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日日都是讀書日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章魚讀書

我其實是今年才知道 4 月23 日是「世界讀書日」。在我看來,這似乎不是閱讀的光榮,反而證明閱讀在今天的處境,略顯尷尬。

我們之所以為某個特定的行為來定一個紀念日,往往是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行為往往是缺失的,至少還不夠。有「世界糧食日」,恰恰是因為這個世界上還有饑荒的存在。而我們卻沒有專門要定一個「吃飯日」。百度了一下發現已經有「世界呼吸日」了,果不其然是中國媒體發起的,畢竟好好呼吸,已經漸漸成為奢侈品了。

我們不應該在一天關注閱讀,然後在另外 364 天忽略它。理想的狀態,應該是想吃飯一樣,每天三頓,而不必專門定個日子,大家一起來呼籲吃飯。

雖然一直在說書籍是精神食糧,其實和真正的物質食糧相比還差很多。而解決的辦法其實也很簡單,就是真正將書籍看成物質食糧,用吃飯的態度來讀書,怎麼好好吃飯,就怎麼好好讀書。拓展開來,大概是以下四點:

第一點,是「飲食規律」。

如果每天吃飯的時間不規律,我們很難保有一個強健的胃。上一頓暴飲暴食,下一頓直接忽略,怎麼看也不是健康的生活習慣。每一位營養學家,都會建議我們要吃飯要規律。

閱讀也是一樣,一個成熟的讀者,應該爭取每天抽出固定的時間來讀書。用習慣驅動自己,讓自己在不經意間,變得更美好。至於這段固定時間的長短,我認為反而不必可以求多,說句實話,能保證每天讀書的時間和吃飯的時間一樣長就可以了。

第二點,是「營養均衡」。

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我們每個人都力求自己的飲食結構盡量多元化,以保證我們攝入足夠豐富的營養物質。

閱讀也是如此,我們的閱讀結構太單一,就會讓我們難以保有對閱讀有始終如一的熱情。過度追求趣味性,最終會讓我們疑惑閱讀能否讓我們變得更美好;過度追求實用性,最終又讓我們的閱讀體驗變得日益枯燥,最終難免想逃離。

閱讀的優勢,就在於他在各個領域,都能高效地為我們傳遞信息、體驗和經驗,無論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所以,如果你在生活中,攝入的書籍種類越多,如果你將閱讀帶入你生命中的領域越多,你才會越來越體會到書籍為你帶來的改變,你才會更加相信閱讀、依賴閱讀、熱愛閱讀。

第三點,是「堅持運動」。

要想練出健美的肌肉,離不開大量蛋白質的攝入。可是想單單依靠吃牛肉就能吃出八塊腹肌,那純粹是在做夢。

閱讀也是如此,我們經常會有的一個誤解,就是將閱讀當做終點,認為把書翻完就完。而這就像只吃飯不運動一樣,不會讓你變得更健康。閱讀以外,你還需要更多。

閱讀很棒,但不是萬能的,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好書就像地圖,為你指出一條明路,幫助你更快到達自己想去的地方。但是,地圖不能代替你走路,看得再多,你還依然站在原地,只有真正邁開你的腿,才能一步一步接近自己想去的終點。

閱讀藉助「行動」,讓你的外部狀態發生改變。

我另有一個偏激的觀點,閱讀本身只是理解作者意圖的過程,理解得再透徹,那也並不是你的。而只有通過「輸出」,才能真正將書中的思想,內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來。

在學校,我們學到的理論,要通過做題來消化;在社會,我們了解的道理,要通過做事來消化。機械地記憶,只是囫圇吞棗,只有將書中所得真正變成自己的行動,才算完全消化。

閱讀藉助「輸出」,讓你的內部狀態發生改變。

經常聽見有人抱怨,為什麼讀過很多書,感覺自己沒有變化,聽過太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和抱怨吃了牛肉,為什麼沒有腹肌的人是一樣的,他們都缺少了關鍵的一步,行動。

第四點,是「享受美味」。

另一方面,很多時候,我們吃東西就是為了享受味道,而不是執著於這盤宮保雞丁能幫助我增加哪些營養元素。很多時候,我們吃東西,很單純的就是因為它好吃。

閱讀也是如此,如果能不執著於「開卷有益」,也追求「開卷有趣」,我覺得在境界上就更上了一個台階。

這並不是與之前的論述矛盾,更多是拓展。我們永遠在營養和美味之間,平衡自己的飲食,我們也不妨在「有益」和「有趣」之間,找到自己的閱讀的平衡點。

寫了這麼多,其實只是想說,閱讀並不高於生活,也不低於生活,它應該就像吃飯一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用吃飯的態度去讀書,讓日日都是讀書日。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章魚讀書」。

回復「書單」,給你看我的精選書單;

回復「讀書」,給你看我的讀書方法論。

推薦閱讀:

推薦:★數學的最大價值是知識還是思想?★(原創)
怎麼在吵鬧的環境下看書思考學習?

TAG: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