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學校中很難培養出天才、專才?
作者:毛志傑
一位朋友的孩子頗有繪畫的天賦,經過同樣的學習,繪畫水平要高出其他人一大截。大家一致認為是遺傳了孩子姥爺繪畫藝術方面的基因,今後在繪畫方面一定會有好的前途。孩子的父母也希望今後能結合孩子的興趣報考和繪畫藝術相關的高等院校。
這個孩子今年上初中,要想報考知名藝術院校,首先還是得經過常規的初中、高中規定課程的「磨難」。為什麼說「磨難」呢?這個孩子從小學起就屬於「偏科」,語文特別好,數學則是很讓人頭痛。孩子的媽媽陪著他上了好幾年課外數學輔導班、奧數班,在這方面也沒有大的起色,反而留下了心理陰影。上初中後,又遇到了物理,化學這些理科課程。學吧,是很困難;不學吧,中考、高考都得考。這一關關的過不去,就無法觸及到自己理想中的大學藝術類院校。
其實,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身擅長的和不擅長的。有的人經過簡單的培訓就能很快在某些方面神速地提高,有的人就是再努力也難以取得好成績,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大家看看電視上播出的「最強大腦」就會驚嘆於人類潛能的巨大,就會承認「人生來就是不一樣、不平等的」。這裡有現在科學能夠解釋的基因遺傳學方面的因素,也有科學知識解釋不了的因素。
那麼,如果非要用「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這樣同一系統、同一模式、同一課程來進行教育工作的話,就難以適應多樣化的需求。很可能一些本來有藝術或體育特長的孩子在這一「標準流程」的教育中漸漸失去了天賦,或者因僅僅某些課程的成績而影響了進一步深造的機會,從而將「天才、專才」扼殺在搖籃中。
像錢鍾書數學只考15分等等一些大師「偏科」的事例子舉不勝舉,如果用常規的教育標準衡量,這些大師估計連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都沒有。「天才往往都是專才」,我們不能寄希望於專才「樣樣通、樣樣精」。
畫家不精通化學成績不影響成為畫家,比如徐悲鴻;足球運動員語文成績不好影響成為足球大師,比如梅西;文學巨匠數學不好不影響成為一代大家,比如錢鍾書,等等。
因此,如果能夠在傳統教育體系之外,設置出適合「專才、天才」成長發展的教育通道,實現「個性化教育」,也許我國會在各個行業出現更多出類拔萃的「天才、專才」。
在這方面,您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天才會選擇自殺?
※都說天才性格很奇怪,比如喬布斯,然後有人總結有能力的人都有怪脾氣,能這樣論斷嗎?
※只用文字了解世界會不會越來越和實際脫節?
※高斯如果穿越回現代,能否只用兩年的學習就又達到當代數學界老大的地位,碾壓所有數學界同行?
※為什麼跨學科的全才人物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