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自己所喜歡的學習方式接受教育,我們會學的更好嗎?

我們所有人在學生時代幾乎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在自己成績不佳,某個科目學不好的時候,會抱怨老師,抱怨課程安排,抱怨作業布置,總結起來就是:「要是能按我喜歡的方式來我絕對分分鐘成為學霸。」不只是在學生中,在老師和家長的中同樣廣泛存在這類觀念,即學生/子女在他們所喜愛的環境以及教育方式下學習,學習效果會更好。但是事實是不是真的這樣呢?我們來看看相關的研究。

通常來說,在教育領域裡,學習方式引起的關注和研究非常的多,雖然學習方式很難準確的定義,但是一般來說一個人的學習方式是由認知,情感,和心理特性組成的,從而影響這個人與他/她周圍環境的交互。理論上來說,每個人對於不同知覺模塊(視覺,聽覺,動覺等)的信息接收程度不同,每個人都會尋找出最適合自己與外界信息交互的方式,從而能達到信息接收,處理的最大化。另外,一個人對於信息接收程度的多少,很大情況下都取決於這個信息是不是通過這個人喜歡的學習模塊來獲得,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在喜歡學習條件和環境下就會學的好」。舉例來說,一個「視覺學習者」通常會被認為在圖像模塊,比如圖標,地圖,視頻等學習因素下學的更好,而「聽覺學習者「則更容易在對話,講課中吸取知識。根據學習方式理論(learning style theory),一個」視覺學習者「需要通過看,記錄,寫來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同理,對於」聽覺「學習者,則需要通過聽和說來使學習效率最大化。對於」動覺「學習者,一個能與學習材料相接觸,可以進行身體上的交互的環境是最有效的。

一個2006年的研究招募了一群學生來探究他們學習方式的偏好是不是與他們記憶力測試的成績相聯繫。在實驗中,被試學生需要完成三個的記憶力測試,測試包含了圖片,故事,可接觸的幾何模型等因素。實驗中的圖片記憶測試,內容為向被試展示一副的抽象的勾線畫,30秒鐘之後圖像被移走,被試則需要根據記憶畫出之前看到過的圖畫。而聽覺記憶測試,則是講一個短故事大聲的讀給被試,在故事結束後被試需要盡最大的可能複述聽到的故事內容。動覺測試則由10個不同形狀的幾何模型組成,另外還有一塊板,可以將模型嵌入,在第一階段,被試會被蒙住眼睛,然後需要摸索著將這些模型嵌入板中,完成的時間會被記錄。被試首先需要使用起慣用手(比如右手),在完成之後,用另外一隻手再完成一次,最後再用雙手完成一次。成功3次之後,蒙眼的布會被取下,被試需要根據記憶盡最大可能畫出之前的板和幾何模型。根據之前提到的學習理論,那些喜歡通過」視覺「方式學習的學生應該在圖片部分表現更好,」聽覺「學生則在故事部分更優秀,」動覺「學生則在模型部分表現更佳。在完成實驗之後,這些學生還會完成一個關於他們學習方法偏好的自我測評。但是在分析被試學生的測試結果後,卻發現這些學生在不同模塊的測試成績與他們自我測評中的學習方式偏好並沒有相關性。另外,研究人員還探究了學生是根據什麼信息來填寫學習方式偏好問卷的,結果發現被試學生在回答學習偏好問卷時所採用的並不是如我們想的那樣根據特定的模塊(視覺,聽覺,動覺)來決定偏好,而是根據自己以往的學習經驗,喜好,對自己的信心,內容趣味性等因素來決定自己的偏好。

總結來說,我們的學習偏好對我們的學習成績並沒有很顯著的影響,另外,在教育領域中有非常多關於學習偏好方式的量表,很多教育者或者家長希望通過量表來獲得學生/子女的學習偏好信息,希望因材施教,但是這個研究的第二部分實驗表明在填寫這類量表的問題時,我們經常是通過回顧以往的經歷,個人喜好,教授者的教育方式,內容趣味性來決定答案,而不是單一根據某一因素來決定。一個2008年的元分析研究也表明了沒有足夠證據證明這些量表的結果在教育應用方面的有效性。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多模塊,多方面的學習者,並不是特定偏好某一模塊的學習者,我們會根據學習材料,學習環境的不同來調整我們的學習方法,從而獲得更好的效果。

不過,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學習內容和材料包含了各種知覺要素,比如視覺,聽覺,動覺的話,那麼這類內容的學習效果肯定是比只包含單一要素的內容要好很多。

----

PS: 很多人看了會覺得這個文章繞了半天好像什麼都沒說,在結尾我把主要思路總結下,就是很多人認為如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效果會更好---》同理,很多家長也會有相同觀點,認為如果自己的孩子用合適的教育方法學習效果會更好----》從而教育領域出現了很多的相關測試和機構---》但是研究表明目前並沒有證據證明這類型的測試和方式是有效的---》因此過度的追求「個人興趣和愛好」的學習方式在並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成績,反而可能耽誤孩子的發展

Kr?tzig, G. P., & Arbuthnott, K. D. (2006). 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 and learning proficiency: A test of the hypothe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8(1), 238.

Dunn, R. (1983). Learning styl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xceptionality at both ends of the continuum. Exceptional Children, 49, 496–506.

Dunn, R. (1993). Learning styles of the multiculturally diverse. Emergency Librarian, 20(4), 24–32.

Dunn, R., Griggs, S. A., Olson, J., & Beasley, M. (1995). A meta-analytic validation of the Dunn and Dunn model of learning-style preferenc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8, 353–362.

Pashler, H., McDaniel, M., Rohrer, D., & Bjork, R. (2008). Learning styles concepts and evid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9(3), 105-119.

----------

推薦閱讀:

孩子貪玩,不認真學習,上課玩手機怎麼辦?
女孩兩歲了非常愛哭,在外面不說話不敢表現自己,比較膽怯認生,在家裡不會這樣。請問今後該如何引導教育?
發現弟弟有同性戀傾向,我該怎麼做?
在馬里蘭大學 (University of Maryland) 就讀是怎樣一種體驗?
9歲男生被同學用開水燙,校園暴力頻發,教育到底缺少了什麼?家長該怎麼辦?

TAG:心理 | 教育心理学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