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的分類及構造

背包是我們徒步時移動的倉庫和家,

合理選擇背包

有助於減少徒步過程中的勞累,降低風險,

還能夠使我們能夠充分感受荒野的魅力。

徒步後,許多朋友常常會抱怨腰酸背痛,尤其是肩膀。但是,很多老驢的肩膀和背部卻很少酸痛,這一方面得益於良好的體能,另一方面還要歸功於採用了科學設計的背包。

相信很多朋友都問過這個問題:「我想買個背包,有什麼推薦的嗎?」其實在問這個問題時,我們需要明確兩點:

n(1)打算走什麼樣的線路;

n(2)預算是多少。

買包血淚史

剛剛參加戶外活動時,我也問過同樣的問題,而且是經常問。後來就在萬能的某寶上,用200多大洋買了一個背包。結果第一次去船底頂徒步就被坑了,因為背包的背負系統存在問題。

後來我又在戶外店店長的推薦下,購買了另一款背包。不過,實踐表明還是不靠譜。

2014年2月份,我參與了閃米特發起的大東山徒步。

周五晚上連夜趕往上山點附近露營,然後在早上6點左右,從露營地出發。在背著30斤左右的背包,沿著條石台階爬升近900米後,到達了山頂的東嶽廟。

風雨中我們在稠密的竹林中穿行,根據GPS尋找路跡,最終選擇了在殺人坪下撤。

此次活動中,我所用背包的腰墊不斷地摩擦和擠壓腰部,即使多次調整仍然無法緩解不適。

此外,雖然背包面料採用了防潑水處理,但並非防水材料。雨水透過防雨罩和背部的縫隙依舊能夠滲入背包,大大地增加了背包重量。

後來,在好友兼戶外導師飛翔的推薦下,我果斷選擇了新的背包。之後,背著此包,我和飛翔一起走了很多線路,包括廣東省內的、新疆和西藏的,但是再也沒有出現類似的情況。

所以本次我們將一起學習背包的分類和構造,以便選擇背包時能夠有所依據。

背包的分類

根據容積(容量)、承重量和自重,徒步背包可以分為3類,詳見下表。該表中的容積並未考慮背包附屬結構的容積。

當然,還有更大容量的背包,比如始祖鳥(Arc』teryx)的Bora95。但是建議大家選擇的背包容量不要超過80升,因為太大的背包運輸不便,而且長期使用對體能也是極大的考驗。

如果你只想購買一個背包,又希望能夠用於各種不同的路線,那我建議選擇標準型的,因為標準型背包有很多壓縮袋,可以顯著縮小背包的體積,大大拓寬使用範圍。如果你僅僅是在周末徒步一天,那麼超輕型背包將是最佳的選擇。

↑↑↑三類背包對比圖(從左到右依次為:標準、輕型、超輕型)

那麼背包的容量在哪裡標註呢?

通常背包的名字中就包含了這個信息,比如始祖鳥的經典背包作品Bora80,RT45,Naos55,其中的數字都代表了背包的真正容積,也是有效容積。

而有些背包的名字上又會標註+10,比如凱樂石的Olympus IV 65+10,此處的65代表了背包真正的容積,而+10則表示附屬結構的容積,並非背包的有效容積。

背包的構造

背包的構造主要包括3部分:主倉(Main Compartment),背負系統(Suspension System),附屬結構(Auxiliary Structure)。

主倉用來裝徒步的物品,背負系統則用來傳遞主倉的重量。附屬結構嘛,是用來豐富和增加背包的功能的,包括頂包(Top Lid),側包(Side Bag),袋鼠包(Assistant Compartment),各種外掛點(Attachment Point)。

1. 主倉

主倉通常分為三部分,下部為睡袋倉(Sleeping Bag Compartment),上部為雜物倉(Grocery Compartment)和水袋倉(Hydration Reservoir Compartment)。

上下兩部分由設置在主倉下部的隔斷分開。主倉通常有三個開口,分別位於頂部、側邊和底部。

主倉內部構造圖

睡袋倉主要用來擺放睡袋,如果空間充足還可以擺放地墊、換洗衣物等具有壓縮性、而行走時又不常用的物品。

由於水袋是徒步過程中重量最大的單件物品,所以水袋倉通常設置在背包貼近背部的一側,以便保貼近身體重心,保證平衡。

目前有些背包將水袋倉設計在頂包內,方便拿取。但這會導致背包重心升高,對裝包的要求也會高很多。換句話說,就是打包困難而且不安全,所以不建議選擇。

雜物倉位於水袋倉的後側,用來擺放食品、爐具、燃料、藥物、帳篷等各類物品。在擺放時,應該遵循重物貼背放,輕物靠後方的原則,這樣才能使背包的重心盡量貼近人體的重心。比如,食物,爐具、燃料、帳篷桿要靠背部擺放,帳篷遠離背部擺放並盡量壓縮。

2.背負系統

背負系統由肩帶(Should Strap)、框架(Frame)、腰墊(Hip Pad)、腰帶(Hipbelt)、胸帶(Sternum Belt)、背板(Back Pad)以及相關的系帶(Auxiliary Lace)構成,其作用就是承載裝備並將其重量傳遞到身體上。

根據人體工程學設計的背負,可以有效的將背包的重量盡量多地傳遞到腰部,並將剩餘的負重合理地分配到肩部和背部,避免一處集中受力。

↑↑↑背包結構

n框架,就是背包的支架,包括外框架(External-Frame)和內框架(Internal Frame)兩種形式。通常,當背包的設計承重量超過30斤時,才會採用框架。

如同人體的骨骼,框架起到支撐和傳遞重力的作用。外框架,裸露於背包的外側,而內框架則深藏不露——固定在背包內部的框架槽(Frame Socket)內。國內大部分驢友的背包是內框架背包。

↑↑↑外框架背包

↑↑↑內框架背包

不同框架背包的優劣對比見下表:

腰帶:將背包的重量傳遞到腰部,減小背包對肩膀的壓迫,降低脊椎受傷的風險。

設計優良的腰帶有何表現呢?

第一,通常在按照腰部的形狀曲線剪裁,用料厚實且輕便,有些背包的腰帶厚度可達2厘米。

第二,腰帶和腰部接觸部位的寬度至少達到10cm,其長度還要至少超過胯骨6厘米

第三,在腹部轉變為寬且結實系帶,末端通過卡扣連接,且卡扣上會明確註明品牌和生產時間。

腰帶平衡帶(Hipbelt Stablizer Strap):也成為腰帶收緊帶,用於調節腰帶後側和背包主倉之間的距離,約束主倉的左右晃動,增加背包的平衡性。在背上背包後,一定要拉緊腰帶收緊帶。

腰墊:常見於內框架背包,用來支持主倉並將背包的重量傳遞到臀部,避免腰部過度受壓。

肩帶:保持背包的平衡,防止背包滑落並傳遞少量重量至肩部,極少情況下用於傳遞整個背包的重量,比如過河時。因為不解開腰帶的話,否則一旦被水衝倒後,整個背包在水中會受到極大衝擊力,大大增加溺水的可能性。

肩部平衡帶(Should Balance Strap):也稱為重力平衡帶,頂部收緊帶。用於調節肩帶和主倉之間的距離,改變肩帶承受的力。

比如,感覺背包向後拉扯身體時或者背包極易晃動時,可以收緊肩帶收緊帶使重心前移,但不可過度收緊,否則會增加肩膀的受力,導致肩膀頂部受壓明顯、背包貼背、散熱不良。大部分背包調整時,肩帶平衡帶的最佳位置是和主倉成45°夾角。

胸帶:防止肩帶向兩側滑落,增加背包的平衡性。胸帶最好放在腋窩以上、鎖骨之下。如果胸帶的位置太低,則會導致胸腔受壓迫,影響呼吸。

背板:第一均勻分布背部所受的力,防止肩膀過度受力;第二保護背部,防止背包內部的物品摁到背部。但是缺點也很明顯,通風不暢,極易導致背部積聚汗水,背板被汗水浸濕。

3. 附屬結構

n附屬結構位於主倉周圍,包括側包、袋鼠倉(也成為副倉)、頂包、冰爪懸掛點(Crampon Attachment Point)、以及壓縮帶(Compression Strap)。

↑↑↑背包附屬結構

側包通常在包口處具有收緊帶,可以用來裝水杯、零食等。

袋鼠倉位於背包主倉後方外側,由於其底部有一個引水孔,我們通常將潮濕的物品放在其中。比如帳篷的外帳,因為外帳直接接觸外界環境,容易被水打濕,而趕路時又沒有充足的時間將外帳晾乾。

頂包,目前主流背包的頂包至少都有5升,可以用來擺放手電筒,充電寶,備用電池,應急藥品等小件而又常用的物品。有些頂包可以拆下來,將隱藏在內部的迷你腰帶拉出來後,即可作為腰包使用。

冰爪懸掛點,用於放置冰爪,普通徒步路線很少用到冰爪。

主倉壓縮帶,是在裝好背包後用來收緊主倉的,保證主倉內的物品擺放牢固、緊密貼合,最終確保背包的穩定性。

強大的背包,才能幫你走得更遠。

背包是徒步過程中最重要的裝備,它必須能夠有效地裝載我們的所有裝備,所以背包必須具有各類倉袋。徒步中,我們還要盡量降低背包對身體的壓迫感,減少身體的疲勞感,所以必須選擇具有強大背負系統的背包。

希望大家看完本貼後,能夠對背包的構造有所了解。但是若想買到自己所需要的背包,還需要持續關注本專欄的更新。

我和閃米特一起致力於--普及戶外知識

期待有一天--與你在荒野相遇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txjsmt


推薦閱讀:

k天王單人無氧完成珠峰速攀,距離「生命巔峰」計劃還有多遠?
有人知道戶外電影《七十七天》嘛?
冬天戶外打籃球 ,應注意什麼?
登頂珠峰是種怎樣的體驗?
山間如何選擇露營的地點?

TAG:户外 | 探险 | 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