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憤青:在「融資中國2016互聯網金融峰會」的演講稿
這篇是我在「融資中國2016互聯網金融峰會」上的演講稿,分享了一些關於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方面的最新思考。
好久沒有到會場來演講了,去年在國外待了一年,沒怎麼在市場上說話,想了很多問題,趁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年前回來的,回來以後又出去了一趟,整整想了一年的時間,想互聯網過去三、四年一些大的變化,後來寫了一些文章,講我怎麼對互聯網這幾年的看法。有一些挺顛覆以前的想法,所以跟以前觀點不太一樣的地方。
今天早上看到央行的負面清單,看到裡面講到P2P、眾籌什麼不可以做,其實我特別熟悉,這是我在四年前寫的一篇關於互聯網金融監管,應他們的要求寫了一個教育報告,今天的債權轉讓、眾籌等跟我的觀點差不多一模一樣,我當時把轉讓次數不得高於多少,還是允許債權轉讓的,但是我是寫的是不得多次轉讓。其實我挺不喜歡這種事的,因為去年股票配資的事情,很早時我就說,我說配資不是一個清單,最多是一個輪廓。我們國家前面是不管你,隨便干,鼓勵創新,三年前所有的領域都在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放開了隨便干。前面不管,後面規模起來了開始要嚴管了。這個時候你發現,到一個規模起來一刀切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機會切了,基本上非常危險。股票配資一刀切帶來的就是股災,因為好不容易規模起來了,現在告訴你不能幹。你必須要在多少天之內把槓桿壓在一定的規模以下,市場一定大跌,哪裡有那麼容易?我們現在也一樣,債權規模壓縮,壓規模是很難的事情。
我在美國寫了一篇文章,從過去看現在美國次貸危機的想法。美國要把次貸往下壓,通過什麼手段?其實是通過市場博弈的手段,和大家不斷地討價還價。早上那個文件我覺得在4月初出問題不大,一點一點玩可以。現在市場上P2P規模已經快一萬億了,現在要抗這個事,我感覺執行起來會有一點難度。
我今天想跟大家講一下怎麼看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我覺得這是三件事。
我們先講互聯網金融,我覺得大家都是做P2P的,我很早前做過一篇文章,中美P2P本質的差異,我一直拿婚姻介紹所當例子,本質的P2P就是一個婚姻介紹所,大家到一起搞活動,把你們湊到一塊兒,你們愛抽到誰就誰,結婚、離婚都是你的事,我只是幫你辦手續,僅此而已。真的要離婚時給你勸解一下。中國的P2P是他來給你兜底,他確保你一定能找到人,找到人之後確保不離婚,離婚了他兜底。本質上而言這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模式,美國的P2P只有兩家,而中國有千家。美國有很多獨特的網貸機構,有一家機構作為P2P只是一個平台,不兜底,只是讓你的借貸行為更好,但是他不會對你的借貸結果負責。網貸機構是我覺得我放貸款的能力比別人好,我來放貸款,你們把錢給我,我去放,賺了錢以後大家一起分,如果不好我賠。
美國也有一百多家網貸機構,所以中國更多是這樣的,P2P這個詞用得不對,中國的就是網貸機構。中國到現在為止,如果真的有P2P,一家叫借貸寶的公司是P2P,就是幫助你借錢,也不管好不好,就是幫你借錢,討不回來也不關他的事。為什麼中國出不了P2P,美國有?我覺得跟金融環境有關,跟監管無關。美國典型的是B2C、B2B,美國出資的主體機構,機構意味著兩個更好的點,一個是可以容錯,也就是說可以承擔虧損,虧了以後他也無所謂。他可以把錢放在不同的資產上進行有效的配置,他允許有些地方有損失,保障整體就可以了。第二,機構專業且經濟。這個怎麼理解?機構來看問題,畢竟比老百姓看問題看更准一些,因為有能力做更多層面的調研。然後他也經濟,因為他看了以後投就投一千、兩千萬,這個時候發現很划算。
但是,個人第一不容錯、第二不專業、第三不經濟。第一不容錯是虧了以後無法承擔風險,虧了以後就去遊行,因為你是個人,你的錢賺得很不容易。第二是個人不專業,我們做了那麼多年的銀行,自己都不敢說對風險有評價,一個老百姓說看項目評價比我們好,我也不相信你能評價得出來。第三是不經濟,總共投了十幾萬塊錢,最後一共賺了幾萬塊錢,最後自己調研、承擔風險,根本就不划算,也沒有必要。凡是C端主導的市場,最後的結果一定是出現妯娌的情況。投出去你給我擔保,不擔保就不投你。中國的P2P最開始可能都是想做平台,做到最後不得不做信用擔保,也就意味著你不是平台機構,是信用機構,這是和中美所處環境不同所導致的極大差異。我覺得中國目前為止不具備做正規意義P2P的基礎和條件,因為我們目前的投資人都以個人為主,而美國80%-90%的投資人都是機構,在這樣的情況下使得中美P2P產生了很大的差異。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這不是一個監管的問題,不是說監管出一個問題,大家必須做信息中介、信用中介就可以了,一定有基礎的,所以我覺得跟監管無關。
第二個問題,一旦從信息中介變成信用中介時,是否具備可持續的能力。這個觀點在宜信的宜人貸上市時就提到過,凡是帶有風險的商業模式一定不會獲得高估值。這個邏輯非常清晰,因為誰都不知道你的未來,因為信用風險是不可測的風險,哪怕再好他也不相信,沒有辦法相信你。當年次貸危機時,真正意義捲入次貸危機的是黃花,別的實際上都沒有太大的風險,但是市場上不信,所以他們的估值從幾千美金掉到幾百美金。所以說信用風險很難證明你是管錢或者兜底能力、控制風險能力比別人強,一定不可能。這個時候就是為什麼銀行估值那麼低,為什麼銀行的估值上不去?很大的原因是信用風險不可測,你現在再好,你看幾年前的銀行行業,這兩天都在罵行業科技產業怎麼這麼差。所以罵銀行暴力的都是傻子,為什麼?因為根本不知道信用風險不是靠個體玩得轉的,信用風險是做信息行業。我們現在的銀行和實業一點都沒變,為什麼爆虧?周期變了。你把本錢放進去,只有借給錢的那個人可以賺錢才能還你錢,如果你借的那個人不賺錢根本還不了你的錢。那個時候借錢打欠條或者打電話都可以,為什麼?市場可以賺錢。但是現在可以把老婆、孩子抵押給你,跑路,因為不賺錢。整個市場經濟一塌糊塗,我們的錢放在哪裡去?好人不借錢,壞人借不了錢的年代。現在為什麼壞人都借錢?因為不借就活不去。這樣的市場里做債權風險一定很高。是這個行業的規律,是這個經濟下行過程中去槓桿的年代,在這裡面還要進行本質就是違背邏輯的。所以說很危險,不是行業環境的問題,而是經濟環境的問題。
凡是信用兜底的商業模式和資本金是相關的,也就是說要放更多貸款,槓桿率是受約束的,這個是經營環境規定的。一定需要依賴更多的經營資本,如果沒有就不敢玩,一百萬掙十多二十個億,一定很緊。我在朋友圈發過一段話,凡是兜底的商業模式一定是金池模式。之前央行說不能違法集資、做資金池,我說不可以。做金融的沒有沒有資金池的,為什麼?你去想,凡是兜底,只要市場有違約,違約以後你要兜底、兌付,怎麼辦?要不然拿賺來的錢,賺來的錢不夠還了拿自有資本還,自有資本不夠還拿騙來的錢還,這三個是混在一塊兒的,你不知道哪個是自有資本,哪個是騙來的。所以凡是兜底的商業模式,沒有違約的商業模式走到最後就是不斷地騙更多的錢還前面的商業模式。這是常識。現實情況是絕大部分都在干這樣的事,那監管的說不能有資金池,下一步怎麼玩?我不知道監管力度有多大。從金融實踐的角度來看不可避免。
這兩個因素最終導致的結果是什麼?凡是兜底的商業模式、互聯網金融模式在市場上都不可能獲得高估值。很多人說多少年前你說市場多少估值,我只是說市場雖然會有非理性的,一定有回歸理性的時候。所以我看了三年看不懂,到最後說你們都喜歡我就投資一點,最後投了兩百多家互聯網金融公司,不是我看好,是市場看好,就投了,投了之後想明白了,一定要在裸泳之前跑出來。玩不轉,真的P2P最高的時候做到將近一百億美金的數字,現在三十多億,從全球市場來看,互聯網金融的估值都在往下走。
講三個P2P、互聯網金融下一步會往哪幾個方向走,只是代表我自己的看法。
在講這個觀念之前,想證明另外一個邏輯。國內三年的互聯網金融還做了一些很不好的事情,是什麼?片面追求客戶規模。現在金融業里講客戶規模,基本上就是壓根不懂金融。為什麼?規模在金融業里是有風險的,規模越大風險越高。所以假設金融業是周期性的行業,一定意味著形勢好的時候要不斷的擴規模,形勢不好的時候要不斷地去規模。所以單獨強調商業規模、金融規模,到最後一定會崩,這個邏輯非常明顯。所以金融業不能拚命強調規模。但是我們過去很多的人都是什麼出身的?都是電商出身的。電商是極為強調規模的行業,所以把這個邏輯放到金融里了。所以遇到很多人說幾個月突破多少規模,毫無價值,要騙錢、放貸不難,關鍵是收不收得回來。規模做大容易,但是規模回收很難。騙錢也很容易,一個小姑娘什麼都沒有,在十年前就能騙七、八億的錢,只要給高利息,誰不來?光騙錢不是能力,給錢不是能力,關鍵是怎麼收回來。所以過去三年的互聯網金融都沒有在這個地方下功夫,也沒有證明你比傳統的機構給好的回收。所以我說P2P最壞的時候壓根沒有到來,現在是線下的公司出了問題,P2P還沒有真正意義上出現特別大的危機。假設排名前十的P2P突然倒下,那時候才是最壞的時候。其實這是一個邏輯基礎。
電商領域裡大家想一個簡單的問題,在電商領域裡假設你是馬雲,你馬雲去淘寶上買東西,你買一個東西25塊錢,也就意味著你和屌絲沒有區別,你再有錢也就是買這麼點東西。所以這個時候我必須把規模做大、人數做多,一百用戶、一千用戶、一億用戶,每個人的價值是不一樣,有十億身家的馬雲和有十塊身家的小孩在後台來看就是一個ID,個人創造的價值一致。但是金融領域是不一致的,馬雲給十億的錢和一個小孩給你一塊錢,兩個人一致嗎?所以在金融領域不能單獨追求客戶模式。所以說規模不能運用到金融領域裡來,而且給你一塊錢的人和給你十萬塊錢的人容錯是不一樣的。導致在金融領域裡片面追求規模,我個人感覺沒有價值。為什麼我認為很多互聯網模式在移動化的過程中也是有價值的,美圖秀秀38億美金,我認為沒有價值,但是有一些東西。為什麼沒有價值?很大的原因和互聯網有一定的相關性,在PC端時是有大流量的,一個東西可能有海量的流量、幾千萬,沒有一千、兩千萬的用戶基本上不叫有用戶的,原有PC端的流量里容易導致大流量,大流量時發現不需要通過流量本身賺錢,可以通過流量以外的東西變現。比如說明星可以代言廣告費、遊戲,只要討好你的用戶就可以,讓他更喜歡你你就可以賺錢了,這是海量用戶的邏輯。
但是移動化以後,誰都不太可能有海量用戶了,因為移動化以後,人越來越碎片化,而且廣告的植入方式會影響體驗。最終的結果是誰都不可能有海量用戶,誰得不可能有海量用戶的時候,你通過遊戲變現的能力就很難了。這時候就要回到通過用戶本身來變現,所以你的用戶質量決定了商業模式的高低。你摟了一幫傻子進來,發現每個人都不願意花錢,怎麼有價值?美圖秀秀拍一張照片給五塊錢你們給不給?相信你們肯定不會給。所以這樣的東西你無法從用戶身上獲得變現能力,這個商業模式就很難走得通了。金融也一樣,金融的邏輯要回到從用戶身上賺錢,你的用戶是誰?一般都是屌絲用戶,屌絲是世界上忠誠度最低的群體,因為他不願意付費。屌絲很愛你的原因是因為你給他帶來了好處,帶不來好處是不理你了。這個差異很大。
所以我個人感覺,過去三年電商的邏輯可能是走不通了。互聯網金融我覺得也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方向是往資產走,我去年還投過好幾個資產的公司,資產是通俗,非常約定俗成的概念,資產是指借款人,但是他非要說資產是給錢的人,就沒有辦法聊。互聯網金融最大的差異度是大家沒有辦法在一個頻道上,資產是大家向我借錢,這種意義上叫資產,資產是能夠生息的。簡單一點就是趣分期,找到大量向你借錢的用戶,我們叫資產端的商業模式。去年我們認為資產端是一個風口,流量到了一定程度以後,資產出現了市場端。通過更多的手段,只要你砸錢,理論上你要獲客是不難的,你要獲得海量的流量並不難,因為這個市場上有很多有錢人。但是到最後會出現一個很大的問題,你有錢了去哪裡?找不到地方給錢。現在我們這個是錢放在哪裡都不安全,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錢應該去哪裡。如果有人告訴你把錢放我這裡很安全,又證明給你很有安全,這個是有價值的。所以很多通道和流量發現必須走資產端,不走資產端就沒有核心競爭力。所以很不看好流量模式P2P的原因是把最核心、最關鍵的資產外包給人家,他做通道,價值就會變得非常有限。所以資產端今年特別火。像鏈家拿了幾百億估值,以房產為核心,收了大量房產的資產。大量資產公司不斷地開始自己生產資產,賣給那些有錢的人,有好的資產可以拿到很便宜的錢,根本不需要向老百姓要錢。所以我覺得資產端的生意今年會變得越來越多,而且估值很高。
怎麼看資產端?資產端表現為三個能力,資產端得有這三個能力才能玩得轉,不像之前投P2P時,只要有錢就可以干,不是。資產端不是一個簡單就可以被做起來的事情,我們做了十幾年的金融都不敢說自己具備資產端的能力。所以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個是有規模化獲客的能力,這個很重要,場景化的可能性。消費金融很火,本身的利差高低並不重要,風控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成本,真正的成本花在運營上,運營成本遠遠高於違約成本。所以基本上就是兩類,一類就是在線,在線基本上已經被大的流量公司給規模化了,借錢肯定是在哪裡發生交易在哪裡借錢,不可能在這裡發生交易在別的地方借錢,哪裡更方便一定是在哪裡借錢。線上流量高,否則線上沒有這個機會。在國外的分期一般也由廠商發起是有道理的。剩下的機會就是線下,線下也很有意思,線下的規模化獲客能力往往取決於成本,而不是取決於能力,我覺得這個觀點很多人可能不認同,但是我很相信。大家談能力,一定是同一成本之上談能力,大家成本不一樣來談能力,根本不可能。最近樂視在融資,同樣是一台電視機,長虹做得比樂視差嗎?我不相信,都差不多。但是問題是長虹的成本要三千塊,樂視成本三千五,但是樂視可以賣兩千五、兩千,長虹能不能這樣賣?不可能,這樣賣就死了。樂視越這樣賣,資本市場越喜歡他,因為他花的是股民的錢、資本的錢,這個時候發現他是沒有成本的,就可以以很低的成本銷售。小米也是,拿了幾百億美金來,所以可以不賺錢。所以從這個角度上去想,在市場上打到最後,一定是打成本,不是打能力。我們中國是最早投打車軟體的,然後是搖搖招車,騰訊說要投搖搖招車,搖搖招車不讓他投,然後騰訊投了滴滴,什麼是好的用戶體驗?給錢。搖搖招車再牛都打不過滴滴打車,和能力無關,和成本有關。線下模式誰能融到大錢就可以成功。現在的創業就是創業要有燒不完的錢是很道理的。
現在的創業和以前不一樣,以前人少,大家有規則、講規矩,現在什麼人都進來了,有很多人靠運氣就可以把你搞死,當然很多人可以拿錢打死你,這個時候發現你不拿錢就死了。所以說規模化更多還是跟成本掛鉤。
我在杭州有一個自己開的茶館,有13000個股東,每個人給了我1535元,來茶館愛喝茶也行,不愛喝茶也行,最終把周圍的茶館都搞死了,因為我沒有成本。所以如果還是這樣的話就很難玩,因為大家不在一條水平線上。這兩年我可以罵很多專家、教授,為什麼?因為我沒有成本,罵贏我牛。輸了也無所謂,所以大家愛聽就聽,不愛聽就算了。最終的結果是什麼?他們很鬱悶,這就是不對稱競爭,很正常。所以我們說未來的競爭大家關注成本絕對比你關注證明給我看你多能幹很重要,其實我只要看有沒有可能騙到下一筆錢的能力很重要,因為我指望你忽悠別人的錢包,而且世界很浮躁,沒有人靜下心聽你有多有才華。所以這個時代我就發現,規模化的能力往往是跟成本掛鉤的。只要你拿到大錢或者有大流量你做資產端業務有價值。
第二是產業整合的能力,很多人跟我做供應鏈,只要看你是誰就知道你能不能做,你什麼都不是,什麼背景都沒有,你說你能做產業鏈的整合,誰跟你整合?憑什麼跟你整合,你是誰?所以產業的整合取決於你是誰,而不是你要幹什麼。第三是技術優化的能力,你證明給我看你有很好的技術,獲得更好的客戶,在我來看都不太可能。技術都可能放在一邊不去談。
基本上我認為在資產端是有機會的。下一步是流量端,流量端也是有機會的,財富管理,很多人說財富管理是不能再談的概念,但是中國從來沒有財富管理,到現在還沒有看到一家財富管理的公司,壓根就不存在。什麼叫財富管理?我上個月和阿里的一幫人在聊,他說我說的觀念自我矛盾,一方面說資產端沒有、很少了,一方面還說財富管理給他配什麼東西,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嗎?財富管理為什麼要配起來?不配起來就不是財富管理了?財富管理是資金在不同領域進行分配的過程,你不是投資就不分配了嗎?現金是最大的資產,絕大部分都是在配置現金,為什麼配置現金就不是財富管理了?所以很大程度上大家對財富管理是有誤區的,大家覺得拿你的錢買這個、買那個是財富管理,那是銷售,那跟賣白菜有什麼差別?他告訴你可以不投錢,告訴你錢放在哪裡比較合適。
中國過去全都是賣產品的,每天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把你的錢騙過去然後可以拿傭金,凡是拿傭金到最後一定販賣、銷售的行為,這種談不上是財富管理。一個是賣給你,他認為他最大化的東西,而不是你最大化的東西。工行會不會賣給你農行的產品?不可能,一定賣自己的。總會有人來告訴你,把錢放在哪裡更合適甚至把錢投在哪裡更合適,這樣的人未來越來越需要。你們以後會發現,理財越來越被管起來,再不管起來都虧完了。去年我在國外待一年回來一看,我還賺錢的,因為我身邊的都虧完了,至少我沒有虧,所以我就賺了。所以就想怎麼樣把錢更好地被優化、被管理是很需要的,以前為什麼不存在?不存在的原因是市場沒有標準答案。你會發現誰跟你說買了,結果都是好的,因為沒有違約嘛,甘心兌付嘛。我們以前投過一個研究報告,花了很大代價研究,告訴你這個好、那個不好,那些客戶都跟他說,你別想那麼多,什麼都是好的,不好的上街遊行就可以了。所以你發現你是沒有能力的,成本那麼高,發現都一樣。這個時候就看收益率了,所以到過去全是理財產品,但是我相信以後,今天違約出來了,這時候你知道誰比誰聰明、誰比誰能幹,你該相信誰、不該相信誰,管理更加需要。所以我覺得下一步財富管理是一個機會。
互聯網管理改變很多東西,你別把互聯網做成一種工具來,意義不大。互聯網出來以後,我個人感覺的確改變了很多風險的認知。我前幾天寫過一篇文章,線下的財富管理基本上都是騙子。很多人來罵過,我說每天你罵一個人,我一定能火。其實我覺得道理是對的,線下的財富管理只要具備三個特徵就是騙子,第一個是兜底的,因為我說過誰都兜不了底,全球資產管理公司80%-90%都是虧損的,你能證明你是那10%嗎?證明不了,兜底都兜底不了。第二是把錢拿去自己用,那徹頭徹尾不是財富管理公司,是資產管理公司。第三是高成本。線下的難點是在於成本特別高,而且客戶每次的獲得,線上還好一些。所以我說寧投P2P財富管理公司,相比較下我更願意投P2P。P2P至少在互聯網金融呈現出一定的優勢,我不需要填那麼多的文件,現在每個客戶經理騙到之後每次都要拿、每年都要拿,成本是固定的。所以現在看數據是看成本,12%給客戶,門店成本2%,那些是18%,還有廣告再投一投再加兩個點,你拿什麼去還這個錢?所以是可能的。所以我估計這個節奏還會往下走的。昨天爆了兩家。兜底這件事情沒有辦法,互聯網到底在哪件事情上改變風險?在線雖然突破很多事,P2P跑了很多家,為什麼沒有引起大的問題,說明P2P債權化還是實現了一定程度的上跟上。
目前P2P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大概500億資產的人是沒有地方去的。我去年給近萬人寫過一篇信,為什麼那麼多人去買看上去是P2P公司的產品?是因為這些人無路可走。動不動就規定一百萬以上、三百萬才可以走,我們這些小PE怎麼走?沒有地方去,只能借給高利貸。所以本質是資產管理牌照發放很緊,導致很多想干正事的人沒有辦法干,成本又很高。所以使得市場上絕大多數的選擇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選那些一眼看上去是騙子的公司,和我們的經管壓有關係。憑什麼有錢的就可以獲得更多的錢,中場或者中場以下的不能賺這個錢。他們認為一百萬以下的風險更長,我說不可能。兩百萬投一百萬信託跟十萬買P2P,哪個風險更高?一定是一百萬,風險是跟集中掛鉤的,很多人買信託一百萬都沒有,幾個人一湊全部買信託,是你的風險高,還是我弄五十萬,分在十幾個P2P公司的高?看哪個更高?很多人沒有把這個想明白。所以喜歡用簡單的方式管理社會,所以出現的結果就是最簡單。
我覺得管理的事情,我們根本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監管的意見」的文章,我建議建設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來沒有想過寫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金融市場經濟。美國在這方面有三點,第一個是成熟,成熟意味著有避免風險的能力,這個是專項的,投資端要成熟,貸款端一樣要成熟。我看過美國的一個法律,中國在2007年也有一個文件,意思就是說以後不能在校園裡放貸款。美國是針對C端的貸款要求是很嚴的,他認為一定出現經危以後,個人無法保障自己的權益。機構的貸款比較寬鬆,但是向個人貸款的機構審核非常嚴,我覺得是有道理的。美國第一是成熟,成熟是三項,借款成熟、貸款成成熟,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如果不成熟就不是合格的。成熟一定有認知。第二富有,相對富有,在考慮的時候你只要相對富有,你要證明你能經受損失可以了。第三是聯繫,你要證明發行人和認購人是存在一定的聯繫,這個聯繫在一起你就發現可以了。只要符合這三個,基本上就是合格的投資人。而且還有一個法規,你不允許這三個不代表你違法,違法和這個還有大的空白地帶,這個空白地帶你現在證明這些沒有問題也可以,只不過成本更高。反正這個合理,那個就不合理。美國有很大的國利空間。
因為原有的市場里是高凈值被銀行給壟斷了,屌絲已經被餘額寶公司拿走了,留了兩端上不上、下不下的中產,你服務很好,不服務有這個市場存在。我認為可以針對這個事情做一些事情,風險無限變高,甚至也有可能變低。一百萬塊錢,互聯網一塊都可以把你分散出去,而你線下投一塊錢人家會罵你,互聯網可以投。所以互聯網可以隨便投入,並且避免風險。線下為什麼鬧事?動不動給一百萬、兩百萬,信託投資人都要鬧事,一百萬換成我虧了也心疼,誰不心疼?互聯網可以有更好的工具。但是你會發現本來是一百萬騙一個人,後來發現是一萬個人騙一萬。所以我們要重視互聯網在鋒線上的好處,而不要純粹的工具化。我感覺這是明年的風口,今年如果是市場管理,明年財富管理中國會有突破,個人投資里的機構化,會有機會。
第三個還是真正意義上的P2P在前兩個成立了以後,P2P的基礎環境就有了,就可以做了。所以現在P2P真正想干,就要學會煎熬。慢慢等,等到這兩個基礎條件一樣可以產生大風險、大機會。
推薦閱讀:
TAG:互联网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