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是傷害親密關係?(上) | 關於自我邊界、鏡像神經元和適應性
02-01
摘要:關於自我邊界正確的打開方式The more independent we are, the more inter-dependent we can become. — Nathaniel Brandenn我們越獨立,我們就越相互依賴。— 納撒尼爾·布蘭登
前不久,朋友圈裡有一篇雞湯文很火,題目是《我們不能總把壞情緒留給父母》。文章擺了些事例,講述自己和路人是如何粗魯地對待自己的父母。許多人看了都有共鳴,因為自己也有類似的經歷。n
其實除了父母之外,我們的壞情緒還經常留給戀人、其他親屬和密友這樣的親密關係。相比陌生人,我們好像更傾向於,也更容易對身邊的人發脾氣、失去耐心、大吼大叫;不經思考就說出傷人的話,動不動就爆發冷戰;變得更挑剔、更喜歡指責對方。比如,我們可以容忍自己的同事遲到,但對自己的男盆友就不能忍。我們很樂意跟別人分享時尚品的信息,但對父母的好奇會選擇忽視甚至是鄙夷。為什麼我們會採取雙重標準呢?明明是更親近的人為什麼我們反而不能更nice?n這些問題的答案,也許跟你不孝順、脾氣不好、任性等毛病關係真心不大。胡咧咧認為這依然屬於心理方面的問題。n一、自我邊界n
心理學裡有觀點認為,陷入戀愛中的人會將自我邊界的一部分融入到另一方的意識中去。會把對方當成自己的一部分,把對方的喜好當成自己的喜好,把對方的情緒模式和自己的等同起來。ta會將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強加到對方的身上。因為對ta來說,對方和自己在某種程度上不可分割,就是一個共同體。這種自我邊界的融入,會讓ta產生付出感、協同感和一種區別於其他關係的距離感,使ta更加堅信他們是彼此深愛著對方的。《少有人走的路》一書里提到,墜入情網是一種自我界限的臨時性崩潰。在這種青春期的熾熱愛情下,自我意識將得到極大地延伸,覺得自己無所不能。這種感覺類似於2-3歲的嬰兒剛剛開始發展自我意識,他們覺得自己和外在世界是一體的。n然而,這種自我邊界不清晰的定義,對雙方關係是有害的;這種自我意識的無限擴張也不屬於自我意識的正常發展,無法讓人成長。n當自我邊界過度擴張時,人會變得對情緒很敏感,對另一方的反應容易過度解讀,或者不滿意另一方想的和自己不一樣。過於親密的距離產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會讓你對另一方有更高的期待,這種不切實際的期待落空時,產生的落差會更大;同時會降低你的社交心理戒備線,一些平時場合你不會說的評價或者攻擊性的話,都會脫口而出。n自我邊界的越界問題,還是儘早由自己主動修正比較好。等到對方主動提出想劃清自我界限,比如保持距離、拒絕你的要求,甚至是分手時,這種打擊是毀滅性的。有實驗表明,大腦中感受生理痛疼的區域,會在感情上遭受拋棄、拒絕時被激活。n
在愛情中保持一個適度的自我界限要記住一個觀點:愛情是利己主義,而不是利他主義。你跟ta在一起,首先會讓自己快樂,讓自己收穫成長。在此基礎上,你也可以促進ta的心智成長。ta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因為ta可以讓你做更好的自己。而出於責任,要為ta著想,為ta付出才跟ta在一起,會讓你的自我邊界過度侵蝕ta的空間。ta作為獨立的個體,對自己完全負責,你應該尊重屬於ta的邊界和規則。二、鏡像神經元n我們對待父母不耐煩、粗魯的原因正好跟第一部分描述的相反,是由於你的自我界限受到了父母的侵犯。n先來講下什麼是鏡像神經元。當看到別人的行為和感受時,我們的大腦中負責這些行為和感受的神經元也會被激活。它讓我們在看到別人的動作時,不用思考就可以直接模仿。鏡像神經元是人類認知能力和模仿能力的基礎。舉個栗子,當你不管是在現實中還是在電視上,看到別人拿起一把刀,就開始覺得好方。如果這個人用刀割破自己的手指,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地發出一聲「嘶~」,彷彿自己的手指也被割破了。這就是鏡像神經元的作用。n兩三歲的孩子是最讓人頭疼的。這個時期的你開始探索世界,自我意識的發展讓你感受到自己的身體是有邊界的。隨著活動範圍逐漸擴大,你會不斷地去探索、擴展這個邊界,逐漸建立起自己對世界規則的認識。由於你發展自己認識的方式是通過試錯來習得的,所以你的一些行為會讓你的父母巨頭疼。n
當你在嘗試一些危險的事情時,父母如果採取了不恰當的方式介入,這種溝通方式就會給你的鏡像神經元留下行為模式的記憶。偶爾簡單粗暴一次也沒什麼,畢竟父母的心情也有起伏不定的時刻。但缺乏耐心、易怒的,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父母,會長期地干預孩子好奇心的探索。這種不健康的抑製成為常態的話,就會激發你相應的大腦神經,慢慢你可能會習得這種溝通方式。當你的語言、身體發展成熟到具備反抗能力時,一旦你再感受到自我界限受到侵犯,就極有可能會採用相同的溝通方式對待你的父母。n我斷定,在《我們不能總把壞情緒留給父母》一文中,公交車上吼她母親的那位女兒,在幼年調皮的時期,也是被她父母這麼吼過來的。n當然,我告訴大家這些,並不是要教你秋後算賬或者推卸責任。我只是在嘗試引導你去尋找這種不合理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知道了根源,你才會放下思想包袱,不再抱著自責和懊悔去面對父母;才會有針對性地去改進解決問題 ,改善與父母的關係。只是喝了碗雞湯,也許你能和顏悅色地跟自己父母相處幾天。不出意外的話,幾天後,各種凶神惡煞或者冷漠無言將繼續重演。n三、適應性n
人類生來就是一個變化探測機器,為了應對隨時發生的危險,比如突然出現在面前的野獸,我們必須具備探測不一樣的事情,並把注意力集中到這個事情上的能力。而適應性可以避免我們隨時隨地去探測環境中不必要的干擾和無危險的突發情況。它使我們在遇到干擾、困難和傷痛時,可以隨時間推移逐漸選擇性適應環境,然後恢復到正常狀態繼續生活。適應性是人類極為重要的一種生存能力。n適應性有好的一面,會讓你從壞事情的影響中慢慢走出來。它也有壞的一面。它會讓人慢慢適應生活中的每一樣事情,覺得這些是理所當然的,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從而忘記感激。比如,你父母每次迎接你回家都要辛苦張羅的一桌飯菜;你的另一半為你洗衣服、打掃房間;餐廳服務員為你倒杯水。這些簡單平淡的小事日復一日地發生著,以至於你會忘記它們的意義,逐漸降低對它們的關注程度。也不會去設想假如有一天這些事情不再發生了,自己會陷入怎樣的一種窘境。n有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個猶太人,有一個嘮叨的妻子和好幾個孩子。他很苦惱自己房子太小,孩子吵,老婆煩。於是他去問祭司怎麼辦。第一次去,祭司讓他把後院養的雞放到屋子裡養;隔一周第二次去,讓他把後院養的羊牽到屋子裡養;再隔一周第三次去,讓他把後院養的牛牽到屋子裡養。第四次去這個人已接近崩潰,祭司說,你回去把所有的動物都放回後院。回家照辦後,他頓時覺得家裡寬敞明亮了,孩子們很聽話,老婆也很賢惠。適應性讓這個猶太人忘記自己生活在幸福中,變化和對比讓他重新學會感激生活。n從相處時間來看,我們最容易適應的,就是那些長期與我們生活在一起的各種親密關係。對父母十幾年的養育,對兄弟姐妹的謙讓,對另一半的關心,對好友的陪伴,你是不是早已適應,甚至開始變得挑剔了呢?n我們不要在事情變壞之後,才想起去感激當下擁有的,早已習以為常的美好生活。我是胡咧咧,我們不聊雞湯,聊心理學。n下周我們聊怎麼和親密關係更好地相處,關於認知衝突、四種溝通和感恩。n以上,參考:n《少有人走的路》M.Scott Peck n《拖延心理學》第7章 Jane B. Burka / Lenora M. Yuenn《哈佛幸福課》第8、21課 Tal Ben Shaharn 《謝謝你曾拒絕我|被排斥會給一個人留下怎樣的影響?》 KnowYourselfn往期文章目錄,回復關鍵字即可獲取相關內容n- 上下級關係的小船說翻就翻 | 關於獨立感、權威映射和習得性無助
- 為什麼TA總有用不完的精力? | 關於生物節律、深呼吸和類冥想
- 女生遇襲時需要的是心理學而不是防狼術 | 關於旁觀者效應、多元無知和旁觀介入模型
- 為什麼你忙忙碌碌一整天卻發現什麼都沒幹成 | 關於預期性焦慮、短時記憶和神經官能症
- 為什麼你喝水也長肉,運動卻不掉肉? | 關於基礎代謝、科學運動和飲食
- 3個月減20斤告訴你如何養成良好的習慣 | 關於自控力、自我接受和道德許可
- 論A型人格和ADD(注意力缺失紊亂症)的強關聯
推薦閱讀:
※距離之於愛情就像風之於火 | 如何能讓異地戀成功?
※你認為異國戀中最考驗人的是什麼?
※父母總喜歡拿我和別人比較,怎麼才能不讓他們這樣?
※從原生家庭談創傷
※INFP是專註於無趣的現實還是去嘗試實現理想?哪怕眼高手低,理想又看似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