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日本分國略述—以戰國時代為中心

01、蝦夷:

特點:由於地理位置原因,不容易受到別國入侵,但軍事力和經濟力欠缺。

石高(取自慶長三年檢地數據,下同):不詳

分郡(因不同年代分郡有變,本文郡名取自《和名抄》,下同):不詳

主要特產名物:木耳、海獺皮

代表風土:松前、箱館、江差、三平汁、有珠善光寺、國泰寺、洞爺湖、十勝岳

主要勢力:蠣崎氏、阿依努民族

梗概:蝦夷位於日本列島最北端,本為阿依努民族的聚居地。通過津輕海峽與陸奧國津輕地區隔海相望,北方的千島列島也是少數民族的居住地,有著自己的文化特點。這種地理位置和條件,使其未捲入各戰國大名間的激烈爭奪,很少受到他國大名的侵略。蝦夷的主要豪族實際上只位於南部的狹長地帶。由於面積廣大,未開發的地區很多,雖不缺乏資源,但農業,商業,工業,林業等產業都很不發達,各種物資如食品等都需要進口,唯一豐富的資源就是漁業,特別是鮭魚、鰱魚、昆布等,被稱為蝦夷三品,是該地重要的貿易品。除此而外,野生動物的毛皮、鷹羽等也是該地的特產。收穫這些東西的阿依努民族人與日本人進行交易,有時還會爆發爭端。由於未受到日本新興勢力和下克上之風的影響,還保持著鎌倉以來的地頭領主和武士的割據狀況,奧州探題的權威仍然保持。

阿依努民族發動暴亂後,花澤館的蠣崎家和茂別館的下國家聯合,實力有所加強。由於下國家當主下國恆季不服從主家安東家之命,被安東家所殺,後下國家又同阿依努民族交戰,被擊敗後迅速沒落。蠣崎氏便成為了安東家在蝦夷的代官,從而掌握了該地實權。蠣崎家以松前大館為據點多次與阿依努民族交戰,終於在1551年阿依努酋長同意結成友好條約。這時蠣崎家脫離安東家被官的立場獨立,於1590年趁豐臣秀吉奧州檢地的機會上洛,從而獲得了蝦夷島的支配權,成為獨立大名。秀吉死後,蠣崎氏接近德川家康,並改姓松前,1600年在松前築福山城,成為近世大名。

主要地誌:赤蝦夷風說考、蝦夷記、蝦夷志、蝦夷拾遺、蝦夷志料、蝦夷草紙、蝦夷物產志、千島異聞、北島志、北海隨筆、松前志

02、陸奧:

特點:因為國土面積廣大從而可發展性高。但距離京都文化遙遠,經濟不發達。

石高:167.3萬石

分郡:白河、磐瀨、會津、耶麻、安積、安達、信夫、刈田、柴田、名取、菊田、磐城、標葉、行方、宇多、伊具、亘理、宮城、黑川、賀美、色麻、玉造、志太、栗原、磐井、江刺、膽澤、長岡、新田、小田、遠田、氣仙、牡鹿、登米、桃生、大沼

主要特產名物:津輕燒、木材、砂金、銅、馬、栗、米、絹、酒、和果子、味增、煙草、漆、蠟、鯰魚

代表風土:外浜、岩木山、三馬屋、酸湯溫泉、恐山、大鱷溫泉、中尊寺、岩手山、報恩寺、凈土浜、廚川柵、松島、鹽釜、金華山、壺碑、野馬追、溫面、亘理神社、白河關、勿來關、湯岐溫泉、磐梯山、豬苗代湖、尾瀨、醫王寺

主要勢力:南部氏、大浦氏、大崎氏、留守氏、葛西氏、伊達氏、蘆名氏、相馬氏、田山氏、二階堂氏、田村氏、石川氏、斯波氏、北田氏

梗概:佔據東北大部分面積的東山道大國。北臨津輕海峽與蝦夷隔海相望,南與上野、下野、常陸等關東三國接壤,東臨太平洋,西部和東北通過奧羽山脈與出羽相鄰。

在繩文時代,陸奧出現了繁榮,到彌生時代出現了最早的稻米耕作記錄。大和時代開始,一部分陸奧國和北方的蝦夷隨著大和朝廷的發展,領土不斷在北方擴大,同時蝦夷成為囚犯的流放地。平安時期的安倍氏繼承了當地清河源氏的舊領地發動了前九年和後三年之役,後三年之役勝利後,清原氏改稱奧州藤原氏,並建立了政權。但奧州藤原氏後被鎌倉幕府所滅,之後陸奧國便在幕府的支配下。鎌倉時代設立奧州總奉行,室町時代設立奧州探題以加強對陸奧的統治。後在地頭、土豪和小大名各種勢力錯綜複雜的不斷發展中,迎來了戰國時代。

在戰略上,陸奧和其西部的出羽被統稱為奧羽,二者的聯繫非常緊密。由於關東各國的長期爭亂,對陸奧也有很大影響,陸奧與關東之間設立了白河關和勿來關等,都是重要的戰略要地。從歷史上看,由於這裡距離京都較遠,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發展緩慢,但由於國土面積大,因此並不缺少戰略物資。特別是兵士和馬匹的素質從古代開始就一直較高,至於潛在的戰鬥力有多高,就不得而知了。

奧州探題大崎家的權威衰退後,伊達家開始在陸奧嶄露頭腳。伊達晴宗積極與京都幕府搞好關係,並接替大崎家擔任奧州探題,與近鄰諸家聯姻,積極地擴展勢力。

1565年,伊達輝宗繼承伊達家當主,攻略二本松城的田山家,後又讓弟弟政景繼承留守家當主,開始逐漸平定中奧。常陸的佐竹義重為了染指奧羽,於1575年攻佔了陸奧南部白河的領地,北上的佐竹和南下的伊達兩家之間必然會發生衝突。同時,北奧的南部家趁機擴大勢力,領地覆蓋了從下北半島至北上川的廣大地域。1584年,伊達政宗繼承家督之位,在會津擊敗了蘆名、田山、佐竹、大內諸家的聯軍,又消滅了有殺父之仇的田山家。但田山餘黨糾集了佐竹、岩城、石川、白河、蘆名等大名與伊達政宗交戰,後經過相馬盛胤的斡旋而和睦。1588年的郡山之戰,伊達家壓制了田村家,次年又降服大崎家,在豬苗代勝國宣布臣從後,伊達家已支配了陸奧的廣大土地。同年在摺上原擊敗蘆名義廣後,又得到了仙道七郡和會津四郡。後又以黑川城為根據地,攻滅了從屬於佐竹家的二階堂家,降服了石川、白河、岩城等家,成為了陸奧第一大名。1590年,豐臣秀吉平定關東,奧州大名們的命運發生變化,儘早從屬秀吉的大名們都安堵了領地,小田原參陣遲到的都受到了處罰,豐臣秀吉沒收領地後進行奧州再編。結果,本隸屬於南部家的大浦為信上洛晉見秀吉後本領得到安堵。南部稱其為叛逆,二者直到江戶時代都有仇恨。

獲得蘆名家領地的伊達政宗起初對豐臣秀吉的命令不以為然,在片倉景綱等家臣勸說下遲到參加了小田原征伐,秀吉見到政宗的器量後,出於讓政宗支配陸奧的考慮,只沒收了會津四郡並安插了心腹蒲生氏鄉,政宗以仙道為中心,近七十萬石安堵。同時相馬家也受到五萬石安堵,開創了近世的格局。而大崎、葛西、白河、石川等大名由於小田原征伐未參陣而被沒收了領地。秀吉將大崎·葛西本領的三十萬石賜於家臣木村吉清,而吉清的高壓統治造成兩家舊臣的蜂起,結果領地被沒收並賜與政宗。1591年,南部一族的九戶政實奪取了主家南部信直之城,秀吉看到了大崎·葛西一揆所造成的連鎖反應,命令德川家康、豐臣秀次、上杉景勝為總大將率領東北、關東的十萬大軍前去鎮壓。在經過大規模的反抗和激戰後,九戶一族戰敗並被斬首,奧州終於趨於安定。秀吉死後爆發了關原合戰,伊達·南部聯軍打響了對會津上杉家的關原前哨戰,戰後政宗又獲得獎賞。至此,以仙台為中心的伊達家和以盛岡為中心的南部家主導了奧州的支配體制,為江戶時代兩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主要地誌:相生記、會津舊事雜考、會津風土記、磐城志、磐城史料、鹿角志、島城志、澤內風土記、白河古事考、白河風土記、新撰陸奧國志、新撰陸奧風土記、信達統一志、仙台志料、伊達鑒、津輕一統志、平泉志、封內鄉村志、封內風土記、松島巡覽志、向鶴、陸奧郡鄉考、盛岡砂子

03、出羽:

特點:金、米、馬等戰略資源豐富。

石高:31.8萬石

分郡:最上、村山、置賜、雄勝、平鹿、山本、飽海、河辺、田川、出羽、秋田

主要特產名物:紅花、青薴、砂糖餅、金、銀、銅、木材

代表風土:出羽三山、立石寺、芋煮、最上川、藏王岳、大日坊、上山溫泉、鳥海山、象瀉、力水、男鹿半島

主要勢力:安東氏、戶澤氏、小野寺氏、最上氏、大寶寺氏、由利十二頭

梗概:東北西部的東山道之國。東部的那須火山和奧羽山脈將其與陸奧分開,西鄰日本海,北方與陸奧津輕地區接壤,南方與陸奧會津、信達地區接壤,西南與越後接壤。國內有米代川、雄物川、最上川等河流,在出羽山地注入日本海。這些流域有能代、秋田、本庄、庄內等平原,並形成大館、橫手、新莊、山形等盆地。這樣,便有了高地上的山林,平原的糧食,因此出羽的農林業生產力高。

出羽是繩文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彌生文化較早的起源地。自658年阿倍比羅夫遠征後成為朝廷支配的領地,是對蝦夷的最前線。修築了秋田、由利等柵,並修建了秋田城。古代出羽的港口,是海外交流的據點,也是渤海國使節前來時的登陸地點。平安時期奧州藤原氏支配出羽,鎌倉時期又受到幕府支配,和陸奧一樣,受幕府指派的地頭所管理。之後,國內土豪勢力有所增強,到戰國時代,形成了領主的割據情況。出羽自古以來注意攝取京都的新文化,並形成了自身的地域性文化。北部的津輕安東家和秋田安東家合併為秋田家後勢力有所擴大,南部的奧州探題伊達家和羽州探題最上家開始爭霸。仙北的戶澤、小野寺、六鄉等豪族繼續爭鬥,由利十二頭仍然是國內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陸奧伊達家的勢力已發展到出羽,仙北的戶澤家、雄鹿的小野寺家及山形的名門最上家都努力維持的自己的勢力。

其中阻止了最上家的內紛,整合了一門和家臣的最上義光開始與伊達家抗爭,通過政治聯姻,兩家取得了暫時和睦。義光在1577年開始攻擊天童家,上山、細川等豪族接連歸降,但後來受到伊達家的不斷派兵前來騷擾。1585年,伊達輝宗被田山義繼所殺,子政宗繼位後便開始致力於平定陸奧,對出羽的攻勢受到了抑制。這正好給了最上義光機會攻入庄內,於1587年消滅大寶寺義興。1588年陸奧大崎家發生內亂,最上義光援助大崎家與伊達家對立,之後再次與伊達家和睦。但由於庄內地區統治失敗,和大寶寺有婚姻關係的越後本莊家在越後上杉家的支援下入侵庄內,最上家只能從庄內撤退。1590年豐臣秀吉征伐小田原,東北諸大名基本選擇參陣。戶澤家參陣後獲得本領四萬石安堵。一方面,最上義光因為父親的葬禮而遲到,在德川家康的斡旋下也獲得了領地安堵。之後,義光就便決議隨秀吉。但在豐臣秀次謀反事件中,最上義光之女駒姬因是秀次的側室而被殺。

1600年,最上家在關原之戰時加入東軍,與西軍方的上杉家交戰,戰後獲得由利四郡的封賞,一躍成為52萬石的大名。另一方面,常陸54萬石的西軍大名佐竹義宣被轉封到秋田20萬石。加入東軍的戶澤等大名則被轉封到常陸。1614年義光死後,最上家發生內亂,至1622年最上家改易。之後戶澤家被加封最上,村山兩郡6萬石。米澤的上杉家、上山的松平家、山形的鳥居家、本庄的六鄉家、龜田的岩城家、鶴岡的酒井家,在江戶時代分割統治出羽。

主要地誌:秋田昔物語、大館舊記、象瀉志、三山雅集、庄內物語、出羽國風土記、出羽國風土略記、山寺攬勝志、米澤事迹考

04、常陸:

特點:地形優越,農業、漁業和水運發達。國境為平原,易受到進攻。

石高:54萬石

分郡:新治、真壁、筑波、河內、信太、茨城、行方、鹿島、那珂、久慈、多珂

主要特產名物:煙草、紙、納豆、笠間燒

代表風土:鹿島神宮、筑波山、代田瀑布、水戶八景、潮來、霞浦、要石、息棲神社

勢力分布:佐竹氏、江戶氏,大掾氏,小田氏

梗概:關東最東端的東海道之國。北面通過阿武隈山地與陸奧相連,南面的利根川將其與下總隔開,西面通過八溝山地與下野相鄰,東面則是海岸線和鹿島灘。該國氣候溫暖,物產豐富。中部和南部低地是廣大的平原,並有利根川,霞浦、北浦等水利資源,農業發達。農田面積是僅次於陸奧國的第二位。同時以鹿島浦為中心,漁業也很發達。關東諸國中,上野、下野通過險峻的山地與陸奧相連,只有常陸是沿著鹿島灘和平地與東北地區連接,因此這裡也是前往東北地方的樞紐之一,在陸奧與常陸之間設置了勿來關。

這樣的地理條件到戰國時期也沒什麼變化,一直作為進出東北的據點。東北和關東諸國在此角逐。但是沒有任何險要將常陸與西部的關東平原和南部下總隔開,還要警惕旁邊來自於武藏的威脅。國內的守護佐竹家一直致力於保證國內的安定形勢。常陸在1560年上杉謙信入侵關東期間,佐竹、小田等各家均參陣對付小田原北條家,之後,佐竹家便以常陸統一和關東制霸為目標,開始與周圍勢力作戰。有鬼義重和坂東太郎之稱的佐竹義重在下野同北條家對抗,傳說佐竹家擁有8600挺鐵炮,壓制了宇都宮、結城、白河、江戶等家及東北南部的諸勢力,成為關東一霸。之後義重又聯合東北的蘆名和田山等家,於1585年攻擊伊達家,北上的大軍由於伊達政宗的奮戰而退回常陸。

豐臣秀吉發跡後,佐竹、結城、宇都宮等家均降服秀吉,共同對抗北條家,由於義重在小田原之役和平定奧州的過程中的優異表現,獲得了本領安堵,同時掃蕩了江戶、大掾氏等常陸地方豪族,統一了常陸,並於1595年獲得54萬石安堵。佐竹家在關原合戰之際接受石田三成的密約加入了西軍,但在此過程中並沒有何實際動作,敗戰後被減封轉封到了出羽秋田、仙北兩郡20萬石。之後德川家康的五子武田信吉被轉封常陸水戶15萬石,並由多家大名分割統治常陸。1603年武田信吉病死,1609年家康十一子賴房25萬石入封,被後世稱為御三家的水戶藩成立。

主要地誌:安中志、鹿島名所圖繪、古今類聚常陸圖志、常宗志略、筑波志、常陸國府記、常陸志料郡鄉考、新編常陸國志

05、上野:

特點:分布著很多優秀的武士團。多山的地形導致生產力相對低下。

石高:49.6萬石

分郡:碓冰、片岡、甘樂、多胡、綠野、那波、群馬、吾妻、利根、勢多、佐位、新田、山田、邑樂

主要特產名物:松茸、蠶、木綿、竹細工、干蕨

代表風土:上毛三山、草津溫泉、燒餅、滿德寺、川原湯溫泉

主要勢力:山內上杉氏、長尾氏、長野氏

梗概:關東北部的東山道之國。北是陸奧國和越後國,西是信濃國,東是下野國,南是武藏國。國內被北面的越後山脈,西方白根山、淺間山,南方的妙義山所包圍,七成以上的面積是山地,東南部隨著關東平原而延伸。國內坐落著榛名山和赤城山等著名山峰,但不適合發展農業,平原部分的田地也不是很多。從國中央流過的利根川形成了與武藏的天然國界。周圍的山脈林立使上野有著典型的內陸氣候,寒暑溫差大,雷電和強風也很多,氣候比較惡劣。

自古以來以出產名馬而著稱,鎌倉時代是新田氏等關東著名武士團的聚居地,這種尚武的風氣一直流傳到戰國時代,形成了本地化的戰國大名,與上杉、武田、北條等大名爭霸,左右著關東的局勢。上野是關東管領上杉家的重要領國和據點,享德之亂後上杉家急速衰退,形成了守護代長尾氏和其他小豪族的割據狀態。

關東管領上杉家的威信在1546年被北條家打敗後便急速下降,關東的很多勢力都投奔到北條氏麾下。北條氏康於1552年將山內上杉憲政趕到越後,並收納了廄橋、沼田等領地。另一方面,越後的長尾景虎於1560年擁立逃到越後的關東管領上杉憲政出兵關東,奪回上野沼田、廄橋等城,關東武士團又投奔到山內上杉家。景虎攻略小田原城未果,於鶴岡八幡宮舉行就任關東管領的儀式,並繼承山內上杉氏家名後返回越後,逐漸關東武士團又脫離上杉家的支配。但謙信令廄橋城的長尾謙忠,那波城的北條高廣,武藏松山城的上杉憲勝等將於1562年奪取館林城,決定了對上野的支配權。1563年武田家入侵西上野,在真田幸隆的奮戰下攻落倉賀野城,收取了吾妻郡。之後武田軍又攻擊安中、松井田等城。為牽制信玄,上杉謙信出兵信濃,但最終奪回西上野的企圖失敗。1566年箕輪城落城,西上野完全落入武田家,上野國眾又紛紛倒向武田家,決定了上杉勢力在上野的衰退,廄橋城代北條高廣也開始私通北條家。今川義元戰死後的1568年,武田信玄入侵今川領導致甲相駿三國同盟破裂,之後北條家與上杉家結成越相同盟。而北條氏康死後,其子北條氏政再次連接武田家,上野在上杉、武田、北條勢力間爭來爭去。武田信玄死後,上野的諸勢力爭相擴張地盤。次年,上杉謙信出兵與北條家作戰,無果後撤退。1578年,上杉謙信和由良成繁相繼死去,在長筱大敗而對西方採取守勢的武田勝賴企圖入侵東上野,但1582年被織田家所滅,上野逐漸歸於織田家勢力範圍。織田信長令瀧川一益以廄橋城作為關東攻略的據點,委以重任。信長死後,瀧川一益勢力衰退。廄橋城的北條高廣和沼田城的真田昌幸等再次從屬於北條家。後真田家背叛北條投靠上杉方,在沼田地域展開了北條和真田兩家的攻防戰,後由羽柴秀吉出面調停。但由於1590年的名胡桃城奪取事件,北條和真田兩家再次對立,也給了豐臣秀吉討伐北條家的口實。前田利家等將率兵進入上野,驅逐北條家勢力。戰後,德川家康受封上野,將平岩、本多、井伊、神原等譜代重臣配置於此,江戶幕府成立後,形成了諸藩分割統治的體制。

主要地誌:伊香保志、伊勢崎風土記、上野國志、上野國志略、上野志、上野風土記、上野名跡考、高崎志、館林叢談、榛名山志、前橋風土記

06、下野:

特點:生產力和文化水平都較高。

石高:37.4萬石

分郡:足利、梁田、安蘇、都賀、寒川、河內、芳賀、鹽屋、那須

主要特產名物: 牛蒡、生薑、葫蘆、銅、漆、素麵、益子燒

代表風土:日光東照宮、神橋、殺生石、華嚴瀑布、那須山

主要勢力:大田原氏、宇都宮氏、佐野氏、皆川氏、那須氏、小山氏

梗概:位於北關東中央部的東山道之國。東邊通過八溝山地與常陸接壤,西邊的白根山,皇海山,足尾山地將其與上野分開,南面是關東平原的武藏、下總等國,北邊通過那須山與陸奧接壤。是東北連接關東的東山道要衝。東邊的八溝山和西邊的日光山環繞形成下野平原,那珂川和鬼怒川從中央流過,有著豐富的農業用水,因此生產力較高。另外由於足利學校的存在,使該地文化水平也較高。

在古代,下總爆發的平將門之亂被平定後,藤原秀鄉的子孫流落形成各地,形成當地的土豪,足利氏、小山氏都是秀鄉的後代。從南北朝內亂開始,再到相模的戰亂,一直延續到了戰國時代,多家土豪被攻滅,只剩下足利、大田原等保住了家名。但受到了關東管領上杉家的內亂和北條家入侵的影響,那須和宇都宮等豪族經歷著互相友好和對立的轉變,再加上古河公方、蘆名、結城、佐竹、上杉、武田、北條等大名的介入,國內形勢更加混亂。戰國期的下野主要由國人割據,分別由東北的那須眾,中部的宇都宮家和南部的皆川、小山、壬生家,西南的佐野、足利長尾等家統治。其中最有力的小山家和宇都宮家也無力統一全土。之後又招來周邊大名的介入,蘆名、結城、佐竹、上杉、武田、北條等大名從四面八方入侵。天正年間,小山、佐野等家屈服於北條家,使北條家在下野的勢力不斷擴大。但小田原征伐和北條家滅亡後,率先加入豐臣家的宇都宮國綱獲得18萬石的領土安堵,成為豐臣系大名和下野第一大勢力。後由於宇都宮家的繼嗣問題導致了被改易,成為江戶初期水戶藩的家老。在宇都宮家被改易後,淺野長政出任宇都宮城代。德川政權建立後,成立了佐野、小山、足利、大田原、那須等諸藩分治下野。

主要地誌:押原推移錄、下野國志、下野掌覽、日光山志、日光山名跡志、日光名勝記

07、上總:

特點:水運航線發達,與各國交易繁盛。地形對於本國防禦不利。

石高:37.9萬石

分郡:市原、海上、畔蒜、望陀、周淮、天羽、夷隅、長柄、山辺、武射、埴生

主要特產名物:紅花、木綿、炭薪、魚乾

代表風土:笠森寺、鹿野山、選擇寺、大東崎、玉前神社、蝙蝠安之墓、光明寺

主要勢力:房總武田氏、正木氏

梗概:佔據著房總半島中部和北部的東海道之國。北邊與下總國通過九十九里浜和下總台地相接壤,南部通過房總丘陵與安房相隔。西邊的內海,通過富津岬和浦賀水道與相模三浦半島隔海相望。

古代下總是古代總國的一部分,後總國分成上總、下總、安房三國。國土中間的房總丘陵連接著較低的山地,西邊的內房海岸線是一片平原,而東邊是九十九里平原。下總是東西外洋和內海圍成的海洋國,漁業發達,但在國土防禦方面,容易受到來自相模三浦半島的攻擊,而且為了不讓下總的軍隊可以通過九十九里浜隨意進出上總,只能在此加強防衛。進入戰國時代,安房的里見家勢力擴大,掌握了上總南部。本來國內的一大勢力武田家由於在天文年間起了內訌而衰落,正木、土岐、酒井等國人勢力卻在擴大,後來上總北部被北條家、南部被裡見家逐漸吞食,成為兩家爭奪的戰場。

里見家為了尋找機會從西上總侵入東上總而攻擊武田家,進而實現上總的領國化。但1554年北條家在壓制了關東大片領土後,其威勢逐漸壓迫里見家。更在1564年借著國府台之戰擊敗里見家的契機,將下總和上總的大部分地區納入自家版圖。而1567年里見義弘在三船台合戰中擊破北條軍,暫時控制了在上總處於的劣勢,但由於有力國人正木氏的叛亂而艱難經營,直到和上杉謙信結盟。

後上杉與北條兩家結成越相同盟,里見家便與武田信玄結盟共同對抗北條家。之後,北條氏政繼位,再次與武田信玄結盟,里見義弘則再次與上杉謙信復盟,使里見家存續於北條、上杉、武田三大勢力中。1573年,武田信玄死去,上杉謙信的注意力轉移到北陸,北條氏政則計劃向上總用兵並孤立里見家,為了保全領國,里見家屈從於北條家並與其達成和議。1590年,豐臣秀吉征伐小田原,以出陣遲到的理由沒收了里見家上總的領地,里見家只保有了安房一國。德川家康轉封到關東後,本多忠勝受封大多喜十萬石。為了壓制里見家,同時還配置了大須賀忠政、石川康通等譜代。江戶幕府成立後,上總形成了由譜代和旗本共同支配的形態。

主要地誌:上總國志、葛飾記、利根川圖志、南總郡鄉考、房總雜記、南總珍

08、下總:

特點:優越的地理條件使農業和漁業都比較發達。

石高:39.3萬石

分郡:葛飾、千葉、印幡、匝瑳、海上、香取、埴生、相馬、猿島、結城、豐田

主要特產名物:栗、鹽、牛蒡、茶、海苔、醬油、酒

代表風土:新勝寺、香取神宮、弘法寺、小金原、船橋大神宮

主要勢力:足利氏、千葉氏

梗概:房總半島中南部的東海道之國。西同武藏、北同下野國接壤,北部被小具川等河流與常陸隔開,南部沿著下總台地與上總交界。東面通過鹿島浦和九十九里浜與海洋連接,西南部是一片內海。

平安時代在桓武平氏的支配下,平將門、平忠常之亂相繼爆發,是古代末期內亂的發源地。鎌倉時代平忠常的子孫千葉氏等豪族逐漸支配了下總,關東的古河公方、堀越公方、關東管領之間的戰亂也波及到了下總。戰國時代千葉家連接北條家和越後長尾家與里見家對抗,保全了家名。

主要以平原地形為主的下總農業發達,同時有著較長的海岸線及優質良港,因此漁業也很發達。但由於下總的平原地形,易於武藏、下野、常陸、上總各鄰國大名間會爆發大規模戰爭,與籠城戰相比,更加適合野戰。

1538年的第一次國府台合戰以來,下總大部分都在北條家的統治下,北條家關東制霸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將下總領國化,北條氏康扶植了外甥·傀儡古河公方足利義氏,基本平定了下總國內。之後,古河公方足利氏改稱喜連川氏,受到了豐臣、德川政權的優待,一直存續到明治維新之後。而為了確保在上總和下總的利益,北條家極力壓制上總和安房的里見氏,北條與里見之爭、北條連接武田、今川·里見連接越後上杉,構成了關東爭亂的中心。第二次國府台之戰里見家遭到極大打擊,北條家進一步擴大了在上總下總的支配範圍。被北條家壓制的里見家,最終於1578年不得已選擇了與北條家達成和睦。1590年北條家滅亡後,北條舊領被德川家康所得,家康分封譜代到下總,成立了多個小藩,以制約關東諸勢力。

主要地誌:香取志、古河志、佐倉風土記、下總國舊事考、下總志料、總葉概錄、相馬日記

09、安房:

特點:氣候溫暖適合漁業。生產力缺乏。

石高:9萬石

分郡:平群、安房、朝夷、長狹

主要特產名物:鰹魚、海苔、石材、米、炭薪、團扇、斗笠

代表風土:日本寺、小湊、富山、水仙、嶺岡牧場、洲崎神社、安房神社、鏡忍寺

主要勢力:里見氏

梗概:房總半島南端的東海道之國。古代是上總國的一部分,之後安房、平群、朝夷、長狹四郡合併,成立了安房國。北面由房總丘陵將安房與上總隔開,通過浦賀水道與三浦半島隔海相對,與相模國的關係密切。里見義實就是通過三浦半島的海路從安房上陸。正木家祖正木通亮是相模三浦時高之子,受到三浦義同攻擊逃往安房正木。因此在安房立足,應加強對相模水路和上總陸路的防禦。中世時期,安房國內由東條、神余、安西、丸等諸勢力統治,後被裡見家逐一消滅,統一了安房。1538年第一次國府台合戰以來,北條家的勢力伸向了房總,與里見家展開爭霸。1554年,甲相駿三國同盟成立,消除了後顧之憂的北條家開始攻略與上杉謙信結盟的里見家。1556年,里見義堯派出水軍由房總半島出發攻擊對岸的三浦半島,並給予了北條水軍很大打擊,確保了房總方面的制海權,以後在海戰方面保持著優勢。

1561年,上杉謙信攻擊北條家的小田原城,里見義堯之子義弘率領八千人馬參加,第二次國府台之戰北條軍先敗後勝,奇襲擊破里見軍,確立了在上總的勢力。里見家則逐漸處於劣勢,於1578年同北條家講和。之後的里見家通好中央政權的豐臣秀吉,參加了小田原之戰。但由於參陣遲到,安房國以外的領地被沒收。德川政權建立後,里見家獲得安房安堵。1614年,里見忠義遭到大久保忠鄰事件連坐,被流放到伯耆的倉吉,安房大名里見家斷絕。

主要地誌:安房國志、安房風土聞書、安房志、房總志料、房陽郡鄉考

10、武藏:

特點:平原廣闊,適合農業和畜牧業。

石高:66.7萬石

分郡:久良、都築、多磨、橘樹、荏原、豐島、足立、新座、入間、高麗、比企、橫見、埼玉、大里、男衾、幡羅、榛沢、那珂、兒玉、賀美、秩父

主要特產名物:真桑瓜、蔥、海苔、今戶燒、蕎麥、江戶染

代表風土:、隅田川、淺草、冰川神社、熊谷寺、八百善、吉原、兩國花火、江戶三座、金澤八景、武甲山、武藏野

主要勢力:成田氏、太田氏

梗概:佔有關東平原大部分的關東之國。東以江戶川為界與下總接壤,東北方短距離與下野接壤。利根川為北側與上野的邊界,西北通過甲武信岳與信濃相鄰,西側的秩父山地和關東山地一直延續到甲斐,西南通過多摩丘陵與相模接壤。古代為東山道一國,後成為大和朝廷東北經略的根據地,變成了東北和關東之間的重要地域。

國內東部為平原,西部為山地,由於國內廣闊的關東平原,自古以來農業畜牧業發達,平安時代的莊園歸大豪們所有,後在地武士團勢力抬頭和擴大,平安末期到室町時期出現了橫山、豬俁、兒玉、丹、西、私市、村山黨合稱的武藏七黨割據的局面。平安末期作為平家知行國,坂東八平氏中的秩父氏為國內最大勢力,鎌倉幕府建立後處於源賴朝的直接支配之下。

之後新田義貞所率領的打倒鎌倉幕府的武士團中,武藏武士多有從者。室町幕府建立後,屬於關東管領的支配下。到了戰國時代,關東管領上杉家的支配力衰弱,相模的北條家趁機將武藏納入自己的版圖。由於從相模入侵武藏的北條軍在河越夜戰中擊破扇谷上杉家,1552年又流放了關東管領山內上杉憲政,為關東管領直接支配武藏的歷史畫上了休止符。

1561年,山內上杉憲政將關東管領職讓與上杉謙信,為了從北條家手中奪回關東,上杉謙信十四次關東出陣,多次入侵武藏等地,嚴重阻礙了北條家在此地的發展。但北條氏康也奪取了親上杉方太田資正的松山、岩槻等城,慢慢擴張勢力,同時構築了對當地國眾的支配體制。北條氏康將江戶城給予重臣遠山直綱,瀧山城給予次子氏照,缽形城給予三子氏邦,岩槻城給予孫子氏房等一族。重臣支配的武藏,成為北條家關東制霸的最重要據點。

1568年,武田信玄撕毀三國同盟而攻擊今川家,與今川家同盟的北條家開始與武田家敵對,信玄因此也開始出兵關東。受到信玄威脅的氏康,與宿敵上杉謙信議和,試圖一起對抗信玄。1569年,信玄大軍入侵武藏,攻略缽形城,逼近小田原。但1571年北條氏康死後,武田、北條兩家再次達成和睦。之後,北條家再次相對安定地支配了武藏。直到1590年豐臣秀吉征伐小田原,豐臣軍的上杉景勝和前田利家由上野、下野入侵武藏,攻略松山、忍、岩槻、缽形、江戶、八王子等諸城。北條家滅亡後,德川家康被移封到關八州,入主江戶城,並著手開發城下,幕府成立後作為世代幕府將軍的居城。

主要地誌:淺草志、江戶鹿之子、江戶雀、江戶砂子、江戶町鑒、江戶名勝志、御府內備考、四神地名錄、新編江戶志、新編武藏風土記稿、秩父風土記、武江產物志、武江年表、武藏志稿、武藏野地名考、武藏名所考、武藏野話、遊歷雜記

11、相模:

特點:經濟和文化水準高。

石高:19.4萬石

分郡:足上、足下、余綾、大住、愛甲、高座、鎌倉、御浦

主要特產名物:野蘿蔔、煙草、炭薪、竹、鯰魚

代表風土:江之島、大山詣、遊行寺、鶴岡八幡宮、七里浜、蘆之湖、箱根七湯、寒川神社

主要勢力:北條氏

梗概:由東到北與武藏接壤,西北與甲斐、西與駿河、南與伊豆分別接壤。通過三浦半島和浦賀水道與上總和安房隔海相望。

國內被分成了佔有部分關東平原的東部和關東山地的西部。西部坐落著足柄山和箱根山,是東海道的一道天險。三浦半島根部的鎌倉作為鎌倉幕府的中心,經濟,文化,政治都比較發達,到了室町時期,一樣非常受重視,中央幕府在此設立了鎌倉公方,鼎盛時期統率了關東十國。戰國期鎌倉公方的勢力大幅衰退,後北條家展開了關東制霸,相模的小田原成了關東經略的中心。作為在東海道的要地,並且有武田、今川等大名在北、西的存在,北條家憑藉丹澤和箱根天險,加以防備。

自1495年北條早雲進駐小田原以來,逐步開始將相模領國化,1515年統一了相模,從小田原城的整備開始,這裡成為了北條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二代氏綱開始逐漸在關東南部擴展領土,並將三浦半島突出部的三崎城作為水軍根據地,確保對相模灘的制海權。三代氏康擊破了位於關東傳統勢力頂端的山內·扇谷上杉兩家,吞併了武藏,並與今川、武田兩家結盟,更加鞏固領國統治。

1561年,上杉謙信從山內上杉憲政處繼承了關東管領之職,並糾集了大量關東國眾,大軍攻擊小田原城。但北條氏康籠城,對抗上杉軍的包圍。謙信只好解圍而去,在鶴岡八幡宮舉辦繼任儀式後撤退。之後,很多之前從屬於上杉家的國眾,再次臣從到了北條家。北條家築起了更加堅固的領國支配體制,與上杉、武田等大名對抗。

直到1590年,北條家搶奪了真田家在上野沼田領的名胡桃城,因此使豐臣秀吉得到了出兵的理由。集結全國兵力的秀吉包圍小田原城,北條氏政、氏直父子開城投降,北條家的百年統治結束。之後,相模處於德川家康的支配下,重臣大久保忠世獲得小田原4萬石,此外還有一些小藩和幕府直轄地。因大久保忠世子忠鄰後來失勢,阿部氏,稻葉氏進入小田原,一直存續。

主要地誌:江島大草紙、鎌倉物語、新編鎌倉志、新編相模風土記、類聚相模志料

12、伊豆:

特點:境內被高山包圍,易守難攻,但生產力相對低下。

石高:7萬石

分郡:田方、那賀、賀茂

主要特產名物:生薑、紙、山葵、酒

代表風土:三島大社、熱海溫泉、伊豆山權現、天城山、箱根宿、三島囃子

主要勢力:北條氏

梗概:北與相模、東北與駿河接壤的佔據伊豆半島的東海道之國。還統轄大島、利島、新島、式根島、三宅島、八丈島等諸島。自古以來就是罪人的流放地。伊豆半島中央部有很多溫泉,氣候溫暖。

戰國時代的伊豆是北條、今川及武田家的接壤地區,有必要加強防衛。利用山地地形,是易守難攻的地區。自從1491年北條早雲制霸伊豆後,憑藉卓越的政治手段統治領民和在地領主,確保了伊豆一國的穩定。在北條早雲滅掉了堀越公方足利政知之子茶茶丸之後,伊豆國納入了北條家的支配下,早雲築起了韭山城作為根據地。在本城移動到小田原後,此城作為小田原城的支城存在。戰國時的伊豆國沒有什麼大的波瀾,一直在北條家的支配下保持安定,直到1588年為了防備秀吉的入侵,才開始加強防禦。韭山城配置了北條氏規、山中城配置了重臣松田、下田城派重臣清水氏守備,防止豐臣軍從水路進攻。但小田原城陷落後,伊豆便在德川家康的支配下,韭山城配置了內藤信成,下田城配置了戶田博次,對伊豆進行統治。關原合戰後,伊豆納入了幕府直轄範圍,並在三島設立了代官。

主要地誌:小笠原島志、伊豆海島風土記、伊豆鑒、伊豆志、伊豆七島志、伊豆勝覽、七島日記、豆州熱海地誌、南汎錄、八丈志、八丈島筆記

13、甲斐:

特點:盛產馬匹,領內有金山。土地貧瘠,生產力低下,許多物品依靠進口。

石高:22.8萬石

分郡:山梨、八代、巨摩、都留

主要特產名物:葡萄、馬、煙草、金、水晶、紙

代表風土:猿橋、天目山、景德院、惠林寺、龜屋座、山中湖、淺間神社、八之岳

主要勢力:武田氏、穴山氏、小山田氏

梗概:日本中部與關東分界地區的東海道之國。北面通過秩父山地與信濃和武藏兩國相接,南面通過富士山系與駿河相連,東面通過關東山地與武藏和相模接壤,西面的赤石山脈和白根山等是與信濃和武藏的分界。甲斐四面由高山圍成的內陸國,具有與其他國聯繫不暢,地域獨立性強的特徵。國內的大菩薩山和御坂山地將國內分為西國中和東郡內兩部分。國中央的甲斐盆地有釜無川和笛吹川流過,此地一直處於甲斐守護武田家的支配下。武田家在壓制了國內國人層和在家督武田信昌與長子信繩的爭亂中,迎來了戰國時代。在家督之爭中勝利的信繩子信虎再次壓制了國內豪族,統一了甲斐,為子信玄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甲斐由於山地多平地少,農業不發達,交通不便。且由於是內陸國家,鹽是需要從他國輸入的必要物資,在物資運輸路線被封鎖的情況下,有可能造成領國滅亡。但困難的土地也孕育了精強的士兵,而且從平安到戰國時代,這裡一直是名馬的產地,同時還存在一些金山,以上是甲斐成為軍事國家的前提。

武田信虎在16世紀初壓制了河內地區的穴山氏和郡內地區的小山田氏,完成了國內統一。但其實行的苛政造成家臣和百姓的離反,最終導致被嫡子信玄(當時稱晴信)流放。信玄在領內廣泛施政,繼續完成著信虎擴大領土的願望。信玄1542年開始攻略信濃,同時與北條、今川兩家結盟。但由於其信濃攻略,導致很多失去領地的信濃國眾投靠了越後的上杉謙信,二者在1553至1564年間爆發了五次川中島之戰,最終以信玄統一了除飯山領以外的絕大部分信濃而告終。但這幾次戰爭,大大延緩了信玄西上的腳步。1568年三國同盟瓦解,信玄入侵駿河,1571年完成佔領。到1572年,武田軍的西上作戰開始,在三方原之戰中大破織田·德川聯軍。但武田信玄因病於次年去世,家督之位由四子勝賴繼承,由於其之前出繼信濃諏訪家為養子,重用了信濃眾,導致了家中信濃眾與甲斐眾的對立,雙方矛盾激化。勝賴1574年攻落遠江高天神城,以此作為攻略遠江的據點。但因1575年長筱之戰的慘敗,實力大幅衰退,之後只能致力於武田軍團的再編成與國內防衛體制的強化,最終在1582年,織田家發起了對甲斐和武田家的總攻擊。在織田家的強大實力前,木曾、小山田、穴山等大批重臣背叛,最終勝賴在天目山自殺,名門武田家滅亡。征服甲斐的信長令穴山信君河內領安堵,其餘賜與河尻秀隆。信長死後,甲斐國內爆發一揆,殺死河尻秀隆。此後武田舊領便成為了北條和德川兩家爭奪的焦點。直到1590年北條家滅亡,家康被轉封到關八州,甲斐由秀吉家臣加藤光泰入國。1593年光泰於朝鮮之役中死去,由淺野長政和幸長繼續甲斐的統治。關原合戰後,淺野父子被轉封和歌山,家康重臣平岩親吉被任命為甲府城代,之後經歷了德川一門的義直、忠長、綱豐等人,最後由柳澤吉保入國。柳澤家失腳後,被收為幕府直轄領。

主要地誌:甲斐國志、甲斐志、甲斐叢記、甲斐名勝志、甲州略記、身延根元記

14、信濃:

特點:險要的山地地形有利於防守。被十國所包圍,周圍勢力虎視眈眈。

石高:40.8萬石

分郡:伊那、諏訪、築摩、安曇、更級、水內、高井、埴科、小縣、佐久

主要特產名物:蕎麥、牛、熊、木材、鯉魚料理

代表風土:諏訪湖、鏡台山、善光寺、桔梗原、溫泉鄉、西宮歌舞伎、淺間山、布引觀音

主要勢力:小笠原氏、諏訪氏、真田氏、高梨氏、木曾氏、村上氏

梗概:本州中間位置的東山道之國。是南北較長的內陸國,被上野、武藏、甲斐、駿河、三河、遠江、美濃、飛騨、越中、越後十國所環繞。因此戰略位置極其重要,且處於國土防衛的劣勢。幸好還有較高的山嶽作為防禦屏障,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阻擋外界入侵。

東邊通過白根山、妙義山等山系與上野相接,通過關東山地與武藏相接,通過赤石山脈與甲斐相接。西通過飛騨山脈與越中、飛騨相接,通過木曾山脈與美濃相接。北部的妙高山系和東頸城丘陵是與越後的分界線。南部通過木曾山脈與赤石山脈同駿河、遠江、三河三國接壤。平原部分以千曲川流域的長野盆地為最大,此外還有諏訪湖畔的諏訪盆地,天龍川流域的伊那盆地和築摩山脈中的松本盆地等。河流有注入太平洋的天龍川和木曾川,通向日本海的千曲川和犀川。以上兩大水系將該國分成南北兩部分,並形成了南信、中信、北信、東信等四個文化圈。信濃一直由一些小大名和國眾們所割據,一時由守護小笠原氏統一,後由於小笠原家內部的分裂,導致國人領主們的飛速成長,轉變成了戰國大名。但一直未有能夠領有信濃一國的大大名出現,直到甲斐武田家幾乎統一信濃為止。而對此有危機感的越後上杉家,除了保有北信濃小部分的飯山領,並與武田家在川中島激戰了數次。

南信濃的小笠原家與北信濃的村上家一直在信濃國內處於主要競爭狀態,但這種格局隨著1540年代甲斐武田家的入侵而發生了改變。1540年開始入侵佐久郡的武田信虎,於次年在攻擊了諏訪、村上、海野幾家之後,被子信玄所流放,而信玄則繼續著之後的信濃入侵政策。1542年,信玄擊破了諏訪賴重、高遠賴繼等反對勢力;1546年攻降佐久郡的大井貞清;1547年又在佐久郡擊破上杉憲政的部隊;1548年雖然被村上義清所敗,但在鹽尻崗擊破了小笠原軍;1550年,再次被村上義清擊敗後,信玄開始誘降信濃國人,最後終於擊敗村上義清迫使其逃往越後,託庇於上杉謙信。之後隨著武田信玄逐步在信濃擴大勢力,感到危機的上杉謙信應村上義清等信濃國人之邀於1553年第一次出兵川中島。為了為北信濃諸將恢復舊領,謙信與信玄分別在1553、1555、1557、1561、1564年在川中島對陣五次。在這一連串戰鬥中,第四次川中島之戰,就任了關東管領的上杉謙信在海津城附近於武田軍激戰。此戰武田軍在信玄之弟信繁等人戰死的情況下,最終擊退上杉軍,為統治信濃奠定了基礎。自1558年信玄就任信濃守護後,名副其實地成為了真正的信濃的管理者。之後信濃作為信玄的最重要分國,信濃眾隨信玄四處轉戰,直到1582年武田家滅亡之前,信濃國內未有什麼大的變故。

1582年,織田軍大舉入侵武田領,天目山之戰中武田勝賴自殺,武田家滅亡。信長派遣森長可、瀧川一益、木曾義昌、河尻秀隆、毛利秀賴等將分治信濃。本能寺事變後織田家武將接連退走,信濃被上杉、德川、北條等家侵略。結果,北信四郡被上杉景勝取得;伊那,諏訪二郡被德川家康取得;佐久,小縣二郡被北條氏政所統治。之後,除了北信濃外,其餘均由德川家取得。1590年隨著北條家滅亡,德川家康移封關東,信濃被封給了仙石、石川、真田等豐臣系大名。關原合戰後,信濃再次處於德川家康支配下,此後一直延續著由諏訪、真田等信濃出身的武將的小藩分制統治。

主要地誌:木曾考、吉蘇志略、信濃國志、信濃漫錄、信濃地名考、信府統記、信陽雜誌、諏訪志、千曲之真砂

15、飛騨:

特點:技術工人眾多,山林資源豐富。土地貧瘠,生產力很低下。

石高:3.8萬石

分郡:大野、益田、荒城

主要特產名物:綿、木材、銀、銅、鱒魚、熊

代表風土:籠渡、白川鄉、水無神社、乘鞍岳、高山祭、溫泉鄉、位山

主要勢力:三木氏、江馬氏、內內島氏

梗概:周圍都是高山的東山道之國,東面是飛騨山脈和乘鞍岳、御岳山等與信濃的國境;西面的兩白山地是與加賀、越前的國境;北面的飛騨高地以北是越中;南邊的鷲岳和飛騨川是與美濃的交界。

周圍是山嶽地帶,中間是飛騨高地,是典型的高山內陸國。自古以來糧食產量很少,但是因為森林覆蓋率高,林業資源豐富。同時因是高山貧瘠之地,所以也是大和朝廷時貶官和犯人的主要流放地。

因為山林豐富,木工工匠很多,在律令制時期免除了工匠的租稅,徵調其去建造宮殿等,從事這些工作的工匠被稱為飛騨工。在苛刻的勞動條件下仍建造出很多華麗的宮殿,所以成為了名工的代名詞。因為提供大量築城所用的木材資源,該國因戰略資源生產國而逐漸受到重視,特別是可將木材以水運沿飛騨川南下,運輸到美濃後再發往各國。除了沿飛騨川至美濃和沿庄川、宮川至越中,與其他國間都有高山的阻隔,不可能頻繁通交。

國內守護京極氏的被官三木氏逐步擴大勢力,後打倒主家支配了南飛騨,又繼承了飛騨名家姊小路的家名,與連接武田家的國內另一豪族江馬家對抗。1544年,守護京極家的勢力被滅,形成了守護代三木、國司姊小路、國人江馬家等爭霸的局面。1556年,姊小路家被江馬家所滅,國內進入三木和江馬兩家對峙的時代。另一方面,上杉家和武田家的勢力已經滲透到飛騨,三木家連結上杉,江馬家便與武田交好。1558年,三木良賴受領了朝廷從五位飛騨守的官位,次年令子自綱繼承已經滅亡的姊小路家,1562年改名姊小路賴綱,繼任飛騨國司。同時娶美濃齋藤道三之女為妻,加強了與美濃的關係。1564年,美濃受到武田家騷擾,同時影響到飛騨,姊小路賴綱趁機在飛騨繼續擴展勢力,並與織田信長接近。

飛騨在織田、武田、上杉幾家的爭霸中,其他豪族勢力逐漸衰退,至1582年本能寺之變後,賴綱開始著手統一飛騨。另一方面,江馬時盛之子輝盛也捲入了武田與上杉的紛爭中,最後支持上杉家的輝盛打倒父親坐上當主寶座。強硬性格的輝盛在本能寺事變後,意圖與姊小路賴綱一決勝負,雖傾全力攻擊姊小路賴綱,最終還是被賴綱擊敗。賴綱擊敗宿敵,統一了飛騨大部分領地。但在信長死後,賴綱支持柴田勝家一方,因此受到豐臣秀吉的討伐。1585年,秀吉令金森長近和可重父子攻擊賴綱居城高堂城並落城,賴綱投降,飛騨處在了金森家支配下。同時趁三木國綱反叛之際,長近掃滅飛騨國內所有的敵對舊勢力。1586年,長近正式受封飛騨一國,確立了對國內的統治。1692年金森氏移封,幕府在高山陣屋設立了飛騨代官進行直轄統治。

主要地誌:飛州志、斐太后風土記

16、駿河:

特點:港灣豐富,國內文化程度高。平原地區不多,生產力不高。

石高:15萬石

分郡:志多、益頭、有度、安倍、盧原、富士、駿河

主要特產名物:茶、鯰魚、真桑瓜、松茸、蜜桔、漆器、安倍川餅

代表風土:富士山、浮島原、鳶之細路、三保松原、田子浦、寶永山、久能山

主要勢力:今川氏

梗概:東側與關東接壤的東海道國家。東邊通過箱根山連結相模,清水的東方與伊豆相連。西邊的大井川是與遠江的邊界,北面通過身延山地、天子山地、富士山、赤石山脈等與甲斐和信濃相接。通過南面駿河灣的海路可到達至和伊豆。

國內大部分是山地,只有狩野川、富士川、安倍川、大井川等河流河口附近有些平原。河口港灣眾多,漁業和海運業發達。國內在鎌倉時代為執權北條家的支配下,南北朝以後為今川家所支配,長期處於安定狀態。到了戰國時代,很多從京都下向避難的公家和僧侶,都來到駿河,促進了此地的文化發展。自從鎌倉時代日蓮布教以來,富士川周邊日蓮宗隆盛,以古代的靈峰富士山為神體的富士信仰深入人心。

在國土防衛方面,除了遠江外,與各國之間均有高山阻隔,而與遠江交界的湍急的大井川也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國內守護今川氏致力於維持領內安定,在國內實行檢地,以寄子寄親制統治家臣團,築起了牢固的戰國大名的支配體制。今川義元時代又將遠江和三河納入版圖,同時與北條和武田兩家聯盟,開始入侵尾張。

室町時期的駿河·遠江守護今川氏數次度過了內紛的危機,確立了戰國大名的支配體制。1536年,與兄玄廣惠探爭奪家督之位的鬥爭中獲勝的今川義元,將國人眾組織化,整備國內,在太原雪齋的輔佐下,將三河和尾張的一部分納入版圖。而領內不斷有公家來訪,促進駿河本地文化開花結果。隨著甲相駿三國同盟的成立,今川義元消除後顧之憂,意圖進一步擴大領地。但是在1560年的桶狹間之戰中義元被織田信長討取,繼承人氏真統率力不足,包括松平元康在內的家臣團相繼背叛。到了1568年,武田信玄入侵駿河,同時德川家康入侵遠江,不斷逃亡的今川氏真最終屈服,掛川開城後駿河守護·名門今川家滅亡。之後,武田家和德川家從東西兩方蠶食今川家舊領,最終武田家佔有了絕大部分駿河。

1573年,武田信玄急死,繼承人勝賴在1575年的長筱之戰中大敗,1582年武田家滅亡。信長承認了家康領有三河、駿河、遠江,駿河至此處於了德川家康支配下。家康於1586年將居城由遠江浜松移到了駿府城,以後駿府變成了德川家領國經營的中心,得到了大發展。1590年小田原北條家滅亡後,家康轉封關東,豐臣家臣中村一氏入主駿府。1600年關原合戰獲勝的德川家康將一氏移封到伯耆米子,駿河成為了江戶幕府的重要據點。1607年駿府作為家康隱居地進行擴建,1616年家康死後,作為大御所政治的德川政權的政廳。家康死後,其十男賴宣進入駿府,1619年轉封和歌山,1625年家光之弟駿河大納言忠長以駿府為居城,1631年忠長強行被家光命令隱居。駿府變成了幕府直轄領,在駿府城代的管理下。

主要地誌:駿河國志、駿河志、駿河小志、駿河志料、駿河土產、駿河名勝志、駿河國風土記、駿府政事錄、富岳志

17、遠江:

特點:國內長期在今川家的統治下,國情安定。天龍川經常泛濫,損失巨大。

石高:25.5萬石

分郡:敷智、豐田、引佐、麁玉、長上、長下、磐田、山香、周智、山名、佐野、城飼、蓁原

主要特產名物:鰻魚、蜜桔、茶、茜、萬年青

代表風土:小夜中山、浜名湖、金谷茶、天龍川、「風箏合戰」、新居關所、小國神社、御前崎

主要勢力:今川氏

梗概:面向遠州灘的東海道之國。東面以大井川與駿河相接,西面的浜名湖以西是三河,北面的赤石山脈和伊那山地是與信濃的交界。北部到中部是山地地形,南部的海岸線周圍是廣闊的平原。天龍川由中央地帶南北穿過,雖然經常泛濫導致水災,但周圍的土地肥沃,農業發達。同時,以浜名湖中心,是漁業發達的地區。

遠江作為東海道的要衝自古受到重視,16世紀時期由今川氏領國化。國內井伊、朝比奈、飯尾等國眾從屬於今川家,國內政局相對安定。北部有山地與信濃相連,形成了天然屏障,但與三河和駿河的交界應加強軍備。1536年在家督爭奪戰中勝利的今川氏親之子義元,以駿河駿府館為據點,開始逐步將國眾組織化,整備領國,擴大勢力。最終,義元通過卓越的才能,成為了駿遠三三國太守,君臨東海道。義元在領國內配置了支城群,構造強力的防衛體制。委以遠江國內掛川城的朝比奈氏、高天神城的福島氏,犬居城的天野氏,引馬城的飯尾氏,二俁城的松井氏,井伊谷的井伊氏等諸國眾對遠江進行統治。

今川義元1560年在桶狹間戰死後,很多家臣相繼背叛今川家。特別是與織田信長同盟的德川家康,將今川勢力徹底驅逐出三河。後武田與德川兩家都開始進行遠江的攻略,更多的家臣,如井伊谷的井伊氏,都背叛了今川家。1568年,撕毀三國同盟的武田信玄入侵駿河,氏真被迫逃往遠江掛川城,而該城受到德川家康的攻擊後開城,戰國大名今川家滅亡。入手遠江的德川家康將居城由三河岡崎移到遠江浜松,開始一邊致力於領國經營,一邊協助盟友信長進行天下統一的戰鬥。但是到了1572年,武田信玄的大軍開始西上,三萬武田軍由信州伊那口沿天龍川進入了遠江,開始攻略二俁城。家康集結兵力與武田軍在三方原決戰,慘敗後退回浜松。但很快信玄病死,繼承人勝賴於1574年奪取了重鎮高天神城,次年進軍三河,但在長筱之戰中慘敗,元氣大傷。之後,遠江還持續著德川家與武田家爭霸的局面。直到1581年,家康奪回高天神城,才將武田勢力徹底清除出遠江。1582年,武田家滅亡,信長確認家康領有三河、遠江、駿河三國。秀吉在征伐小田原後,家康轉封關東,浜松城由堀尾吉晴、掛川城由山內一豐等豐臣系大名入國。關原合戰後,家康成為中央政權的主導,吉晴和一豐分別轉封出雲和土佐,遠江封給了十子賴宣,之後由松平忠賴的浜松、松平定勝的掛川、大須賀忠政的橫須賀諸藩,來統治這東海道的要衝。

主要地誌:掛川志稿、舊聞略記、遠江國風土記傳、曳馬拾遺

18、三河:

特點:三河武士戰鬥力強大,產業比較發達。

石高:29萬石

分郡:碧海、賀茂、額田、幡豆、寶飯、設樂、八名、渥美、浜名

主要特產名物:菱角、海鼠、海苔、味增

代表風土:鳳來寺山、矢引橋、松並木、池鯉鮒馬市、奧三河花祭、大橋屋、岩谷觀音、石卷山

主要勢力:松平氏、吉良氏

梗概:面向三河灣的東海道之國。北面的三河高地是與美濃和信濃的分界線,南面朝向三河灣,通過渥美半島與遠州灘相臨。東北的天龍川是與遠江的國境,知多半島的基部是與尾張的交界。國的北部是廣闊的三河高原,西部和南部是廣大的平原。西部的矢作川流域,連接了岡崎平原和濃尾平原,東面的豐川流域形成了豐橋平原。兩平原的交匯點很早就開始就農耕,農作物收穫量大。渥美半島的伸展入海,形成了三河灣和伊勢灣,且通向外海,使三河漁業也很發達,海產品豐富;而且水上交通便利,促進了水運的發展。

作為連接東西的東海道要衝,古代以來便受到重視。室町時代以後,吉良、今川、細川、一色等幕府有力大名支配該地。戰國期為西三河的松平家和東三河的今川家共同支配的形態,但松平家沒落後,成為了今川家的從屬,三河徹底被今川家領國化。三河地方的宗教勢力本是關東高田派的真言宗,後逐漸被一向宗所取代,武士階級很多加入了一向宗,形成了一股非常強大的一揆勢力,怎樣支配這些武士一向宗信仰者,是統治三河的重要課題。

戰國時代開始,三河並未有能夠統一該國的勢力出現,出現各地國人眾割據的局面。逐漸的,西三河岡崎城的松平清康開始嶄露頭角,與駿河的今川家和尾張的織田家對抗,大有一統領國的架勢。但由於當主松平清康、廣忠的接連急死,1549年竹千代成為了今川和織田兩家的人質。在松平家從屬於今川家後,成了今川家對抗尾張織田家的緩衝區。今川義元於1560年戰死後,家康趁亂回到了本國岡崎城,並脫離今川家獨立,1561年與信長結成了同盟。同時一掃三河國內的今川勢力,並令菅沼、牧野、水野等國內豪族服屬,成功統一了三河。但是1563年,家康與國內的一向宗勢力開始對立,國內的門徒們開始集結,家康的譜代武將中也有很多加入一向勢力的。在平定了一揆後,很多武將被允許重新回到德川家,鞏固了國內的支配體制。

1568年,德川與武田兩家一起開始進攻今川家的領地,氏真在掛川投降後,家康將遠江也納入了版圖。之後的家康,一直作為信長的忠實同盟者,為信長守護大後方。在攻下遠江後將居城移到了浜松,以備東邊的威脅。1572年,武田信玄開始西上,於三方原大敗德川軍,但在攻擊三河野田城時病死,信玄之死為家康保住了三河。1575年,武田勝賴攻擊三河長筱城,之後織德聯軍在設樂原大破武田軍,給予了武田家以毀滅性打擊。1582年,織田聯軍入侵甲斐,消滅了武田家。本能寺之變信長被殺,家康也加入到了中央政權的爭鬥中,將勢力擴展到甲斐和信濃,擴張軍備。1590年,小田原征伐北條家滅亡,家康移封關東,三河由田中吉政和池田輝政等豐臣家臣入國,但關原之戰中取勝的家康重新取得了三河的舊領,由岡崎的本多、刈谷的土井、西尾的松平等諸小藩和旗本共同統治。

主要地誌:三州古今地理志、引馬志、三河志、三河雀、三河國郡志、三河國古迹考、三河國二葉松、三河風土記、三河後風土記

19、尾張:

特點:農業和商業發達,交通便利。

石高:57.2萬石

分郡:海部、中島、葉栗、丹羽、春部、山田、愛智、智多

主要特產名物:蘿蔔、西瓜、蜂蜜、陶土、外郎餅、守口漬

代表風土:熱田神宮、津島天王祭、大須芝居、岩屋堂、尾張一宮、宮之渡、有松絞

主要勢力:斯波氏、織田氏

梗概:面向伊勢灣的東海道之國。東邊是與三河接壤的岡崎平原,從北到西通過濃尾平原與美濃相接,西南的木曾川是與伊勢的分界線,南面是朝向太平洋的伊勢灣。

除了東部的積投山,其餘六成以上的土地都是肥沃的衝擊平原,溫暖的氣候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同時是鎌倉街道上的要衝,因有知多灣和伊勢灣,再加上木曾川的水系,水上交通也很便利,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帶動了經濟發展。日本國內著名的熱田神宮坐落於尾張,前來參拜的人絡繹不絕,帶來了全國各地的文化。國內的農業和商業發達,國內經濟力高,軍資金有所保障。

因是關東進軍畿內的必經之地,再加上經濟發達,易受周圍國家的虎視眈眈。總體來說是一片取得天下的根本之地。守護斯波家自從在應仁之亂衰退以後,國內受守護代織田家的清州和岩倉兩分家統治。此外,今川義元也逐步將勢力滲透到知多郡。此間,織田大和守家的奉行織田信秀急速抬頭,佔有了尾張的大部領土,並主動入侵三河和美濃,與今川、齋藤等勢力相抗衡。1551年繼位的織田信長於1555年攻降織田大和守家,進入了清州城,又於1559年攻落岩倉城,消滅了織田伊勢守家,擁有了尾張的絕大部分領地。

1560年,信長於桶狹間之戰擊殺今川義元,又於1564年誘降犬山城的織田信賢,徹底統一了尾張。之後又開始入侵美濃,於1567年擊破齋藤家,將根據地移到了岐阜。1570年,尾張與伊勢交界的長島爆發了大規模的一向一揆,直到1574年,才被信長所消滅。1576年,信長移居安土,將家督讓給嫡子信忠,並使其領有尾張。1582年,信長和信忠於本能寺之變中死後,尾張成為了織田信雄的領國。1584年,信雄聯結德川家康,挑戰羽柴秀吉,長久手之戰雖說家康擊敗秀吉軍,但因信雄單方面與秀吉和睦,使得戰役結束。之後,秀吉將葉栗、中島、海西郡等納入自己的領土。1590年小田原征伐後,家康被轉封關東,秀吉讓外甥秀次入主清州,防備關東的家康。1595年,秀次因所謂的謀反被處刑,福島正則便領有了尾張24萬石。關原合戰後,正則被轉封至安芸,家康的四子松平忠吉成為了尾張52萬石的領主,忠吉於1607年死去,家康的九子德川義直入主尾張,奠定了御三家的基礎。

主要地誌:尾張志、尾張國神名帳集說、尾張國地名考、尾張國風土記、尾張名勝志、張州府志、尾陽雜記

20、美濃:

特點:農業和商業發達,國力強大。

石高:54萬石

分郡:多芸、石津、不破、安八、池田、大野、本巢、席田、方縣、厚見、各務、山縣、武芸、郡上、賀茂、可児、土岐、恵那

主要特產名物:真桑瓜、石灰、水晶、紙、美濃燒

代表風土:不破關、養老瀑布、南宮大社、郡上踴、真桑文樂、寢物語之里、阿彌陀瀑布

主要勢力:土岐氏、齋藤氏

梗概:三個方向被山包圍的東山道之國。東邊的木曾山脈是與信濃交界線。西邊的伊吹山地是與近江的分界。北方平家岳、能鄉白山山系形成了與越前的國界,越過鷲丘就是飛騨。南部與尾張共享濃尾平原。古代時分成了三野前國,三野後國和牟義國,後於七世紀統一形成了美濃國。國內北部是山地,其餘三份之二左右都是平原。

從畿內至近江再到東國有古代的三條主幹道,令制三關其中之一就是美濃的不破關,因此美濃在律令制時代就有著重要的意義。平安中期以後清和源氏受封的領地增多,在這裡形成了美濃源氏,南北朝以後出身源氏的土岐氏成為了美濃守護,直到1552年被齋藤道三所滅。之後,美濃處於了道三的支配下,但不斷有國人叛亂,國情不夠安定。

地理上,由不破關到近江,在通過琵琶湖到京非常方便。雖然是內陸國,但離木曾川河口不是非常遠,因此可以控制伊勢和三河方面的水上交通。平原廣大,木曾川形成了與尾張的天然屏障,但因地形不複雜,容易受到敵國的威脅。

流放了美濃守護土岐氏的齋藤道三與想繼承家督之位的子義龍對立後,舊守護派的武將和國眾們均站到義龍一方,1556年長良川之戰中道三被殺,齋藤義龍支配了美濃。有著很大野心的道三女婿織田信長多次進攻美濃,但均被美濃勢擊退。直到1561年義龍病死,子龍興繼位。因龍興缺乏統治領國的資質,家臣團開始離反,信長內應了以美濃三人眾為首的眾多國眾,於1567年終於攻落了稻葉山城,支配了美濃。信長將稻葉山城改名岐阜,作為領國支配的中心,開始了天下布武的征程。信長以美濃為基地,逐漸消滅了周圍的大名,並擁立足利義昭成功上洛。1576年,已將近江納入版圖的信長在琵琶湖邊建造了安土城並以此為根據地,美濃則交給嫡子信忠統治。1582年本能寺事變後,秀吉擁立了信長的孫子秀信,拉攏了大部分原織田家臣,而自己成為了織田政權的直接繼任者。秀吉使秀信成為岐阜城主,池田恆興為大垣城主,稻葉一鐵為曾根城主,丸毛兵庫為多芸城主,共同統治美濃。1600年,石田三成與德川家康在美濃不破郡的關原展開大戰,以秀信為首的很多美濃武將仗著熟悉地理而加入了西軍,岐阜落城,東軍獲勝後,秀信被追放。德川政權下的美濃是幕府直轄領地,大久保長安為代官頭兼美濃奉行在岐阜的陣屋內對美濃進行管理,迦納、大垣、岩村苗木等諸藩分立。

主要地誌:嚴邑府志、稿本美濃志、新撰美濃志、濃州志、濃陽志略、美濃明細記

21、伊勢:

特點:農林水產業發達,國富民強。伊勢神宮、海賊眾等獨立勢力眾多,錯綜複雜。

石高:56.7萬石

分郡:桑名、員弁、朝明、三重、河曲、鈴鹿、奄芸、安濃、壹志、飯高、多氣、飯野、度會

主要特產名物:水銀、珍珠、鮑、蝦

代表風土:伊勢神宮、朝熊山、二見浦、古市游郭、筆舍山、椿大神社、鼓浦、湯山溫泉

主要勢力:北田氏、關氏、長野氏

梗概:面向伊勢灣的東海道之國。西面通過鈴鹿、布引山地與近江、伊賀、大和等國接壤;東面是伊勢灣和志摩國;南面是紀伊和熊野灘;北面通過輯斐川和木曾川與尾張美濃相隔。除了西面的山地,其餘大部分地區均為平原,產業發達。同時因為有了伊勢灣,漁業和海運業也很發達,有被稱為伊勢十三浦的優良海港,而這些又帶動了商業的發展。

文化方面,坐落著律令制國家祭祀的最高場所伊勢神宮,後門前町和宇治、山田等自治都市也逐漸發展,外港大湊成為了與東國的聯絡港而受到重視。由於地域的特殊性,本國水軍和鄰國志摩的水軍都很強大。伊勢國司北田家在南北朝大亂後逐漸守護大名化,支配了南伊勢。而北伊勢則被關氏等國眾勢力所支配。同時,伊勢神宮也掌握了繁榮的門前町和宇治、山田等自治都市。伊勢本國內的北田家、關家,還有近江的六角家在伊勢互相角力。1555年國司北田家消滅了齋宮的德政一揆,版圖由南伊勢逐漸向北伊勢擴大,並慢慢控制了割據的國人們,大有統一伊勢的勢頭。

1567年,信長的開始進攻伊勢,給伊勢國內帶來了新局面。本年信長的宿願美濃攻略成功,為了確保濃尾和京都之間的通路,攻略伊勢勢在必行。信長派遣瀧川一益為總大將,率領四萬大軍入侵伊勢,自己為援軍。此時,富田、羽津、持福等國眾均投降到信長傘下。因有美濃三人眾謀反的傳聞,一益暫時撤退,但事件平息的次年,織田軍再次入侵,千種、後藤、稻生等諸豪族也投降到信長麾下。在伊勢的有力豪族關一族內,神戶具盛收信長的三子信孝為養子而歸到信長麾下,同族的鹿伏兔氏、峰氏等也一同歸降,只有宗家關盛信繼續抵抗,直到近江六角家被信長擊破後,只能選擇投降。後信長又將弟信包過給長野家為養子,將長野家也納入軍門。1569年,信長攻擊籠城大河內的北田具教,但因北田的善戰遲遲不能落城,信長便將次子信雄送與北田具教為養子,雙方達成和睦,大河內開城,信長通過外交手段完成了對伊勢的制壓。但1576年信雄設計殺害了北田具教等北田一族,次年具教之弟具親還俗舉兵反抗信長被擊敗,北田家徹底滅亡。直到本能寺事變信長死後,伊勢再燃戰亂。1583年,北田信雄連結秀吉對抗與柴田勝家結盟的弟弟神戶信孝,攻滅了弟弟。次年秀吉與信雄決裂,信雄轉而與德川家康結盟,小牧·長久手之戰時又與秀吉和睦。成為天下人的秀吉將北伊勢封給信雄,南伊勢封給了蒲生氏鄉,並將津城的四萬石給予信長之弟信包以達成伊勢的勢力均衡。蒲生氏鄉於1588年築松坂城。但1590年小田原征伐後,蒲生氏鄉被轉封至會津若松,信雄被流放,秀吉之甥入主北伊勢五郡和尾張國。1594年信包轉封近江,富田知信成為津城主。關原合戰後德川家康將關一政、富田信高、一柳直盛、分部光嘉、古田重勝等人分封各地,藤堂高虎領有了伊勢兩郡和伊賀國。江戶時代德川譜代大名配置到伊勢,如桑名松平、龜山板倉、神戶本多等。1619年以後,白子、松坂等地歸為紀伊德川家的領地,成為德川幕府的重要領地。

主要地誌:五鈴遺響、伊勢志、伊勢風土記、神境紀談、勢陽雜記、勢陽遊記、背書國志、松坂雜集

22、志摩:

特點:優良港口而使海運業十分發達。國力衰弱,並易受陸海同時攻擊。

石高:1.8萬石

分郡:答志、英虞

主要特產名物:鮑、蝦、鯨、珍珠

代表風土:日和山、伊雜宮、菅島、天之岩戶、鸚鵡石、坂手島

主要勢力:九鬼氏

梗概:為志摩半島及周圍島嶼組成的東海道之國。除了西面與伊勢接壤,其他三面環海。位於紀伊山地的最東端,南部為沖積平原,形成了多處天然良港,除此之外漁業也非常發達,因此便形成了漁民為主的權力社會及獨特的風土文化。國內分成兩郡,是次於壹岐及隱岐的小國,但因海產品豐富,古代一直作為宮廷御用海鮮的出產國,地位而高於以上兩小國。

沿著伊勢灣,有著通往東海、熊野、中國、四國的諸多航線,海運非常發達,從鎌倉時代開始便是海賊們的根據地。志摩國內在戰國時代時,九鬼家取得了很大發展,1568年從屬於信長,在信長幫助下迫使志摩十三地頭屈服,確立了國內支配權。志摩、伊勢等水軍眾在九鬼嘉隆的率領下隨信長轉戰各地。特別是於1578年率新造的鐵甲船在木津川口大破當時號稱無敵的村上水軍,九鬼嘉隆也因此獲得志摩及伊勢共三萬五千石的獎賞。隨著本能寺之變信長之死,嘉隆再從屬於豐臣秀吉,作為豐臣水軍的總大將。關原合戰中,九鬼嘉隆及其子分屬西東兩軍,戰後嘉隆自裁,子守隆獲得了二萬石的加增,成為伊勢志摩五萬五千石的大名。至江戶時代,內藤氏等移封,延續對志摩的統治。

主要地誌:志府雜錄、志摩詩志、志陽略志、志摩國舊地考

23、佐渡:

特點:有著豐富的礦上資源,基本受對岸大國越後的形勢所控制。

石高:1.7萬石

分郡:羽茂、雜太、賀茂

主要特產名物:金、銀、銅、瑪瑙、赤玉石

代表風土:佐渡金山、大野龜、度津神社、小木湊祭、根本寺

主要勢力:本間氏

梗概:坐落在日本海上的獨立島國,西方通過佐渡海峽與越後隔海相望,無論在政治上、文化上、軍事上均受其影響頗大。國土形狀南北狹長,中央形成了大佐渡和小佐渡兩山脈,二山脈中間是部分平原,受兩津灣和真野灣包夾,形成了獨特的農村特色。

從奈良時代開始就是流放之島,順德上皇、日野資朝、日蓮等諸多名人均流放於此;從平安時代開始便開始出產黃金,是著名的黃金礦脈;從鎌倉時代開始被任命的地頭本間氏在南北朝時期逐漸國人領主化,之後形成了本間一族稱霸的局面。但本間一族內部鬥爭激烈,島上沒有可以一統的大名存在,最終只能受到對岸越後的影響。天文時代,島上本間一族間的對抗到達了頂點,但最終迎來了鄰國越後上杉家的入侵。1589年上杉景勝開始征伐佐渡,在國眾瀉上、澤根等的幫助下,上杉家的佐渡制霸計劃取得了重大成功,戰後很多佐渡國內武將成為了上杉家臣。但島上最大的兩股勢力羽茂本間與河原田本間兩家依然互相征戰不休,無視上杉家的介入,最終上杉景勝派遣大軍分別攻落兩家居城,並令家臣青柳氏和古藤氏進入河原田城,對佐渡進行支配。之後上杉家被轉封會津,繼任的堀氏後來又被沒收了領地。最終佐渡成為了幕府直轄地,並於1618年設置了金山奉行負責對佐渡金山的開發,是幕府財政的重要來源。

主要地誌:佐渡國志、越佐史料、佐渡志、佐渡事略、佐渡地誌、佐渡日記、鼠草紙

24、越前:

特點:地形有利於國土防衛,且擁有直接出入京都的良港。但冬季受降雪影響,易使交通受阻。

石高:49.9萬石

分郡:敦賀、丹生、今立、足羽、大野、坂井

主要特產名物:鰈魚、鱒魚、蟹、昆布、石材、酒、素麵

代表風土:敦賀浦、三國湊、東尋坊、燈明寺啜、白山社平泉寺、吉崎御坊、田樂能、永平寺

主要勢力:朝倉氏

梗概:若狹灣以東的北陸道之國。北以白山火山山脈及大日山通過福井平原與加賀接壤,東及南的兩白山山地和屏風山地與飛驒及美濃相鄰,南是伊吹山以西的近江及野坂山地的若狹。

古代由天武天皇時代的越國而分成了越前、越中、越後三國,後再次分出了越前及加賀兩國。國東部為山地,西部是廣大的平原,特別是九頭龍川、日野川與足羽川在此匯合注入了日本海,三河交界處平原廣袤,利於灌溉,因此農業十分發達。所以古代以來東大寺為中心的寺領及公家莊園均坐落於此。同時敦賀灣沿岸良港眾多,海運發達。特別是角鹿,是古代與渤海國交流的重要據點,同時也是北陸的物資集散地與經濟中心之一。

應仁之亂後,國內的朝倉氏逐漸發展,國內形勢相對安定,以一乘谷高度的文化水準著稱,不少公家及僧侶從京都來此避難,更加提高了本地文化水平,使此地有著越前小京都之稱。除了需特別警戒北方的一向宗勢力,越前具有非常有利的戰略地理條件。距離京都、近江、濃尾平原均不遙遠,又有著發達的海運,使越前有著重要的地位。

趁著守護斯波氏和守護代甲斐氏的抗爭,朝倉氏逐漸擴充了自己的勢力,除鎮壓了國內一向一揆,還不時入侵鄰國的加賀和若狹,穩步向著戰國大名邁進。一直到1570年,出現了強大的敵人——織田信長。在信長發動對越前的閃電入侵後,由於盟友淺井長政的背叛倒向了老盟友朝倉家,迫使信長從越前撤退。至此,朝倉家與近江的淺井家和六角家,成了反信長戰線的主力軍。但在1570年的姊川之戰中,朝倉與淺井聯軍大敗,元氣大傷。雖然足利、武田、朝倉、淺井、三好三人眾,本願寺、六角殘黨等結成了信長包圍網,但隨著信長各個擊破的戰術,1573年朝倉義景率領部隊支援受信長攻擊的淺井軍,但受到反擊而打敗,撤退後由於同族朝倉景鏡的背叛而自殺,朝倉家滅亡。戰後,原朝倉家臣前波吉繼成為越前守護入主一乘谷,但被對吉繼有所不滿的富田長繁和一向一揆合謀所殺,越前一時受到了一揆的支配。後1575年織田軍大舉來攻,一揆被消滅,信長任命柴田勝家以北庄為居城,前田利家等為寄騎,開始北陸的經營。隨著本能寺之變信長的死亡,柴田勝家與羽柴秀吉爭權,最終在賤岳之戰中勝家敗北,於北庄城自殺。在豐臣政權下,丹羽長秀、堀秀政父子被分封越前。關原合戰後,家康次子結城秀康成為越前國主。之後越後高田的松平忠昌入國,改北庄為福井,福井藩便一直存續。

主要地誌:越前鯖江志、越前名勝志、越前名跡考、越藩拾遺錄、古今類聚越前國志

25、越中:

特點:平原廣闊,農業生產力較高。但一向一揆林立,守護與國人的對立導致國內政情不穩。

石高:38.3萬石

分郡:礪波、射水、婦負、新川

主要特產名物:鱒魚、熊、木綿、熊膽

代表風土:船橋、立山、二上山、俱利迦羅谷、福山芝居、劍岳、高瀨神社

主要勢力:神保氏、椎名氏

梗概:面向富山灣的北陸之國。東面通過飛騨山脈與越後和信濃接壤,西面通過寶達丘陵和兩白山地與加賀、能登相連,南面是飛驒高原,北面面向日本海。國界地帶的山地,特別是東部與越後和信濃分界的白馬、立連兩山林立,形成了抵抗從此方向入侵的天然屏障,冬季下雪更會導致山地行軍困難。但應在海路上注意來自於能登和越後的壓力。雖然三面被高山所圍,但中央部分有廣闊的平原,適於農業的發展。同時中部有庄川、神通川、黑部川等河流流過,有利於農業灌溉。另因面向富山灣,水上交通也較為便利。

國內因守護田山氏失去權威,東部被長尾、西部被一向宗勢力逐漸蠶食。同時中部的神保和椎名兩家進行著激烈的鬥爭。戰國時代,越中主要由神保及椎名兩家繼續爭奪霸權。越後的上杉謙信連結越中的椎名家發動越中攻略,攻擊神保長職的富山城。迫於巨大的壓力,最終在能登田山家的斡旋下,神保家臣從於上杉家。但逐漸對謙信爆發不滿的椎名康胤於1568年連結武田信玄和一向一揆,對上杉謙信樹起了反旗。次年上杉謙信便攻下了椎名的主城松倉,造成了在越中與一向一揆直接對決的局面,而椎名康胤也繼續依靠一向一揆與上杉家鬥爭。

1572年,神保長職死去,神保家臣團逐漸被上杉謙信所吸收,謙信因此強化了對越中的統治。謙信親自出陣越中,攻落由一向一揆把守的富山城。隨後,宿敵武田信玄病死,沒有了後顧之憂的上杉謙信更加著力於對越中的平定。1576年,終於攻滅了長年的敵人椎名康胤,此時謙信與一向一揆達成和睦,完成了越中平定,下一步便是共同對付織田信長。次年,開始進攻並逐漸掌握能登。但在1578年,謙信去世,信長抓住此機會從入侵越中,越中國眾大部分都歸屬到了信長麾下。1580年任命佐佐成政支配越中,但在本能寺事變時成政退出越中。賤岳之戰後,秀吉認可佐佐成政領有越中一國,成政再次回到了越中進行支配。後在小牧·長久手之戰時成政支持信雄一方,戰後投降於秀吉。但此時成政領地被削減,緊接著被轉封到肥後。從此一直到江戶時代,越中和加賀、能登一樣,成為前田家的領地。

主要地誌:越中舊事記、越中史要、越中史料

26、越後:

特點:國界被山地包圍利於國土防衛,但冬季頻受大雪影響。

石高:39.1萬石

分郡:頸城、古志、三島、魚沼、蒲原、沼垂、石船

主要特產名物:鮭魚、漆、蠟、鉛、金

代表風土:親不知子不知、五智國分寺、米山、姬川、國上山、岩船大祭、妙高山、大須戶能、彌彥神社

主要勢力:上杉氏、長尾氏

梗概:面向日本海的南北狹長的北陸之國。東北是出羽、東是陸奧、東南是上野、南是信濃、西南是越中,西向日本海,隔海與佐渡相望。與各國均通過山地連接,利於國土的防衛。如與出羽間的朝日山地、飯豐山地,與陸奧、上野間的越後山脈,與信濃間的妙高高原等。特別是越中交界的著名景觀親不知子不知。

面向日本海一側的中部的越後平原和偏南的高田平原,農業和漁業興盛,但山嶽和日本海圍成的地帶在冬季暴雪頻繁,部隊幾乎不能行軍,雖然從國土防衛來說是有利點,但對於出征他國來說,就成為了一個缺點。因地形狹長且與多國接壤,本國形成了上越,中越,下越三部分,此三地區相對保持獨立,怎樣將三部分進行統合是一個課題。國內守護代長尾家逐漸取代了守護上杉家的權力,但國人領主獨立性強,不服長尾家的統治,後來經由上杉謙信的壓制,獲得了大部分國人層的支持,確立了國內的支配體制。

1548年,越後守護代的頭銜落到了長尾景虎的頭上,次年本土守護上杉家家系斷絕,景虎便成為了本國真正的支配者,國內豪族也逐步聚攏在其周圍,向國內統一邁進。1550年同族上田長尾政景、1555年重臣北條高廣相繼謀反,景虎令二者投降,政景歸於景虎麾下;高廣安堵本領,後來委以廄橋城代。同年,原守護上杉家重臣大熊朝秀內通武田家而謀反,被景虎鎮壓,而且趁機掃除了領內不穩定的舊守護勢力,更加確立了本國統治。之後景虎繼承了關東管領山內上杉氏的家名,並於1570年出家,法號不識庵謙信,即有著越後之龍之稱的上杉謙信。

越後國內較為平穩的狀況一直持續到1578年謙信去世,其姐之子景勝與北條家過繼來的養子景虎爭奪家督之位而爆發了御館之亂。爭亂中除了本國國眾外,還捲入了北條、武田等多家大名,越後一分為二。最終於1579年景勝方取得勝利,景虎在鮫尾城自殺。景勝於1581年徹底掃平了所有反對勢力,坐上了越後國主的寶座。隨即景勝於1587年討平了謀反的重臣新發田重家,同時在1589年征服了佐渡。1598年,景勝從豐臣秀吉之命轉封到會津,秀吉則在越後安插了心腹將領堀秀治,令其領有春日山45萬石。但到了德川幕府時代的1612年,幕府以秀治之子忠俊幼小的名義改易了堀家,家康以六子松平忠輝領有越後及信濃川中島共60萬石,入主福島城。但忠輝於1616年被流放伊勢,沒收領地。酒井家次、松平忠昌、松平光長等入國,但時候不長,1681年光長被沒收領地,之後越後村上、新發田,長岡等小藩分立。

主要地誌:越後志略、越後地名考、越後名寄、越后土產、越佐史料、北越奇談、北越雜記、北越志、北越雪譜、北越略風土記

27、能登:

特點:漁業、海運和貿易都很發達。

石高:21萬石

分郡:羽咋、能登、鳳至、珠洲

主要特產名物:鯖魚、漆、輪島塗、素麵

代表風土:能登金剛、珠洲角、輪島早市、總持寺、妙成寺、七尾灣、高爪山、能登島

主要勢力:田山氏

梗概:佔據著能登半島絕大部分的北陸國家。東與越中通過寶達丘陵接壤,南與加賀通過狹窄的能登半島基部接壤。古來是越前國的一部分,因是攻略東北地方的重要軍事據點而受到重視。718年,羽咋、能登、鳳至、珠洲四郡獨立組成了能登國,741年與越中國合併,但又於757年再度獨立成一國。

能登三面被日本海包圍,國土的大部分都是低矮的丘陵地帶,只有一些不大的地域和海岸部分有一些適於耕作的平原。半島突出部分由東北向西南是最大的平地,半島東側的七尾灣形成了一些天然良港,而西面和北面的外灘一般以斷崖和岩石居多。

以突出於日本海的地理形貌為條件,漁業和製鹽業非常發達,同時作為古代以來與渤海國交易的據點,水運和貿易也非常發達,很早就吸收了大陸的文化。乘著對馬過來的洋流能夠很方便的到達越後甚至東北。

從南北朝時代以來田山氏就是該國守護,應仁之亂後逐漸戰國大名化,但隨著田山七人眾的爭權奪利,勢力逐漸衰退。以七尾城為主城的守護田山家進入戰國時代後,田山義總死,其弟及其子對立爭權,在重臣溫井一族的幫助下,義總次子義續繼承了家督之位,而此後溫井氏逐漸掌握了田山家的實權。但另一重臣游佐氏與溫井氏激烈對抗,最後形成了除了以上兩家的長、三宅、伊丹等七人眾的重臣合議制,至此田山家的守護權力盡失。

但隨著七人眾中的主導權之爭,溫井和游佐兩家的爭鬥再開,最終游佐續光被擊敗,逃往越後。但新守護田山義綱不甘心做重臣傀儡而暗殺了在爭鬥中勝利的溫井紹春,擬重掌本國支配權。此舉造成了重臣層的極大反感,最終於1566年重臣們流放義續和義綱父子,立義綱之子義慶為主。新政權由長和游佐兩家主導,守護權力再次傀儡化。1576年,越後的上杉謙信圖謀擁立一直在上杉家度日的上條政繁為能登守護,以此為借口悍然出兵能登。上杉軍以勢如破竹之勢攻陷的能登諸城,直逼田山家主城七尾,而在戰亂中守護田山義慶被重臣毒殺,最終游佐續光為上杉家內應,同時殺光了對頭長家,七尾城落城。守護田山家的統治終結,能登併入上杉家版圖。而在1578年謙信死後,能登形勢發生急劇變化。長一族唯一的倖存者長連龍在織田信長的援助下反攻能登,很快能登就變更到信長版圖之下。信長任命菅屋長賴、福富行清、前田利家作為奉行對能登進行統治,而前田利家更是於1581年受封能登一國。本能寺事變後,羽柴秀吉與柴田勝家對立,利家處於柴田的統率下參加了賤岳合戰,但在戰中不救援友軍佐久間勝政反而撤退,加速導致了柴田軍敗北。戰後利家因功獲得了能登一國和加賀半國的獎賞。利家死後,次子利政在關原之戰中屬於西軍而遭到改易,而加入東軍的長子利長因功獲得了獎賞,最終領有了加賀、能登、越中百二十萬石的封地,作為德川政權下屈指可數的大大名延續於江戶時代。

主要地誌:能登志征、能登國名跡志

28、加賀:

特點:農業、漁業發達,生產力高。一向一揆過於興旺,幾乎控制全國。

石高:35.6萬石

分郡:江沼、能美、加賀、石川

代表風土:河北瀉、大乘寺、安宅關、山中溫泉、兼六園、中宮湯、白山

主要特產名物:笠、金、硫黃、煙硝、熊膽、菊酒

主要勢力:一向一揆

梗概:能登半島以南的北陸之國。北面通過金澤平原的狹長部分與能登相鄰,南面通過大日山與越前相接,東面通過兩白山地與越中相連,南面是飛驒國。西面沿著日本海有著很長的沙丘地帶,內側有柴田瀉、木場瀉、今江瀉、河北瀉等。沙丘地帶與東南的加賀山地之間有大聖寺川、梯川、手取川、犀川等諸多河流。西南一直延續到東北的是帶狀的加賀平原。平原中心部分農業發達,而日本海沿岸漁業發達。由於是越中、能登至越前、京都的交通要衝,自古以來便在此建立了安宅關。

自從1481年本願寺的八代法主蓮如從加越國境的吉崎布教開始,此國一向眾就極其眾多,而且一向一揆甚至攻滅了當地守護富樫氏,成為了戰國時代唯一一個由一向一揆控制的百姓持有之國,是以金澤御坊為政治中心的本願寺王國。而且一向宗的勢力已經滲透到了鄰國越前和能登,地方大名與加賀國內的寺院和石山本願寺爭權,國內形勢並不安定。

1546年,以金澤御坊為中心的本願寺王國正式確立。1570年織田信長與本願寺之間的石山合戰爆發,加賀來了很多本願寺僧官,如七里賴周等,指導加賀的一向一揆進行抗戰。1573年,越前朝倉家被信長所滅,加賀的一向一揆開始與織田信長直接對決。信長的加賀侵攻由1578年開始,北陸方面軍總大將柴田勝家率大軍入侵南加賀,擊敗各地的一向一揆。1580年,金澤御坊被柴田勝家攻陷,加賀大半在織田家的支配下。同年本願寺的法主顯如與信長達成和睦,退出了石山城,但加賀的門徒們仍然在抗擊著信長,直到1582年還與信長軍有零星交戰。

本能寺之變後,同時隨著加賀支配者佐久間盛政的死亡,羽柴秀吉因前田利家在賤岳之戰的功勛,封給利家北加賀的河北、石川兩郡,而封給丹羽長秀南加賀的江沼和能美兩郡。1585年丹羽長秀死後,由堀秀政領有。而在1597年堀秀政轉封越後後,南加賀被封給了山口宗永和丹羽長重。關原合戰中山口和丹羽二人均屬於西軍,因此領地被沒收,至此加賀一國被封與了前田利長,從屬於加賀藩一直存續。

主要地誌:加越能大路水經、加賀志征、加賀物產志、加能越三州地理志稿

29、若狹:

特點:因天然良港的存在帶動了國內生產力發展,但面積狹小,易遭到圍攻。

石高:8.5萬石

分郡:遠敷、大飯、三方

主要特產名物:布、鰈魚、硯石、酒

代表風土:小浜、松尾寺、三方五湖、蘇洞門、雲浜獅子、高浜八景、神宮寺、丹生浦

主要勢力:若狹武田氏

梗概:面向若狹灣的北陸之國。東面通過野坂山地與越前相接,西面越過青葉山便是丹後,南面是與丹波和近江的分界丹波高地,北面是大體呈弓形的若狹灣。

若狹是一個只有遠敷、三方,大飯三個郡的小國,沒有大的河流和平原。農業生產並非很發達,但因為依靠和東西的海岸線及小浜等天然良港,漁業、海運業和製鹽業比較發達。該國三方被山地所圍,但都不是高山,通商相對容易但防禦性相對低下,若狹灣緊鄰丹後,海上也並不安全,但因為臨近京都,又有海港,歷來受到當權者的重視。鎌倉時代以來的執權北條氏、室町時代的一色氏、武田氏等幕府重臣先後為若狹守護。但進入戰國時代,守護武田家勢力衰落,國人勢力得到發展,鄰國越前的朝倉家對若狹也是虎視眈眈。

若狹守護武田家因內部爭奪家督之位而造成家臣團不斷離反,勢力也不斷衰退。趁此良機,1563年,鄰國朝倉家由三方郡入侵,給已風燭殘年的武田家以更大的打擊。1566年,從三好家魔掌中逃出的足利義昭前往若狹依賴於姐夫武田義統,但見義統與其子元明爭權不足依賴,便借道投靠了越前朝倉家。在家督的爭鬥中,n1567年武田元明最終繼承了家督之位,但大部分家臣均自守領地,在織田信長進攻若狹時投降了織田軍。而名義上的家督武田元明也在1568年朝倉軍的進攻下,失去了領地,若狹守護武田家的統治結束。至1570年,織田軍討伐越前,順便統一了若狹,編于丹羽長秀的支配之下。

1573年,朝倉家滅亡,武田元明回到若狹小浜,被信長賜與了神宮寺三千石作為其隱居的領地。一直到本能寺之變,元明投靠明智光秀,集合家臣攻擊近江長浜城,在山崎合戰後被消滅。賤岳之戰後,羽柴秀吉將若狹、越前和加賀封給了丹羽長秀。後長秀子長重因家臣團內部矛盾被削減了越前和加賀半國,在1587年征伐九州時長重又違反軍令,最終被削減至加賀松任四萬石。之後淺野長政入主若狹,1593年轉封至甲斐。接替長政的木下勝俊因在關原合戰中屬於西軍而遭到改易,京極高次獲得了若狹國主的地位。京極高次及子忠高以小浜為居城,整備了城下町,但於1634年轉封到了松江。之後,江戶幕府的老中酒井忠勝連帶越前敦賀及近江高島共11.35萬石入主若狹,從此若狹一國便處於酒井氏的支配之下。

主要地誌:若耶群談、若狹郡縣誌、若狹舊事考、稚狹考、若狹國志、若狹小志

30、近江:

特點:文化水平和經濟力都很高。

石高:77.5萬石

分郡:滋賀、栗本、甲賀、野洲、蒲生、神埼、愛智、犬上、坂田、淺井、伊香、高島

主要特產名物:米、鰻魚、茶、蚊帳、鐵炮、煙管

代表風土:琵琶湖、近江八景、堅田、比叡山、山上祭、余吳湖、竹生島、伊吹山奉納太鼓踴

主要勢力:六角氏、京極氏、淺井氏、朽木氏、甲賀眾

梗概:環抱琵琶湖的東山道之國。東面通過伊吹山地和鈴鹿山地分別與美濃和伊勢接壤,西面通過比良山地和比睿山與山城和丹波相連,北面的野坂山是與越前、若狹兩國的分界,南面是信樂山地的伊賀,中央是日本最大的內陸湖——琵琶湖。

湖東的犬上川、愛智川、日野川、野洲川、湖北的姊川等眾多河流沖積形成了廣大平原,湖東方面又有廣闊的近江盆地,由琵琶湖流出的瀨田川流向京都和宇治方向。以上河流的存在,連接了北陸、京和中部的主要水陸交通,不僅使環湖的水運非常發達,交通非常方便外,也是該國生產力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水上交通,此地還是北陸道、東海道和東山道的交匯點,越過鈴鹿山地是東海道,經山科盆地是至美濃便是東山道,而向北至若狹則是北陸道,是連接東西日本的陸上交通要衝。除此之外近江也是京都的東大門,從東方上京,近江是必經之地。因此自古以來便有說法:控制了近江便控制了天下。被稱為古代三關的鈴鹿,不破和逢坂,便是在近江國的四周所設。

古代以來,近江大津便是政治、經濟和文化高度發達的地區。應仁之亂時戰爭不絕,近江便成為了從京都逃出的亡命將軍們的避難之地。以此為背景,中世以來的市和座及行商人,在近江都有很多,特別是著名的近江商人。控制該國是取得天下的前提,進入戰國時代,守護六角氏控制了南近江,而淺井氏則凌駕於主家京極氏之上,控制了北近江。

進入戰國時代,北近江的守護京極家由於一族爭奪家督之位,導致原本的被官淺井氏勢力不斷擴大,最終取代了京極氏,制壓了北近江。起初淺井家向南近江的守護六角家示好,屈居其下。但到了淺井久政之子長政時代,打出了反六角家的旗幟,家臣團迫使老父久政隱居。淺井長政於野良田之戰中大破兵力優於己軍的六角軍,穩固了自身在家中的地位,並趁勢入侵南近江,整編了家臣團,邁向了戰國大名之路。相反,六角家當主義治卻惟恐重臣後藤氏抬頭,先下手殺死了重臣後藤賢豐,導致家臣團離反,進一步衰弱了本家的勢力。同時淺井長政娶了織田信長之妹市,與織田家結盟。在1568年織田軍入侵近江時充當其先鋒,為擊敗六角軍作出了貢獻。最終六角父子逃往甲賀,近江佐佐木氏四百年來對近江的統治就此結束。而信長為了確保東海至近畿的交通線,在此安插了柴田勝家、佐久間信盛等諸多宿將,並確認盟友淺井長政領有半個近江,但一切都隨著征伐朝倉而改變。雖然長政為信長妹婿,但始終拗不過老父及家臣團救援老盟友朝倉的意見,最終對信長豎起了叛旗。由於在姊川之戰中的敗北,小谷城逐漸被織田軍諸將所孤立。此時淺井、朝倉與其他反信長的勢力組成了信長包圍網,與信長對抗,隨著局勢逐漸對信長方有利,原屬淺井麾下的近江諸土豪接二連三被策反。最終在1573年,信長出兵殲滅了馳援淺井的朝倉軍,並將朝倉義景追到老家一乘谷,迫其自殺,名門朝倉家滅亡。緊接著信長急襲小谷城,經過抗戰小谷最終落城,淺井父子自殺,淺井氏滅亡,自此近江完全被納入了信長的掌握。接著信長在琵琶湖畔築起了雄偉無比的安土城,作為其統一天下的據點。直到本能寺之變信長橫死,安土城最終也在戰亂中燒失。

之後信長的繼任者羽柴秀吉以近江為自己的直轄地,並派遣心腹石田三成打理。秀吉死後,三成為了阻止德川家康奪取豐臣政權而起兵,但最終戰敗被殺。後家康分封重臣井伊直政到此,開創了後來彥根藩18萬石的基礎。江戶時代除彥根藩外,此地還有眾多小藩,另有其他大名的飛地、幕府藏入地、寺社領、旗本知行地等,不可一一盡述。

主要地誌:淡海溫故錄、淡海地誌、近江國輿地誌略、近江寶鑒、淡海要錄

31、伊賀:

特點:國眾戰鬥力非常高,沒有能夠統一國內的勢力。

石高:10萬石

分郡:阿拝、山田、伊賀、名張

主要特產名物:紅花、煙草、松茸、石灰、伊賀燒

代表風土:尼岳、敢國神社、上野天神祭、若子祭、赤目四十八瀑布、鳥原宿

主要勢力:伊賀眾

梗概:四周被山地包圍東海道最西端的內陸之國。南面和西南是室生火山和笠置山地等,對面就是大和國,東面南北向的布引山脈是與伊勢的分界線,北面的鈴鹿山脈至水口丘陵的對面是近江國,西北是山城國。四周都是山地,內部則是伊賀上野盆地。山地上有幾條河流在伊賀盆地中彙集,流往它國。本來屬於伊勢的一部分,後來於680年分出了阿拝、山田、伊賀和名張四郡,組成了伊賀國。

通過河運,一至兩日內便可到達京都,從古代便有很多東大寺、興福寺及藤原家的莊園及林地。同時也是由京都和奈良去往伊勢的主要通道。因國內四周均被山地所包圍,相對閉塞的環境沒有孕育出統一國內的勢力,呈現出土豪廣泛分布的狀態。國內小勢力眾多,沒有大規模的集團戰,只有一些小規模的襲擊戰和謀略戰。在國內鬥爭的過程中,各勢力大量運用夜襲、放火、間諜等多種手段,促進了該國忍術的發展。

但為了對抗周圍國領主們的攻擊,當地的一些小領主們便自發的結合起來,形成了總國一揆。66家國人領主在上野的平樂寺談判,並與相鄰的近江甲賀國人眾互相配合,形成了獨自的支配體制。總國一揆將國內堡壘化,在與周邊各勢力的抗爭對己有力,這些國眾們便加入哪方,從而確保自身利益。

以總國一揆為組織的獨立性的伊賀國,在織田信長稱霸畿內後,便成為了其眼中釘。終於在1578年至79年間,信長給次子信雄下達了討伐伊賀的命令。但面對國土全部堡壘化、全民皆兵的伊賀國時,織田軍的第一次伊賀侵略在付出極大的代價後失敗了。對此信長大為惱怒,在1581年再次出動大軍,從四面八方入侵伊賀。織田信雄、瀧川一益、蒲生氏鄉等入侵甲賀口;堀秀政入侵信樂口;筒井順慶及其大和眾入侵大和口;織田信包由伊勢入侵加太口。此次戰役徹底終結了伊賀眾的抵抗,伊賀全境幾成焦土,國人大多戰死,逃往國外者被逮捕後也遭到殺害。只有一部分逃往德川家康處的國眾被收編,為將來發展伊賀同心眾奠定了基礎,此後同心眾一直作為德川家的特殊部隊,發揮著巨大作用。本能寺事變時,伊賀眾幫助家康通過伊賀。賤岳之戰時,部分伊賀殘黨聯結柴田勝家企圖重新恢復失地,襲擊了筒井順慶在伊賀設置的據點。但隨著勝家的失敗,收復失地的願望最終成為泡影。之後當上天下人的秀吉令順慶之養子定次築上野城入主國內。關原合戰後,筒井定次安堵本領。但好景不長,1608年定次被除封,富田信高移封至此。

主要地誌:伊賀國志、伊賀國寺社記、伊賀風土記、伊賀名所記、伊水溫故、三國地誌

32、山城:

特點:產業發達,國內繁榮,是國家的中心。易遭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攻擊。

石高:22.5萬石

分郡:乙訓、葛野、愛宕、紀伊、宇治、久世、綴喜、相樂

主要特產名物:牛蒡、茶、西陣織、漬物、和果子

代表風土:方廣寺、嵐山、渡月橋、壬生寺及壬生寺狂言、上賀茂神社賽馬、鞍馬寺、京都御所、清水寺、宇治平等院、本能寺

主要勢力:天皇家、足利將軍家、細川氏

梗概:位於京都盆地的畿內中心國。北面和西北鄰接丹波高地的丹波國,東面的比良山地一直延續到南方的笠置山地是近江和伊賀兩國,南面是笠置山的丘陵地帶與大和接壤,由西到北是生駒山地,連接河內與攝津兩國。國土南北狹長,中間是京都盆地。南方沿著木津川流域,有著南北向廣而細長的平原,周邊被山地所包圍。平原上分布著木津、淀、宇治、桂川、高野等河流,經過沖積形成了肥沃的土壤,自古便是農業發達的地帶。

古來就是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除了高度發達的洛中,嵯峨、宇治、山崎、淀等周圍地區也逐漸發展起來。雖然是內陸國,但因有宇治、淀川等河流,橫扼了琵琶湖至瀨戶內海通道的中央位置,也是一個水陸交通要衝。以此基礎條件,除了農業和漁業非常發達外,因為是王都之地,工業和商業也異常發達。另外京都郊區的栗田口盛產被稱為山城物的刀劍,因此該國也有著一定的軍事資源生產。

室町時代末期,國內武家的棟樑——征夷大將軍足利氏的權力逐漸衰退,細川氏、三好氏等先後掌握了國內實權,確立了霸權。但京都自平安朝成立七百年以來,除武家勢力外,皇家、公家、寺院、神社、商人等各類勢力錯綜複雜。除了武力外,權力和經濟力也是影響該國的重要方面。由於是朝廷和幕府的所在地,因此控制此地是天下統一的必經之路。所以山城便成為大名們爭奪的對象。過多的勢力導致本國統治困難,很難穩定地享有絕對的一國支配權,怎樣調和這些權力和矛盾,是一個嚴峻的課題。另因為比睿山延曆寺等勢力的存在,保有一定的武裝力量,所以需要持有一定的武力以壓制這些勢力。

1549年江口之戰之後,山城國便由三好長慶所支配,管領細川晴元被長慶流放,並扶植細川氏綱為傀儡管領,使三好家形成了橫跨四國和畿內的大勢力。直到1558年,長慶與流亡近江的將軍足利義輝達成和睦,將其迎入京都使其成為自己的傀儡。但不甘心做傀儡的將軍義輝向諸國大名求助,1559年,織田信長和上杉謙信接連上洛。1561年,反三好勢力的近江六角家與河內田山家起兵,在和泉大破三好軍,京都暫被六角軍佔據。但三好軍隨後在河內擊破了六角和田山聯軍,奪回了京都支配權。1564年,三好長慶死去,由養子義繼繼位,但實權落到了三好三人眾和松永久秀的手中。1565年,將軍義輝在京都二條被三好三人眾和松永久秀合謀所殺,並將阿波的足利義榮接到了京都就任第十四代將軍。但隨著三好三人眾和松永久秀為爭奪主家權力而對立,被三人眾軟禁的三好義繼與久秀聯合,三好家一分為二。另一方面,義輝之弟義昭在四處流浪後終於獲得了織田信長的援助,於1568年在信長軍的幫助下上洛。信長軍橫掃畿內,三好三人眾逃往阿波,三好義繼和松永久秀投降。足利義榮在本年死去,足利義昭便順理成章就任第十五代將軍。

在掌握實權後,信長在京都設置了代官。但1569年三好三人眾捲土重來,襲擊義昭在京都的住處本圀寺。信長軍苦戰終於擊破了三好軍,但需要將軍權威而號令天下的信長意識到,必須得給將軍建一座城了。之後,不甘心做傀儡的義昭與獨斷的信長發生對立。最終義昭公開反抗信長,給各國大名下達了上洛的御內書。而信長也藉助朝廷的權威,與足利義昭對立。1573年,義昭在宇治的楨島城舉兵,但在信長的猛攻下而投降,最後被信長流放,室町幕府滅亡。之後信長接受朝廷的請求,就任了從三位大納言併兼任了右近衛大將,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下人。1582年,信長為了朝廷的官職推任問題,進入了京都,住在本能寺。數日後,受命出陣中國的明智光秀謀反,信長父子戰死。京都短暫歸明智光秀所支配,但隨著山崎合戰中秀吉的勝利,京都最終由秀吉所管轄。之後就任太政大臣的秀吉於1587年在平安京大內里建造了聚樂第,京町變成了其城下町。1598年秀吉死後,其子秀賴進入大坂城,政治經濟中心也隨之移到了大坂。1603年,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將軍,建造二條城,設置所司代進行支配。

主要地誌:京師巡覽集、京雀、京都名所記、京之水、京羽二重、京町鑒、京童、京城勝覽、嵯峨名所盡、山州巡見記、山州名跡志、城州圖鑑、日次紀事、扶桑京華志、平安志、平安通志、堀川之水、水雄岡志、山城志、山城四季物語、山城風土記、山城名勝志、山城名跡巡行志、雍州府志、洛陽名所集

33、大和:

特點:國內文化水準較高。生產力也較高。

石高:44.9萬石

分郡:添上、添下、平群、廣瀨、葛上、葛下、忍海、宇智、吉野、宇陀、城上、城下、高市、十市、山辺

主要特產名物:芋頭、金魚、杉木、葯、素麵、漬物

代表風土:東大寺、吉野山、興福寺、龍門瀑布、春日大社、香久山、法隆寺、山上岳、背山

勢力分布:筒井氏、越智氏

發展:主要由紀伊山地和奈良盆地組成的畿內之國。東面和北面的笠置山是分別與伊賀和山城兩國的分界線,東和南通過高見山地和紀伊山地一線分別與伊勢和紀伊相連,西面是金剛山和生駒山地,越過便是河內。古代日本即以大和命名,有著飛鳥京和平城京等古代國家的都市,是名副其實的日本中央位置。東北是雄偉的笠置山地,南方是山嶽重疊的吉野山地、紀伊山地等。西南部是古代王城的集散地——奈良盆地,農業十分發達。國內平原和山地劃分明顯,由平城京到飛鳥京,是奈良盆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著由奈良時代起就是南都七大寺之一的興福寺,從鎌倉時代起便行使大和守護之權力。興福寺擁有大量僧兵,是一股力量強大的宗教武裝集團,因此由興福寺出身的勢力,如筒井氏、越智氏等武士團支配著該國。

地理上處於京都背後的位置,同樣是統治畿內而不可欠缺的一國,畿內他國大部分都是平原地帶,只有大和擁有眾多山地,又離京都很近,進可攻退可守,有著先天的地理優勢。

戰國時代,筒井家大活躍,勢力幾乎遍布大和一國。但因為1551年筒井順昭的暴死而受到了挫折。此時,京都的三好家追放了主家管領細川家,掌握了中央政權,隨後其家臣松永久秀的勢力逐漸擴大。1559年,久秀自稱大和守護,開始統一大和的進程。而筒井家當主順慶因年幼,不敵久秀之攻勢。但順慶並不甘心失敗,聯合反松永的國眾們,與以多聞山城為居城的久秀繼續對抗。1567年,在三好長慶死後,三好三人眾與久秀的矛盾不斷激化,最終對立。順慶趁此機會聯合三好三人眾,最終將久秀趕出了多聞山城。但次年信長上洛,驅逐了三好三人眾的勢力,久秀及時投靠織田家,獲得了信長允許,再次開始平定大和國。在信長支援下,久秀成功席捲大和,但順慶在1571年擊敗了松永軍,並適時地也投靠了織田家,因此獲得了對大和發言權的有利地位。後1573年將軍足利義昭向信長舉起了反旗,久秀呼應義昭。但義昭戰敗,久秀再次投降,退出了多聞山城,至信貴山城隱居。信長便令明智光秀、柴田勝家等為多聞山城的城番。並於1575和1576年分別另原田直政和筒井順慶支配大和。

信長死後,筒井家繼續在豐臣政權下支配著大和。1584年順慶病死,侄定次繼位。後秀吉將定次轉封於伊賀,令弟秀長入主郡山城支配大和。秀長以郡山城為大坂城的支城,令國眾們歸農或者趕出國外,掃清了國內土豪們。1591年秀長死後,1595年增田長盛受封郡山城主,但1600年關原合戰後遭到改易。天下人德川家康以大和為幕府的直轄地,指示大久保長安為代官進行支配。其他由眾多小藩和旗本分割支配。

主要地誌:春日社參記、七大寺巡禮記、南都賦、平城坊目考、大和志、大和路便覽、大和志料弁妄、大和巡覽記、大和志料、大和名所記、吉野記、和州寺社記、和州郡村志

34、紀伊:

特點:平原地帶不廣大但農業生產力依然很高,但國內土豪眾多,政情不夠穩定。

石高:24.4萬石

分郡:伊都、那賀、名草、海部、在田、日高、牟婁

主要特產名物:蜜桔、梅、海苔、黑江塗、陳皮、醬油、熊膽、味增

代表風土:東照宮、那智山、那智瀑布、日前神社、和歌浦、道成寺、大雲取山、湯之峰溫泉

主要勢力:田山氏、雜賀眾、根來眾、熊野水軍

梗概:佔據紀伊半島尖端的南海道之國。北面是河內和和泉國,東北面是伊勢國,由東到西的廣大範圍都與大和南部接壤,西面通過紀淡海峽與淡路和阿波兩國隔海相望。南方是太平洋海岸線,三面被海包圍。由於距離平安京和平城京不遠,是較早被開發的地區之一。國土大部分被和泉山脈、長峰山脈、白馬山脈、大塔山脈等山地所佔據,平原較少,山谷部雨水豐富,氣候溫暖,森林資源也很豐富。從古代開始就以盛產木材而著稱。同時東南方的牟婁郡是由熊野國演變而來,自古以來便有很多修行者到此修行,有著很多密宗的道場,形成了以熊野三山為中心的獨特的文化背景。平原中有被紀之川和熊野川沖積出來的肥沃土壤,古代就開始實施了大規模灌溉,農業水準高,孕育了雜賀黨等本地土豪。

由於國內守護田山家隨著應仁之亂的影響而分裂,紀北至南河內保有一定勢力的根來眾和在紀之川流域盤據的雜賀眾等土豪勢力不斷擴大,因有天然良港而賴以生存的熊野水軍勢力也逐漸抬頭,而從高野山中分離出的真言宗根來寺眾也開始坐大。以上土豪勢力各自為政,不理會守護田山氏的統治,國內始終沒有能夠統一該國的勢力出現,戰國時代在與其他勢力的同盟和抗戰中生存。誰掌握了以根來眾和雜賀眾為代表的僱傭兵集團,往往便能夠左右戰局。特別是紀北的雜賀黨和根來眾,通過本地鐵炮的製造集團,形成了以鐵炮為裝備的一大僱傭兵集團,信長就是利用這些勢力的一人。但隨著信長與一向一揆的對立,情況也隨之一變。當時紀州農民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一向宗徒,雜賀眾與一向一揆聯合,形成雜賀一揆,公然對抗信長。雜賀一揆聯合反信長勢力的三好、石山本願寺等勢力,本願寺便以紀伊為後勤基地,與信長進行長時間的抗爭,令信長大為頭疼。

1570年,信長逐漸開始討伐本地一向一揆勢力,但因一揆方佔有地利,使信長收效甚微。自1574年開始,信長逐漸開始分化一向宗控制較弱的社家相、中鄉、南鄉的太田黨和根來眾等勢力,情況終於出現了轉機。雜賀孫市率領的雜賀庄十鄉的鈴木黨繼續與信長對抗,在1577年遭到信長大軍的討伐。之後紀州一揆仍然頑強的信長對抗,並與從海上封鎖石山的九鬼嘉隆水軍對戰。最後1580年石山本願寺的顯如上人退出石山城前往紀伊,石山戰爭結束。信長死後,羽柴秀吉於1583年開始入侵紀伊,攻落粉河寺。次年的小牧·長久手之戰中,雜賀眾、根來眾們應德川家康的請求作為呼應,擺出一副反抗秀吉的態勢而騷擾大坂。終於秀吉在戰爭結束後的次年1585年展開了報復行動,燒毀了根來寺,水淹太田城,徹底驅逐了根來眾和太田黨。而熊野水軍勢力堀內氏,早早便投降於秀吉麾下。秀吉先派其弟秀長接管紀伊,後桑山重晴分封到和歌山城,堀內氏善保有新宮地方,鈴木無心保有田邊地方。但關原和戰後,以上幾個勢力遭到懲罰,淺野幸長領有了和歌山37萬石。1619年,淺野家被轉封到安芸,家康十子賴宣分封到此,奠定了御三家之一的紀州藩的基礎。

主要地誌:紀伊志、紀伊續風土記、紀州名勝志、熊野遊記、三山紀略、南紀名勝略志、野山名靈集

35、攝津:

特點:農業及貿易較為發達,但所處地形比較不利於防守。

石高:35.6萬石

分郡:住吉、百濟、東生、西生、島上、島下、豐島、河辺、武庫、兔原、八部、有馬、能勢

主要特產名物:西瓜、瓢、鍋、蒲燒

代表風土:出見浜、天保山、孔雀、道頓堀、布引瀑布、有馬溫泉、清盛塔、住吉大社、六甲山

主要勢力:細川氏、三好氏

梗概:位於畿內的西側,北面是北攝山地的丹波國,西面是中國山地東端·六甲山地的播磨國,東北是京都盆地的山城國,東南偏南的平原地帶是河內國,以南是通過堺與和泉國相連,大坂灣的海對面是淡路國。國土的北方是山地,南方是平原,南部是瀨戶內海東端的大坂灣。

自古以來便被稱為難波津,是倍受重視的海上交通要衝。古代的仁德天皇在此建造了高津宮,孝德天皇建造了長柄豐碕宮,聖武天皇建造了難波宮。作為海陸交通的連接處,是開發較早的先進地區。自從平安時代以來便是西日本與朝鮮貿易的中轉地帶。之後平清盛在此修築了大輪田泊作為日中貿易的據點,從福原遷都就能看出其對此地的重視程度。至室町時代,此地重要的戰略意義仍未發生變化,幕府在此設立了半國守護,分郡守護等,一國內設置多數守護對此加以控制。管領細川氏世襲該國守護職,自應仁之亂後守護權威開始衰退,戰國時代中期阿波的三好氏逐漸掌握了此地的權力。同時,因內外貿易和農業較為發達,有著豐厚經濟力的農民層逐漸武士化,形成了渡邊黨等有力的武士團。而本國內的石山地區有著廣大的寺內町,被本願寺這支宗教勢力所控制,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至1549年,三好長慶逐漸掌握了攝津的實權,以芥川城為本城支配其龐大的勢力圈,達到了三好家的鼎盛時期。1560年,三好長慶追放了河內守護田山氏,將河內一國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並將本城遷移到了河內飯盛山城。此時,三好家的領國包含了山城、河內、攝津、和泉、大和、丹波、淡路、阿波、贊岐、播磨的一部分,此為三好家的最大版圖。後三好長慶先後將將軍足利義輝和管領細川晴元趕出了京都,掌握政權後又於1558年與義輝達成和睦,將其接回了京都,但將細川晴元軟禁在了攝津普門寺了卻了其殘生。1561年,三好長慶的末弟十河一存病死,次年二弟三好實休又在和泉久米田戰死,再次年嫡子三好義興病死,1564年又聽信了松永久秀的讒言殺死了三弟安宅冬康,長慶最終也不能經起這一連串的打擊而病死,之後攝津等國便成為了松永久秀與三好三人眾爭鬥的地區。三好家的新家督三好義繼在三好三人眾的支持下殺入攝津,而在將軍足利義輝被暗殺後,足利義榮也在三好三人眾的擁戴下由阿波到攝津登陸,建立新政權。但三好三人眾最終被松永久秀擊敗,並於1568年被擁戴足利義昭上洛的織田信長趕回了阿波。

之後攝津便被納入了信長的統治之下,隨著信長與本願寺關係的不斷惡化,從1570年開始,便拉開了十年石山之戰的大幕。其間,信長先後收服了荒木村重、池田氏、伊丹氏等本地領主,並委任荒木村重在有岡城進行統治。但1578年村重聯合本願寺而背叛了信長,隨著1580年法主顯如退出石山,十年的石山戰爭結束,而反叛的荒木村重也被平息,攝津全境再次回到了信長的掌握。

1583年,繼承信長事業的豐臣秀吉在原石山城的基礎上著手建立大坂城,並將攝津大部分收為直轄領地。以大坂為中心,伏見和堺的很多商人前往大坂繼續發展。秀吉死後,其子秀賴入主了大坂。1614年,德川家康為了滅亡豐臣家發動了兩次大坂之戰,並最終消滅了豐臣家,燒毀了大坂城。戰後,松平忠明領有了大坂十萬石,1619年成為了幕府直轄地,內藤信正被任命為代官。次年幕府要求伊勢至加賀以西的外樣大名們重修大坂城,作為幕府支配西國的據點。

主要地誌:大坂町鑒、古今蘆分鶴大全、須磨志、住吉名所鑒、攝津古迹記、攝津國記、攝津志、攝津國郡邑志、攝陽落穗集、攝陽奇觀、攝陽群談、難波舊地考、難波雀、難波丸綱、兵庫名所記

36、河內:

特點:農業和商業都較發達,經濟力高。

石高:24.2萬石

分郡:錦部、石川、古市、安宿、大縣、高安、河內、贊良、茨田、交野、若江、涉川、志紀、丹比

主要特產名物:蓮根、金剛砂、團扇、蘿蔔、酒

代表風土:淀川、男山、正成首塚、建水分神社、金剛山、誹詣、葛城山

主要勢力:田山氏、游佐氏

梗概:位於淀川以南的畿內之國,淀川以北是攝津國,東南是山城國,南方和泉山脈的南面是紀伊國,西南與和泉國接壤,東面是生駒山和金剛山,山東是大和國。因北有淀川,因此這裡被稱為川以內的地方,故名為河內國。東及南分別被金剛山和和泉山脈包圍,由南向東是淀川和大和川衝擊出的平原地帶。除了兩條河時而泛濫外,也帶來了肥沃的土壤,適合農耕。

陸路上是連結攝津、山城和大和國的交通要地,在海路上同時也是內陸延伸到大坂灣及瀨戶內海的重要地區,自古以來便是較為發達的地區。到了中世中後期,大塚寺、富田林等寺內町發展起來,更加帶動了本地經濟發展。戰略上可以利用山地與河川的天然地形,防備來自於陸路的各方向的進攻。但海上卻沒有相對強力的防禦屏障。因此需要構築攝津、和泉一直延伸到紀伊的海上防衛線。自南北朝以來,河內守護田山家就處於分分合合的不穩定狀態,權力慢慢衰退。隨著四國阿波三好家的勢力不斷擴大,給田山家帶來極大壓力。由於田山氏內部的鬥爭,守護代游佐氏的勢力逐漸擴大,而三好家也趁機對河內加以干涉。

1560年,三好長慶攻落了飯盛山城和高屋城,流放了守護田山高政,並將主城由攝津芥川城遷移至飯盛山城作為支配畿內的據點。同年,還處於三好家勢力下的松永久秀將大和納入了掌握,三好家成為了擁有九國的龐大勢力。而期待奪回守護權力的田山高政,聯合近江的六角義賢,在山城和和泉挑起戰火,並在1562年和泉久米田之戰中擊殺了三好長慶之弟三好實休。在六角家掌握京都政權後,戰場逐漸向河內擴大。但在河內教興寺和葉引野之戰中,因為松永久秀的奮戰,田山軍再次被趕出河內。1564年三好長慶死後,三好三人眾與松永久秀對立,繼承三好家督的義繼在三好三人眾的扶植下將本城遷往了高屋城。而不甘寂寞的義繼暗中與松永久秀聯繫並跑到了松永處,使松永久秀與三好三人眾的矛盾更加激化。

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將三好三人眾趕回阿波,三好義繼和松永久秀投降。信長給予義繼若江城,獲得了河內北半國的安堵。次年三好三人眾反攻,攻擊足利義昭,三好義繼與織田軍一起擊敗了三好三人眾。之後義繼娶了義昭之妹,作為織田軍團的一分子。隨著義昭與信長的對立,最終於1573年被信長流放,義昭先是到了妹夫的若江城。後若江城被信長攻擊,三好義繼自殺。之後河內便處於信長的直接支配之下。之後的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一直以河內為直轄領。德川幕府初期在此設置了代官。後被劃給了丹南、狹山等藩及部門寺院領地,共同進行支配。

主要地誌:河內往來、河內志、河內國風土記、河內名所鑒、八幡河陽記

37、和泉:

特點:典型的商業地域,商業發達,生產力高,文化水準高。處於四周覬覦的要地。

石高:14.1萬石

和泉 分郡:大鳥、和泉、日根

主要特產名物:麥、鰈魚、金紗、緞子、鐵炮、鹽昆布

代表風土:難波屋老松、牛瀧山、仁德陵、水間寺、高師浜、界市、信太森、加茂神社、黑崎、大鳥神社

主要勢力:細川氏、堺眾

梗概:面向大坂灣的五畿內之一國。北面是攝津國,南方通過和泉山脈與河內和紀伊兩國接壤。大坂灣通過明石海峽連接到瀨戶內海,又處於紀淡海峽的要衝位置。同時北方的堺自從室町時代起就是日明貿易的中樞地區,成就了當時日本最大的貿易港口。因此,以堺鎮的三十六名商人組織成了「堺三十六人會合眾」的合議制,使該地變成了一種自治化的都市。在畿內的地區中保持了政局相對平穩的狀態,不少京都的公家和僧侶到此訪問,在商業發達的同時,也帶動了本地文化的發展。

應仁之亂後,和泉作為細川家的兵站。之後該國一直由細川及三好兩家控制,後足利義晴之弟義維在堺擬創立幕府,因此被成為堺公方。在戰略位置上離京都不遠,又方便進攻淡路島及四國。但北方的地帶防禦較為薄弱,同時淡路水軍控制著周圍的水路。隨著守護細川家的不斷衰落及三好家的不斷擴張,淡路水軍屈服於三好家,同時三好家又於堺眾互通有無,成為真正支配和泉一國的勢力。控制了阿波、淡路、和泉一直到畿內一線的三好家在1561年,遭到了河內守護田山高政及其盟軍六角家的攻擊,主戰場就在和泉國。久米田之戰中三好長慶的臂膀—其弟三好實休戰死,和泉的三好勢力遭到了極大打擊。後田山軍又被松永久秀擊敗,三好假才又重掌了和泉的權力。但隨著三好家的不斷衰落,三好長慶及其兒子兄弟相繼死去,家中扶植傀儡將軍足利義榮的三好三人眾與支援新家督三好義繼的松永久秀髮生對立,最終在1568年信長上洛,三好三人眾被趕回了四國,而三好義繼和松永久秀則投降了信長。擁立新將軍足利義昭的信長向堺眾施壓,迫使其屈服,成為了其軍費和軍事物資的重要來源地。之後,和泉一直作為信長天下布武的重要經濟和軍事據點。信長死後,其後繼者豐臣秀吉控制了該地。秀吉仍以堺為經濟中心,任命石田三成為堺的奉行對此進行支配。1583年大坂築城開始,後商人們逐漸移住到了大坂城下町,堺逐漸開始有了衰退跡象。到了1615年,堺在大坂之戰中遭到了嚴重打擊,後德川幕府對堺進行了保護,加以復興,再次使其成為海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但在鎖國後,堺的經濟再次衰退,只剩下了一些簡單的工業一直存續了下去。

主要地誌:和泉志、和泉國風土記、和泉名跡志、苟宜獨語、界鑒、全界詳志、泉州記、泉州志、泉州町村志

38、丹波:

特點:雖然距離文化中心京都近,但因地形原因,生產力並不理想。

石高:26.4萬石

分郡:桑田、船井、多紀、冰上、天田、河鹿

主要特產名物:木瓜、栗、蜂蜜、墨、紙

代表風土:筱山、鍾坂、生身天滿宮、佐伯燈籠、春日神社及能舞台、鬼城山、大原社、出雲大神宮

主要勢力:波多野氏、內藤氏、赤井氏

梗概:連接近畿的山陰道最東之國。東北和西北部連接若狹和丹後國、,東部與山城相接,北部一小部分是與近江的國境,由西至南分別是但馬、播磨和攝津三國。是不靠海岸的內陸國,國內的丹波高地佔據了國土很大部分,相對較平坦的桂川流域的龜岡盆地和由良川流域的福知山盆地有一些耕地。但由於離京都較近,也是被重視的地區,鎌倉時代由六波羅探題支配此地。

明德之亂後,由細川氏開始了長達150年的統治。由於細川氏注重登用其出身地四國的家臣,忽視本地國眾的意願,導致細川家的代官與本地國眾產生了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本地守護代內藤氏和多紀郡代波多野氏勢力不斷擴大,步入戰國大名之路。隨著細川家及三好家間的對立,本地國眾也趁機擴充實力並爆發一揆,令本地政局並不十分安定。後隨著細川家的衰落,爭奪丹波控制權的焦點逐漸轉移到了波多野家和三好家的對立上。在三好勢力也逐漸衰退後,波多野、內藤、赤井等幾家形成了丹波國內的主導勢力。

1575年,扼山陰道入口的丹波開始受到了織田信長軍的入侵,明智光秀及細川藤孝指揮的部隊殺入了丹波。光秀採用兵糧攻策略,經過長時間包圍後,波多野兄弟投降,並被送往安土,但被信長處死。後光秀平定丹波並受封該國,成為織田軍團中早期的國持大名,之後光秀便致力於國內的內政開發。但於1582年信長突然將丹波收回,改封光秀當時還是敵人領地的出雲和石見。最終,在一片迷霧中,光秀謀反並在本能寺殺死信長。但在山崎之戰中,光秀敗給了從中國地區及時返回的羽柴秀吉,之後丹波便成為了秀吉的領土。秀吉任命一族的羽柴秀勝為龜山城主,進行經營。不久後秀勝死去,羽柴秀長、前田玄以、小早川秀秋等豐臣大名相繼入部。在關原合戰後,德川大名分而統治丹波。

主要地誌:三奇一覽、丹波志、丹波國風土式大概、千年山集

39、丹後:

特點:國內外文化交錯,文化水準較高,但國內政局並不安定。

石高:11.1萬石

分郡:加佐、與謝、丹波、竹野、熊野

主要特產名物:胡麻、貝類、蜂蜜、鏃

代表風土:天橋立、松尾寺、宮津游女町、大江山、夕日浦五色浜、智恩寺、籠神社、穴文珠

主要勢力:一色氏

梗概:佔據著丹後半島的山陰道之國。西南和東南分別是但馬國和丹波國,東面是若狹灣及若狹國,北面則是廣闊的日本海。古代曾是丹波國的一部分,但於713年從丹波國分離出來,因處于丹波後方,因此被命名為丹後。國內大部分均為山地,只有竹野川和由良川流域有少量平原。但以北部太鼓山為中心突出日本海,由宮津灣和舞鶴灣所環抱,形成了天然良港,海上交通十分便利,位置十分重要。特別是從彌生時代開始,就與中國大陸及朝鮮半島開始了文化交流。同時離京都不遠,京都文化也很流行,使本地文化水準較高。

平安時代此地歸屬京都守護,後又歸六波羅探題所管轄。可見中央政權對丹後還是比較重視。之後進入南北朝時代,形成了守護一色一族及本地國眾組織化的支配體制。進入戰國時代,一色、武田、細川等大名爭亂不斷。隨著織田信長上洛後對丹波的入侵,丹後的局勢也更加混亂。信長將丹波和丹後的平定任務交給明智光秀,光秀指派細川藤孝進攻丹後。丹後國人和一色家臣很多都投降了細川藤孝。1577年,一色家居城建部山城陷落,逃跑的一色義定到弓木城繼續抵抗。細川藤孝並未繼續強攻弓木城,而是將女兒嫁給了一色義定,雙方達成了暫時的和睦。1580年,細川藤孝之子細川忠興設計誘殺了一色義定,徹底使丹後一國成為細川家的領國。之後秀吉使北野一色氏入主宮津城與細川家共同支配丹後,關原合戰時因北野一色氏加入西軍而遭到細川家攻滅。細川家也因功被轉封到了豐前。而丹後被封給了京極高知,後形成了宮津、田邊、峰山三藩共同統治的狀態。

主要地誌:校正古丹後風土記、田邊府志、丹哥府志、丹後一覽集、丹後舊事記、峰山古事記、宮津府志

40、但馬:

特點:礦產資源豐富但交通不便。

石高:11.4萬石

分郡:朝來、養父、出石、氣多、城埼、美含、二方、七美

主要特產名物:茜、出石燒、小人蔘、山椒、銀

代表風土:生野銀山、岩井谷窟觀音、宗鏡寺、農村歌舞伎、出石神社、湯村、冰山、朝來山

主要勢力:山名氏

梗概:山陰道東部的山國。東面是丹波和丹後兩國,南面是播磨國,北面是日本海,處於中國山地中,西面通過冰之山與因幡交界。古代傳說新羅的王子由九州登陸日本,沿著瀨戶內海一直來到但馬定居,可以看出但馬從古代就與朝鮮等國有著密切關係。東部是圓山川流域,西部有矢田川流域,除了豐岡盆地的少量平原外,其他基本都是山地。雖然有一定的海岸線,但基本都是斷崖,少有較為良好的港口。所以說但馬陸路及海陸交通均不很便利。但從平安時代就被勘測出有生野銀山和明延銅礦,礦產資源相對豐富。同時因離京都距離不很遠,還是有一定的戰略價值。

自應仁之亂開始,守護山名氏入國,但內亂不斷,一直延續到永祿年間,隨著織田信長逐漸掌握了中央政權並開始了中國攻略後,作為山陰入口位置的但馬也捲入了戰火中。1569年,信長派遣羽柴秀吉為中國方面軍總大將,攻克了山名祐豐的居城此隅城,祐豐被迫逃亡至堺,以期再舉,後再於1574年返回但馬據有子城對抗織田軍。直到1580年,後繼者山名豐國臣從於再來討伐的秀吉,至此但馬守護山名家滅亡。將但馬收為領地的秀吉令弟弟秀長入主但馬,後在豐臣政權確立後將諸大名分封至此。關原合戰後,但馬的生野銀山成為了德川幕府的直轄領,此外還存在著出石和豐岡兩藩。

主要地誌:但馬一覽集、但馬記、但馬考、但州志

41、播磨:

特點:農業和漁業比較發達,國內沒有比較成氣候的實力派統治者。

石高:35.9萬石

分郡:明石、賀古、印南、餝磨、揖保、赤穗、佐用、宍粟、神埼、多可、賀茂、美嚢

主要特產名物:算盤、素麵、羊羹、魚乾

代表風土:赤穗鹽田、法華山一乘寺、月山、尾上神社、書寫山、室津湊

主要勢力:赤松氏、別所氏

梗概:山陽道東端之國。東面是攝津、丹波兩國,西面是備前、美作兩國,北面是但馬、因幡兩國,三個方向都被山地所包圍,向南面向播磨灘,與淡路、贊岐和阿波三國隔海相望。東部有著相對低矮的丘陵,播磨灘沿岸是廣闊的播磨平原,加古川、市川、揖保川衝擊形成了比較肥沃的土壤,適宜農耕。從古代就有著利用價值較高的土地,生產力較高。同時播磨灘沿岸漁業發達,有著豐富的物產。東面的明石通過明石海峽與淡路相去不遠,同時與攝津也有緊密的聯繫。因此在陸路上是中國和西國連接的要道,在海上也是瀨戶內海去往淡路和四國的要衝。

室町時代以後,國內守護赤松氏的勢力不斷衰退,逐漸被代官浦上氏的勢力凌駕於主家之上。進入戰國時代,三木城的別所、御著城的小寺、長水山城的宇野、上月城的上月等本地勢力也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但沒有十分強力的大名,這就使播磨成為周圍強大大名覬覦的地區。逐漸演變成了織田、毛利、尼子等勢力的戰場。

1553年,尼子晴久率領因幡、伯耆和出雲等國的兵馬入侵播磨,此時赤松及浦上等勢力都投降於尼子家的軍門下。只有三木城的別所就治經過苦戰,擊敗了尼子軍。1555年,鄰國攝津的三好長慶與赤松晴政聯合攻擊三木城,別所就治及安治再次將其擊退,成為東播磨的國人領袖。至1569年,織田信長與三好家在畿內爭權,別所安治支援信長,成為了織田家的盟友。1577年,信長以羽柴秀吉為中國征伐軍的總大將,入侵播磨,毛利軍及其盟友備前宇喜多軍出陣室津。秀吉被黑田孝高迎入姬路城,並攻落了毛利家的上月城,以急於回復尼子家領地的尼子勝久為城主。但在次年,趁秀吉去往安土的空當,三木城的別所長治突然反叛,投靠毛利家,宇喜多直家、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三萬大軍包圍了上月城。對此,信長最終捨棄了尼子一黨,並緊急命令秀吉攻擊三木城。最終上月城陷落,尼子勝久自殺。同年,信長的鐵甲艦隊在木津川口擊破了救援石山城的毛利軍,同時切斷了三木城的海上補給線,使秀吉順利完全完成了對三木城的包圍,經過兩年的「三木城干殺」,三木城終於開城,別所長治自殺。平定了播磨的秀吉以弟弟秀長為姬路城主,蜂須賀正勝為龍野城主,神子田正治為廣瀨城主,經營播磨。直到本能寺事變。豐臣政權成立後,木下家定入主姬路城,中川秀政入主三木城,高山重友入主明石城,繼續經營播磨。關原合戰後,德川家康掃清了播磨的豐臣勢力,以女婿池田輝政入主姬路,成為了擁有播磨、備前及淡路的52萬石大名。後在1617年,池田光政被轉封至因幡鳥取,播磨為本多忠政一族所支配。

主要地誌:赤穗郡志、龍野志、播磨鑒、播磨古迹便覽、播磨志草、播磨巡覽記、播磨國名所產物記、播磨風土記、播磨名跡志、播陽萬寶智慧袋

42、因幡:

特點:受中國山地阻隔,可以組織有效防禦。雖然有一定海岸線,但沒有適合大型船舶停泊的良港。

石高:8.9萬石

分郡:巨濃、法美、八上、智頭、邑美、高草、氣多

主要特產名物:蠟、紙、栗、珊瑚,熊膽

代表風土:岩美、湖山池、觀音院庭園、宇倍神社麒麟獅子舞、最勝寺

主要勢力:山名氏

梗概:山陰八國中的一國。東是但馬,西為伯耆,南是美作和播磨,北為日本海。由東至南分別是中國山地的冰之山、三室山和那岐山。可以通過蒲生、戶倉、志戶坂等山頭和峽谷組織有效的防禦。但因地形原因,開春後會颳起強勁的南風,使氣候非常乾燥並易造成山火。大部分國土為山地地形,中央位置的千代川中下游流域有著鳥取平原,可以開展一些農業。距離京都大概有十天左右的路程。雖然千代川能夠為農業生產帶來一些好處,但其經常泛濫也會帶來災害。海岸線周圍的沙丘和沙浜很多,不適合大型船舶的停泊。

室町時代,守護山名氏逐漸降服了當地國人,但進入戰國時代後,山名家族內部開始互相攻伐,對本國的支配力逐漸衰退。隨著尼子勢力的不斷滲透,本地國眾也產生了動搖。在中國的另一豪強毛利家滅亡了尼子家後,開始侵略因幡。最終山名家投降了毛利軍,因幡成為毛利家的領地。1573年,尼子餘黨尼子勝久和山中鹿之介等舉兵,向山名豐國求助,豐國答應尼子勝久讓其進入鳥取城,收復尼子舊領。但後來豐國又怕毛利家的報復而再次投靠了毛利家,攻擊尼子勝久。後尼子勝久得到了強援織田信長,反攻攻落了因幡鬼城。1579年,信長的中國平定軍攻擊因幡,1580年包圍了鳥取城。秀吉承諾山名豐國投降後因幡一國的安堵,但豐國被手下親毛利的家臣流放,毛利軍以吉川經家為城將入主鳥取,抵抗織田軍。次年,秀吉再次入侵因幡,包圍鳥取,最終以渴殺方法攻落鳥取城。之後,秀吉任命宮部繼潤、垣屋光成、木下重堅、龜井茲矩等支配因幡國。關原和戰後,池田長吉、山崎家盛和龜井茲矩被分封至因幡,後在1617年池田光政被轉封至此,成為擁有因幡和伯耆的32萬石大名。

主要地誌:因幡志、因幡民談記、因府年表、因府夜話、勝見名跡志、雪窗夜話

43、美作:

特點:險峻的中國山地是天然的防禦屏障。

石高:18.6萬石

分郡:英多、勝田、苫田、久米、大庭、真島

主要特產名物:西瓜、甜瓜、鯰魚、銅、作州餅

代表風土:津山、山伏谷、橫仙地下芝居、中山神社、後山、誕生寺、久世虎斑竹

主要勢力:赤松氏、三浦氏

梗概:山陽道的內陸國。北面是同在中國山地的伯耆國及因幡國,南面的旭川和妙見山是與備前的國境線,東面是後山和日名倉山形成的與播磨的交界,西面的四十取峠和裾野是與備中的交界。美作國曾經是備前國的一部分,在713年北部六郡從備前分離並獨立。周圍被群山包圍的,溫泉資源比較豐富。國土北部被中國山地東西隔斷,大部分是山地地帶,東面的吉井川和西邊的旭川兩大水系的上游有一部分盆地。特別是吉井川流域的津山盆地面積較大,作為山國的美作有此地方非常寶貴。美作扼守至出雲的交通要道,也是分割山陰山陽兩道的要衝,因山陽道相對比較平坦,山陰道比較險峻,因此通交需通過美作國內的四十曲峠、犬狹峠和人形峠等。同時也有被從山陰山陽兩路入侵的危險,以地形構築本土防衛線是第一要務。

隨著守護赤松家的勢力衰退,浦上、尼子、毛利、三村、宇喜多諸家在此爭奪並互相制約。首先尼子家代替守護赤松家獲得了本地支配權,但因統治失策和尼子家被毛利家所攻擊,最終由毛利家控制了大半美作。1577年,羽柴秀吉作為織田家中國平定軍的總大將,由播磨殺入美作,與毛利家開戰。在戰鬥中,秀吉軍漸漸佔據了上風,但隨著本能寺之變的發生,秀吉與毛利家在備中高松城下達成了和議,火速返回平定明智光秀的反叛。在豐臣政權建立後,美作被交給宇喜多秀家統治。1600年,因宇喜多秀家在關原合戰中加入西軍,戰敗而被改易,小早川秀秋受封了備前和美作。但1602年小早川秀秋死去,次年森忠政領有了美作18萬石,修築了津山城並整備城下。1697年家系斷絕,松平長矩獲得美作10萬石繼續對此地進行統治。

主要地誌:作州記、西作志、東作志、美作鑒、美作志、美作鬢鏡、美作風土略

44、備前:

特點:產業相對發達,生產力較高。

石高:22.4萬石

分郡:和氣、磐梨、邑久、赤坂、上道、御野、津高、兒島

主要特產名物:米、鰻魚、備前燒、鍛冶

代表風土:田之口、牛窗、西大寺、吉備真彥神社、加茂大祭

主要勢力:浦上氏、宇喜多氏、松田氏

梗概:面向播磨灘的山陽道之國。東面的日名倉山至明坂峠一線與播磨交界,西面太平山至岡山一線是與備中的國境線,北面通過吉備高原與美作相鄰,南面的岡山平原一直延伸至瀨戶內海。古代的吉備國是不亞於畿內諸國的先進國家,但在672年的壬申之亂後被分成了備前、備中和備後三國,至713年,備前北部六郡再被划出成立美作國。由中國山地注入瀨戶內海的吉井川和旭川兩大水系,在備前形成了廣闊的沖積平原,從彌生時代起農業就比較發達,隨後製鹽業和手工業也逐漸發展起來。其他產業還有以伊部為中心的備前燒和以長船物為代表的備前冶煉,經濟和戰略價值都很重要。文化、經濟都有很高的水平。播磨灘沿岸的海港眾多,與畿內和四國的來往密切,交通發達,特別是牛窗港,是在應仁之亂後代替兵庫成為了遣明船的母港之一,也是瀨戶內海交通的重要據點。因此備前是一個交通四通八達,經濟力很高的分國,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國。

隨著守護赤松家的實力日漸衰退,守護代浦上家的實力不斷增強,逐漸將備前一國納入了掌握。1552年,尼子家雖然把備前守護一職收入囊中,但因家中新宮黨事件等內部爭鬥,無力過於介入備前事務,浦上家依然發展著自己的勢力。在浦上家內部,實力較強的家臣宇喜多和島村、中山等家明爭暗鬥,最終宇喜多直家通過各種手段,消滅了敵對勢力。之後直家繼續暗中積聚實力,於1566年消滅了浦上家的敵對勢力松田家,次年又在備中明禪寺合戰中擊破三村軍,將勢力一直擴大到備中及美作一帶。1569年,尼子家再興軍殺回出雲,豐後大友家也聯繫浦上家等結成了毛利包圍網。後宇喜多直家入侵備中並與毛利家達成和睦,擊破了與織田信長通好的三村家。之後,岡山城的金光宗高自殺,岡山落城。直家又在松山城擊敗三村元親,最後於1577年,流放了主君浦上宗景,佔有了備前和美作兩國,一躍成為戰國大名。後宇喜多直家作為毛利家對抗西進的織田軍的先鋒,與織田軍的羽柴秀吉在備前至播磨一帶拉鋸。1579年,宇喜多直家突然與秀吉達成和睦,並投入其傘下,與毛利家敵對。後直家在備中高松城等多次戰鬥中協助秀吉。在直家死時及在後來與毛利家的講和過程中,秀吉承諾宇喜多對備前一國的支配權,並收宇喜多秀家為猶子,進入了豐臣政權中樞。秀吉死後,秀家作為五大老之一成為豐臣秀賴的後見人,關原合戰時為西軍的主要戰鬥力。戰敗後領地被沒收併流放到八丈島。備前被封給了小早川秀秋,兩年後秀秋病死,池田光政由鳥取移封到此,成為備前岡山藩祖。

主要地誌:吉備溫故、寸簸之塵、備前名所記、備陽國志

45、備中:

特點:土壤肥沃,農業發達。

石高:17.7萬石

分郡:都宇、窪屋、賀夜、下道、淺口、小田、後月、哲多、英賀

主要特產名物:桃、鹽、煙草、漆、鐵、銅、紙、吉備糰子

代表風土:吉備中山、豪溪、倉敷、備中神樂、井倉峽、花見山、水島

主要勢力:庄氏、三村氏

梗概:中國地區中央位置的山陽道之國。東是備前、美作兩國;西是備後;北是伯耆;向南面向瀨戶內海,海對面是贊岐國。古代時是吉備國的一部分,後在天武天皇時代分離出來。南北狹長,北部是中國山地的高山,中部是吉備高原的高原地帶,南部是岡山平原的西半部分。國內有從中國山地發源的高梁川、吉備高原發源的足守川和小田川,在東南部形成了沖積平原。該平原地帶從彌生時代開始便是農業發達地區,有著國內屈指的大型古墳。除了農業以外,在沿海一帶的製鹽業及山地地區的礦業也很發達,特別是銅的產量很高,古代時候也是備中鐵的重要生產地區。在刀劍中有名的產品,以青江庄的青江緞冶最為馳名,從古代就是名刀產地。由於有以上重要產業,古代以來就受到周圍諸國所覬覦。雖然有中國山地作為天然屏障,但東方方向的兒島半島是海賊的根據地,而且距離鹽飽水軍的據點不遠,為了維持海上的交通,需要與這些水軍眾們共存。

進入戰國時代,領有守護職的細川家逐漸衰微,守護代石川家、國人三村及植木等諸家擴大勢力,相互爭奪霸權。同時將周圍的毛利、尼子、宇喜多等大名也引入了國內爭亂。1566年,三村家親被備前的宇喜多直家暗殺,之後繼位的三村元親又在次年的明禪寺合戰中被直家擊退,實力大減。之後宇喜多家的勢力逐漸滲透到備中,在宇喜多家臣服於毛利家後,備中又成為了毛利家的勢力範圍。

在織田信長入主畿內後,一直被宇喜多直家所壓制的三村元親臣從於信長。1576年,毛利輝元與足利義昭及石山本願寺等反信長勢力聯合,與織田家開戰。次年,滅亡了主家浦上家並臣服於毛利家的宇喜多直家與平定中國地區的羽柴秀吉戰鬥,隨著戰局發展,宇喜多直家突然投靠秀吉軍,成為了織田家的一員。1582年,秀吉集合播磨、但馬、因幡等國之兵攻擊毛利家在備中最重要的防禦據點高松城。秀吉水淹高松,而毛利家盡量避免與秀吉軍決戰,眼見攻略成功時突然爆發的本能寺之變迫使秀吉與毛利家和談,回軍消滅了明智光秀。在此次講和中備中半國被割讓給了秀吉一方,之後秀吉將該地賜給了宇喜多秀家。關原合戰後,秀家被流放,備中大部分成為了幕府直轄領。

主要地誌:備中志、備中集成志、備中村鑒、備中國巡禮記、備中府志、備中名勝考、備中名所記

46、備後:

特點:農業和漁業比較發達,經濟力高,村上水軍對此虎視眈眈。

石高:18.6萬石

分郡:安那、深津、神石、奴可、沼隈、品治、葦田、甲奴、三上、惠蘇、御調、世羅、三谿、三次

主要特產名物:茶、箭竹、備後表、醬油、酒

代表風土:鞆之浦、阿伏兔觀音、因島、尾道、鶴岡八幡神社神道行事、

主要勢力:毛利氏

梗概:面朝備後灘的山陽道之國。東西分別是備中和安芸,北面是伯耆、出雲、石見三國,國內多山地。南朝瀨戶內海,海上散布著橫島、田島、走島等海島。曾經是吉備國的一部分,後吉備國西部的十二郡分離出來形成了備後國,後又增加了兩郡,分成了南七郡和北七郡。北部是中國山地南方吉備高原的中心地帶,少平原,多山地。只有南方的蘆田川流域有一部分平原,河口部分形成了福山平原,一直延伸到了瀨戶內海。因為上述地形,所以南方農業發達,經濟也相對發達。備後灘沿岸有很多島嶼,海上交通和漁業也很發達。特別是尾道和鞆兩個港口,是瀨戶內海沿岸的重要港口,也帶動了本地製鹽業的發展。

另一方面,北部山地地區的林業和礦業也有一定基礎,是相對重要的產業。除了海面以外,該國三方都被山地所包圍。但處于山陽道的中間位置和交通中心地區。備後灘偏西便是三島水軍之一的因島水軍基地,海上威脅不容忽視。

應仁之亂後,守護山名家的權力急速衰退,該地逐漸被尼子家所佔據。後分別從屬於大內和尼子的國眾們相互對立。但在1551年,大內義隆因重臣陶晴賢反叛而被迫自殺,毛利家趁機擴大勢力,與尼子家對立。1554年,毛利家勢力佔有了絕大部分備後,成為了中國西半部分六國國主。除了備後藤井家曾經被大友家煽動叛亂外,備後一直作為毛利家的領國而安穩存在。但在關原合戰後,作為西軍總大將的毛利輝元被削封,只剩下了周防和長門兩國,備後被封給了福島正則。而十九年後福島氏被改易,備後北部和西南部被封給了淺野長晟,東南部被封給了水野勝成。

主要地誌:鞆浦志、福山志料、備陽六郡志、備後賀島記、三原志稿

47、伯耆:

特點:國境情況適合防禦,但國內產業和經濟力低下。

石高:11萬石

分郡:河村、久米、八橋、汗入、會見、日野

主要特產名物:綿、山葵、木綿餅

代表風土:弓浜、大山、三德山三佛寺、八橋往來、退休寺、倭文神社

主要勢力:尼子氏

梗概:群山峻岭中的山陰道之國。東面通過三德山、三國山系與因幡國接壤,西面通過米子平原與出雲相鄰,越過南部的中國山地是美作、備中和備後三國,北面是日本海。西南國境都是中國山地,國土絕大部分也都處于山地之中。只有天神川河口和日野川河口有部分平原,沿海岸線都是沙丘地帶。但平原不少都是火山灰性土壤,不適合農業生產,因此生產力低下。主要還是靠國內的鐵礦開採。因國內有不少山地,雖然適合防禦,但不利於交通。通過米子平原與出雲的美保關一帶相連,易從此受到攻擊。

進入戰國時代,國內守護山名家被尼子家所取代,隨後尼子家被毛利家所攻滅,自1566年開始,該國便成為了毛利家的領國。之後羽柴秀吉入侵中國,當秀吉攻擊備中高松城時爆發了本能寺之變,秀吉與毛利軍談和,其中伯耆東三郡河村、久米、八橋歸秀吉方,西三郡的汗入、會見、日野繼續歸屬毛利家,西三郡被秀吉封給了南條元續,成為其支配地。西三郡是吉川元春所領。1591年,秀吉將伯耆的西三郡連同部分出雲共18萬石封給了在與毛利講和之際作為人質的吉川廣家。關原合戰後,南條氏遭到改易,吉川廣家隨主家毛利家被移封到了防長兩國,伯耆被封給了中村一氏之子中村一忠。一忠入主米子城,整備城下町,將此作為伯耆的政治經濟中心。但中村氏在1609年遭到改易,幕府以河村和久米兩郡作為直轄領,其餘分封小藩。1617年,池田光政成為了因幡伯耆兩國的大名。

主要地誌:伯耆志、伯耆民談記

48、出云:

特點:經濟力和軍事力都很高。

石高:18.7萬石

分郡:意宇、能義、島根、秋鹿、楯縫、出雲、神門、飯石、仁多、大原

主要特產名物:瓜、鱸魚、鐵、紙、算盤

代表風土:出雲大社、鬼之舌震、八重垣神社、善光寺、龍頭瀑布、日御崎海岸

主要勢力:尼子氏

梗概:山陰道之國。東面是伯耆國,西方是石見國,南邊是備後國,北方隔海與隱岐國相望。北部被島根半島和弓浜圍成了中海和穴道湖兩個內陸湖,漁業很是發達。鹽湖的中海和淡水湖的穴道湖中盛產各種魚類且儲量豐富。同時,斐伊川流域的的出雲平原周圍,農業也很發達,雖然國土面積不大,但國力很強。同時自古代開始就是日本有名的鐵產地,出雲山地生產日本刀,因此本國也有著重要的戰略價值。因為有了以上得天獨厚的條件,古代開始便有了能與大和朝廷相匹敵的出雲王朝,受隨之建立的出雲大社的影響,使出雲保持了獨特的文化及宗教背景。

平安時代是平氏的知行國。室町時代中後期,守護佐佐木京極氏的權力逐漸被守護代尼子氏所取代,但尼子家對本地統治的手段還相對落後,主要對國眾採用懷柔政策。後尼子家終於獲得出雲守護一職。進入戰國時代後,為了爭奪石見銀山及其周圍地域的支配權,與大內家及毛利家展開了拉鋸戰。但後來尼子晴久將尼子家最有戰鬥力的新宮黨肅清,使得尼子家的實力大大衰弱。1560年,尼子晴久去世,尼子義久繼位,更加受到了已取代大內家成為西國第一大勢力的毛利家的壓迫。入侵出雲的毛利元就於1562年將著名的石見銀山掌握在了手中,並於次年攻落了出雲的重要據點白鹿城,完全孤立了月山富田城。三年後,毛利元就終於攻落了月山富田城,尼子義久投降,出雲守護尼子家滅亡。

但當年尼子晴久雖然殺了新宮黨的骨幹尼子國久和誠久父子,但誠久之子尼子勝久在尼子餘黨山中鹿之介和立原久綱等人的擁立下舉兵,以圖再起。1569年,勝久聯合大友家入侵出雲,回復了大部分出雲,但次年便被毛利軍撲滅,再次逃往京都。此時受到了織田信長的大力支援,573年,獲得信長援助的勝久殺進因幡,企圖再次入侵出雲,但事敗後第二次逃往京都。1577年,信長命令羽柴秀吉平定中國地方,勝久等尼子一黨守衛播磨上月城。但因三木城別所長治的謀反,導致上月城被圍,信長無法進行救援,最終上月落城,尼子勝久自殺,山中鹿之介被俘後又被謀殺。尼子氏復興的希望全部破滅。

之後,出雲便一直是毛利家的領國,關原合戰時毛利輝元被推任為西軍總大將,但西軍戰敗,輝元被削封只剩下了防長兩國,堀尾吉晴領有了出雲和隱岐24萬石,入主月山富田城。直到三代忠晴無後,家系斷絕。1634年,佐佐木一族的京極忠高獲得了出雲和隱岐的支配權。但家系又因無後而斷絕,1638年德川家康之孫松平直政成為兩國國主。後其子又分封了松江、廣瀨、母里等支藩。

主要地誌:出雲風土記、出雲風土記解、出雲風土記考、雲陽志、懷橘談

49、石見:

特點:以出產銀而著稱,但正因為出產銀也成為了眾家爭奪之地。

石高:11.2萬石

分郡:安濃、邇摩、那賀、邑知、鹿足、美濃

主要特產名物:鯉魚、銀、銅、錫、鉛、蜂蜜、紙、人蔘

代表風土:石見銀山、高津浜、醫光寺、稻成神社、石見神樂、鷺舞、江津、溫泉津、物部神社、三瓶山

主要勢力:益田氏

梗概:山陰八國中最西邊一國。東是出雲和備後,西南是周防,西是長門,北面日本海。該國南端的中國山地是與山陽諸國的分界線,山脈一直延伸到海邊,只有高津川流域形成了吉田平原。自古以來就與山陽諸國交流頻繁,文化也受到鄰國出雲的影響。國內坐落著著名的石見銀山,在戰國時代的金銀礦山中都非常有名。因與出雲、備後、安芸等國相鄰,各大勢力一直為爭奪石見銀山的領有權而互相攻擊。

石見守護本是大內家,但對此的統治力並不強,國內國人層林立,尼子家也不斷從出雲發起進攻,很早便把石見東部納入統治,而安芸的毛利家對此地一直也是虎視眈眈。1551年,守護大內義隆因家臣陶晴賢反叛而被迫自殺,1555年嚴島合戰後毛利元就開始全力入侵石見。1556年逐漸掌握了銀山,但於1558年又被尼子家奪回。1559年至1560年間,毛利家多次集結安芸、備後、石見多國之兵企圖再次奪回石見銀山,但最終沒有成功。直到1562年,元就設計誘降了山吹城守將本城常光,再次獲得了銀山的支配權。之後,原本從屬於尼子家的石見國眾接二連三被毛利元就誘降,石見全境基本被納入了毛利家的統治。但石見國眾中處在毛利和尼子家傘下的為數不少,國內政治並不安定。1566年,毛利元就終於消滅了宿敵尼子家,徹底掌握了石見一國。一直到信長的中國平定和秀吉的天下統一,石見還是牢牢地掌握在了毛利家的手中。但在後來的關原合戰中毛利輝元出任了西軍總大將而導致石見被沒收。1619年,幕府收除津和野藩等以外的領地為直轄領並設置代官進行管理。

主要地誌:石見銀山記、石見外記、石見志、石見國名跡考、石見八重葎

50、安芸:

特點:是連接山陰山陽的重要通道,受到周圍勢力所重視。

石高:19.4萬石

分郡:沼田、賀茂、安芸、佐伯、山縣、高宮、高田、沙田

主要特產名物:山葵、麻、蜂蜜、海苔、鹽、牛

代表風土:嚴島神社、速穀神社、御手洗遊樂、宮島、音戶之瀨戶、佛通寺山

主要勢力:毛利氏、吉川氏、小早川氏

梗概:位於中國西部的山陽道國家。東面是備後國,西面是周防國,北面是石見國,向南面向瀨戶內海。國內大部分地域山地起伏,水系複雜。有注入三原灣的沼田川,有形成與周防界線的小瀨川,有注入廣島灣的太田川等。同時國內東北至西南被谷地所截斷,分成了西安芸和東安芸兩個地區,並形成了山陰和山陽兩道的重要通路。在戰略上,安芸西鄰大內,東接尼子兩大勢力,同時距離瀨戶內水軍的基地很近,易遭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攻擊。

應仁之亂後,國眾實力有所增強,大部分勢力投靠在了尼子家麾下。原守護武田家因家族內部爭鬥而導致權力衰退,最終受到從屬於大內的毛利元就的攻擊而滅亡。隨著在1551年大內義隆因重臣陶晴賢的反叛而自殺,毛利元就抓住此機會急速擴展勢力。在1555年嚴島合戰中消滅陶晴賢后,又與本地國眾結盟,以國人領袖的地位統一了安芸,並將觸角伸向了備中和備後,但同時也密切注意著尼子軍的進攻。1560年,尼子晴久死去,尼子軍的攻勢大為減弱,元就趁機穩步擴大勢力,最終在1566年,消滅了尼子家並逐漸支配了安芸、石見、出雲、周防、長門、備後、備中等多國,將本土國眾編入家臣序列。統治了中國大半的毛利元就的嫡子隆元在1563年死去,孫輝元年幼,元就召回了已過繼給吉川和小早川家的吉川元春和小早川隆景,共同輔佐輝元。1571年元就死去,輝元繼承毛利家的統治,吉川元春負責山陰、小早川隆景負責山陽方面的事務,並最終臣從於豐臣政權之下。關原合戰後,安芸被德川家康沒收,封給了東軍的福島正則,入主廣島城。1619年,福島正則被改易,淺野幸長成為了安芸的領主。

主要地誌:嚴島志、嚴島道芝記、芸藩通志、芸備國郡志、芸備風土記、芸陽記

51、周防:

特點:生產力和文化水準都很高。

石高:16.8萬石

分郡:大島、玖珂、熊毛、都濃、佐波、吉敷

主要特產名物:鹽、茶、木材、大內塗

代表風土:御組神社、錦帶橋、龍文寺、防府天滿宮、貴船祭、八坂神社、普賢堂、手置石

主要勢力:大內氏、毛利氏

梗概:本州島西部的山陽道之國。西為長門,東為安芸,北面是中國山地的石見,東至南是瀨戶內海一線。通過周防灘,與九州的豐前、豐後及四國的伊予等國相對。同時還包含瀨戶內海中的如周防大島等諸多小島在內。國境內主要為山地,錦川、島田川、佐波川流域有著廣瀨、山口等盆地。沿岸地區有岩國、光、防府等沖積平原,還有著一些內陸湖,農業和漁業比較發達,自古以來東大寺等權門的莊園就位於周防。

周防很早就接收了大陸文化及朝鮮文化,同時又處於瀨戶內海文化圈的範圍內,是內外文化的交匯點。南北朝時代開始,守護大內氏以山口為中心,大力引進京都文化,使山口愈加繁榮,有著小京都之稱,成為了中國地區第一的文化之國。自從十六世紀初守護大內義興獨佔了勘合貿易後,周防一躍成為了西國的文化和經濟大國。而且自從1551年傳教士薩比埃爾傳教至山口時,對此地大為讚歎。

隨著守護大內家的勢力不斷增強,把國眾全部納入自己的掌握,構築了以山口館為中心的支配體制,構築了由中國一直到北九州地區的龐大版圖。但由於守護大內義隆在出雲遠征等戰役中失敗,並逐漸寵信於文治派的相良武任等人,沉迷於文化,最終招致了重臣陶晴賢的謀反,在大寧寺被迫自殺。後陶晴賢擁立豐後大名大友宗麟之弟大內義長,繼承了大內的家督之位,成為了陶氏的傀儡。如此,陶晴賢仍然在中國至北九州一代保有不小的勢力,但安芸的毛利元就也正在暗中積蓄著實力。至1555年,毛利元就在嚴島合戰中逼殺陶晴賢,並逐步蠶食周防和長門等大內家舊土,雖然大內義長企圖舉兵反擊,但由於國眾們的離反,不斷投靠毛利家,最終導致防長兩國城池不斷陷落。1557年,義長從山口逃往長門且山城籠城,並想再逃到兄長大友宗麟的豐後。但最終沒來得及且山城便告陷落,義長自殺。自此,毛利元就徹底滅亡了大內及陶氏殘餘,完全佔有了防長兩國。作為毛利家的領國,一直平穩發展到關原合戰時。關原合戰後,由於毛利輝元出任西軍總大將而遭到減封,只保有了防長兩國。之後毛利家只能以長門為中心經營領國,此外周防國內還有岩國和德山等支藩,一直延續到幕末。

主要地誌:防長志要

52、長門:

特點:水運發達,國內外貿易繁盛,但處於本州和九州的交匯地帶,是兩邊爭奪的要地。

石高:13.1萬石

分郡:厚狹、豐浦、美禰、大津、阿武、見島

主要特產名物:河豚、鮑、蠟、素麵、萩燒、硯石

代表風土:下關、景清洞、須佐、壇之浦、赤間關、住吉神社、龍宮之潮吹

主要勢力:大內氏、毛利氏

梗概:本州最西端的山陽道之國。東北與石見國接壤,東南與周防國相鄰,南邊是關門海峽,對岸是豐前和筑前兩國。國中間位置是中國山地的最西部,之間有阿武川、木屋川、厚東川、厚狹川從中流過,形成了比較大的平原地區。特別是厚東與厚狹兩河流間的周防灘海岸附近,有著廣闊的宇野平原。因此國內形成了瀨戶內海側、日本海側和山谷部三個部分。除了東方臨接石見和周防兩國外,其餘方向均環海,從古到今都是海運發達之地。由於此得天獨厚的條件,通過海路與北九州、中國、四國、瀨戶內等方向的交易十分繁盛,甚至與朝鮮半島和中國大陸都有通商。同時與北九州一衣帶水,其中下關是本州到九州的最重要戰略據點,無論是從九州攻擊本州,還是本州攻擊九州,都必經於此。

平安時代是平知盛的知行國,以有著源平合戰中平家的最後據點壇之浦而著稱。進入室町時代後一直是守護大內氏的領國,大內氏七代守護經營此地,國內情勢比較穩定,但隨著大內家當主大內義隆因重臣陶晴賢謀反而最終自殺,晴賢擁立了大內義長為大內家新當主。在1555年的嚴島合戰中,陶晴賢被毛利元就擊敗被迫自殺,長門終於由大內義長親手統治。但元就繼續防長攻略,逐步攻落周防諸城並降服了國人層,大內義長逐漸受到孤立,於1557年退往長門且山城籠城,並企圖通過海路逃亡,依附於豐後的兄長大友宗麟。因毛利水軍的阻礙最終逃亡失敗並開城,在毛利元就的謀略下自殺,自此守護大內家徹底斷絕。之後,長門作為毛利家的領國穩定發展。但因毛利輝元在關原合戰戰敗後被減封,只剩下了周防和長門兩國,最終以長門為中心的長州藩一直延續到了幕末。

主要地誌:長藩民籍、長門國志、長門長府史料、豐府志略

53、隱岐:

特點:水運發達,海產品豐富。但軍事力和經濟力都比較低下,國力不高。

石高:0.5萬石

分郡:知夫、海部、周吉、隱地

主要特產名物:鮑、鯖魚、牛、止血石

代表風土:燒火神社、國分寺蓮華會舞、凈土浦、白鳥海濱、國賀海濱

主要勢力:隱岐氏

梗概:出雲北方海上的島國。由四個大島和一百八十餘個小島組成的火山群島。主要由被稱為島前和島後的兩大部分組成。其中西之島、中之島和知里夫島組成了島前,大島為島後。島上均為山地地形。本來國土面積就小,而且多為山地,耕地極度匱乏,好在周圍有複雜的海岸線,還有著天然的良港和豐富的海產品。同時具有杉木、松木等林業資源,而且還可以進行少量的放牧。土壤為火山灰性土壤,不太適合耕作。由於孤懸本州島外,發展比較遲緩,自古以來便是罪人的流放之地,後鳥羽上皇、後醍醐天皇均曾流放於此。由於經濟力和軍事力都欠發達,一直作為出雲的附屬,不大指望對大局有何影響,而出雲的局勢卻對此地有著很大影響。

原本的領國守護為京極氏,但京極家的守護從未到過此地,由佐佐木一族的守護代隱岐氏進行支配。隱岐家在尼子家的麾下與毛利家對抗。直到1566年,尼子家被毛利元就所攻滅,隱岐島和隱岐家都歸於了毛利家的統治之下。關原合戰後,毛利家被削封,豐臣大名堀尾吉晴領有出雲,而隱岐島也自然歸到其統治之下。但堀尾氏傳到三代忠晴時因無後,家系斷絕。1634年京極忠高獲封於此,但沒過多久忠高也因無後導致家系斷絕,最終在1638年,德川家康之孫松平直政成為了出雲和隱岐的新領主。

主要地誌:隱州記、隱州舊事雜記、隱州視聽合紀、隱岐國記、隱島巡狩錄

54、淡路:

特點:水運發達,海產品豐富。國土狹長,防衛力低下。

石高:6.2萬石

分郡:津名、三原

主要特產名物:烏賊、瓦、納豆、鰈魚乾

代表風土:五色浜、千光寺、繪島、伊奘諾神宮、淳仁陵、岩上神社、松帆崎

主要勢力:安宅氏

梗概:浮於瀨戶內海上的南海道島國。北面是明石海峽、西南是鳴門海峽、東面是紀淡海峽。是畿內、中國、四國間的交通要衝,海上往來頻繁,幾個島間的物資輸送一般都經過於此。雖然是島國,但從古代開始就是天皇的御食都之國,很早就進行了開發,且有不少中世莊園。不僅是通過攝津和和泉的關鍵路線,也是瀨戶內海上的交通要地,因此以商船為目標或者以此為營生的淡路水軍有著很強實力。在戰略上控制了淡路水軍,便可掌握由四國前往攝津甚至京都的重要通路,一旦未掌握水軍,島上勢力將被完全孤立,可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攻擊。

進入戰國時代,守護細川氏的權力逐漸衰退,而阿波三好家的實力不斷增強。三好長慶以其弟安宅冬康繼承了淡路水軍安宅氏的家名,將淡路和淡路水軍收為統治。而安宅冬康也利用淡路水軍,為兄長長慶稱霸畿內作出了很大貢獻。但在1564年,三好長慶因松永久秀的讒言,以有反心的莫須有罪名殺死了冬康,導致了淡路國內的混亂。不久三好長慶病死,冬康之子清康在三好三人眾及松永久秀的內亂中繼承了安宅家督之位,最終在1581年投降於織田信長並讓出了淡路支配權。信長令仙石秀久入主由良城。信長死後的1585年,豐臣家臣·賤岳七本槍之一的脅坂安治成為洲本城主。之後脅坂氏被轉封到了伊予大洲城,1610年至1615年池田氏為由良城主。但由於池田藩主池田忠雄成為了備前岡山藩主,淡路被加封給了阿波德島藩的蜂須賀氏。1615年,蜂須賀家臣稻田氏成為由良城主,之後淡路島一直作為德島藩的支藩存在。

主要地誌:淡路常磐草、淡國通記、

55、阿波:

特點:文化水準高。國內兩大河流的泛濫給國內造成損失甚大。

石高:18.4萬石

分郡:板野、阿波、美馬、三好、麻殖、名東、名西、勝浦、那賀

主要特產名物:茶、藍、茶、鮑、味增

代表風土:鳴門大潮、眉山、劍山、阿波踴、灌頂瀑布、大麻比穀神社

主要勢力:細川氏、三好氏

梗概:四國東部的南海道之國。北為贊岐,西北為伊予,西南是土佐,東邊紀伊水道的對面是紀伊,東北鳴門海峽的對岸是淡路。四國山地橫貫國中央,與其北面的阿贊山脈是平行走向。除山地外,南北兩端有兩大河流,即北面的吉野川和南方的那賀川。兩條河流中央有沖積形成的平原,適合農耕,但因兩河流泛濫所帶來的損害也非常大。古代開始,治水便是阿波的一個重要課題。

自從平安時代以來,弘法大師空海在此傳教,真言宗的文化廣為流傳。在應仁之亂後還有京都的貴族和文化人來訪,更加帶動了本地文化的發展。國內在南北朝以後,細川氏一直擔任阿波守護一職,但隨著三好家的實力不斷增強,三好一族的三好實休逐漸取得了本國的實際支配權。1552年,三好家迫使勝瑞城的阿波守護細川持隆自殺,開始了將近30年的統治。在此之間,三好家逐漸掌握了中央政權,1565年,三好三人眾擁立了一直在阿波平島蟄居的第十一代將軍足利義澄之子義維,並暗殺了現任第十三代將軍足利義輝。最終在1568年2月將義維之子義榮扶上了將軍寶座,並使其成為三好氏的傀儡。但同年九月,織田信長上洛,將掌握中央政權的三好一族驅逐,三好義繼和松永久秀投降於信長,義榮逃回阿波並在失意中病死。並未臣從信長的三好三人眾、三好長治及重臣筱原長房集結阿波和贊岐兩國之兵與信長軍對抗。

另一方面,本為三好家傀儡的守護細川真之在1576年從勝瑞城逃跑,擺脫三好家的控制,在國內集結和拉攏反三好的勢力,並於次年消滅三好長治。最終已繼承贊岐十河氏家督的十河存保繼承了三好家的總領職,此後阿波就成了細川和三好兩家的戰場。而鄰國土佐的長宗我部元親在1575年便將勢力滲透到了阿波,並支持細川真之一方,而三好家則聯合織田信長與之抗衡。1582年夏,信長擬從和泉攻擊四國,但隨著本能寺之變的爆發,此事作罷。而長宗我部元親則抓住此有利時機,開始進攻阿波。並在中富川之戰中基本消滅了三好家勢力,掌握了阿波一國。之後元親在1583年和1584年平定了伊予和贊岐,完成了統一四國的宿願。但之後信長的政權繼承人豐臣秀吉發動了四國征伐,元親無力對抗,最終臣從於秀吉,並只保留了土佐一國。秀吉將心腹蜂須賀正勝和家政父子封到阿波,以後阿波國一直由蜂須賀氏統治。

主要地誌:阿波志、阿波國征古雜抄、燈下錄

56、贊岐:

特點:農業產量高但兵力不甚充實。

石高:12.6萬石

分郡:大內、寒川、三木、山田、香川、阿野、鵜足、那珂、多度、三野、刈田

主要特產名物:海鼠、鰆魚、和三盆糖、豐島石

代表風土:津島神社、五劍山、砂繪、金毗羅大芝居、松原、屏風浦、田村神社、屋島寺、飯野山

主要勢力:香西氏、十河氏、香川氏

梗概:四國東南位置的南海道之國。北面通過瀨戶內海與三備隔海相望,越過阿贊山地向南是阿波國,西方與伊予國接壤。除了東西走向的贊岐山脈和南方的阿贊山地,其餘地區幾乎均為平原地區,以贊岐平原為中心有著大面積的耕地。但周圍沒有大的河流,且降水量並不充沛,有乾旱的危險。因此古代開始便以溜池澆灌的方式,保證農業的發展。北部瀨戶內海一直到播磨灘沿岸有著廣闊的海岸線,分布著如鹽飽諸島、小豆島及屋島等眾多島嶼,處於瀨戶內海的交通要衝位置。因此,與中國、淡路甚至畿內的通交也很方便,與中央政權的聯繫比較緊密。南方的山地龍王山是與阿波國的天然屏障,可防止由阿波的入侵。

在應仁之亂後,國內守護細川氏的實力大幅衰退,以十河氏、香川氏為代表的贊岐國眾聯結三好家及大內家等,互相爭權奪利。在戰國時代,支配東贊岐的十河家及支配西贊岐的香川家,分別聯合了三好和大內兩家,產生嚴重對立。1558年,十河家藉助三好家的援軍,率領阿波、淡路、東贊之兵入侵西贊,最終擊敗並迫降香川氏,稱霸了贊岐國。但一直到1562年三好實休戰死後,其子三好長治與國內的香川、香西、寒川等國眾產生了對立。至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三好家也隨軍出陣畿內,並於1575年,三好長治和十河存保率領贊岐國眾們歸降於信長。1577年,由於統治阿波失策,遭到聯合了長宗我部的細川真之的進攻,三好長治戰敗自殺,弟十河存保前往阿波繼承了三好宗家。次年,長宗我部元親入侵贊岐,香川家與之結盟,西贊納入了元親的統治。

1582年,即將征伐四國的信長在本能寺被殺,整個日本再次陷入混亂,長宗我部元親抓住此良機,集合土佐、東伊予和西贊的兵力一鼓作氣殺入東贊,自己率軍殺入阿波。捨棄了阿波的十河存保進入了贊岐虎丸城籠城,而豐臣秀吉的援軍又被長宗我部軍擊退,最終在1584年虎丸城落城,存保逃往播磨,贊岐成為了長宗我部元親的領國。之後元親又平定了伊予,完成了四國統一。但不久只能屈服與秀吉的四國征伐軍,最終保留了土佐一國。被沒收的贊岐又被封給了仙石秀久,但在豐後戶次川之戰中秀久指揮失當導致長宗我部信親、十河存保、香川民部等多人戰死,因責被沒收贊岐國。之後尾藤知宣入主贊岐丸龜,但在僅四個月後,知宣因在九州戰場的不好表現而被沒收了領地。1587年,生駒親正被封到贊岐,並於1597年築丸龜城,積極發展領內。關原合戰時,親正及其子一正分屬東西兩軍,並最終保存家名成功。但在1640年,生駒氏因御家騷動遭到了改易。

主要地誌:西贊府志、贊岐國名勝圖繪、全贊志、贊州府志、贊岐三代物語、贊陽綱目

57、伊予:

特點:海上交通發達,海運便利,但國內情勢並不安定。

石高:36.6萬石

分郡:宇摩、新居、周敷、桑村、越智、野間、風早、和氣、溫泉、久米、浮穴、伊予、喜多、宇和

主要特產名物:蜜桔、鯰魚、伊予餅、銅、五色素麵

代表風土:石槌山、滑床溪谷、鬥牛、天赦園、別子、道後湯、和靈社、伊予小富士、岩屋寺

主要勢力:河野氏、西園寺氏、宇都宮氏、村上水軍

梗概:位於四國西北部的南海道之國。東面為阿波和贊岐,南面是土佐,北面是瀨戶內海上的芸予諸島,與備後、安芸、周防隔海相望,西面是豐後水道西側的豐後國。國中央是東西走向的四國山地,山地以北由東向西是新居浜平原至松山平原,一直伸展到海岸線。由於挾瀨戶內海一直到豐後水道的海岸線,很早以前海上交通就已十分發達,成為了水軍的重要據點。特別是能島、來島和因島的三島村上水軍,保有著強大的水軍實力,並於瀨戶內海周圍設置了海上關卡。因此,掌握水軍是在伊予經營的一個最重要課題。向北可以侵擾中國地區,向西可以威脅豐後一國。因與阿波和土佐有山地相隔,陸地交通相對困難。但與土佐的宿毛灣及贊岐的平原地區的海上和陸地交通還是比較方便。

自南北朝以來,守護河野氏逐漸統一了國內,成為了守護大名,後逐漸轉型為戰國大名,但隨著內紛及大友和大內兩大勢力的壓迫,勢力不斷衰退。在此期間,西園寺家和宇都宮家等本地豪族勢力做大並宣布獨立,也給了他國勢力可乘之機,同時村上水軍也時刻蠢蠢欲動,國內形勢並不穩定。

其中在南伊予保有一定地盤的西園寺公廣與土佐的一條、長宗我部、豐後大友等多個勢力開戰,逐漸加強在國內的實力。1551年,周防大內義隆因重臣陶晴賢的反叛而自殺,後毛利元就在村上水軍的幫助下消滅了陶晴賢,之後,毛利家便與村上水軍和河野家聯合,將勢力逐步滲透進了伊予。1568年,河野家起兵攻擊宇都宮家,宇都宮家的盟友一條家派來了援軍,最終河野軍在毛利軍和西園寺軍的幫助下擊退了一條軍。至1574年,完全統一土佐的長宗我部元親開始入侵伊予,相繼消滅了或收服了眾多伊予國眾,特別是收服了地藏岳城主大野直之後,長宗我部勢力已經徹底進入到了伊予。後河野通直向毛利輝元求援,輝元派小早川隆景前來支援,後長宗我部軍暫時撤退。之後長宗我部軍繼續對四國的其他三國發動著侵略。並終於於1583年基本統一了四國。但隔年元親不得不屈服於軍力強大的豐臣秀吉的四國征伐軍面前,只被保留了土佐一國,而被長宗我部軍壓的喘不過氣的河野和西園寺等勢力立刻投降於秀吉。後秀吉以小早川隆景為伊予湯築城35萬石的大名,後隆景被轉封筑前,此地成為福島、戶田、加藤等豐臣大名的知行地。經過關原合戰和德川幕府的建立,伊予成立了松山、宇和島、大洲、今治等多藩。另一方面,村上水軍隨著曾經的主人毛利家的沒落,也隨之沒落。

主要地誌:伊予溫故錄、伊予古迹志、伊予二名集、愛媛面影、西條志、予州松山舊記

58、土佐:

特點:各種產業相對較為發達,但易遭到海上進攻。

石高:9.9萬石

分郡:安芸、香美、長岡、土佐、吾川、高崗、幡多

主要特產名物:鯨、珊瑚、鯰魚、皿缽料理

代表風土:吸江庵、桂浜、繪金、龍串、清龍寺、野根山越、土佐神社

主要勢力:長宗我部氏、一條氏、本山氏

梗概:四國南部的南海道之國。東面通過紀伊水道由海上通往紀伊,西邊通過豐後水道與豐後國隔海相望,北面的四國山地是與伊予的交界,東北至東面是阿波國,南面是有著很長海岸線的土佐灣。國土幾乎三面環海,八成都是山地地形,北面有吉野川,南方有四萬十川、安芸川、物部川等河流,這些河流的流域一直以來是土佐的糧倉地帶。主要有四萬十川流域的中村平原、安芸川流域的安芸平原、物部川流域的香長平原、仁淀川流域的弘岡、高岡平原等,除了農業以外,海邊的漁業,山區的林業資源也比較豐富,所以說土佐各類產業相對較為發達。在國土防衛方面,應注意四國各國的動向,與贊岐無交界,與伊予和阿波又有山脈相隔。但因海岸線長,易遭到來自於伊予至宿毛灣和阿波至甲浦的海上進攻。

應仁之亂後,國內持續著群雄割據的狀態,長宗我部、香宗我部、本山、吉良、大平、津野、安芸等七家國眾號稱土佐七雄。之後七雄中的長宗我部國親漸露頭角,並以次子親貞繼承了吉良家,三子親泰繼承了香宗我部家,運用這種手段逐漸使周圍各家一一歸服。1560年,開始與以土佐郡南部為中心的強大勢力本山家為敵。國親病死後,其子元親最終消滅了本山家和安芸家等。並在1574年迫降了國內最後的敵對勢力——名門土佐國司一條家,完成了統一土佐的宿願。統一了土佐的元親,於次年開始發動阿波侵攻,並趁機在伊予和贊岐擴大勢力,經過激烈抗爭,終於在1585年消滅了伊予的河野氏,完成了四國統一。但此時,獲得了中央統治權的豐臣秀吉繼承信長的遺志,向四國派遣大軍,發動四國侵攻,在進行少量抵抗和國人眾大量離反後,元親不得不投降,最終只保有了土佐一國,之後長宗我部家便成為了秀吉政權下的一大名。1586年,秀吉開始九州征伐,以長宗我部家為先鋒之一,元親及嫡子信親率土佐軍參戰,但在豐後戶次川之戰中大敗,信親戰死。之後元親便一蹶不振,於關原合戰的前一年在失意中死去。關原合戰中,參加西軍的元親四子盛親雖然被饒了一命,但領地土佐被沒收,盛親成為浪人,後參加了大坂之陣,戰後被幕府方抓住斬首。而關原合戰中加入東軍的山內一豐在關原合戰後被任命為土佐國主,築高知城,家系一直延續到幕末。

主要地誌:吸江圖志、土佐國水土私考、土佐國纛簡集、土佐幽考、南路志

59、豐前:

特點:國內文化水準較高,處於九州的大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石高:14萬石

分郡:田河、企救、京都、仲津、築城、上毛、下毛、宇佐

主要特產名物:米、麥、茶、海苔、硫黃、水晶、魚乾

代表風土:英彥山、羅漢寺、御許山、耶馬溪、宇佐八幡、柳浦、和布刈神事

主要勢力:城井宇都宮氏

梗概:九州東北部的西海道之國。由東至南通過筑紫山地與豐後接壤,西面的平原延伸向筑前,北面通過關門海峽與周防和長門兩國隔海相望。古代時是豐國的一部分,後在七世紀時豐國分成了豐前和豐後兩國。

國的東南方是以英彥山為中心的筑紫山地,北方是直方平原和小倉平原,面向周防灘有著廣闊的平原。分割周防灘和響灘的是企救半島和關門海峽,這是九州與本州的分割點,同時也是瀨戶內海交通中通向四國甚至畿內的重要據點。由於關門海峽的存在,豐前國從大和朝廷時代開始就是進退九州的基地,同時也是外來文化由九州傳向日本全境的出口。

產業方面,古來礦產業就比較發達,特別是采銅和煉銅技術,是日本有名的銅器產地。其中梵鍾是最著名的銅產品,供給很多寺廟使用。由於該國扼瀨戶內海最西部和九州最東北端,無論是由本州進攻九州,還是九州殺向本州,都是出兵的必經之地。其中確保關門海峽,是周圍勢力的最重要課題。

自從室町時代開始,豐前守護是大內氏,並由守護代杉氏代理本地的支配。隨著大內義隆因陶晴賢的反叛而自殺,豐前的支配權逐漸落入了陶氏手中。但在1555年,陶晴賢在嚴島之戰中戰敗自殺,豐後大友家的勢力也在逐漸滲透,豐前成為了大友和毛利兩家的主要戰場。後大友家逐漸席捲了整個北九州,大友宗麟被任命為豐前守護,並於1559年以佔有九州三分之二地盤而被授予了九州探題一職。毛利元就逐漸平定了中國大部分的地區,也把目標定在了北九州,同時聯合反大友的諸勢力,於1563年殺向豐前。但雙方經過幾次鬥爭不分勝負,後元就之孫小早川秀包成為了大友宗麟的女婿,雙方達成了和睦。但毛利元就暗中煽動九州的反大友國眾們,企圖威脅大友在九州的統治,但隨著毛利元就的病死及織田信長逐漸入侵西國,最終毛利勢力撤出了豐前,豐前納入大友家的完全支配之下。

擺脫了找麻煩的毛利家後,大友宗麟逐漸開始與勢力逐漸擴大的島津家正面交鋒。但在耳川之戰中,島津軍給予了大友軍毀滅性打擊,大友家開始一蹶不振,最終在1586年,大友父子臣從了豐臣秀吉,並邀請秀吉出兵九州。秀吉正以此為契機,集合了北陸以西的大部分大名發兵九州。在進入豐前後,九州的大部分大名便望風歸服。次年,島津家臣服,秀吉進行九州仕置。其中豐前國的企救和田川兩郡被封給了毛利勝信,其餘六郡封給了重臣黑田官兵衛孝高。關原合戰中,留守豐前中津城的黑田孝高與加入西軍的大友義統交戰,以此功勞,其子黑田長政獲得了筑前52萬石的封賞。後細川忠興領有了豐前一國及豐後兩郡近40萬石的封地。至1632年,細川家被移封至肥後,豐前由小笠原長次領有中津8萬石,小笠原忠真領有了小倉15萬石。

主要地誌:豐前國名勝志、豐前國古史、豐前志、豐前國志

60、豐後:

特點:國內經濟發達,國情穩定,但邊境地形以平原為主,不利於抵禦外來入侵。

石高:41.8萬石

分郡:日高、球珠、直入、大野、海部、大分、速見、國埼

主要特產名物:錫、鉛、梅、牛、淺茅酒

代表風土:蓑崎、磨崖佛、別府八湯、六鄉滿山、夷谷、姬島、二子山

主要勢力:大友氏

梗概:九州東部的西海道之國。北面通過耶馬溪和由布岳與豐前相連,南面通過祖母山和傾山與日向相接,西面分別通過水繩山地和寶珠山系分別與筑前和筑後兩國接壤,西南的阿蘇山和九重連山將豐後和肥後隔開。同時通過周防灘與周防和長門兩國隔海相望,東面豐後水道的東方是伊予國。七世紀末,古代的豐國被分為了豐前和豐後兩國。

中部有著九州平均海拔最高的山嶽地帶,蘊藏豐富的溫泉資源。雖然國土大部分為山地,但國內的大野川和大分川沖積成為大分平原,其他如國東半島的中央地區和沿海一帶都有著廣闊的平原。同時有著漫長的海岸線,特別是在東部的臼杵灣、津久見灣和佐伯灣沿岸有著不少良港,因此以瀨戶內海為中心的海運業也非常發達。在大友家的城下町,經常有來航的葡萄牙商船停靠,帶來了先進的基督教文化,豐後成為了歐洲文化的中心。

從室町時代開始,政治穩定的豐後國就是大友家的領地。進入戰國時代後,大友家的統治進一步鞏固,周圍國眾臣從,國內情勢相對安定,不必擔心國內的叛亂。進入大友宗麟統治的時期,專註於對外侵略,特別是與中國大內家爭奪在北九州的霸權。1551年,大內義隆因重臣陶晴賢的反叛而被迫自殺,宗麟送自己的弟弟義長繼承大內家家督,以長門為根據地擴大勢力。

後陶晴賢和大內義長分別被毛利元就所消滅,元就繼承了大內家的原有領地,並與大友家爭奪在北九州的權力。元就聯合反大友的勢力,與大友家對抗。1573年,宗麟將家督之位讓給了兒子大友義統,而自己仍然掌握實權,但家臣團卻分為了宗麟和義統兩派。在隨後的1578年,宗麟不顧重臣們的反對強行出兵日向,並在耳川之戰中大敗於島津軍,一下走向衰退。而島津軍不斷蠶食著大友家的領地,並收服原本從屬於大友家的國眾們。1586年,宗麟不得已向已經掌握了中央政權的豐臣秀吉求援。秀吉以此為契機,開始征伐九州。雖然島津軍在戶次川合戰中大勝,但最終不得不投降於豐臣家。宗麟次年病死,大友義統獲得了豐後一國的安堵。1593年的文祿之役中,大友義統不顧友軍小西行長而擅自離開戰場,後被責問,並被沒收了領地,豐後成為了秀吉的直轄地,在當地配以馬回。關原合戰後,細川忠興獲得了豐前39萬石的領地,後細川家被轉封到了肥後,豐後存續了日出、府內等藩。

主要地誌:箋釋豐後國風土記、豐後國志、豐府紀聞、豐後風土記

61、筑前:

特點:國內平原廣闊,生產力高,商業也很發達。但國人眾林立。

石高:33.6萬石

分郡:怡土、志摩、早良、那珂、席田、糟屋、宗像、遠賀、鞍手、嘉麻、穗浪、夜須、下座、上座、御笠

主要特產名物:白魚、博多絞、博多人形、蜂蜜、練酒

代表風土:太宰府天滿宮、博多、天拝山、柳町、海中島、志賀島、唐泊、生之松原、天鹿角

主要勢力:大友氏、秋月氏

梗概:九州最北部的西海道之國。東面是豐前和豐後兩國,南面與筑後通過筑後川隔開,西南的背振山地是與肥前的分界線,北面通過響灘與長門隔海相望,西面通過玄海灘至壹岐甚至更遠的對馬。古代與筑後國合稱筑紫國,後分成兩國。

國內有博多灣周圍的福岡平原和九州第二大河流遠賀川流域的築豐平原等,農業比較發達。同時東西向的三郡山地將國內分成了兩個經濟圈,即南方福岡平原周圍的福岡、博多為中心的的經濟圈及北方在遠賀川流域的蘆屋、黑崎經濟圈。特別是臨近博多灣的福岡平原中的西海道諸國統治的據點——太宰府,從彌生時代就是對外交流的窗口,但一方面也是外來入侵的重要目標。在11世紀受到了刀伊倭寇和13世紀蒙古的入侵。進入室町時代,此地也是少貳家、大內家和大友家爭奪的重要地區。後少貳家敗於大內家,被驅逐到了鄰國肥前,而大內義隆又被家臣陶晴賢所打倒,國內情勢不夠穩定。

本地守護大內義隆因家臣陶晴賢的反叛而自殺後,陶氏開始對筑前進行支配。隨著陶晴賢在嚴島之戰中敗死,豐後的大友宗麟開始染指此地。至1559年,宗麟獲得了豐前、豐後、筑前、筑後、肥前、肥後六國守護,並就任了九州探題,成為了九州第一大名。而沒過幾年,平定中國地區的毛利元就援助筑前的筑紫、秋月等國眾舉兵,反抗大友家,並於1563年發兵北九州。但次年大友宗麟收小早川秀包為婿與毛利元就達成了和睦,恢復了筑前的勢力,並配置一族的高橋鑒種等人進行筑前統治。但鑒種於1567年聯合秋月和原田等筑前國眾們反叛。很快反叛被鎮壓,但博多的立花鑒載又受到毛利元就的煽動而反叛,大友氏在筑前的支配很不穩定。直到1578年,大友軍在耳川之戰中大敗於島津軍,勢力大減,筑前國眾們趁機舉兵,反抗大友家的統治。1586年,北上的島津軍一路殺到筑前岩屋城下,而大友家勇將高橋紹運拖住了島津軍進軍的步伐。大友宗麟也在此期間上洛,表示臣從於已掌握中央政權的豐臣秀吉,並邀請其出兵九州。秀吉正好藉此大義名分,召集了各地大名出陣九州。不到一年,島津家就被迫投降臣屬於豐臣家,同時九州的大名和國眾們也一起歸順。後秀吉將筑前一國、筑後兩郡和肥後兩郡封給了小早川隆景,隆景死後由其養子小早川秀秋繼承。後秀秋被轉封至越前,筑前成了豐臣政權的直轄地。1598年秀吉死後,秀秋又重新回到了筑前。關原合戰後,小早川氏被轉封到了備前岡山,黑田長政入封筑前成為52萬石的大名。

主要地誌:石城志、筑前國續風土記、筑前名寄、筑前志、筑前土產志、宗像記

62、筑後:

特點:農業和漁業等產業比較發達。

石高:26.6萬石

分郡:御原、生葉、竹野、山本、御井、三瀦、上妻、下妻、山門、三毛

主要特產名物:藍、煙草、砂糖、提燈、炭薪、歌留多、久留米餅

代表風土:高良大社、靈岩寺、吉井宿場町、寶滿神社之能、大牟田燃之石、田主丸

主要勢力:大友氏、蒲池氏

梗概:面向有明海的西海道之國。東面的釋迦岳是與豐後的天然分界,西面的筑後川是與肥前的交界,北面通過筑紫平原與筑前相連,南面筑肥山地的另一端是肥後,西南有明海的對岸是肥前的島原半島、肥後的宇土半島及天草諸島。古代與筑前國共同組成了筑紫國,後於7世紀左右被分成兩國。國土東部是北水繩山地,南部是筑肥山地,西部是廣闊的筑紫平原。其中筑後川和矢部川沖積所形成的平原地區是國中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九州第一大河流筑後川雖然經常泛濫,造成水害,但也為周圍平原肥沃的土壤提供了灌溉用水。除了農業發達以外,有明海的漁業也非常發達。

雖然國內有著較高的生產力,但從室町時代開始就沒有形成統一的勢力,國內處於豪族割據的狀態。進入戰國時代,大友氏領有了筑後守護職,掌握了該國統治權。筑前、筑後和豐後作為九州對外貿易的中心,大友和大內兩家常年摩擦不斷。隨著大內家的最終衰落和滅亡,大友家的權力也達到了頂峰,就任了九州六國守護及九州探題。

而肥前的龍造寺家也慢慢擴大勢力,逐漸滲透至柳川一帶。並聯合毛利家擴充地盤。在今山合戰中擊敗大友家後,勢力滲透到了肥後、筑後及豐前北部,大有與大友家抗衡的態勢。毛利家及後來的島津家不斷與大友家對抗,大友家的支配權力進一步萎縮。在耳川之戰後,大友家便不再具備與島津家對抗的實力,並於1586年投靠於豐臣秀吉傘下。秀吉在九州征伐後進行了國土分配,筑後分別被小早川隆景、小早川秀包、立花宗茂、高橋統增和筑紫廣門五人領有。但關原合戰時筑後諸大名加入了西軍,於戰後遭到改易。因捕獲石田三成有功的田中吉政獲封了柳川32萬石。1620年田中氏斷絕,筑後被分成了有馬豐氏的久留米藩21萬石和立花宗茂的柳川藩11萬石。

主要地誌:筑後志、筑後志略、筑後地鑒、北築雜稿

63、肥前:

特點:海外貿易繁盛,經濟發達,文化水平高。但國內勢力眾多,政治不夠安定。

石高:31萬石

分郡:基肄、養父、三根、神埼、佐嘉、小城、松浦、杵島、藤津、彼杵、高來

主要特產名物:生薑、西瓜、鮑、鱉甲細工、伊萬里燒

代表風土:出島、雲仙岳、弘之松原、平戶、諏訪神社大祭、有明海、輿止日女神社

主要勢力:龍造寺氏、少貳氏、松浦氏、有馬氏、大村氏

梗概:九州西北位置的西海道之國。東北部通過背振山地與筑前相連,東南部筑後川的對岸是筑後,西方面向西海海面,海上坐落著平戶島、五島列島等島嶼,南面是突出的島原半島,遠方是中國東海,北方的玄海灘將肥前與壹岐國隔開,再往北則是對馬國。古代與肥後國被合稱為火之國,被有明海分隔,國內半島很多,且有眾多島嶼,複雜的海岸線使本國海產品豐富,漁業發達。此外良港也有很多,作為通往中國大陸最近的交通線,肥前一直被日本政權所重視,港口是遣唐船的主要停泊地帶,早早就傳入了中國文化和朝鮮文化。

如此優越的地理條件,在很早以前便形成了以松浦黨為代表的海賊眾,鎌倉時代便是倭寇的據點。由於受到中央政權的壓迫,其勢力只能向海外發展,保持著一定的經濟實力。自從1550年葡萄牙商船停靠平戶港和薩比埃爾登陸傳教後,南蠻貿易和切支丹文化被帶到了日本,歐洲諸國希望在日本發展其勢力。而國內國眾松浦、大村、有馬等諸家也開始利用南蠻貿易發展自身勢力。

肥前守護少貳氏和大內氏及守護代千葉氏在天文年間中期勢力均有衰退,取而代之是龍造寺氏的抬頭,自1546年龍造寺隆信將少貳冬尚趕到筑後後,開始征戰四方,穩步擴大勢力。1551年大內義隆自殺後,大內家在肥前的實力更加衰落,而大友宗麟聯合被龍造寺家趕走的少貳冬尚,將勢力滲透到肥前。龍造寺隆信暫避其鋒芒,退回筑後柳川,但隔年便殺回肥前,恢復了失地,而且趁機壓制了北肥前的松浦黨,將其納入麾下。直到1569年,龍造寺家實力的激增使大友宗麟意識到了危機,動員肥前諸將攻擊龍造寺家,但龍造寺隆信巧妙聯合中國的毛利元就出兵筑前,並配合其進兵,最終迫使大友軍撤退。但次年宗麟再次殺入肥前,號稱八萬的大友軍包圍了龍造寺家的村中城。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龍造寺家臣鍋島直茂發動夜襲,在今山之戰中擊殺了大友軍總大將大友親貞,大友軍敗退。戰後,大友家在肥前的實力一蹶不振,而龍造寺家則進一步壯大,且獲得了肥前國眾的支持。平戶的松浦、壹岐的日高、五島的宇久、島原的有馬等諸國人均表示臣服。而統一了肥前的龍造寺家則對周邊的筑後和肥後等國發動了進攻。在聯合島津軍瓜分了肥後後,大友、島津和龍造寺成為了九州互相抗衡的勢力。

在勢力均衡沒幾年後,大友軍在耳川之戰中大敗於島津軍而首先衰落。1584年,島原半島的有馬家在島津家的援助下公開反叛龍造寺家,隆信聞此而出陣島原。在沖田啜合戰中,龍造寺隆信戰死,龍造寺軍完敗,勢力急速衰退。而有馬晴信則統一了島原半島地區,並以切支丹大名的身份臣從了豐臣政權。在豐臣秀吉征伐九州後,龍造寺家和有馬家獲得了領地的安堵。此外肥前東部和北部分別成為了小早川家和國眾波多家一族的知行。之後小早川氏被轉封越前,領地被宗氏所繼承,且本地國人波多氏在文祿之役被改易後,其領地被封給了寺澤廣高。寺澤氏因在1637年的島原之亂中負有主要責任而被德川幕府改易,1649年大久保氏被封至此成立了唐津藩。

龍造寺隆信死後,其子政家繼承了家督之位,但秀吉強迫其隱居,並令其子高房為鍋島直茂養子,將位子讓給了直茂。之後龍造寺家的領地便由鍋島直茂掌握。1607年,龍造寺高房殺妻後自殺。佐賀藩領地名副其實地歸屬於鍋島直茂所有。另一本地勢力有馬晴信在豐臣與德川政權交替時及時投靠了德川家,並與德川家結成了姻親。但被捲入了德川家的派系鬥爭,最終於1612年的岡本大八事件中,不僅被沒收了領地,還被斬首。

之後,松倉氏入主島原,長崎作為德川幕府的直轄地而設立的代官。1613年,切支丹禁教令發布,島原一帶的信徒極其不滿,再加上松倉氏的殘暴統治,最終於1637年揭竿而起,爆發了島原之亂。肥前島原半島和肥後天草半島的切支丹信徒們聯合起來反抗幕府軍,形成了以天草四郎時貞為總大將的四萬一揆軍對抗十二萬幕府軍的局面。直到次年二月,幕府軍才鎮壓了一揆軍。之後幕府進一步禁止天主教,推進後來的鎖國政策。

主要地誌:北肥名跡志、松浦風土記、長崎志、長崎插話草、長崎見聞錄、長崎土產、肥前風土記

64、肥後:

特點:周圍被山地所包圍,利於本土防禦。

石高:34.1萬石

分郡:玉名、山鹿、菊池、阿蘇、合志、山本、飽田、仛麻、益城、宇土、八代、天草、葦北、球磨

主要特產名物:海苔、蜜桔、木綿、朝鮮飴

代表風土:阿蘇山、通潤橋、阿蘇神社、山鹿燈籠祭、三角瀨戶、本土瀨戶、杖立溫泉

主要勢力:相良氏、阿蘇氏、菊池氏

梗概:九州中央位置的西海道之國。北面的筑肥山地是與筑後的國界,東北阿蘇山山系的另一邊是豐後國,東南九州山地的那一邊是日向國,南方的國見山地是與大隅和薩摩的交界,西面鄰有明海、島原灣、不知火海等,此外還有大矢野島和天草諸島等諸多島嶼。肥後三方向被山地所包圍,一方面向大海,國內有球磨川、菊池川、綠川等河流,還有阿蘇、矢部、甲佐等盆地,河流流域還有八代、菊地、熊本等平原。

古代開始便與中國大陸有著貿易往來,並帶來了海運業的盛行,是較早開化的分國之一,經濟和文化相對比較發達。而且以肥後為中心,與九州的五國都有接壤,可以說是九州的中心地帶。同時有著依山傍海的地形,有利於本土防禦,是片用武之地。

平安時代開始便是平家的領地,從屬於平家的土豪眾多,但在鎌倉時代受到了幕府的壓迫。在鎌倉幕府滅亡時期,這些豪族是主要的倒幕力量。室町末期的應仁之亂時,大友氏代替菊池氏為肥後守護。進入戰國時代,南方的薩摩島津氏和北方的肥前龍造寺氏都企圖染指肥後。在外部勢力入侵的同時,本土勢力相良和阿蘇兩家聯合邊境地區的城氏和名和氏,積極抵禦外來侵略。而為了確保肥後利益的大友宗麟在1578年的耳川之戰大敗於島津軍後,只有衰退一途。北方的龍造寺家則趁此良機,入侵菊池和山鹿兩郡,並將兩郡國眾收為所有。而好景不長,龍造寺隆信在1584年的沖田啜之戰中敗死,原本從屬從屬於龍造寺家的國眾全部投靠了島津家,最終在1586年島津軍迫降了肥後最後的大勢力阿蘇家,統一了肥後,並以此為基礎,進軍北九州。

1587年,豐臣秀吉的九州征伐開始,大軍以勢如破竹之勢殺入九州,進入肥後後,在此配置了堀尾吉晴、加藤清正、淺野長政、福島正則等心腹將領。在島津家投降後,將肥後一國封給了原本信長時代的同僚佐佐成政。但成政因檢地引發了肥後北部國人的叛亂,發動了一揆,並波及了肥後全境,大有一發不可收拾之勢,最終調動了九州多家大名才將其鎮壓,此事件直接導致了佐佐成政的領地被沒收並被勒令自殺。在掃清了肥後的舊勢力後,秀吉迅速確立對肥後的新統治。1588年,加藤清正獲得了北肥後19.5萬石的領地,小西行長獲得了南肥後14.6萬石的封土。直到關原合戰時,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長分別屬於東西軍,清正派的東軍攻擊西軍派行長的宇土城。戰後清正獲得了肥後一國54萬石的封賞,並以新築的熊本城為中心,進行城下整備,成為德川政權外樣中的大勢力。

在1611年加藤清正死後,幼年的兒子忠廣採取五家老合議制的體制。但在1614年大坂之陣前,家臣分裂成了兩派,導致了家中不穩。1632年,忠廣被改易並被流放到了出羽庄內。之後小倉的細川忠利移封到此,以熊本為主城,開始了對肥後的支配。1613年,切支丹禁教令發布,肥前島原一帶的信徒極其不滿,最終於1637年聯合肥後天草的信徒們揭竿而起,爆發了島原之亂。肥前島原半島和肥後天草半島的切支丹信徒們聯合起來反抗幕府軍,直到次年二月,幕府軍才鎮壓了一揆軍。之後幕府進一步禁止天主教,推進後來的鎖國政策。

主要地誌:天草島鏡、天草備考、菊池風土記、熊本往來記、古今肥後雜記、不知火考、肥後記、肥後國鄉牒、肥後國志、肥後物語、肥後州名勝略記

65、日向:

特點:農業比較欠發達產量不高。山地較多,有利於本地防禦。

石高:12萬石

分郡:臼杵、兒湯、那珂、宮埼、諸縣

主要特產名物:甘蔗、漆、蕎麥、鰻魚、馬

代表風土:油津、霧島山、都濃神社、鶴富神社、鵜戶神社、生目神社、高千歲峽、祖母山、神武社

主要勢力:伊東氏

梗概:九州東南部的西海道之國。西和北通過九州山地分別與豐後和肥後兩國相連,南面的日南山地是與大隅國的分界線,西南與薩摩接壤,東方面向著日向灘,有著較長的海岸線。國名由來是面向日出方向之國。《日本書紀》記載日向的高千穗峽是天孫降臨之處。古代與薩摩和大隅同為一國,但702年和712年,薩摩和大隅兩國先後分離出去。

小丸川、一之瀨川和大淀川等河流從九州山地經日向灘注入大海,河流下游有著相對廣闊的日向平原,南部的山區間有小林、都城等盆地。但總的來說,國土面積七成以上都是九州山地、霧島山地等山區,而耕地面積則不足一成。雖然林業資源比較豐富,海岸周圍漁業也相對興盛,但農業產量較低,經濟力有待提高。同時國內因為交通並不便利,文化水準也不高。原住民為古代的日向隼人,兵質較高。由於山地地形較多,利於本土防禦。

自鎌倉時代開始,島津家便為該地守護,但進入戰國時代,島津家與以伊東家為代表的本土豪族的摩擦逐漸加重。到1568年,伊東義祐奪取了原屬島津家的飫肥南鄉的領地,構築了伊東家最大的版圖。之後,伊東義祐著手統一日向,但在1572年的木崎原戰中,雖擁有優勢兵力,但大敗於島津義弘,只有走向衰退一途,並最終在1577年被趕出了日向,不得不依附於北方的大友家。次年,大友宗麟打著恢復伊東舊領的旗號殺入日向,但在耳川之戰中一敗塗地,而島津家則徹底確立了在日向的霸權。直到1587年豐臣秀吉征伐九州勝利後,義祐之子祐兵才恢復了飫肥周圍的一部分舊領,其他地區被島津、秋月、高橋等勢力所支配。關原合戰時,日向領主大部分從屬於西軍,但伊東祐兵選擇加入了東軍。戰後獲得所領安堵,成為飫肥藩的藩祖。其他地域則分別為幕府直轄領和其他小藩。

主要地誌:日向國舊地考、日向記

66、大隅:

特點:農業比較欠發達產量不高。

石高:17.5萬石

分郡:菱苅、桑原、囎唹、大隅、姶羅、肝屬、馭謨、熊毛

主要特產名物:杉、馬、龍門司燒、鐵炮、燒酒

代表風土:隼人塚、鹿兒島神宮、米山藥師、種子島、白銀坂、日當山、安樂溫泉、佐多角

主要勢力:肝付氏

梗概:以大隅半島為中心的西海道之國。橫跨大隅半島一直到錦江灣,南方海上還有種子島、屋久島、奄美諸島等島嶼。由北至東通過霧島火山群與日向接壤,西方烏帽子岳是與薩摩的分界。古代與肥後部分地區合在一起被稱為熊襲國,有隼人族及熊襲族世代居於此地,後熊襲國分成了大隅和日向。領內多山地,北方有著霧島火山群,半島中央部分是高隅山地,半島突出部是肝屬山地。平原地區只有天降川流域的國分地區及面向志布志灣的肝屬平原。由於本地的火山性土壤環境,農業生產力不高。

由於處於九州的最南端位置,幾乎不用擔心來自於南方的威脅,而與西方和北方的交界處也主要以山地地形為主,比較利於國內防禦。但與薩摩隔著錦江灣相望,中間又夾著櫻島,所以可能遭到來自水路的威脅。

自南北朝時代開始,島津家一直統治著該國,需要注意的地域只有都城盆地的平原地區及志布志灣沿岸的日向國,但由於國力不夠發達且距離中央政界遙遠,對中央政權不會產生什麼大的影響。進入室町時代後,島津家逐漸降服了當地大部分豪族,但肝付及蒲生等豪族的動向並不穩定。後由於守護島津家的內紛,實力被削弱,大隅半島的實際支配者便成了肝付家。隨著島津家分裂的局面逐漸被島津忠良和貴久收拾,便開始著手重新平定薩摩、大隅和日向三國。

1543年,鐵炮自西洋傳來,這種新兵器很快在九州諸大名家傳開。早在1549年便被應用於實戰。在之後的五年即1554年,島津家將鐵炮集中使用,很快就在平定北薩摩的戰鬥中取得了成效。同年,為了擴大實力並消除後顧之憂,島津忠良將女兒嫁於肝付兼續並與之結盟,後島津家迅速平定了北薩摩。隨著島津勢力的擴大,肝付兼續便聯合日向的伊東義祐與島津家對抗,給島津家帶來的巨大威脅。1571年,肝付兼續率領大隅諸豪族們從海陸奇襲島津領的鹿兒島,給島津家驚出一身冷汗。但次年島津軍便在木崎原之戰中大敗具有優勢兵力的伊東軍,伊東家一蹶不振。而且肝付兼續被薩摩和日向的島津勢力所包圍,不得不於1574年投降到島津家的軍門之下,大隅最終處於了島津氏的統治之下。島津家在支配了薩摩、日向和大隅三國後,開始了九州制霸的征程。在耳川之戰和沖田啜之戰中分別擊敗了大友及龍造寺軍後,幾乎席捲了整個九州。但大友宗麟上洛邀請已經掌握了中央政權的豐臣秀吉出兵九州,秀吉在1587年發動25萬大軍征討九州。島津家最終還是投降於秀吉政權下,保有了薩摩、大隅及日向一部分的領地。關原合戰後,島津家巧妙地保住了原有的領地,一直存續到了幕末。

主要地誌:不詳

67、薩摩:

特點:海外貿易興盛。處於群山環繞,雖然有利於防禦,但也不方便向外擴張。

石高:28.3萬石

分郡:出水、高城、薩摩、甑島、日置、伊作、阿多、河辺、穎娃、指宿、給黎、谿山、鹿兒島

主要特產名物:蘿蔔、煙草、薩摩餅、燒酒、肉桂、鐵炮

代表風土:櫻島、坊津、鬼界島、入來溫泉、開聞岳、黑瀨戶、新田神社

主要勢力:島津氏

梗概:九州西南方的西海道之國。古代時是以兇悍著稱的隼人族的居住地,一直到戰國時代後本地還有著非常尚武彪悍之風。國土主要包括薩摩半島及川邊諸島、甑島列島等島嶼。北面與肥後、東邊與大隅、東北與日向分別接壤,與肥後的分界線是國見山和宮之尾山等山嶽地區,與日向的交界是霧島山和高千穗峰等高山,是抵禦他國入侵的天然屏障,薩摩半島的東岸是錦江灣,過去便是大隅國,自古以來兩國就聯繫緊密。發源於日向的薩摩第一大河川內川將國土大致分成了兩半,並形成了川內川流域的平原。北面的出水山地至不知火海海岸之間,也有著廣闊的平原。半島南部的開聞岳是傳說中有神居住的地方。由於面向外海洋面,古代開始便有海外先進的文化由此傳入,並有與中國大陸、朝鮮及其他國家的貿易航路,特別是1549年葡萄牙傳教士薩比埃爾由此登陸後,帶來的西方文明,給日本以重大影響,有利於輸入西方的先進技術和武器。

國內守護島津氏在室町時代身兼薩摩、大隅和日向三國守護職,雖然族內多有紛爭,但總體來說薩摩國內形勢相對穩定。清水城的島津宗家、出水的薩州島津家及相州島津家在島津忠良及子貴久當權時代逐漸歸於統一。島津貴久為文武雙全的名將,在父親的幫助下最終擊破薩州島津家,於1550年平定了南薩摩。在1554年與鄰國的肝付家結盟後,島津軍憑藉鐵炮等先進武器及勇猛的部隊,擊敗了薩摩入來院、菱刈家等國眾的聯合,於1570年降服了薩摩最後一個敵對勢力入來院家,統一了薩摩。在兩年後的木崎原之戰中,島津家擊敗有著絕對兵力優勢的伊東軍,並於1574年迫降了原為盟友的肝付家,回復了三國守護之職,並開始九州制霸。

1578年的耳川之戰中,島津軍給予大友軍以毀滅性打擊。1581年,島津軍擊敗肥後的相良及阿蘇等家,並有島原半島的有馬家來投,勢力範圍急速擴大。但在島津家席捲九州之際,中央政界的豐臣秀吉動員大軍開始征伐九州。九州大部分勢力均投靠了豐臣軍,雖然島津軍在戶次川之戰中獲勝並努力在薩摩、日向和大隅布防,但最終還是處於絕對劣勢,不得不投降於豐臣軍,保持了薩摩、大隅及日向一部分的領地。關原合戰時,本作為西軍出陣的島津義弘長途回歸本國。經過兩年的交涉,新的當權者德川家康終於同意島津家在基本保留原有領地的基礎上臣從,子孫一直到幕末。

主要地誌:薩隅日地理纂考、薩藩名勝考、薩摩拾穗集、成形圖說

68、壹岐:

特點:國土雖小,但農業和漁業相對比較興盛。

石高:不明

分郡:壹岐、石田

主要特產名物:烏賊、綾布、貝細工、燒酒

代表風土:勝本浦、魚釣崎、岳之嶺、天手長男神社、神聖的壹崎神樂

主要勢力:波多氏

梗概:坐落於玄海灘上的西海道之國。北面通過對馬海峽與對馬隔海相望,南方通過壹岐水道與肥前相離,是位於肥前國東東松浦半島的北方玄海灘上的以壹岐及周圍幾個小島組成的小國。早就有土人居住於此,島上有彌生時代的遺迹和古墳,也是《三國志·魏志·倭人傳》中提到的一國。這裡也是由九州至中國大陸和朝鮮的一個中轉站,雖然面積不大,但也是防禦外國入侵的一個重要窗口。在蒙古襲來時遭到了很大破壞。作為一個島國,漁業很是發達,同時島內也有平原,種植著米、麥和大豆等作物。雖然面積不如對馬,但其耕地及人口都比對馬要高。

由於壹岐面積不大,但產業比較繁盛,國內自立性高。中世開始時屬太宰府少貳家的勢力範圍,後由肥前松浦家治理,同時這裡也是肥前松浦家的水軍基地之一,由松浦黨的幾個支族分割支配,後來由上松浦的波多家以武力壓服了眾人進行統一統治。但在1555年,本地豪族有著壹岐六人眾之稱的國眾開始反叛,攻擊波多氏。唐津波多家的波多親與六人眾對抗,後爆發內紛,重臣日高氏擁立波多政為傀儡,並掃平了六人眾。1571年,對馬宗氏入侵,日高氏向松浦家求援,擊退了宗氏,因此壹岐的實權又落入了松浦家手中。1587年,松浦家臣從於豐臣秀吉,1591年入侵朝鮮時島上築勝本城,作為朝鮮侵略的兵站。江戶時代為平戶松浦家的領地,松浦家作為郡代統治島內24村。

主要地誌:壹岐國續風土記

69、對馬:

特點:海外貿易非常興盛,是日本與他國的紐帶地區,也是外來入侵的主要目標及最主要防禦據點。

石高:不明

分郡:上縣、下縣

主要特產名物:鉛、硯石、人蔘

代表風土:佐須奈、萬松院、對馬山、鱷浦、和多都美神社、有明山

主要勢力:宗氏

梗概:浮在玄海灘海上的西海道之國。南方通過對馬海峽與壹岐隔海相望,再向南是肥前國,北面通過朝鮮海峽與朝鮮半島相隔。古代以來與中國大陸及朝鮮的關係極其密切,是外國與日本聯繫的紐帶地區之一。繩紋時代就開始有人居住,三世紀時大概有一千人口。國土內有山林和耕地,複雜的海岸線上有被稱為八十二浦的天然良港,漁業很發達。同時貿易也很是發達。島內在七世紀左右便開始有銀山的開採,後廢礦。

古代開始作為海上的交通要衝,在蒙古襲來時幾乎遭到毀滅性打擊。因此無論是中國大陸或朝鮮入侵,還是日本向外擴張,對馬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戰略要地。對馬守護兼地頭的宗氏自鎌倉時代開始處於少貳氏麾下,進行著安定的統治,直到戰國時代也是如此。宗氏把握著與朝鮮的交易權,是一個很有特點的大名。1587年九州征伐後,宗氏臣從於豐臣秀吉,繼續維持著與朝鮮方面的關係。

主要地誌:津島紀略、津島紀事、對馬國記


推薦閱讀:

TAG:日本 | 日本历史 | 日本战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