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的揭開你的面紗——這麼多檢查做哪個好?

種類繁多的影像學檢查到底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醫生不直接給我開最好的檢查?

哪些檢查有輻射,又如何防護?

為什麼拍片子的地方總是排著那麼長的隊伍?

影像技術有什麼新發展?

有人說醫學近幾十年都沒有什麼大的發展和突破了,我們所見到的診療技術的提到大都歸功於工業技術的發展。其實醫學本身也不是一個單一的學科,而是把所有的科學和技術運用到治病救人上來。

影像技術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通過拍片子可以看清患者的五臟六腑,而各種不同的拍片和影像技術利用了不同的原理,目標只有一個,揭開隱藏在疾病身上的面紗。

作為醫生,經常有親戚朋友問到我,我這個情況到底做什麼檢查最好?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簡單普及一下常見檢查技術,比如CT,磁共振和B超。這些可能是患者最熟悉的檢查,當然還有一些有創檢查,比如胃鏡腸鏡,血管造影等等。他們都是做什麼的?各有什麼利弊?如何選擇?

先說X射線,就是著名的倫琴發明的,影響醫學的開端。X線發明的故事大家也都熟悉,倫琴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從X射線現中看見了自己手的骨骼。所以說X射線主要是用來看骨頭。此外還有一個最常見的作用是拍胸片,主要是粗略的看一下肺部和心臟的輪廓。一些諸如肺部感染,先天性心臟病導致心臟的大小形態變化,還有肺癌之類的典型的影像表現還是可以一目了然。還有人問什麼透視和拍片有什麼區別。簡單的說透視就是醫生在X光下看一眼,拍片就是把片子列印出來。

下面就是CT。X線的掃描等於把人體壓成一張薄薄的紙來觀察,但是只有一個方向,CT就是把人切成一個個薄片,相當於多層的X線掃描。可以把人切成1cm 的薄片,也可以切成0.5cm。越薄精確度就越大。再舉個簡單的例子,人體的腫瘤就像在饅頭裡藏了一顆沙子。X線可以看穿饅頭,發現沙子,但是僅僅是平面效果。也就是僅僅在一個平面上,只知道在饅頭中間有沙子,並不知道在饅頭裡面多深的位置。這時候就需要CT,比如說0.5cm的掃描,就相當於把饅頭間隔0.5cm切片,把每一片拿出來找這顆沙子。這時候,稍微大點的沙子都可以被發現。而且可以確定在多深的位置。但是如果是更小的沙子就,剛好在0.5cm的兩層之間,也可能不會被發現。

這就是我們說檢查的敏感性問題。當然掃的層面越多,敏感性就越高,但是事實並沒有那麼簡單。第一,儀器的解析度要求高,價格也就相對更高;第二,掃描的層面越多,時間越長,患者受到的輻射也就越大。目前CT的解析度對於一般的疾病都可以檢查,適用範圍也較廣。CT掃描的時間也相對較短,根據掃描位置的不同,幾十秒或者幾分鐘基本上都可以完成。當然X線更快,就是「咔」的一下。

接下來就是磁共振,磁共振的遠離簡單的說: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氫原子核處於無規律的進動狀態,當人體進入強大均勻的磁體空間內,在外加靜磁場作用下原來雜亂無章的氫原子核一齊按外磁場方向排列並繼續進動,當立即停止外加磁場磁力後,人體內的氫原子將在相同組織相同時間下回到原狀態;這稱為馳豫,而病理狀態下的人體組織馳豫時間不同,通過計算機系統採集這些信號經數字重建技術轉換成圖像就可以給臨床和研究提供科學的診斷結果。

磁共振和CT的區別主要在於成像的性質,CT是根據組織的密度,由於人體不同組織的密度不同,來發現病灶;而磁共振是判斷不同加權所產生的不同信號。磁共振於對軟組織滑膜、血管、神經、肌肉、肌腱、韌帶、和透明軟骨的解析度高。由於其特殊的性質,磁共振看骨頭不行,而在大腦的檢查中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這裡還要順便提一下,磁共振掃描的時間相對CT會更長,但是並沒有輻射,相對安全。還要說一句的是磁共振儀器是一個巨大的磁場,進去磁共振室一定要卸下隨身攜帶的金屬物品,不然都會被吸到機器上。曾今也有許多案例和教訓,比如患者的輸液架被僅僅吸住,所有人都拉不開,不得不叫來大型工程設備;還有患者要求將輪椅推入,醫生拚命阻止,患者不理解,最後造成嚴重糾紛。

還有一個常用檢查手段是B超。B超的原理是利用人體組織對超聲波的回聲不同,來判斷正常組織和病灶的性質。B超和之前提到的三項檢查有著較大的區別,但是因為B超機的探頭掌握在B超醫生的手上,指哪打哪,因此相對更依賴於檢查醫生的經驗。

B超對於人體管腔的液體流動和腹腔臟器檢查的敏感性較高,我們常常遇到的膽囊結石,腎結石,血管狹窄,心臟功能等等檢查,都是B超的用武之地。B超有著獨特的優勢,便攜,可以在床邊,甚至在手術中使用。此外,B超市利用超聲波成像,也沒有所謂的輻射。所以孕婦多採用B超檢查。

那麼什麼是PET呢?他的原理又是什麼呢?

PET是近年來被廣泛提及的名詞,現在也在很多中小城市得到普及。很多老百姓都認為雖然花錢多一點,一次把錢到一萬,但是掃一下就可以知道全身上下的毛病,還是相當划算。很多有錢人甚至經常進行PET檢查,很多患者也主動要求我給其進行PET檢查。

PET看的是組織的代謝。也就是說,通過異常的代謝來判斷全身上下是否有病變,其中最敏感的要屬腫瘤性病變,因為腫瘤的特點就是代謝旺盛。但是PET也存在相當的局限性,首先就是掃描層面的問題,掃描整個人,層面相對比單獨掃一個器官要粗略很多,一些細小的問題可能被忽略。然而很多良性疾病,代謝改變不大,在PET掃描的時候也不會被發現。

另外,即使看到病灶,由於掃描的精確度問題,也僅僅可以定位病灶的存在,對於其具體性質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專項掃描。

還有許多檢查和PET類似,都需要打葯。這種藥物統稱為造影劑。根據造影方法的不同也分為很多檢查。這是因為人體組織結構中,有相當一部分,只依靠它們本身的密度與厚度差異不能在普通檢查中顯示。此時,可以將高於或低於該組織結構的物質引入器官內或周圍間隙,使之產生對比以顯影,此即造影檢查。引入的物質稱為造影劑。造影檢查的應用,顯著擴大了X線檢查的範圍。

很多患者經常會問,什麼是造影,什麼又是增強掃描?

增強掃描就是吞下或者血管里注射能夠在影像儀器中顯影的材料再去拍片子,這樣從片子裡面就能看到這些物質的分布,根據這個情況可以判斷患者的消化、血流和代謝等情況。還有更精確的檢查就是造影,醫生常常從大腿上的股動脈把導管插入患者的動脈系統。根據檢查的情況,要查心臟就把導管伸到心臟的血管附近,要查腦子就伸到腦子的血管,要查肝腎就伸到肝腎的血管旁邊,一邊打造影劑,一遍觀察,這樣患者的血流情況一目了然,甚至一旦檢查到了問題,通過這樣的導管放置治療器械,比如支架等等,達到治療的目的。但是這樣的操作需要醫生的高超經驗和技術,同時由於拍片子的時候醫生在旁操作,所以醫生也不得不承受輻射。雖然有鉛衣保護,但是常年累月,這種輻射量還是巨大的。不僅許多介入醫生早早白了頭,他們罹患多種疾病的概率也大大升高。

還有一些內鏡檢查,近年來也廣泛應用,什麼胃鏡、腸鏡、氣管鏡、陰道鏡、喉鏡、鼻內鏡,甚至乳管鏡,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可以插入各種探頭進行檢查。這種檢查醫生可以直觀看到病灶,所以也被譽為許多疾病診治的金標準。其他的檢查都是間接的,這個直接從屏幕上看到病灶了,準確性最高。但是把鏡子塞到人體的這些孔隙,常常帶來巨大痛苦,所以良好的麻醉配合必不可少。甚至慢慢開始推崇全麻進行檢查,雖然承擔一些費用和風險,但是完全無痛,一覺醒來檢查就完成了,患者的主觀感受會改善許多。

之前提到醫學影像學的發展與其說是醫學的發展,不如說是工業技術的發展,計算機三維重建技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過去醫生看病人的CT片,都是一張一張來看的,而當下掃一個病人的圖像,就有1000幅圖像,一天下來會產生萬幅圖像,醫生根本沒法徹底看完這些片子。藉助醫學影像學,可以先對這些片子進行後處理,使之融合成為一個三維立體,這樣醫生就可以先看到直觀的立體圖像,正常組織和病灶之間的結構也一目了然。

說了這麼多檢查的手段,那麼再回到文章開始的問題。

同類的檢查醫生給你開了這麼多,為什麼不直接做最好的那一種?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等同於吃到一個飢餓的人吃到第三個饅頭就飽了,為什麼還要吃前兩個饅頭。需要從檢查的特異性、準確性、有創新、經濟性等方面綜合考量。只要看我上面的內容就會知道,每種檢查側重點不同,常常需要通過多種檢查綜合考慮;第二、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檢查的選擇也不同,舉個例子常規體檢一般不會進行頭顱的影像學檢查,甚至如果患者有些頭疼也會告訴患者回家休息觀察,如果患者確實有頭部疾病的表現,或者強烈要求,一般醫生會進行CT檢查,如果CT檢查有異常的發現,或者說CT檢查沒有問題,患者依然明顯不適,醫生才會建議做磁共振檢查;根據CT和磁共振的問題,可能還要加做增強或者造影檢查。有的患者增強磁共振檢查到了問題,就會反問醫生,為什麼一上來不給我做磁共振?還讓我花了那麼多冤枉錢和時間?這裡我要說,100個患者裡面可能只有一個人需要做磁共振,如果每個人都做,豈不是更加過度檢查。而且CT和磁共振檢查的側重點不同,原理也不同,有的疾病只要CT檢查就完全可以確診,這僅僅反應了醫生的診療思路。然而對於根據臨床癥狀就可以提示大腦有重大疾病的患者,醫生可能剛開始就建議他把很多檢查同時進行。這些檢查的開具往往也可以反應醫生的水平,但是並沒有絕對。有時候選擇了準確性,卻增加了創傷,加大了輻射量,增加了患者的經濟壓力,更增加了本來就不充足的醫療資源負擔。

還有的患者上了就跟醫生說,把所有檢查給我做一遍,我要做一個最詳細的檢查。

在這裡,我想告訴他,把我們醫院的所有檢查做完不僅極其痛苦,而且不畫上半年時間都做不完。但是莆田系醫生卻會把所有檢查都給你做一遍,他們是什麼目的?掙錢而已,不言自明。

最後,還有很多檢查和診斷方法都依賴醫生和醫院的配置、水平和習慣。比如雖然造影檢查好,但是醫院沒有配備昂貴的造影設備,或者醫生經驗不足,造影檢查的優勢可能並不能完全發揮。相反,傳統拍片子的醫生,通過增強掃描加上經驗豐富的三維重建技術,也可以達到最好的檢查效果。記得實習的時候,在心血管內科,主任是一位老奶奶,看起來和街邊逛菜市場的老人無異。但是她一穿上白大褂,馬上透出一種強大的氣場。她的一個聽診器甚至超過所有的檢查設備。初次見到的患者,只要把聽診器放在患者的胸口聽一聽,就說出一長串的檢查結果,下面的醫生翻出患者的病例資料,居然跟那麼一大堆檢查完全吻合。如果人人都能成為這樣的醫生,那麼也許多先進的診斷技術就都變成了擺設。但是正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神一樣的醫生,而這些診斷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得出和這位醫生一樣的診斷結果。

下面我想說一些影響學檢查周邊的問題。

患者家屬陪同進行檢查是否需要防輻射?

首先說,答案是肯定的。

在眾多的影像學檢查中,常見需要家屬陪同的檢查裡面只有X線和CT涉及到這個問題。那麼X線和CT的比較呢,CT的輻射應該比X線大上幾十倍。

從保護的原則上來說,只要病人可以維持檢查的姿勢,家屬一般都是請出CT室。但是意識不清亂動的,小孩子不配合的,這種一般需要一個家屬幫忙扶一下,或者保證患者不從檢查床上掉下來。這裡也僅僅是稍微扶一下而已,因為反應過大的醫生一般都會先用藥物控制,因為病人動來動去檢查也是無法進行的。

至於穿防輻射服的問題。一般衣服是掛在那裡,有些可能有標示讓家屬穿。但是很多家屬缺乏防輻射的知識,大都不會主動穿著。如果進行增強CT檢查,檢查時間較長輻射較大,一般射片的技師都會提醒讓家屬穿衣服,並且教家屬如何去穿。如有孕婦,更是在CT檢查室門口就有巨大的警示標誌禁止靠近。

有些檢查時間較快的比如普通CT和X線,家屬穿衣服的時間甚至都超過了檢查時間。因為沒穿過防輻射服,第一次穿可能需要很長時間。甚至一聽到穿衣服,家屬反而緊張起來。決定誰來陪病人檢查能商量個半天。且不說病人病情危急,時間就是生命。這種危重病人往往都是插隊檢查,後面還排隊幾十個人,排了大半天的隊,這家人因為病重就直接插進來了,檢查室外面怨聲載道。在這種情況下,有時候技師就不會再去反覆提醒家屬穿衣服了。而且針對放射科的工作人員長年累月接受的輻射來說,這點輻射量可能微乎其微。

接下來又不得不說說影響檢查的排隊問題。

如果醫院能達到一天只拍幾個片子,或者說後面沒有人排隊和催促,工作人員不用加班加點,那麼提醒家屬穿防護服那只是舉手之勞,根本不會成為問題。但是中國的醫院,尤其是三甲醫院影像科往往也是滿負荷工作,很難有儀器專門為急診準備。也就是說,醫院不同於一般的地方,排隊不僅看先來後到,更要看輕重緩急。有時候命懸一線的患者也不得不等待。醫生向排隊等待的患者反覆解釋,需要加急的患者有氣管插管,甚至隨時可能停止呼吸。但不理解人的不在少數。一來事不關己,二來每個患者都覺得自己的病情嚴重,排了很久的隊啊,專門請假來的啊,難受一晚上啦,下個就是我啦。

其實對比一下國外的醫院動輒幾周幾個月的預約時間,國內排隊的時間可以說是非常人性化了。放射醫生寧可加班,都要把所有急診和慢診的病人做完。所以這裡希望患者也能遵守醫院的秩序,理解醫院和其他公共機構的區別。

對於做檢查的患者家屬來說,雖然家人生病心煩意亂,可能沒有經驗,但是在影像檢查的時候最好分工明確,聽從醫生的安排,為後面患者節約時間。如果急診的患者,雖然可以優先檢查,也盡量自己去跟後面排隊的患者解釋一下,共同營造和諧的診療環境。

每次醫療,說道最後都得說道人文上。因為醫療不是冷冰冰的技術,每一個患者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那些儀器也不是冷冰冰的存在,醫生的心血和熱情給他們帶來生命!

透過這些儀器和設備,醫生揭開了疾病的面紗;也希望通過自己的技術和人格,不僅解除患者的痛苦,更解開隔在中國醫患關係之間的心結。

(這篇文章的撰寫,正值廣東口腔科主任被殺,重慶急診科主任被砍,湖南五官科醫生僅因為同時處理兩名患者,讓後處理的患者稍微等待,患者家屬就將其殘忍殺害。心寒心寒!)


推薦閱讀:

四個醫生給了我三種診斷結果,我該怎麼辦。。。。。。?
木錐穿心消滅的不過是死屍,真正的「吸血鬼」在我們身邊卻飽受折磨
作為一名XYY患者是怎樣的體驗?
如何治療頸部肌肉僵硬的癥狀?

TAG:医学 | 影像 | 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