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微經2 – 3」比較靜態分析(中)

第二講 初識供給與需求:完全競爭市場

第3節:比較靜態分析(中)

上一節中我們討論過,比較靜態分析框架可以幫我們分析的是:當市場上某個或某幾個「外生變數」的取值發生變化時,市場上的「內生變數」會如何變化。

事實上,這裡「內生變數」並不只有均衡價格和交易量,也包括買賣雙方的總剩餘,在經濟學中,我們也稱它為「福利」。在本節和下一節中,我們將從方向、程度和福利三個層次,看下比較靜態分析框架到底可以告訴我們什麼,本節只討論前兩個層次。

一、方向

在曼昆最喜歡的冰淇淋市場的例子中,他這樣介紹比較靜態分析:在夏天,炎熱的天氣使市場上冰淇淋的需求增加,即需求曲線右移(任一價格下的需求量增加),這進一步導致均衡價格上升,均衡交易量變大,如圖1所示。

圖1 氣溫上升下冰淇淋市場均衡變化

在這一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外生變數「天氣」變化,導致了「需求」的變化即整條需求曲線的移動,進而導致了內生變數「價格」和「交易量」的變化。相似的例子還有很多,總結下來,需求可以減少、不變、增加,供給也可以減少、不變、增加,共有九種情況,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依次畫一下試試。但是,不論是哪種情況,在這個層次上我們能得到的結論只是均衡價格和交易量變動的方向,有時我們還想知道它們變化的程度,即我們知道價格上升了,但是上升了多少呢?這便需要引入「彈性」的概念。

二、程度

相比很多「表面上好理解但實際不好理解」的概念,「彈性」可以算作一個「表面上不好理解實際上不難理解」的概念。恰好剛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有什麼適合中學生閱讀的經濟學讀物?」

截取答主Sarah Li答案的一小段:

「不了解經濟學基本知識會很難系統理解」,這個感覺很對,通俗讀物看多了很容易跑偏。想打經濟學的基礎,想要有系統,除了大學微觀教材,沒有別的途徑。如果你是高中生,看初級微觀應該不困難。各個版本的教材框架都差不多,很多人推薦的曼昆就挺好。如果你能堅持看到彈性的概念而不瘋,那就接著往下看。

回想自己最初看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的時候,確實是自以為一馬平川地看到「彈性」,之後就一腦袋漿糊,不過還好自己堅持看了下來。那麼,「彈性」是什麼意思?我們先來看下圖2。

圖2 需求的價格彈性

圖2所要表示的,是各種「彈性」中最常見的一種——「需求的價格彈性」,含義為: 需求對價格變化的反應的靈敏程度。顯然,如圖2所示,當需求曲線更陡峭時,價格變化導致的需求量變化更小,相反,當需求曲線更平緩時,價格變化導致的需求量變化更大——對此我們可以「大概地」說:前者彈性更小,後者彈性更大。

但是,如果「陡峭程度」就是彈性,那彈性豈不就是需求曲線的斜率了么,這又有什麼「表面上不好理解」的?當然不是,我們來看下彈性的公式就知道了。

如公式所示,跟斜率的定義「變化量之比」不同,彈性的定義是「變化百分比之比」,化簡之後,等於斜率再乘上一個P/Q。也就是說,彈性是定義在「一個點上」的,而非定義在「整條線上」。以及,嚴格地說,「某條需求曲線的彈性更大」的說法是錯誤的。事實上,按照公式求一下便知,一條需求曲線上每個點處的彈性值都不同,且其絕對值隨著Q的增加而遞減。此外,關於彈性及其公式的解釋還有以下幾點:

1) 顧名思義,公式描述的是需求的「價格」彈性,不是需求對「供給」的彈性,也根本就沒有供給什麼事兒。如此強調是因為,一個常見的混淆就是把「需求的價格彈性」當作「供給曲線移動時,均衡交易量的變化程度」。當然,它確實跟需求有關,但這並非「需求的價格彈性」的本意。

2) 為什麼要把彈性定義成這樣而不能直接用斜率?最主要的原因是,如果直接用斜率作為彈性,那麼彈性的值就與商品價格和需求量的度量單位有關。相反,如果用「變化百分比之比」作為彈性,則可以去掉單位,同時也保留了彈性想表達的含義。此外,如此定義彈性也方便了理論推導,這裡就不展開講了。

3) 彈性想表達的含義是什麼?假如以「我」對某商品的需求的價格彈性為例:如果彈性較大,即價格只要上升一點,我的需求量就會減少很多;如果彈性較小,價格上升很多,我的需求量才會減少一點——它想表達的其實是這樣商品對「我」的重要程度,或者說,不可替代性。

4) 因為需求曲線上點的彈性一定為負,供給曲線上點的彈性一定為正,所以一般而言,為了簡便,當我們說彈性大或小,指的都是彈性值的絕對值的大或小。此外,以需求的價格彈性為例,影響其大小的因素有若干種:商品自身屬性、相近替代品的可獲得性等。此外,彈性也可能因為時間的拉長而變小,即:把眼光拉長,當下對我們不可替代的東西,之後可能變得可以替代了,比如火力發電、汽油汽車等等。

5) 抽象地看,彈性描述的就是「一個量A對於另一個量B的變化的反應的靈敏程度」,定義為「A的變化量百分比,比上B的變化量的百分比」——事實上它可以用來刻畫的關係有很多:比如,「消費者在娛樂方面的消費量,對其收入變化的反應的靈敏程度」,即消費者的「娛樂消費收入彈性」;再比如,「消費者對蘋果的需求量,對橘子價格變化的反應的靈敏程度」,即消費者的「蘋果需求量對橘子的交叉價格彈性」。可以構造的類似的定義還有很多,但經濟學關注的一般就是例子中提到的三種彈性:需求的價格彈性,需求的收入彈性,以及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

有了以上解釋,不知道你是否理解了彈性及其公式的含義。這裡我還想再談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彈性,它有什麼現實意義?

在剛學習彈性的時候我自己也困惑,這麼一個讓人迷糊的概念,除了做題時候,到底還能用在哪兒?後來,在能源經濟學領域遇到了這樣一個例子:

大家可能也知道,我國目前的天然氣價格並不是市場化的,而是由政府制定。以天然氣消費大戶北京來說,為了儘可能讓天然氣這種相對更清潔的能源替代煤,緩解霧霾壓力,就需要進口更多的天然氣,比如從俄羅斯。然而,這又帶來了其他問題:首先,要進口天然氣就要修建管道,這是相當大的一筆投資,如果不上調天然氣價格,政府很可能承擔不起;其次,天然氣的購買合同通常有「照付不議」條款,也就是說,只要簽了合同,定下了購買量,不管能不能用完,都要根據合同支付費用。那麼,政府及油氣公司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是:如果跟俄羅斯簽了合同,並修建了管道把天然氣運到北京,並上調了價格,消費者會不會因為價格太高改用其他能源,最後管道白白修建不說,還要按照「照付不議」條款向俄羅斯支付費用,豈不是賠大了?所以,對於政府和油氣公司來說,在簽合同、修管道之前,準確地估計消費者對天然氣的需求價格彈性,就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那麼,這個彈性怎麼估計呢?

前面說過,彈性表達的是一種「不可替代性」的含義——彈性越小,程度越強;彈性越大,程度越弱。同時,不可替代性又與具體的使用場合有關,以北京為例,發電、取暖、工業燃料、生活燃料是天然氣消費的大頭。發電,其實大部分電力來自於燃煤,但因為煤電機組起停成本高,一般用作basenload,雖然天然氣比煤貴,但因為天然氣機組起停成本低,一般用作peaknload;取暖,用燃煤取暖會加重霧霾,天然氣則清潔一些,但成本較高;工業燃料,涉及眾多部門的生產流程,分析其中天然氣的需求彈性是一項大工程;生活燃料,比如炒菜、燒水,如果不用天然氣的話用什麼呢?電?更貴!煤氣?煤氣又從哪兒來呢?綜上,北京對天然氣的需求價格彈性,需要詳細考察以上每個使用用途才能估計出來。

總之,這裡並非真的要得到一個估計的結果,只是提供一個分析現實問題的思路,而我真正想說的是:誠然,彈性非常值得關注,對彈性的估計影響著政策制定和商業決策,然而現實往往非常複雜,很多時候,理論能幫我們的非常有限。所以,希望有志於學習經濟學的朋友,也多多關注現實問題,不要只是沉迷於理論的完美世界裡。


推薦閱讀:

「微經2 – 4」比較靜態分析(下)
「微經2 - 2」比較靜態分析(上)
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谷歌被罰24.2億,到底攤上什麼大事了?

TAG:微观经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