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幸福中走火入魔——三高的故事
大俠在江湖上一直都是神一般的存在,唯一能夠讓他們停下腳步的就走火入魔。一旦出現就必定元氣大傷,如果要強行運功決鬥,輕則武功全廢,重則吐血身亡。
醫學界也有這樣讓人頭疼不已的走火入魔。而且人到中年,越來越多人都受到如此的折磨。那就是我們常說的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這樣的內傷已經成為人類生命的「頭號殺手」。我在網路上查了一下資料,全世界每年死於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高達1500萬人,居各種死因首位,然而與「三高」相關的死亡人數也佔總死亡人數的27%。 目前,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已經超過2.7億人,這個數字僅僅是在醫療機構登機備案的結果。有多少人可能根本不知道,根本沒去檢查,或者偶然檢查發現也根本沒有在意,更沒有去治療。江湖中的大俠雖然叱吒風雲所向無敵,但最後卻都逃不過被內傷折磨致死的宿命。
「三高」是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的總稱,高血壓可以引起腦出血和腦血管破裂;高血糖可以引起糖尿病,高血脂可以引起血管栓塞。
這三個疾病相信經過近十年的科普,大家已經不再陌生了。但還是讓我們來看看它的定義。首先是高血壓,高血壓系指循環系統內血壓高於正常水平,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綜合症。我國通常是以140/90毫米汞柱為界限,這個數值需要在安靜休息半小時後測量才會更加準確。如果你測量幾次都超過這個水平,那麼恭喜你,雖然自己可能沒有感覺,但你已經得了高血壓。高血壓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有人說他是「悄悄的殺手」。
高血糖是機體血液中葡萄糖的調控障礙,只要空腹血糖超過6.9mmol/L,那麼再次恭喜你,你得了糖尿病。糖尿病的表現,可以有顯性的癥狀,如口乾渴、飲水多、尿多、消瘦;可以是隱性的癥狀,無明顯主觀不適,一般人沒事很少去做血糖的檢查。
高血脂是指血中膽固醇或甘油三酯過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現代醫學稱之為血脂異常。它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因素,是心腦血管病發生和發展的危險因素。它發病隱匿,大多沒有臨床癥狀,故稱為「隱形殺手」。但是如果你同時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那麼趕緊測測你的血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讓你距離高血脂也不遠了,因為他們三個總是喜歡結伴出現。
注意看過這三個疾病介紹,你就會知道,他們三個都是癥狀隱匿,什麼叫隱匿,也是一個醫學名詞,就像受了慢性內傷一樣,外表看不到傷口,他人看起來反而覺得患者精神矍鑠、紅光滿面,患者自己也沒有明顯不適,但是疾病卻在慢慢吞噬著患者的健康。
如果一個疾病初期給患者帶來明顯的不適,其實是喚起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人們會及時治療,並且不斷關注疾病的變化。比如血壓稍高一點,人就疼痛難忍,無法工作,不得不卧床休息,直到血壓恢復正常。那麼高血壓導致的腦出血、心梗等等情況都不會發生。相反現在誰都能用血壓高、或者血糖高這樣的借口請假,那一定會讓人笑掉大牙。因為你的領導比你血壓還高,他都堅持上班,你還有什麼可說的。
曾經玩過一個遊戲叫「瘟疫危機」,遊戲內容就是設計一種疾病,讓他消滅人類。這個疾病起初必須很隱匿,不能選擇發燒、打噴嚏、頭痛這樣的癥狀,讓越來越多的人在不知不覺中患病,在得病多年後,各個系統已經被嚴重摧毀,這時候改變生活方式已經來不及,治療也為時已晚。「三高」就是這樣,人類生活方式給了它生長的溫床,也把它培養成為了人類生命的第一殺手。
三高的併發症,很多時候一旦出現就不堪設想。作為一個神經外科醫生,在急診經常碰到腦出血的患者,血壓高到撐破了血管,這才發現自己是高血壓。但是為時已晚,我們臨床上經常會對患者說的一句話「高血壓腦出血,非死即殘」。患者即使保住了生命也失去了自理能力,需要長期照顧,於是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夜傾倒。
你以為被高血壓奪取性命的僅僅是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勞動人民么?世界第一大健康殺手可不是浪得虛名。同時,越是勞心費神、著急上火的人就越容易患上這樣的疾病。可能沒有人統計過,但是我身邊的外科醫生年紀輕輕就血壓升高的比比皆是。因為外科手術需要長期集中精神,腎上腺素大量分泌,血壓升高,久而久之,基礎血壓調控也會失靈,導致持續性的高血壓。意氣風發的政客,更是常常倒在高血壓腦出血上。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合力擊敗了法西斯希特勒,卻先後死於比希特勒還厲害的高血壓腦出血。
高血壓
高血壓的危害如此之大,現在看來似乎顯而易見。但事實卻並沒有那麼簡單,20世紀70年代前,醫學界一直將高血壓作為身體的一種代償機制。1949年,Charles Friedbergs 撰寫經典教科書心臟病學,將良性高血壓定義為不超過210/100mmHg。
當時無人知道心臟病和卒中的病因,也無有效的治療可以延長壽命或使患者生存。來自世界各地的統計也表明,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當時大多數醫生人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是不可避免的衰老過程,而高血壓是心臟泵出的血通過老年人變窄的動脈而形成的。
但也有一部分研究者認為心血管病是可以預防或可以延遲進展的。Framingham心臟研究是高血壓治療歷史上的里程碑。他研究首次定義高血壓為血壓≥160/95mmHg。 人們這才認識到高血壓的危害。
2015年的9月11日,也就是9.11事件14年後的同一天,紐約時報發表了一項重要新聞《Lifesaving study points to overhaul in treating high blood pressure》。這個消息對醫學界的震動甚至超過對911的紀念。美國聯邦衛生部門正式宣布,有美國政府資助的2009-2017年的大規模多中心實驗結果提前結束,並把結果公之於眾。他們這麼做在美國醫學史上十分罕見,許多實驗開始都會簽訂合同,在實驗結束之前,任何人不能透露結果。但是他們這一次可不是隨意為之,而是深思熟慮,本著為人類健康負責的態度。
實驗非常簡單,9300名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的收縮血壓治療控制標準為低於120mmHg,此組病人平均需要服用三種降血壓藥物。而另一組則是收縮血壓治療控制指標為低於140 mmHg (傳統標準),他們一般需要服用兩種降壓藥物。試驗到目前為止已經四年,其結果驚人,120毫米汞柱組的中風率比140毫米汞柱組低了30%,而死亡率低了25%。除以全世界的人口基數,這是多少個鮮活的生命!僅僅20毫米汞柱的差異看似不起眼,但是引入時間的維度看問題,乘以4年,給患者全身血管帶來的負擔無法想像,並且不可挽回。
可以預料,此項結果將在醫學界引起長期的震動和討論。不僅對於廣大醫生,而且對於無數高血壓患者來說,現在治療標準和目標必須非常明確:140毫米汞柱不再是高血壓控制目標,為了減少中風和死亡,必須將收縮壓控制在120毫米汞柱之內!但是我又諮詢了一下中國的心血管醫生,他們顯然對這個結果並不十分感冒,在給患者制定降壓指標的時候也並不以此為依據。當然,每一個醫學發現從提出到廣泛的認可都需要漫長的過程,這一項結果也不例外。但是美國人提前2年公布了結果,他們都在爭分多秒,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引起重視呢?
糖尿病
說完高血壓,再說說糖尿病。西方醫學雖然發達,但是在糖尿病領域,中國人也有許多重大貢獻,且容我一一道來。
追溯糖尿病的歷史,我國對糖尿病的描述最早。公元前1122年至公元前770年,殷墟甲骨文字中,記載了16種疾病,其中即有「尿病」。公元前400年,黃帝《素問》稱之為消癉(消是肌消之謂,癉是久病或發熱的意思,癉也同渴)。黃帝《內經》記載有口甘與多尿。過來300多年,也就是公元前20年-公元56年,歐洲大陸的Autus Cornelius才第一次描繪糖尿病癥狀。
公元30-90年,土耳其Cappadocia的Aretaeus描述了一個嚴重的糖尿患者,這名患者多飲的癥狀十分嚴重,Aretaeus把這個癥狀稱之為Diabetes,也就是現在的糖尿病的英文翻譯。這個詞相信醫生們都不會陌生,但是不一定知道這個詞的來源,他的意思是多飲而尿頻如同液體在一個虹吸彎管siphon中不停地流動,他把身體比做一根管子,一頭吸水一頭放水,水穿過身體不停地流過,他認為患者肌肉及肢體溶解化為尿液,患者不停地飲水、排尿,十分痛苦。如果得不到飲水即口乾、身體乾燥,患者噁心、煩躁不安、劇渴,不久即死亡。這應該是現代所說糖尿病嚴重併發症酮症酸中毒的癥狀。
唐代的甄立言在其《古今錄驗方》中給消渴病下了一個定:「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無脂似麩片甜者,皆消渴病也」。這一點與現代對糖尿病的描述別無二致,不過古人。啥意思後來的《外台秘要》的作者王燾還描述到「夫消渴者,每發即小便甜。」據說他是在對其父親的尿聞之有水果氣,嘗之有甜味後做出如下描述的。同一時間,印度醫術里也有類似描述, 「糖尿病」這個名詞似乎就是這樣得出的(。看到這裡,我想說大家不要羨慕貝爾在野外求生中喝尿來維持生命的勇氣,中國古代的醫生為了治病更是早已做出了這樣的嘗試。
從此以後人們雖然認識到了糖尿病,但僅此而已,幾千年來人們對其病因和治療卻束手無策。1788年,Cowley開始注意到糖尿病人的胰腺會出現病變。1889年,Von Merring和Minkowski觀察到狗切除胰腺後即發現糖尿病。後來Edward Laguesse基於以上的研究認為胰島是分泌對抗糖尿病激素的場所,並將這些組織命名為朗氏小島(islets of Langerhans)。後來Schaeffer將這種激素命名為胰島素(insulin,拉丁文insula為島)。
認識到了胰島素,糖尿病的治療才出現曙光。1922年時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院教師的班廷和他的學生貝斯特,在糖類代謝專家麥克勞德的協助下,從狗的胰腺中提取了胰島素,然後注射到另一隻因摘除胰腺而得了糖尿病的狗體內,患病狗的血糖很快恢復到正常水平,這個發現震驚世界。僅僅一年以後即,胰島素就開始大批量生產,並沒有現在反覆的臨床試驗步驟。究其原因,一是因為胰島素是人體本身可以分泌的,相對安全,更重要的原因是人們對胰島素的需求是如此迫切。為了紀念胰島素的發明人、諾貝爾獎獲獎者班廷,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糖尿病聯合會確立以他的生日,即每年11月14日,為世界糖尿病日。
胰島素雖然有效,但是去哪裡搞這麼多的胰島素呢?起初所謂的大規模生產就是大規模的殺牛殺豬,從他們的胰島裡面取得那一丁點的胰島素。這殘忍程度恐怕不會比活熊取膽好到哪裡去,即使這樣,胰島素的獲取也十分有限。於是,人工合成胰島素成為了唯一的辦法。在這個領域,中國人又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1963年,中國科學院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種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在屠呦呦獲獎之前,這個成就確實是中國人距離諾貝爾醫學獎最近的一次。但是為什麼沒有獲獎呢?袁騰飛是這麼解讀的:「這個結晶牛胰島素,是咱們中國唯一一次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結果諾貝爾獎委員會給咱們發來邀請函,讓咱們往上報,單項獎,至多三個,我們報了二百多人,把研究所掃地的,做飯的,刷廁所的全報上去了。那你想人家能批准嗎?那咱這事就吹了。」
但是經過考證,事實情況並非如此。我國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參與人確實很多,3個不同單位,直接參与研究的人員就超過30餘人,但是根據諾貝爾獎的相關規定,必須要推選代表。如此大的成績,是共同努力的結果,拋去誰的努力都不能成功,於是,中科院確實遇到了一個頭痛的問題,但是按照諾貝爾獎的規則,必須忍痛割愛,評上獎的名流千古,沒評上的只能被時間掩埋。
當時負責選拔工作的人是中國「兩彈一星」元勛錢三強院士,評審委員會更是代表了中國學術界的絕對權威,評委的名單說出來就嚇死人,包括了童第周、華羅庚、錢三強、黃家駟、于光遠等等。經過反覆斟酌,會議初步選出在合成工作中4名成績突出者:鈕經義(生物化學研究所)、鄒承魯(原生物化學研究所,1970年調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季愛雪(北京大學化學系,女)和汪猷(有機化學研究所)。會議也指出,如以4人申請很難被認可;出3人,一碗水實在難以端平,而且聯邦德國、美國在胰島素人工合成方面也取得較好成績,有可能此獎將由兩國或三國科學家共同獲得。為了保證獲獎,又再次開會斟酌,最後推舉鈕經義一個人代表我國參加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工作的全體人員申請諾貝爾獎金,並由楊振寧教授和王應睞教授分別推薦。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沒有得獎。197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為美國人布朗和德國人維提希。這兩個人的得獎和胰島素毫無關係。
中國為什麼沒有得獎?北京大學的張滂教授如是說:中國沒有因人工合成胰島素獲得諾貝爾獎,不過也沒有其他國家因為合成胰島素而獲獎。因為諾貝爾獎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必須完全創新的成果。但為什麼胰島素這麼一個複雜的東西合成了沒有獲諾貝爾獎,因為每個國家的研究方法都是應用多肽合成的方法,沒有創新。我的理解是,大家賽跑合成胰島素,中國只是快了一步而已,胰島素合成和合成其他化合物別無二致,他的貢獻和發現胰島素的作用不可同日而語。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屠呦呦可以獲得諾貝爾獎,因為她的理念完全創新。
此後關於糖尿病的藥物也不斷推出,豐富了糖尿病的治療方案。但是胰島素一直是不可替代的,因為它是人體自身分泌的。目前的理念認為,糖尿病歸根結底還是一種基因病,但是人類的生活方式對其影響也不可小覷。同樣具備糖尿病的易感基因,稍加註意,我可以80歲再發病,你如果不注意,可能40歲就要遭受折磨。
高血脂
最後我們要說說高血脂。高血脂最嚴重的併發症就是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壁越來越厚,最後堵塞。堵住腦子就是腦梗塞,堵住心臟就是心梗,每一個都危及生命。現在的中年人去醫院篩查,多多少少都能查到動脈粥樣硬化的蹤跡。癥狀重的就得放支架,把狹窄的血管撐開,這就意味著餘生都得帶著支架過日子,不僅要吃抗凝藥物,還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影響。如果血管在脖子上,可以開刀把血管上的斑塊給清除,我們稱為頸內動脈內膜剝脫術,但這也不是一勞永逸,畢竟全身所有血管都有可能出現斑塊,怎麼能開得完。
高血脂常見的併發症還有脂肪肝,脂肪肝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的病變,B超下可以清清楚楚地顯示肝臟上一層厚厚的油脂。好在脂肪肝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現象,一般可以逆轉。2005年,在我高考結束的夏天,有一天突然腹痛不止,後來經過檢查是闌尾炎,手術之後很快康復。但是醫生在B超檢查後提示我的一句,這麼小就有脂肪肝,這句話就像一聲驚雷,就像劉備看見自己還未建功立業股間即生出贅肉時的感慨別無二致。好在後來讀大學的時候有充分的時間參加運動,很快脂肪肝就消失了,體重也減去了20多斤。
2009年「感動中國」的武漢暴走媽媽陳玉蓉,55歲的她患有重度脂肪肝,然而為了割肝拯救患有先天性肝臟功能不全的兒子,風雨無阻每天暴走10公里。7個月後,她的脂肪肝消失了,醫生連稱「簡直是個奇蹟」,她的事迹甚至以「暴走媽媽」為名翻拍成一部電影。這個案例也告訴我們,無論何時,健康生活、重視身體都為時不晚。
所謂健康的生活,包括低鹽低脂的飲食,遠離垃圾食品、適量運動、不吸煙酗酒、保持心理平衡、充足的睡眠等,其實並沒有足夠證據表明這些生活方式能預防腫瘤,這對其他許多系統的疾病也收效甚微。唯一被證實的作用,就是針對高血壓、糖尿病及其帶來併發症。
政府也意識到這些疾病的給國家衛生事業帶來的巨額支出,於是不僅是生產低鈉鹽、挨家挨戶髮油壺,無糖飲食也悄然無息地佔據了超市貨架的一角。
其實歸根結底,我們吃的太好了,才開始有了這樣的困擾,甜蜜的幸福,背後暗藏死亡的黑手。曾經饑寒交迫的生活,讓人類對食物,尤其是高能量食物有了瘋狂的崇拜。但是過猶不及,「三高」帶來的危害也都源自人們自身的慾望,是我們在幸福中走火入魔了。
推薦閱讀:
※吃完檳榔就出汗是為什麼?
※醫生界是不是有什麼約定俗成的書寫規則?
※女孩子常年手腳冷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有哪些改善方法?
※有少白頭,但後來改善的同學你們是怎麼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