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專業人士如何看懂電影《大空頭》
從電影描述的內容來看,還是比較全面的:次貸危機的來龍去脈,以及當時對市場做出正確判斷的少數派的故事,該說的都說到了。電影試圖還原的不只是次貸危機的故事,還有金融人士在面對機會、壓力時的種種表現。
但是,這部影片被很多影評人評為失敗的電影——劃時代的事件,以名著為基礎,電影演員又都是大牌,但是大多數觀眾沒有完全看懂。所以我不繼續展開太多專業知識了,僅針對電影中的情節來講。這樣可以幫助沒有時間了解專業知識的快餐型觀眾,快速看懂這個電影中的專業細節(多圖預警,劇透預警):影片一開始,是馬克吐溫的一句話:可以看看影片中,Michael J. Burry關注的幾個數據:
1、FICO Score(菲科信用評分):是美國 FairIsaac & Company設計出的評分,FICO信用評分也由此得名。這個評分說白了,就是靠消費者的消費記錄、違法記錄、信用記錄等等的眾多數據,來推斷這個客戶的還款及信用能力。FICO Score的打分範圍是300~850,舉個例子,比如我的打分比較低,300分,那我可能申請不到貸款,或即便能申請貸款,利率也特別的高,因為我的還款能力有限,貸給我錢有很大風險。而你的打分是850,那也許你都不用申請,就有機構追著給你低息貸款。2、利率:因為當時美國已經開始實施可變利率,就是存貸款利率會隨基準利率波動而上浮/下降。因此了解利率情況,可以看出還款人的貸款壓力大小。資料顯示,2006年後,美聯儲連續17次加息,還款人的壓力越來越大。3、LTV(抵押貸款與房產價值比):簡單理解就是「你的貸款」與「你貸款時所用的抵押房產」的價值比,顯而易見,這個值應該小於1,這樣貸款的額度才能小於等於實際資產的價值,才不會有泡沫。美國的常規抵押貸款LTV多為80%,即你的房子值100萬,銀行頂多貸款給你80萬,而次級貸款的LTV平均在84%。2006、07年超過90%,甚至有時會超過100%。他發現了什麼呢?首先,這些住房抵押貸款證券之中有相當比例的「可調利率次級貸款」。這些貸款一般根據合同,會在約定的時點調整利率,比如電影中提到:07年可調利率開始生效,就是很多貸款合同中約定的時點。而這種可調利率的特點是,一開始只還銀行利息,還款壓力極小,但從可調利率開始生效後,利率會大幅度的攀升。這就預示著會有更多的人無法償還貸款,也意味著這些房貸證券的價值會下跌。可以看出,目前房貸證券市場充滿了泡沫~
這裡多說一句,這些貸款的人都糊塗嗎,貸款合同都寫了將來調高利率,而且是高到還不起的利率,為什麼還要貸款?有一部分人確實糊塗,電影后面有這樣的角色(後面會講到)。但更多的是投機者,他們覺得房子在2007年貸款利率調高前,會不斷漲價,並且可以在利率調高前,把房子以更高價格賣出去,這樣後面的貸款就由接盤俠來還了,只要自己不是最後一棒,就能空手套白狼~好啦,到這裡,電影解釋了次貸危機的第一層原因:太多的「次級貸款」被包裝成了房貸證券,在證券市場上流通~當貸款人違約時,房貸證券市場的價值就會下跌,而「次級貸款」加劇了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
當然,可以結合電影情節更細緻的講解一下:電影中,Michael J. Burry與高盛簽訂了房貸證券市場CDS協議,即如果房貸證券的價值下跌了,那麼由高盛來負責賠償Michael J. Burry的基金公司在房貸證券上的損失,但如果房貸證券一如既往的正常上漲,那麼Michael J. Burry的基金公司要定期支付給高盛CDS溢價費用(就好比保費),因為高盛為房貸證券承擔著違約賠償的風險。
恩,確實很像保險~不僅如此,更加令人難以置信的是,Michael J. Burry居然擔心起高盛的CDS履約能力,問道:如果到時候高盛公司因為無能力支付賠償怎麼辦?這問題問的……就好像你跟宇宙行申請信用卡,突然你問宇宙行的客戶經理,你們如果倒閉了卡突然刷不了了咋辦?當然高盛公司也見過大場面的(肯定見過無數古怪的投資者),很冷靜的研究了一下,說道:我們會專門為您做一個pay as we go的支付方式,來保證資金的現收現付。這裡解釋一下「pay as we go」。一般的協議對於履約,都是有特定的資金交割時點的,比如月末、季末,但是如果在交割時點前,履約能力出現問題了,那麼就有很大的違約風險。但是,pay as we go的支付方式基本就是可以隨時找到高盛進行履約。其實,電話卡也有類似的叫法,比如英國有一種電話卡,就有兩種付費方式,一種是monthly pay,就是類似月套餐,還有一種pay as you go,就是你用多少交多少。當然,這樣對高盛的現金流是有影響的,要調撥其他產品的資金來墊付這邊的pay as we go。因此,電影里也提到了,高盛公司要求Michael J. Burry的基金公司為這個pay as we go支付額外的費用,同時要求CDS的溢價費用(保費)每月支付一次(一般標準CDS的溢價費用是每季度支付一次)。這其實也會給Michael J. Burry的基金公司的現金流造成更大的壓力。對賭嘛,要玩就玩大的。當然Michael J. Burry不止找了高盛,他還找了能找到的所有大銀行,總共投入了13億美元的資金。在Michael J. Burry與他的投資人電話時,可以看到,如果房地產市場沒有崩盤,那他每月要為這些CDS繳納上百萬的溢價費(保費)。好了,市場上有了Michael J. Burry的這個CDS產品,那自然有人會在市場上交易這個產品,而且這些人也一定同樣看空房地產市場。那誰會在美國房地產看似如日中天的時候,看好這個CDS產品呢?當時看來一定是腦子秀逗了……讓我們來看看這兩個瘋子。一個是德意志銀行的Jared Vennett(左),另一個就是摩根注資的一家基金公司的管理人Mark Baum(右)。
在電影中,是德意志銀行的Jared Vennett首先看好了這個CDS產品,同時,開始向各家基金公司推銷這個產品。由於打錯了一個電話,推銷電話誤打誤撞的打進了Mark Baum的基金公司(是一家摩根斯坦利旗下的基金公司,這個在大結局的時候有個重要呼應,往下看吧)。Mark Baum和他的團隊很吃驚,居然有人在做空房地產市場。他們發現ABX指數已經一年內下跌了3個點,這時Mark Baum隱約感覺這個CDS產品可能靠譜。解釋一下ABX:中文名稱是次級房屋貸款證券價格綜合指數,是2005年11月由債務抵押證券市場Markit推出的,由主要次級房貸證券價格按一定加權方式計算出的一個指數(有些像上證指數),是次級房貸市場的「晴雨表」,它上漲/下跌直接與次級房貸證券價格上漲/下跌掛鉤。當然,雖然1年內下跌了3個點,但是ABX當時仍然處於高位,因此購買Jared Vennett推銷的這個CDS要冒很大風險的。Mark Baum約見了Jared Vennett。Jared Vennett如何進行他的CDS產品營銷的呢?他用了一個Jenga玩具(也叫疊疊木、疊疊樂,在美國好朋友聚會經常玩,先搭成一個塔,然後每人每次拆一塊,誰拆的時候塔倒了誰就輸了)形象的把房貸證券市場的現狀和風險描述了一下:首先,再回顧一下美國房屋市場的抵押貸款證券(MBS)。影片一開頭已經提到了,MBS是捆綁了人們手中的房貸,這樣單個房貸的風險被降低了,而且捆綁後MBS的收益得到了保證。舉個例子,比如:你出錢(貸款)給1個人買房,萬一那人是個騙子,你的貸款及利息就收不回來了,你的損失就是100%。但是如果你出錢買了MBS,MBS里捆綁了100個貸款,那其中一個人是騙子,但是剩餘99個人都是按揭還款的良民,那你的損失只有1%,同時,你買的MBS的利息理論上也只少了1%,利息幾本沒變化。好了,這就是人們經常談論,並以為已經清楚了解的MBS!但是真實的MBS比這個複雜。咱們回到Mark Baum約見Jared Vennett的話題。Jared Vennett把人們不太了解MBS的一面,通過「疊疊樂」展示出來了。
首先,MBS是分級的:最高的是3A級別,這些都是國家擔保的證券。也就是說它捆綁的房屋貸款的貸款人信用特別好,違約概率很低。同時,具有優先償還權。然後是2A然後是A然後是3B然後是2B最低級別是1B級別,這個級別的MBS捆綁的貸款,貸款人信用很差,會最先被違約。電影里提到了幾個細節:1、最早的房貸證券市場中的MBS只有3A級別,都是國家背書的證券,確實是好證券。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現了Private label MBS,就是公司發行的MBS,這樣由公司背書、私企背書的MBS,風險就很高了,於是有了2A,1A,甚至B級別。所以MBS開始分級管理,也就有了上面的級別劃分。2、在MBS證券遭到違約的時候,3A級別的證券是有優先償還特權的,例如:假若給MBS上保險的話,那麼出問題時保費是先賠給3A級別的MBS,因此,這部分MBS的投資者損失不會太多。但是1B級別是最後被償還的,當保費無法覆蓋MBS的損失時,1B級別MBS的投資者就要有很大損失了。
3、3A級別因為風險小,自然收益率低。3A-2A-1A-3B-2B-1B級別逐漸降低,風險逐漸升高,收益也逐漸升高。這是自然,風險與收益一定是成反比的~其次,當一種MBS風險過高,比如1B級別的MBS違約率已經很高了,怎麼辦??華爾街金融家的想法很簡單粗暴,跟之前捆綁貸款變成MBS的想法一樣……你覺得一個資產風險大?那好,那我把這些風險大的MBS再捆綁打包,形成新的證券。這樣單個MBS的風險就被攤薄了,那這個「新證券」的收益率也能得到保證。因為在大家眼裡,所有被捆綁的1B級別的MBS同時都出現違約是個小概率事件,從概率上看,頂多也就其中3-4%出問題(是的,華爾街金融家想問題就這麼簡單)。這種「新證券」就叫CDO——擔保債務憑證。而這些CDO的評級也不再是1B了,正如上面所說,因為銀行家們認為捆綁起來的證券是更加安全的,因此評級「噌」的就變成A級了,甚至變成2A、3A級。現在明白為什麼Jared Vennett要用疊疊樂來比喻房貸證券市場了吧?其實所謂的2A、3A級的證券,其基礎是無數的1B、2B級的證券,如果下面的證券違約數量變多,那麼這些2A、3A級的證券也會違約。最終結果就是「疊疊樂」塌掉了(美國房貸證券市場崩盤)~有趣的是,電影中還用世界頂級大廚處理法式大餐食材的例子,解釋了CDO:大廚把放了3天前剩下的魚肉,燉了一鍋海鮮湯。於是已經放了3天的劣質食材,搖身一變,成了一道受歡迎的新菜~一鍋熱騰騰的CDO~
好了,既然Jared Vennett所說的房貸證券市場有這麼大的風險,那麼Mark Baum是不是會購買Jared Vennett推銷的CDS產品呢?Mark的團隊成員都覺得Jared Vennett是騙子的可能性比較大。但是,作為一個對華爾街深惡痛絕的人(影片中Mark Baum的兄弟曾經因為金融工作跳樓,因此Mark一直對華爾街為私利犧牲大眾利益的做法深惡痛絕),Mark Baum感覺Jared Vennett的做法有悖於華爾街大銀行的一貫作風,而是把房貸證券市場里最陰暗的一面剖析給他們看。因此,Mark潛意識覺得Jared是對的,當然他也希望Jared是對的。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Mark決定帶領團隊去實際調查一下住房市場及住房貸款還款的現狀~他們來到了邁阿密,影片中展現了幾個次貸危機前,房屋市場存在巨大泡沫的典型情景:1、居民小區里很冷清。空蕩蕩的大街、因為還不起貸款被遺棄的房子、蓋了一半的爛尾樓。到處都是急於出手的房子:好了,我們的四組做空英雄已經做完了他們該做的了。但市場真的如他們所願嗎?大家都不願看到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因此也就不相信它會發生了~而它真發生時,大家選擇不去看它……時間到了2007年1月了,房貸違約概率如他們預期創出了歷史新高。但是,房貸證券市場卻沒有如他們預期下跌……甚至不跌反漲!更要命的是,根據當時簽訂做空房貸證券市場CDS協議時的約定,房貸證券市場上漲意味著要交更多的溢價費用(保費)。Mark Baum為此找到了證券評級機構——標準普爾:違約率這麼高的MBS,評級還是3A?搞笑吶??!!!在一番磨嘰後,標準普爾很直白的答覆了:好吧,全世界都一樣,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更可怕的是:當整個世界都在裝睡的時候,顯得好像只有你在睡夢中,這個時候,你甚至會懷疑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懷疑自己……這時,德意志銀行的Jared Vennett對Mark Baum冷靜的提出:咱們該去趟拉斯維加斯。(前輩Ben Hockett對Charlie Geller和Jamie Shipley也是如是說)這個建議很聰明,去看看處在房貸證券市場一線的交易員們的情況,就知道誰對誰錯咯~他們在拉斯維加斯有什麼收穫呢?一些瑣碎的諸如:1、一線人員們過來開會,氣氛並不像行業蒸蒸日上,倒像是末日前的狂歡~2、Jamie的姐姐在監管部門,但從她口中得知監管部門並沒有介入目前房貸證券市場的不正常上漲中~等等,就不細說了。重點說一下比較有意思的兩個部分:1、Charlie Geller和Jamie Shipley在與一個交易員聊到3B評級證券的CDS時,發現3B評級證券的CDS價格已經高漲了。說明什麼?市場已經嗅到了3B評級證券有極大的違約風險!於是,他們居然改變策略了!不再押注3B評級的證券,改押注2A評級的證券了~因為實際上2A評級的證券大部分也是捆綁著B級別的證券,既然B級別證券已經註定會死了,那2A評級的證券死期還會遠嗎?但是,當時市場還沒有注意到違約會波及到A級別的證券,因此A級別證券按常理來看,很多有國家背書,絕對是極優質的證券。因為市場認為A級別證券很保險,極大概率不可能違約,因此押注這種證券下跌的CDS的價格便宜的不要不要的,但收益率卻高的驚人~連前輩Ben Hockett對此策略也是讚不絕口~2、Mark Baum則是約見了一位CDO經理~了解了一下CDO內部的詳細情況~CDO在影片前面也簡單介紹過了,是把次級貸款證券捆綁起來打包形成的一種新證券,而這種新證券的風險較原來次級貸款證券低,評級較原來次級貸款證券高。而Mark Baum跟這位CDO經理的聊天中,了解到CDO里不只是次級證券了。CDO里可以有任何金融工具,只要有現金流的實體都可以捆綁為CDO,一般都是評級很低,賣不出去的東西,只能捆綁銷售(這裡「現金流」可以簡單理解為定期有利息支付)。華爾街看來,做CDO打包的那些機構,都是煉金廠,各種破爛收集好後,分類、打包形成新的高評級、高收益率的證券,但實際他們就是個垃圾廠。。。當然了,CDO本身是一種證券,本身就有現金流,所以影片中提到:CDO A可以包含CDO B,CDO B也可以包含CDO A,他們又可以組合成CDO C(包含CDO的CDO,CDO的平方……)。在實際的金融市場中,不僅有,甚至還有(包含的CDO)、(包含的CDO)……這樣的恐怖之處在哪裡呢?且不論次級證券的泡沫有多大,一個次級證券衍生出的CDO規模就是原來的成百上千倍……全部是泡沫。另外,還有一種不綁定實體證券的CDO——synthetic CDO。這個更厲害了,其他CDO盯住的是捆綁在一起的次級證券組合,次級證券組合收益上漲,CDO就跟著漲,次級證券組合中有證券違約了,CDO就虧損,它們的背後實際是貸款人還的房貸。而synthetic CDO盯住的不是次級債,而是盯住CDS。前面講過CDS其實就是一個用溢價費交換保金的互換協議(很像保險),它的背後什麼也沒有,只有一個賭局……好吧,這樣的synthetic CDO有多大規模?影片中說了,如果有5000萬美元的次級債,次級債後面大概有10億美元的synthetic CDO。電影到這個時候,又請出了經濟行為學方面泰斗級人物Richard Thaler和流行歌手Selena Gomez來解釋synthetic CDO,我們也來了解一下,加深一下對synthetic CDO的印象:首先Gomez下了1000萬的注在她的這手牌。由於她剛才一直在贏,圍觀的人就會覺得她還能繼續贏,Thaler管這叫Hot Hand Fallacy(熱手謬誤),即,籃球運動員連續投進籃球後,大家就會覺的下一個球也能進。這時,一個戴眼鏡的女士跟旁邊的男士打賭Gomez能贏。沒過一會,遠處一位男士又跟旁邊的女士打賭,前面那個賭Gomez能贏的戴眼鏡女士能賭贏……於是循環往複,賭局越來越大,1000萬賭局變成幾十個億的賭局,但其實背後什麼都沒有,只是一個賭局……了解到這些,Mark Baum更加堅定了做空的意願,並決定再購買5個億的CDS做空CDO。。。好了,到了最後決戰的時候了。也許每個人都等待著這一天,等待著「審判日」。雖然華爾街各大銀行、美聯儲、甚至美國政府都不相信、不希望,甚至用各種手段阻止房貸證券市場下跌。但是市場終究是市場,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房貸違約數據不斷刷新記錄、房貸相關的金融公司接連破產倒閉,市場終於開始動蕩了。但是……你以為我們的做空英雄們能順順利利的拿到他們的做空收益?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別忘了,他們對賭的已經不單單是房貸證券市場了,通過CDO,整個華爾街、整個美國經濟都已經被綁架在房貸證券市場,他們對賭的可以說是美國經濟的崩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除了德意志銀行的CDS銷售Jared Vennett,實現了大逆轉(受人嘲笑2年多,終於翻身做主人,爽爆了)以外,其他人的境遇都很麻煩~首先,說說Michael J. Burry。由於各種貸款違約,MBS、CDO已經變成沒有任何價值的垃圾證券,當時與Michael J. Burry簽訂CDS互換協議的銀行,應該開始向Michael J. Burry支付費用彌補這些證券的損失了。但是,突然各家銀行都出問題了,找不到當時的協議、找不到Michael J. Burry的協議頭寸金額~高盛直到也做空了房貸證券市場,並將Michael J. Burry CDS協議的資金缺口補上後,才聯繫了他,並同意儘快對損失估值,履行CDS的補償義務。最終,Michael J. Burry的基金公司利用CDS協議拿到了4.89億美元的收益。但是後來,Michael J. Burry也因做空市場,被金融同行所排斥,並被FBI 4次調查。很諷刺,真正說出真話的人卻是如此下場。其次,是好基友Charlie Geller和Jamie Shipley:他們首先想賣掉自己的CDS,因為房貸證券市場一路下跌,這時候,有保險性質的CDS應該是價格高漲才對。但是各大銀行開始耍賴,死扛不漲價。大銀行的策略是,我不會買你的CDS的,我只要趁其他機構還蒙在鼓裡的時候,把我手中的垃圾MBS、CDO賣給他們,我就安全了。另外,我還要對這些垃圾MBS、CDO做空,因為這些MBS、CDO已經不在我手裡了……Charlie Geller和Jamie Shipley沒轍,想到了通過媒體曝光,但是馬上在華爾街時報吃了閉門羹,華爾街時報的人不願意得罪華爾街,也不願意冒煽動市場的風險(試想一下,華爾街時報頭版頭條:美國經濟完蛋了!)……時間一點一點過去,市場已經逐漸開始恐慌,他們之前做空的是貝爾斯登的證券,而貝爾斯登公司旗下兩個對沖基金已經因為房貸證券破產清償了。如果他們不儘快處理手中的CDS,那萬一貝爾斯登扛不住也破產了,那他們手裡的CDS就成了廢紙一張~最後,還是Ben Hockett幫助了他們~Ben找到瑞銀集團,將他們手中的CDS以8000萬美元賣掉了~相比他們的迷你基金公司之前3000萬美元的資產規模,已經是非常可觀的收益了~最後,來看看Mark Baum,他的境遇則更為糾結:前面說到Mark Baum的基金公司隸屬於摩根斯坦利,摩根斯坦利里有叫Bennie Cleagar的傢伙,也從兩年前開始做空3B級別的證券,但是他胃口太大,一下子買了20億的CDS。前面也提到,次貸危機爆發前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房貸證券市場仍一直上漲,這20億CDS的溢價費(保費)虧空了他的所有資金。因此,他開始對1A、2A級別的證券做反向的CDS(而且數量非常的巨大),說白了就是,他認為1A、2A級別證券永遠不會違約,所以他找到了一個預測1A、2A級別證券會違約的人,跟他做了反向CDS。這樣,如果1A、2A級別證券指數繼續上漲,他會持續收到反向CDS掙到的溢價費,這個溢價費就可以用來填補他手中3B級別證券正向CDS溢價費的缺口。當然,結果是,不論B級別還是A級別,都變成垃圾證券了。由於他對A級別證券做的反向CDS太多,最終導致150億美元的虧損。你可能要問,這和Mark Baum有半毛錢關係?當然有,因為和Bennie Cleagar對賭1A、2A級別的證券會違約的那個機構,正是Mark Baum的基金公司。Dramatically!這時,擺在Mark Baum面前兩條路,一是:救自己基金公司的大東家——摩根斯坦利一命,把手裡1A、2A級別的CDS低價買給摩根斯坦利(這也是為什麼電影中,摩根斯坦利的黑mm後來屢次找到Mark,讓他賣掉手中的CDS)。二是:跟華爾街大銀行玩到底。當然風險還是蠻大的,150億美元,摩根斯坦利可能會破產,而作為摩根斯坦利的資產的Mark的基金公司,也就要被拿去抵債,Mark將可能一分錢也拿不到還會輸掉自己的公司~最終,Mark Baum勇敢的選擇了後者!Mark Baum是堅持到最後一刻的大空頭,到底最後Mark Baum有沒有賣掉手中的CDS,留個懸念,各位可以去看這部電影~當然,看完本文後,你再看這部電影應該不會太吃力了~故事到這裡差不多結束了,我主要還是結合電影情節,把電影中提到的一些金融知識粗略普及一下,也是為了更多非金融專業的人能看懂,因此可能也有一些不嚴謹之處,可以一起再探討。個人感覺這種級別的做空大反轉,一方面是靠能力,一方面也靠運氣。因為當時整個美國經濟已經被次級貸款證券綁架了,「大空頭」的對手是華爾街、是美聯儲、甚至是美國政府,政府後來救了貝爾斯登、救了摩根斯坦利,所以他們成功了,反觀一些做空雷曼兄弟證券的「空頭」,可能雖然賭對了,雖然一直交著CDS溢價費,但最終因為雷曼破產,一分錢也拿不到。另外,政府的力量是無窮的,它想繼續刺激房市,也有很多辦法,比如降息、比如降低首付加槓桿、比如美國邊境買房送綠卡、比如降低房產稅……每一個做法都有自己的發展方向,如果做了,美國房地產還會崩潰嗎?何時再到崩潰的邊緣?如果2007年房市沒崩潰,而是3年後再崩潰,這些「大空頭」還能倖存嗎?當然,歷史不能重演,唯有感嘆一句:時勢造英雄。(完)通過CDO,包含「次級貸款」的低評級房貸證券,居然混入了以3A評級證券為主的房貸證券市場,成了房貸證券市場的根基~當那些低評級房貸證券出現違約時,將直接影響高評級房貸證券,進而令整個房貸證券市場崩潰。
嚴禁轉載,已請「維權騎士」做原創維權。感謝理解!
推薦閱讀:
※微博上這個說法是否成立?
※次貸危機是美國導演的嗎?
※Quant 們對於「次貸危機」都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
※次貸危機之後的金融市場發生了什麼變化?
※次貸危機是怎麼回事?