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之用自己的知識選擇自己的咖啡
咖啡背後的故事
歷史起源:咖啡的來源已無從考究。諸多傳說之一指咖啡原產地衣索比亞西南部的咖法省高原地區,據說是一千多年前一位牧羊人發現羊吃了一種植物後,變得非常興奮活潑,因此發現了咖啡。
咖啡是原產於非洲,後來廣泛種植在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地,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所以在南北緯26的熱帶地區被稱作咖啡帶。
(此圖來自網路,侵刪)
它茜草科的一種小喬木或者灌木生長出來的果實(我們喝的是種子,咖啡豆是種子),外觀很像紅櫻桃。如果把果實一層層的剝開,一次是外皮,果肉,內果皮,銀皮,種子
(也就是喝的部分),這樣的一顆咖啡豆成長,需要3年的時間,從開花(白色,類似茉莉花)到結果大概需要9個月,而咖啡豆成熟之後,又要在2周內採摘。有些咖啡豆的成熟時期不一樣,需要工人根據實際的成熟情況採摘,有些時候一個樹有的豆子已經成熟掉落了,有的還是青綠狀態。咖啡品種
品種大致可以分為阿拉比卡和砍尼弗拉(主要品種是羅布斯塔)阿拉比卡比羅布斯塔難養活,一般用來做精品咖啡,風味很好。羅布斯塔就相對很容易,它的抗病性很強,風味差,一般用做速溶咖啡或者平價咖啡。
咖啡的精製方法
這裡只簡單介紹4種常見的方法,蜜處理還有貓屎一類的日後會完整的章節介紹
乾燥式:放果實在陽光下自然的乾燥,把果皮和果肉剝掉。
特點:手續複雜,空間和時間要求高。容易混有各種質量不一的豆子,需要大量手工挑選
風味:風味相對獨特
日晒:用果肉去皮機將果肉去掉,但是保留內果皮的狀態,放在陽光下晒乾。
特點:藉助機器,使方法相對簡單,同時不易混入雜質
風味:甜味明顯
水洗式:將果實泡在水中,去處雜質,用機器去掉果肉,放在水槽中發酵,去內果皮,然後陰乾或者晒乾。
特點:雜質混入少,質量相對均一,水量需求極大
風味:有純粹的香氣
半水洗式:直接用機器去掉果肉和內果皮,在加以乾燥。
特點:水的需求量少,效率高,節約人工成本。
風味:也有純粹的香氣
警惕爛豆子
只要有一顆瑕疵豆,咖啡的風味就大為減損。
如果出現褐黃,全黑,殘缺豆,黑斑,綠斑,白斑,發霉豆,蟲蛀豆,黑化豆,發酵豆,一定要在烘焙之前及時的挑選出來。這些來的原因不一致,有的是咖啡樹生病了,或者發酵過度了,乾燥不勻,太潮濕;還有果肉分離機會刮傷豆子,這些都會致使風味殘缺。尤其烘焙師要格外注意
地理環境的影響
海拔越高,豆子的風味越好,
生長在酸性土壤中,可以很好的造香,長在排水好,火山土壤的地方,會對咖啡有很好的作用。
另外要求溫度在15-25℃之間,濕度要求在1500-2000ml左右的年降水量
非洲;美洲豆子特性
非洲
產區:
喀麥隆:1/3的藍山;2/3的羅布斯塔
剛果金:色澤明亮,瑕疵很少,尤其是基任湖省的豆子,顆粒飽滿,這裡有世界上最軟的豆子
蒲隆地:出產高品質的阿拉比卡,有飽滿的酸和顆粒
衣索比亞:世界頂級的少量咖啡因豆子,西達摩,卡啡,耶加之類的。大部分的咖啡都有一股檸檬香,精緻,純正,狂野,酒香
肯亞:水果味聞名,有檸檬,柑橘,酸高。AA級豆子,顆粒很小,飽滿,藍綠色。
盧安達:產出一種有油膩味道的豆子
坦尚尼亞:質量比不上肯亞,酸度不強烈
中美洲
產區:
哥斯大黎加:高品質高海拔平原豆,尤其是塔拉珠。有明顯的酸度,加奶會降低一些,哥斯大黎加是屬於無論怎麼喝,味道都不錯的那種,永遠的芳香四溢,味道乾淨,純粹,泡出來很稀,但是味道好,都可以忽略。
薩爾瓦多:海拔不同,質量不同,醇厚感特別好,顆粒飽滿,味道很棒。
瓜地馬拉:高海拔豆,瓜地馬拉咖啡是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之一,整體風味中上,酸度適宜,帶有巧克力味,象豆特別著名,尤其是韋韋特南戈的豆子味道獨特
牙買加:藍山咖啡的主產地,有平衡的酸鹼度,色澤明亮,帶有甜味,有酒的余香。
墨西哥:口味飄忽不定,香味特殊又神秘感,巧克力味
尼加拉瓜:微酸,中高濃度,比一般的阿拉比卡大,可為世界之最。
巴拿馬:著名瑰夏的產區,深藍色,質量輕,色澤明亮,酸度不高,味道甘甜
巴西:巴西的產量影響國際咖啡市場的價格,巴西豆質量不一,從世界頂級咖啡中除名,但是有一種豆子特別稀有,很難買到,波本咖啡是最好的,順滑,香醇 ,酸度適中
哥倫比亞和秘魯以後重點介紹
推薦閱讀:
※怎麼樣鑒別一杯好咖啡?
※喝手沖咖啡加糖加奶是異端么?
※為什麼星巴克手沖咖啡悶燒的標準時間是五秒?
※本人咖啡愛好者喜歡手沖,現在想入一套手沖設備,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如何用手沖咖啡的工具做出Espres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