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提高效率,就得不公平

(首發於羅輯思維)

假設讓你來模擬上帝,給世界上所有人分配財富。你必須按照什麼原則分配,才會得到一個與真實世界差不多的結果呢?

首先你不可能均勻分配,否則世界上就不會有窮人和富人的區別。你可能會考慮隨心情分配,今天看到這個人心腸好就給她多分點兒,明天看到那個人太可憐再給他多分點兒。但誰都能找到個需要錢的理由對吧?或者你乾脆搞隨機分配,讓世人完全憑運氣獲得財富。可是這樣也不對。根據統計學,如果你是隨機分配的話,那麼人群的財富應該是個正態分布,就好像身高和智商一樣,人與人之間有差異,但是特別高和特別聰明的人是極少的。這很容易理解,如果抽獎結果完全隨機,一個人不可能反覆中頭獎。

可是財富不是這樣,非常有錢的人有很多,人與人財富的差異要比身高的差異大得多。身高是正態分布,財富卻是冪率(power law)分布。

1. 冪率

(圖中橫坐標代表每個人的財富,縱坐標代表有這麼多財富的人數。兩種分布最大的差異在於橫軸上距離原點很遠處:在財富特別高的地方,冪律分布預言的個體個數,比正態分布要多很多。)

世界上最高的人的身高,並不會比世界上最矮的人高10倍,但世界上卻有很多千萬富翁和億萬富翁。我記得有統計說千萬富翁的人數大約是百萬富翁人數的六分之一,而億萬富翁的人數又是千萬富翁的六分之一。這就是冪率分布的特點,整個是一個分形結構:百萬富翁看千萬富翁,就如同千萬富翁看億萬富翁。

要怎麼分配,才能得到這樣的效果?

答案是看誰錢多就給誰多分一點。

等到他的錢更多了,你就再給他分更多。

這當然就是所謂馬太效應 —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現實世界中富人財富增長的秘密正是如此:更有錢是因為已經很有錢。真正讓人進入富豪排行榜的不是按小時計費的高工資,而是投資創辦企業。越是有錢的人,越容易在投資中賺到更多的錢,這是一個正反饋過程。從一萬賺到十萬很難,而從一億賺到一億零十萬則根本就不算賺錢。

冪律分布,最早是在1897年被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累托發現,他正是在考察人群財富的時候發現的這個分布。他認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分布,是正反饋造成的,越有錢的人越容易賺錢。

現實世界中有很多東西是冪率分布的:公司的大小、城市的大小、病毒感染的人群、商品暢銷程度……甚至有些自然現象也是如此:地震強度、油田大小,等等。

冪率分布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看了很多文獻,可以說現在沒有一個統一的理論,正反饋過程只是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1]。但我們更關心的是,這種分布意味著什麼?

它意味著這個世界非常不均勻!

1%的美國人擁有美國34%的財富。Netflix一家公司的在線視頻服務佔據了美國晚上35%以上的網路下行帶寬。1726到1800年間發表的全部數學和力學論文中的三分之一,是萊昂哈德·歐拉一個人寫的。

時至今日,科學研究已經不怎麼講英雄主義的時代,大多數重要科學發現也是由少數精英科學家做出,85%的科學論文從來沒被引用過[2],只有1%的論文在發表後一年內能被引用5次以上。很多人號稱給維基百科和自由軟體做過貢獻,但大多數頁面,大多數代碼,是極少數人完成的 — 一半以上維基百科的編輯行為是0.7%的用戶(大約五百多人)做的[3]。Kinlde用戶讀書時可以高亮自己喜歡的句子,亞馬遜統計,所有圖書中前100名被高亮最多的句子中,蘇珊·柯林斯的《飢餓遊戲》佔了29句[4]。

如果你覺得世界很均勻,那隻不過因為你看見的尺度太小。我小時候第一次坐火車離開哈爾濱感覺很激動,特意準備了一個筆記本想寫點日記。結果我的筆記本上只寫了一句話:原來中國大部分土地是田野,城市只不過是田野中的孤島特例啊!

其實中國也是個特例,有人希望下輩子不要生在中國,但中國在世界上已經很不錯了,隨機生的話可能結局差很多。地球上大部分面積是海洋,陸地是個特例。放眼宇宙,能有這麼一個適合生存的地球更可能是絕無僅有的特例。如果你知道暗物質和暗能量,那由可見物質構成的這一切東西,又是個極少數……

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和事都是平庸的,而且最好的東西還都擠在一起。

有了這個正確的世界觀,我們才能有正確的方法論。這個方法論就是既然世界這麼不均勻,我們就不應該「公平」對待世界上的各種東西。

2. 80/20 做事法

學術上的叫法是冪律分布,民間的叫法是「80/20法則」。這個名詞可能來自IBM公司。1963年,IBM發現,用戶在一台計算機上80%的時間,是在使用其20%的功能[5]。這跟我們現在的經驗很吻合:買個什麼花哨的電器,時間長了就知道其中大多數功能根本用不上。

所以IBM的做法就是立即重寫操作系統,讓那20%的核心功能更好用。

這就是80/20做事法的關鍵:重點照顧好那20%。

比如一個公司80%的利潤可能是來自20%的客戶。只要服務好這些客戶,你們公司的利潤就基本解決了。而對這其中一個具體客戶來說,把他要求的佔20%的最重要的工作做好,就已經得到了他80%的滿意度。

所以最好的策略不是把所有客戶都當成上帝平均用力,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伺候好20%的客戶 — 然後服務這些客戶的時候,又要服務好20%最關鍵的需求。

不同場合的數值當然不一樣。也可能是90%對10%,也可能是70%對30,但這個思想是一樣的。

投資也是這樣。如果有兩個投資方向,A方向投入100塊錢能夠賺120塊錢,B方向投入100塊錢能賺200塊錢。如果你手裡有200塊錢,要怎麼分配呢?當然是應該把錢都投到B方向上去。我們應該在最可能的方向上集中投資,而不是在每個方向上都投。大公司在很多方向上投資,是為了分散風險。但是對個體來說,手裡只有這麼一點錢,到處都投的話還不如直接存銀行拿利息,應該重點研究一兩個方向,在有充分把握的時候才去投資。巴菲特說我這輩子掙得絕大多數錢,都是來自少於十個決定。

做事最關鍵的戰略,就是做好最關鍵的。

不管是當初做 Mac 還是現在做 iPad,喬布斯的做法一貫都是首先用一個小的精英團隊秘密開發核心功能[6]。選拔年輕的天才,激勵他們每周工作90個小時,只專註於最關鍵的部分,把細節留給將來讓大團隊去慢慢補充。

iPhone出來一鳴驚人,但是連最起碼的複製粘貼功能都不給,而iPad一出來居然不支持多任務工作。也許市場上的每一個智能手機都有複製粘貼功能,每一台電腦都能多任務,可它們全都沒法跟蘋果的產品相提並論 — 因為iPhone和iPad上能做其他所有產品都做不到的事。喬布斯不追求大而全,而是先把最有核心競爭力的東西做出來,因為他知道這才是消費者最關心的東西。

數年前我在某國家實驗室當博士後,研究中遇到一個小問題,問老闆是否需要花時間專門搞一下。老闆給我回復了一句霸氣的話:讓別人去關心這種沒意思的現象吧,我們要專註於有意思的大問題!那是我科研生涯中特別愉快的時刻之一。

所以我很反感的一句話是「××無小事」。事情當然有大小之分,無小事就是無大事。

質量控制無小事嗎?80/20法則最早的應用之一,就是質量控制。1950年代,美國一個電氣工程師和一個統計學家發現造成產品質量問題的來源,總是集中在少數幾個地方。於是他們先把所有可能出問題的地方都列出來,然後按照重要性進行排位,優先解決最容易出問題的。結果解決了第一個,就已經排除了很多質量毛病。然後有多餘精力,再去解決第二個。按優先順序處理,結果事半功倍。這個方法影響深遠流傳至今,這就是《朱蘭質量手冊》。反過來說那些對所有出錯可能都平等對待的公司,反而什麼都沒解決好,產品質量遠遠不行。

所以說效率的關鍵就在於不公平。

人與人當然應該平等,看人下菜碟非常不好,可是我們直覺經常要求對「事」也平等對待,我們傾向於把資源均勻分配,那就不對了。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須學會「不平等對待」。

怎麼在個人生活中實踐80/20法則?

3. 極簡主義

有一個給要做的事情分類的著名方法。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和緊急程度分四類:重要而緊急,重要而不緊急,不重要而緊急,不重要也不緊急。一般人的想法都是要先做重要而緊急的事,最後做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

80/20法則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事呢?應該追求只做「重要而不緊急」的事!

這就是現在很多人談論的所謂「極簡主義」的生活哲學。整天被一些所謂緊急的小事推著走,疲於奔命,這種生活最沒效率。一個忙於瑣事的CEO不會對公司長遠發展有什麼洞見,一個被老闆支來支去的員工幹不了什麼大事,一個永遠準備下一次考試的學生成不了什麼大器。

要事優先,盡量只做最重要的事,少干或者不幹那些不重要的事,才是出類拔萃的關鍵。

要事優先,第一你得有自由意志,知道自己有選擇的權力,不能別人讓你做什麼就做什麼,強調主動性。第二你得學會判斷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第三你還得有勇氣有能力拒絕自己不想乾的事,敢跟人說「不」。

比如讀新聞,你可能覺得這個也重要,那個也必讀,訂閱了一大堆公眾號,在微博上關注一大堆人,每天被江湖風雲牽著走,實際上大都是沒有用的。你應該有所側重,勇於刪除和忽略不重要的信息。正確做法是以我為主,變被動為主動,在一段時間內對某一方面的內容下功夫研究透徹。

現代社會中出現很多完美主義者,其實都是不懂輕重緩急的個人評價焦慮症患者。他們關注各種細節,經常能指出別人的小錯誤。比如給他們看個PPT,他們很容易注意到上面有沒有標點錯誤,卻不知道你說的大局是什麼。這其實是特別浪費時間的性格。

衣著無比整潔,東西擺放井井有條,對什麼事情都有記錄存檔,這樣的作風並不值得學習,這種人設定了錯誤的優先順序。達到這樣的狀態要花費很多時間去整理生活,這些時間完全可以用來做些更有意思的事。如果你從未錯過航班,你在機場浪費了太多時間。如果你從未丟過東西,你在整理上浪費了太多時間。如果你從未做錯事,你做的事不夠大。

最近看新聞,有個北大畢業的「虎媽」,為自己九歲的孩子制定了一個很強硬的作息時間表,一天有18個小時在學習,內容包括跆拳道、游泳、鋼琴、拉丁舞、英語、圍棋、奧數、古文、練字,以及新聞聯播。網上對她的批評意見,都說學習的時間太長,沒有玩和休息的時間。我認為這些批評沒有說到重點,重點並不在於時間長,時間長的本質是什麼都想要。

人的精力有限,什麼都想要是不可能的。如果真想培養人才,「全面」發展其實是一個錯誤的思想,天賦樹不能亂點。極簡主義要求我們培養核心的競爭力,在他喜歡的東西上加大力度。用20%的時間就可能實現這個小孩80%的功能,剩下80%的時間幾乎都是浪費,還不如讓他去玩。

玩很重要。極簡主義的核心思想就是把最關鍵的事情做好,省出來時間去玩。這也符合特勒布在《反脆弱》一書說的「杠鈴原則」:做事要注重兩端不管中間 — 我要麼做最難的事,要麼玩或者什麼都不做。

我沒時間做簡單的事。

-----------

[1] 這裡有個討論 ethanfosse.blogspot.com

[2] 這個數據來自Becoming a Successful Scientist: Strategic Thinking for Scientific Discovery一書,作者Craig Loehle。更新的數據並沒有這麼離譜,但也很離譜:Impact of Social Sciences

[3] Who The Hell Writes Wikipedia, Anyway?

[4] Solidot | 100個最受歡迎的句子29個屬於同一位科幻作家

[5] 這個典故來自The 80/20 Principle: The Secret of Achieving More with Less 一書,作者 Richard Koch。

[6] 這個故事來自蘋果公司第66號僱員,軟體設計師Bruce Tognazzini Mac & the iPad

推薦閱讀:

這些APP和服務,或許可以提高你的工作或者生活的效率
我讀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

TAG:8020法则 | 效率 | 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