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經2 – 4」比較靜態分析(下)
第二講 初識供給與需求:完全競爭市場
第4節:比較靜態分析(下)
如上節所說,在比較靜態分析的框架下,我們可以從方向、程度和福利三個層次,分析某個外生變數變化給市場帶來的結果。本節專註於福利的角度。
三、福利
1. 什麼是福利?
簡單說,福利就是通過交易得到的剩餘。如圖1所示,在完全競爭市場中,我們把需求曲線以下,均衡價格以上的部分稱為「消費者剩餘(consumernsurplus)」;把供給曲線以上,均衡價格以下的部分稱為「生產者剩餘(producer surplus)」。通常情況下,我們在分析中不強調具體某個消費者的剩餘,只關心所有消費者或生產者的總剩餘(總福利),又把雙方總福利的和,稱作社會總福利。
圖1 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剩餘
在「微經1n- 3」為什麼會有交易中我們講過,一項交易發生的必要條件是「消費者對於商品的評價,大於生產者提供商品的成本」,只有在這個條件下,雙方才存在交易的空間——有一塊可以分割的總剩餘。
在完全競爭市場中,「看不見的手」做到了兩件事:一是找到了總剩餘的「分割點」,即均衡價格;二是實現了「所有可以/應該實現的交易」,即市場出清狀態下,所有評價大於成本的交易(均衡點左側)都實現了,任何評價小於成本的交易(均衡點右側)都沒實現,這也同時最大化了社會總剩餘。以上第二點,是完全競爭市場有效性的原因之一。
2. 為什麼要關心福利?
在完全競爭市場中,當所有外生變數的值確定了,市場的均衡價格與交易量——一種資源配置的結果——隨即得以確定。而「福利」可以理解為:在資源稀缺、人與人之間存在利益衝突情況下,市場機制所導向的資源配置結果。
一般而言,不同的人偏好不同,很難就某種機制帶來一項結果的「好」與「壞」達成一致。但是,站在社會的角度,我們往往不得不尋找一種「標準」,來設法評價某種配置機制的「好」與「壞」,這又進一步等同於評價該機制帶來結果的「好」與「壞」。對於這樣的「判斷」,我們稱其為「福利評價」。
福利評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效率,二是公平。從微觀經濟學理論的角度看,如果一項配置機制讓社會的總福利達到可能達到的最大,我們就說它是有效率的——在完全競爭市場下,價格機制及其導致的結果便滿足這一條件:所有「可以/應該實現的交易」都實現了,社會總福利達到了能達到的最大。在「微經1n- 3」為什麼會有交易一節中我們講過,這種狀態不存在「帕累托改進」的空間,被稱為「帕累托最優」狀態。
然而,對於福利評價的另一方面,公平,帕累托效率沒有提供任何意見。與對效率的評價比起來,對公平的評價要困難得多,而「公平」這個概念本身也遠遠超過了經濟學的範疇——它包含著無法刻畫在效用函數中的部分。因此,在後面的章節中,除非特殊說明,當我們評價某一市場結果的福利,或是某項政策導致的社會福利變化時,都指的是「效率」評價。
誠然,只能做出效率評價,是狹隘而不甚準確的,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看:當何為「公平」難以定義時,帕累托效率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最低標準」——如果一個配置結果甚至連帕累托有效都無法滿足,那麼也就難以有理由認為這個配置是恰當的。
最後,關於福利、效率與公平,以及福利經濟學第一和第二定理的討論,還將在第三講中繼續,屆時將在無差異曲線和埃奇沃思盒的基礎上進行更細緻地說明。
聲明:本文關於效率和公平的討論,受啟發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段頎老師的微觀經濟學講義,部分語句亦是摘自該講義,特此聲明並表示感謝。
推薦閱讀:
※「微經2 - 2」比較靜態分析(上)
※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谷歌被罰24.2億,到底攤上什麼大事了?
TAG:微观经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