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粽子一)香噴噴甜滋滋的紅豆粽記憶

剛稱完體重,心灰意冷地從秤上下來,看著又一次逼近三位數的數字,心裡默默盤算著這周又要少吃幾頓肉、晚飯是不是只能吃水果來果腹、新開的烤肉店怕是去不成了……光是想一想這些事,就能感覺整個世界的飽和度都被調暗了,天曉得作為吃貨的我有多羨慕那些怎麼吃也吃不胖的人。

離家在外於我而言,最困難的,從來就不是所謂的「水土不服」「飲食不習慣」等等問題。當年人傻,心裡鉚著一股勁兒就想著吃麻辣火鍋,便隻身一人來到川渝地區求學,幻想著過上如魚得水、頓頓吃香喝辣的快活日子,卻萬萬沒想到落得分外留戀家鄉美食的結局哎!尤其是每逢佳節加倍饞呀,眼瞧著又是端午吃粽子的時候了,最想的,就是家裡姑姑包的紅豆粽了。

福州人是出了名的口味喜甜,連炒個青菜都要放糖,更別說本地人好吃糯米製品了。香甜軟糯的食品完全正中福州人的下懷,每個節氣、節日也都有不同種類特定的米裸要食。家裡姑姑包的紅豆粽,是街里街坊出了名的好吃,每年一到端午時節,就不斷有人上門來拜託她做棕子。

姑姑包粽子的手藝好先不說,味道那是格外香甜軟糯,用料也分外講究,粽葉一定只用自己家天台上種的,葉子夠厚夠香,粽葉香氣包裹著顆顆新產的圓糯米,一口咬下還帶著糯米拉絲的效果,咬到內餡,甜滋滋的紅豆泥簡直讓人慾罷不能。做紅豆泥只挑當年的紅豆,堅持不用外頭市售現成的紅豆沙,懂吃的人都知道,市售的紅豆沙吃一口一陣死甜,膩人得很,還是得自己家做的才好,慢慢加冰糖熬了許久才軟爛的紅豆,家裡的秘訣是放一兩塊陳皮進去熬煮,一是提香,二是能助豆子更加綿軟。

但好吃的餡心哪兒是那麼簡單就完得成的,豆子還得去皮、一遍遍過篩,麻煩得很。細膩的豆沙還得再混上一定比例的蜜豆繼續攪拌,這樣又有細膩的豆沙可以吃,部分血蜜豆還增添了厚實的口感,讓人感覺這份餡心真的很密實,有分量。

講究至此,連煮粽子的頭一鍋水也是不一樣,想著讓糯米也帶著特殊香氣,除了棕葉的包裹,還往水裡放了幾片艷山姜的葉子,本地人家但凡有些種東西的小地方,這艷山姜倒是挺常見的,福州人是離不開它的,每年過年過節的年糕、清明粿、糖粿等等,都要用它的葉子墊底。

艷山姜的樣子倒是與作為棕葉的蘆葦葉長得形似,但是氣味又有些許不同,清香異常,像是這個地區的氣味符號,如若沒有那份獨特的香氣,就總覺得缺少了一些什麼。家裡親戚的粽子一向都是姑姑一手包辦的,我從小到大都是吃著這樣精心製作的粽子長大的,也難怪離家後吃過外頭再好的豆沙粽後,不論是色、香、味、形都感覺差了幾分。

前段時間趁著空閑,去了趟鳳凰古鎮遊玩。早晨古鎮煙雨朦朧,一個人打著傘,飢腸轆轆地出門找尋食物,看到當地的老大爺坐街邊賣粽子,恰巧賣的就是白粽,當時就覺得特別親切,因為很少能在外省遇到和家鄉相似的食物。當即買了兩個,還熱乎乎的,立馬就拆開吃了,味道也很簡單樸素,畢竟白棕就只是白粽,糯米、蘆葦葉,便再無其他。糯米本身略微寡淡,加上粽葉的一絲絲青草味,嚼到後頭,糯米的甜味一點點開始泛上舌尖,就算當時在外沒有白糖蜂蜜來搭配,也不知不覺把整個粽子吃下肚。整體談不上驚艷,但是自己又不自覺地拆開了第二顆白粽。

也怪這麼多年家裡慣的,我其實骨子裡就是個老福建,喜食甜口的習慣根深蒂固,曾經除了固定的豆沙粽,也只吃白粽沾蜂蜜。

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

推薦閱讀:

TAG: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