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掉「陽光」

「陽光」這個詞是我在學校當中聽到最多的一個詞語,有時它是形容詞,標榜著一些性格外向的孩子。有時它是期望,是那些性格內向孩子家長與班主任的殷切希望。有時它是一種負擔,是那些性格內向孩子的一種苦惱與無奈。有時它也是一種「詛咒」,讓性格外向的孩子不得不把自己心底的想法藏起來。當作為一名教育者,讓我對「陽光」動搖了思考也是從我自己的一個學生開始的。

為了保護學生的隱私,一切進行模糊處理,並將具有典型特例的故事進行糅合。

我的學生A,一個女孩。她戰戰兢兢地走進我的諮詢室,身邊還有幾個自己的同性好友在後面推著她小聲低語「快呀,把你的問題告訴老師」我沒有說話,停下手中的活等著她告訴我一個故事。

A在我面前站了一會後,怯怯地說出了一個問題「老師,我有一個問題,我是不是有心理問題啊。」我沒有急著定論「那你能和我說說,是什麼讓你有這樣的想法呀?」A想了想後說道「我覺得我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比如別人都喜歡出去玩,但是我喜歡在家裡看書、寫作業、聽歌或者是看看電視劇。我媽和老師都問我為什麼不出去呢?」

我沒有回復,只是看著她。A接著說道「我就是喜歡呆在家裡。而且,我出去玩的話,玩一會就覺得沒有意思,而且我心情也沒有在家看書、寫作業心情好」

「嗯,看來你是喜歡呆在家裡做自己喜歡的事要勝過在外面,那又是什麼讓你感覺到困惑呢?」A看了看我後繼續說道「可是爸爸媽媽、老師朋友都告訴我這是不對的,甚至還有人說這是心理不健康」

聽完A說完,我想了想「嗯,你是覺得自己做的和別人認為的不一樣,這讓你很困擾是不是?」「對,是不是我有問題?」

後來我對這個學生進行了疏導和固定跟進,讓她逐漸接受自己這樣是沒有問題的,也和A的家長一起討論了孩子的性格問題。如我所想,家長來的時候也是在抱怨「我的這個孩子就是不夠開朗,樂觀,還有就是太內向了,你說一個女孩子咋能這樣,以後生活咋辦,肯定對她的成長不好」諸如此類的話非常多,在聆聽完家長的傾訴後,我簡單的和我家長進行了交流,在臨走之前給她說道「雖然,我們是家長,但是誰都沒有給我們權利可以去決定什麼性格才是好的?性格的標準不是好與壞,而是是否合適。」後來家長下定了決心,不再要求孩子非要做一個「陽光」的女孩,慢慢地我發現這個女孩下課也會在課外去瘋玩,在假期的時候擺拍各種pose的自拍。當我再問到她「現在怎麼出來的更多」時,A告訴我「我也不知道,但是現在出來是我自願的。」

「陽光」是由內而外地表達積極、樂觀。但首先是自願,其次是積極、樂觀從來也不單指的是笑臉,安靜地溫柔也讓人心醉。

這個學生後讓我對「陽光」開始有了不一樣的看法,我發現「陽光」成為了一些內向學生的一種壓力,因為「陽光」的定義基本上都是偏向於「外向」性格特點。可是,天底下從來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為什麼又要去要求有同樣的人呢?但是這個時候我仍然對我自己的看法存有懷疑,因為我相信外向的孩子被做為標榜的時候應該是可以有正向作用的。直到我遇到另一名學生。

我們就叫這個男孩為B吧。在一次心理健康課上我讓所有人寫下在畢業後的新學期最想做什麼,B在紙條上寫的是「逃課、戀愛、不寫作業,罵髒話」我好奇是什麼讓B這個樂觀派,陽光大男孩口出此言。課後我約談了他,他的一句話讓我陷入了很深的思考「老師,等我畢業了,我就要去做一個壞孩子,因為做一個好孩子太難受了,我不能哭,不能懶,不能有除了開心以外的情緒。如果這就是好孩子,我這輩子都不做。」丟下這句話給我,起身就出門去了。

在這之後讓我對「陽光」這個詞開始產生了厭惡,但更讓我厭惡的是看見報紙、媒體、學校、家長等等都讓「陽光」這個詞蜂擁而至。比如「做一個陽光的孩子」「我陽光,我驕傲」「心有陽光」「陽光教師/家長/學校」「爭做陽光好學生」似乎一瞬間在學校、社會、家庭中「性格」有了好壞之分,有了某一種性格就比別人更容易走上成功之路,這比「好學生」、「壞學生」更讓我覺得害怕,因為對於性格的優劣分辨,這本身就是「歧視」。雖然這種歧視披上了積極的外衣,披上了殷切的希望,但也不能掩蓋這種提倡本身就是對於性格內向、敏感孩子的一種「歧視與不公」

於我來說最悲哀的不是看見一個敏感的孩子在哭泣,而是在一個敏感的孩子在質疑自己的性格,壓抑自己的情緒。

比如在問題如何幫助情緒低落的人重新過得面對生活的勇氣? - 秦楠的回答我對「負能量」這個詞提出了很質疑的討論,性格從來都沒有好壞,只有適不適合自己。不被正確表達的情緒本身就是對自己感受、情緒的「拒絕」「理智化」這是即便扣上「豁達」「樂觀」這些帽子,也不能改變的事實。而在性格內向真的不好嗎? - 生活這個問題下「陽光」並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不論處於什麼立場上對性格進行好壞、優劣的評斷,其本身是對人性的一種綁架。

這樣的綁架在成人和孩子的世界中也屢見不鮮。比如內向的人出事我們說就是性格太內向無法釋放,外向的人出事我們就說這肯定是遭受到了什麼嚴重的打擊,要不然不會這樣。所以,我們通常會加一句,內向最怕出事。可這種明顯的歧視卻被我們用來做成了性格好壞的推斷,而這明顯是在用「出事」這個果,反推「內向不好」這個因,這樣的因果倒置卻不斷重複地發生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改變著很多事。

而這也是很多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現狀之一——過於積極,以愛為名。

過於積極在於有沒有,都將會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一股腦塞到孩子手裡。為孩子的未來去規劃著一切,細碎到每一次動作。但卻為這一切都披上了一層光鮮的外衣——愛。這是愛並不假,但是卻是被表達錯誤了愛。我的諮詢室每個月都會出現孩子為了抵抗這種「成為誰」的問題而出現的行為問題。孩子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未來」和「身體」作為賭注與家長對抗。而不論輸贏,都註定會將慘烈。

為什麼不能讓一個孩子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呢?「內向」的人心思縝密,敏感這本身也是一種優勢,他們的筆下有著細膩的世界,他們的眼中有著更柔軟的景色。「外向」的人開朗,外向這本身也並不是他們不能再有其他情緒的原因,晴空萬里的天氣誰都受不了,沒有雲朵的天空就算再湛藍,也是乾枯的。

現實中似乎更接受陽光,孩子終將是要長大。

性格內向的孩子會在面試的時候吃虧。

這是一個讓人很難接受的問題——陽光是我們受脅迫於社會的一種結果。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學校的象牙塔中可以說不要陽光,但是到了社會中呢?開始工作以後呢?

其實,幹掉「陽光」 並不是說不再「陽光」而是我們作為在社會中的一份子,應該奧能夠努力為自己多提供一種選擇。不要讓「陽光」變成一種脅迫,因為有時我們會把責任歸責於沒選擇的脅迫,也就是說有時我們喜歡脅迫,因為不擔責。而我說的幹掉「陽光」其實指的就是我們應該給自己和別人選擇。

追求陽光當然沒有錯,但也請給自己,給別人沐浴月光的機會,這不僅是尊重更是讓我們自己不再為脅迫而為自己負責。


推薦閱讀:

從健康的性心理角度如何看待魯迅說的「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

TAG:儿童教育 | 心理健康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