價50元。購書請加微信號sunonefly,不購書請勿擾,交流可用私信知乎。以上文章出自作者即將出版的書籍《基督教,佛教和哲學的統一》,版權所有,轉載務必經過作者本人同意。


推薦閱讀:

土登翁修堪布:你服誰
佛法里對善的解讀是怎樣的?
有哪些善有善報的故事?
如何既能表現善心又能保障自己的權益?
人善 被人欺?怎麼辦?老實人一個,被人欺負又不會反抗,吃了啞巴虧,又覺得很不爽。怎麼辦?

TAG: | 基督教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