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戰爭:從Papi醬說起
文 / 王雲輝
昨天,陳中說,這兩天趕著寫Papi醬的,都是碰瓷兒的熱點狗。
這個壞人!
所以,我這裡也就不提某個「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名字,不討論昨天那場價值2200萬的拍賣,到底是新的行業標杆,還是一場阿里家宴的「跨界化反」。
這種逼,撕不清爽。
咱聊點別的,關於價值,關於信仰,關於想像。
最近,有一本名叫《人類簡史》的書很火,它是以色列一位叫尤瓦爾·赫拉利的大神寫的。書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段落,用來分析人類從動物進化向社會進化轉變這個關鍵轉折,是由什麼因素催化產生的。
赫拉利最後得出的結論,是虛構。
他認為,任何人類的大規模合作,都來源於集體對某種虛構想像的共同認可——從古至今,始終如一。
比如金錢。
不管貝殼還是黃金,美元還是人民幣,它們有價值,只是因為所有人都相信,它們能夠換來東西。而當你在美國的小商店裡用不了人民幣,也只是因為那個老店主只相信美元。
事實上,從法律到政權,從宗教到互聯網,人類社會每一個秩序,都建基於這種集體認可構建的信仰之上。
我們用虛構的信仰來規劃藍圖,然後以集體的力量將其實現。
在這些信仰的組織下,人類也走上了與其他生物完全不同的路徑。我們進化所適應的環境,不再是自然本身,而是我們虛構出來的信仰規則,以及我們不斷實現信仰建成的現代社會。
我們之中的大多數人,已經不再需要學習捕獵與種植,而是學習法律,學習英語,學習寫作,學習烹飪……這種變化,也會通過我們的基因,一代代傳承演化。
當然,這種信仰,並非一成不變。信的人越多,就越強大,信的人越少,就越弱小。
比如現在的房價。
當大家都相信北上廣深房價會大漲,紛紛砸鍋賣鐵炒房,房價就真的暴漲,然後更多人買,房價漲得更高。
而在一些三四線城市,買房的人少,見不到漲,大家就把資金撤了出來,跑到一線城市炒房,於是三四線城市的房價漲得更慢,甚至不漲反跌。
這也正是電影《大腕》向我們傳達的現實:如果一件事情獲得所有人的信仰,即使再荒誕,也一樣能獲得轟轟烈烈的成功。無論它是一個假想出來的葬禮廣告招標,還是片尾以精神病人自言自語點明的社會現實。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公司,願意花超過市場百倍的溢價,去買一個網紅的廣告時間,因為他們相信,他們的付出能轉化為更多的關注和品牌傳播,從而帶來比成本更多的回報。
因為網紅得以存在與興盛,也正是集體信仰的彙集結果。
更重要的是,不斷發展的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甚至將這個結果以數字展示給我們:比如某個網紅有500萬個粉絲,視頻有2000萬人觀看;而另一個網紅可能只有3000萬粉絲,視頻也只有1000萬人觀看。
而人類社會已經極度完善的商業體系和金融體系,更為這種信仰提供了成熟的變現方式,以及強大的資本槓桿。然後共同與網紅一起,完成對粉絲的價值收割。
甚至拍賣事件本身,也能為這個集體信仰,提供更強烈的正向反饋。
這是一個開腦洞的時代。當大家都認為你是網紅,你就真的成了網紅。當大家都認為你是標王,你就真的成了標王。
當然,各種信仰裡面,也有真實與虛妄,有成功與失敗。決定是真是假,是成是敗的關鍵,在於他們的信仰,能否在現實中得以實現。
比如,一個旅遊團的人相信,他們可以在24小時內,從北京抵達舊金山。
在沒有飛機以前,他們不會有這樣的念頭,就算有,也是妄想;而現在,她們只需要購買越洋機票就可以成為現實。
而如果飛機晚點了,那他們的計劃也就宣告失敗,只能更改後續的機票與酒店訂單,來完成補救。
用這個標準來看昨天的招標,它是真實還是虛妄呢?
如果相信的人少,它就是虛妄的,廣告主也會賠個底掉。
如果相信的人多,它就是真實的,廣告主也會掙錢,即使只是一場安排好的秀。
因為,信仰的力量會自然匯聚各種資源與力量,將其實現或摧毀。
最後說句題外話,號稱「中國發布會領導者」的樂視,現在也獲得了外界截然不同的兩種判斷:一種認為,賈躍亭能夠牛逼地實現曾經吹過的牛逼,成為與BAT並肩,甚至更強大的巨頭;一種認為,樂視看似龐大的生態,依然是一個終將全盤崩塌的龐氏騙局。
哪種判斷正確呢?
或許,這也將是一場信仰的戰爭。
推薦閱讀:
※陳丹青在局部中認為梵高早期作品《海邊漁夫》十分優秀,請問好在哪裡?
※大衛霍金斯的意念力是偽科學嗎?
※你是如何鍛煉自己的意志力?
※你看過哪些精彩的魔術?
TAG: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