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面試記

據說面試印象可以預判一個人的70%,此話應該不假,至少70%的面試官的70%第一次就被我看了差不多了,然後?然後就不會有第二次了。

作為HR的愛人告訴我,面試的學問,主要和禮儀相關,能看出一個人的修養,所以每當此時,我就會情真意切(是真看不上,所以當然是」情真意切」的)地主動回函一封:向您致以歉意,考慮再三,本職位發展與本人期望不符,因此不再考慮後續會面……

如此云云,只是從來沒有收到過回函。由此,我對面試是一種有關禮儀的學問,真的是十分信服了。

剛剛離開校園的我,接觸了第一場面試——醫院招聘。要我現在反溯,我倒覺得這第一場面試,是我接觸過最質樸最真實的面試。你們想,一個剛畢業的學生,坐在一邊,周圍十幾個教授主任齊刷刷盯著你…但是,一開始的壓力並沒有持續多久,教授們並無心顯擺自己的學問(根本沒必要),也不太關心我所學如何,他們只是問:家住哪裡?過來方便嗎?實習時候覺得臨床如何?就這樣,面試結束了。不久我也就被錄用了。

這種面試直到後來我去寄生蟲研究所面試全球基金項目官員的時候又重現了一次,質樸而輕鬆,那時候是雙人面試,旁邊的小哥英文並不好,各位教授們也不吹鬍子瞪眼故作深沉或者來一句表情「o my god,您竟然英文那麼差」,而只是說:用中文好了,沒事…

我想起這兩次面試,是因為此外再無這種面試, 就像長輩和你說話,我其實挺佩服教授們的,他們自然而然能從對話中知道你的大約,並做到判斷正確,這樣的面試,叫所有「面試寶典」無地自容。

技巧型面試始於我離開醫院去往第三方公司時,我的經驗是,越是大牌企業越標準,越適用奇技淫巧。挺有趣的,不仿列舉一二。

第一次去某葯企面試,因為那個時候剛離開醫院,有些不太明白面試的道道,於是查了一下「寶典」,裡面諄諄教誨,面試的時候,問到興趣千萬不要說讀書、聽音樂,因為那會讓人覺得你內向、孤獨。

扯談吧?!我還就是喜歡讀書也聽音樂,讓我該說其他,這不是吹牛么?面試官不會那麼不給力吧。結果:

「平時有什麼興趣?」

「讀書、聽音樂…」

「挺好的…巴拉巴拉…誒,那你朋友多嗎?「

「……」

我到現在都沒搞明白讀書、聽音樂是如何等價於內向、孤獨和沒有朋友的。事到如今,我已經不記得是怎麼回應這個問題的了,但是後來我學乖了,估計要圓這個讀書不等於沒朋友的梗需要花更大力氣,所以在之後的面試中,我基本不會主動去作興趣是讀書這樣的回應了。

但是這也有問題,有一次面試就搞得不太愉快。那是英國某葯企的面試。

「你最近看什麼書?」面試官冷不丁問了一句,

不按常理出牌啊!我心想。現在可以提醒大家,這個叫做壓力測試的引入點。

「《歷史研究》…」

「歷史研究什麼?研究人還是事情?」

「《歷史研究》就是《歷史研究》,湯因比的著作。」

「湯因比為什麼要研究歷史?他研究什麼歷史?」

「……」

坦白說,這個問題太大了,對於一個學歷史的來說,估計也挺難的,何況我一個讀書全憑興趣的醫學生。而且我吧,算有一點自我感覺良好,於是我犯了一個現在想來大概是「不妥當」的錯誤,我問這位面試官:您看過《歷史研究》嗎?如果沒有看過,我們討論這個問題有什麼意思?然後換作面試官面色尷尬了,他如何回應我我也不記得了具體了,大體是說,你是怎麼看書的,巴拉巴拉,這種問題不了解怎麼能算看過呢?

現在想想,我因不懂面試道道而莫名其妙地化解了壓力測試,所謂無知者無畏,大概也太不把面試官放眼裡了。

至少我學得了尊重,不再會斷然拒絕或者強力對抗面試官。但也並不是所有面試官都會尊重面試者,有些甚至流氓。所有面試中,最魔幻現實主義的面試來自於某腫瘤產品出名的葯企,那位總監面試官和我說:聽話的給你飯吃,不聽話滾蛋。當時我都懷疑聽錯了,看著總監先生一臉認真的樣子,我害怕了,找了個借口,逃跑了。

時間飛快,如今我工作也超過10年了,有了一些經歷,也有了自己的審美和價值觀,於我而言,找工作已經不再是一份薪水,更多的是工作的價值和環境是否切合自己的氣質,所以我已經放棄了所謂的寶典技巧,甚至有時候自己面試別人甚至也會問上幾句:家住哪裡?過來方便嗎?


推薦閱讀:

The Terminal:在底特律機場的一周

TAG: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